|目錄|
004 【縣長序】走過鹽水,故鄉情
006 【主任序】回首鹽水港
008 【序】善盡鄉土關懷的責任
010 目錄
016 【前言】
018 鹽水的歷史
020 ◎鹽水三百年
020 大龜肉庄的由來
021 日治時期的鹽水
022 光復初期的鹽水
023 動亂的鹽水
025 鹽水港帆影點點
027 ◎四城門,四大柱
030 ◎月津八景懷舊
033 ◎回首老建築
033 八角樓
036 翁家大厝
036 蘇家大厝
036 李家大厝
038 打鐵店
038 思園
040 洋樓
042 ◎鹽水老街顯影
048 竹仔街
048 布街
048 看西街
050 古看西街
050 前街
050 半街
052 尾街
052 輕便車
054 鹽水的地名
062 鹽水的人文
064 ◎昔今社團
064 文昌祠與奎壁書院
064 鹽水國小
066 月津吟社
067 黃朝琴獎學金文教基金會
067 沈水德翁文教基金會
068 月津文史工作室
068 ◎鄉賢
069 黃朝琴
071 沈水德
072 翁鐘五
072 張鏗堯
074 鹽水的民俗
076 ◎蜂炮
076 蜂炮的由來
080 蜂炮之美
082 改良後的蜂炮活動
083 ◎賽鴿笭
083 賽鴿笭的遊戲規則
084 鴿笭製作
089 ◎鬥蟋蟀
090 鹽水的產業
092 ◎農業的發展現況
093 ◎鹽水牛墟
094 ◎岸內糖廠的製糖工業
100 ◎小吃
100 意麵
100 豬頭飯
102 肉燕酥
102 香蕉冰
104 鹽水的信仰
106 ◎民間信仰
106 護庇宮
109 武廟
113 大眾廟
114 伽藍廟
114 五十三將軍忠義烈祠
115 忠義公廟
116 ◎佛教
117 ◎基督教
118 ◎天主教
118 ◎休閒娛樂
122 鹽水的再生
124 ◎今日鹽水
125 ◎水患的夢魘
125 ◎社區總體營造注入新生命
127 ◎《鎮情》的編輯
128 ◎文化造街
129 ◎鹽水歷史民俗文物館
130 ◎鹽水港整治
132 結語
134 後記
135 【參考書目】
|書序|
【縣長序】
走過鹽水,故鄉情
八十六年全國文藝季「鹽水製糖一百年」,要在鹽水舉辦,對於鹽水子弟的我來說,心中感觸相當深刻,透過文藝季的舉辦,我們有機會重新認識這個美好的鄉鎮,也希望鄉親一同來參與。
鹽水是我的故鄉,三年多前,當我唱著「回鄉的我」這首歌,返回故鄉參選臺南縣縣長,驚覺鹽水的變化,在那段滯留海外的日子中,心中最常想起的,還是鹽水的一景一物,和其他的鄉鎮相比,鹽水雖然不是很進步,對我來說,卻是孕育我,伴隨我成長的故鄉。
鹽水的發展在台灣各地是屬於比較早的,可惜的是,它的沒落也相當快速,還記得少年時期,搭台糖火車通勤的時光,相信許多的好朋友都與我有同樣的經驗,而我的父親,也曾是岸內糖廠的員工,不只鹽水,還有岸內糖廠,與我的成長過程都有一段淵源,而岸內糖廠、台糖小火車,也是許多鹽水人記憶的一部份。
文藝季今年已經進入第四年,選在岸內糖廠舉辦「鹽水製糖一百年」,帶領大家回憶糖廠的風光歲月與濃郁的糖香,走訪鹽水的古老街道,拜訪鹽水的老建築,這樣一個富有歷史背景的鄉鎮,我們希望能透過大家的投入,讓它恢復生機與活力。
台南縣是個典型的農業縣,唐山自主持台南縣政以來,一直努力要把台南縣建設為科技縣與文化縣,一方面我們有開發最早的市鎮,一方面我們也有最優秀的人才,兩者結合在一起,台南縣的前途不可限量,而親近文化,進而營造具有文化氣質的生活空間,讓鄉親有更理想的生活環境,也是我的理想,藉著文藝季的活動,讓我們一起來感受鹽水的文化與發展軌跡!
台南縣縣長 陳唐山
【主任序】
回首鹽水港
今年,台南縣的全國文藝季──鹽水製糖一百年,希冀藉由即將走入歷史的「岸內糖廠」,走過鹽水今昔,並細說岸內歷史、替岸內留下一些足跡,為她畫上美麗的句點。
台南縣規劃文藝季的精神在於社區營造,也就是站在土地上,與土地對話。「鹽水港」同屬台灣西海岸走過三百年歷史的重要據點,人文資源相當豐富,值得保存與建設。鹽水因港成鎮,鹽水的發展依傍著鹽水港的變遷;而鹽水鎮除了名聞中外的鹽水蜂炮外,坐落在近郊岸內里的「岸內糖廠」,也是其歷史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她不僅為台灣農業經濟貢獻了近百年的心力,亦曾為鹽水帶來一段製糖的黃金歲月,裝載許多鹽水居民的生活記憶。
鑑此,今年的文藝季文化中心以岸內糖廠製糖歲月回顧為主題,規劃了一系列的活動,希冀讓糖廠歲月重回鹽水,提供在地人及外來遊客一些回憶;多達二十餘項的分項活動,場景含蓋整個鹽水,如台糖人回岸內、戀戀五分車、鹽水港文化之旅、鹽水賽鴿笭……期透過文化活動,重新整理鹽水的文化版圖,尋找鹽水今昔點點滴滴,傳達關懷本土文化的用心,並賦予永續經營的源頭。
此外,為了讓民眾更深刻的瞭解鹽水文化、體會鹽水風情,特出版專書《走過鹽水港》,由中國時報記者周曉婷小姐深入走訪鹽水、田野調查,報導鹽水的歷史、社團、鄉賢、民俗、產業……相信,此一專書將可帶領我們認識鹽水文化、走過鹽水三百年歷史軌跡。
台南縣立文化中心主任 葉佳雄
序
善盡鄉土關懷的責任
鹽水鎮過去曾是商賈雲集的大商港,孕育出一頁風華,隨著歲月的摧殘,這個古老城鎮已逐漸剝落,令有識之士不勝唏噓!
鹽水鎮每年元宵節所舉辦的燃放蜂炮民俗活動,動輒吸引喜好刺激的數萬遊客前往觀賞,長年以來,在國人的印象中,「蜂炮」幾乎成為鹽水鎮的代名詞,然而花費數千萬元經過一陣激情後,所獲得的代價卻是大批的傷患及大量的垃圾,對鹽水鎮民來說,並未帶來太大助益,近年來有人即對這項活動持以負面的評價。
事實上,鹽水鎮足以傲人的文化資產,應不僅止於蜂炮,前人謂「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正凸顯了鹽水鎮在台灣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然而往昔未能加以珍惜、維護,使得人們對這個老鎮漸次產生疏離感,此乃相當讓人惋惜之事。
八十六年全國文藝季台南縣選擇在鹽水鎮舉辦,冀望以「鹽水製糖一百年」為主軸,勾勒出鹽水鎮逐漸被淡忘的林林總總,相信透過各種精心策劃的活動,必能將這個古鎮賦予新生命,意義非凡。
中國時報此次能恭逢其盛參與文藝季活動,並協助《走過鹽水港》專輯的製作,善盡本報對鄉土關懷的一份責任,深感榮幸,我們也希望藉由媒體的影響力,能喚起社會大衆對本土的關懷與省思,進而對周遭的人、事、物產生認同感。
中國時報台南縣特派員 黃武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