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李忠河
1959 生於臺南縣六甲鄉。
1983 在大學裡看同學沖洗劇照,開始學習暗房技巧。
因為沒有屬於自己的底片,開始學攝影。
拍八厘米影片──「遲起的弦歌」,記錄陽明山國民小學夜間補校的阿公阿婆上課的情形。
1984 開始雜讀攝影書籍。
1986 攝影聯展「阿呆的日記」,在文化大學。
文化大學戲劇系畢業。
1987 開始製作電視節目。
1989 攝影個展「臺灣速寫」。
1990 攝影集出版。
|書序|
序
今年是攝影術發明的第一百五十一年,回顧過去一個半世紀以來,攝影,從藝評家的門外,逐漸地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藝術之道,這其中的過程可以說是倍極艱辛。
近年來,國內的攝影愛好者正如雨後春筍般的崛起,攝影創作的觀念也在不同的派別交流激盪,國際盛會則有世紀攝影大師安瑟.亞當斯(Ansel Adams),以及昂利.卡蒂─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的攝影展先後蒞訪臺灣,更值得我們欣慰的是,文建會也已經著手收集老照片,為臺灣百年攝影史做系列的整理。
攝影家在光影的藝術之道所累積下來的作品,不但是藝術的瑰寶,同時也是人類史上文化與智慧的結晶。在攝影遞嬗的過程中,無論是從歷史,或者是藝術的觀點來看,影像工作者都是最重要的角色。我們很高興看到本縣家鄉子弟李忠河君在攝影方面傑出的成績,希望透過這本書的出版,我們能夠發掘更多的攝影工作者,為社會的、文化的、藝術的新時代留下珍貴的影像,也希望我們這一代的影像,能夠被後世子孫永遠的傳頌。
台南縣縣長 李雅樵
序
「影像故事」,是近幾年來李忠河君在臺灣各地旅行的映像手記,也是他結合文字撰述的攝影報導。
在一個急遽變遷的時代裡,攝影,無疑地是最普遍而直接的記錄工具;一百五十年來,攝影家所凝聚的瞬間影像,不斷地督促人們去回顧歷史,不斷地提醒人們去調整前進的腳步;它是歷史的見證,也是大時代的醒世良言。
「影像故事」所呈現的,正是近幾年來,臺灣變遷中的省思。書中,我們看到童年的成長經驗,家園的蛻變足跡,勞動的魅力讚賞,也看到愛情的滿懷思慕,以及物我消長的傷逝情緒;這其中,有作者個人的憂歡和情思,也有家國的感恩與期盼,更有時代的關懷和體會;透過這六十篇精彩的攝影報導,我們可以發現生活周遭易逝的人與事,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對人間歲月的吟嘆特質。
本書的攝影作品提供了許多閱讀性極強的空間元素,文字的描摹亦極清新真摯,是一本攝影報導的佳作。希望本書的出版能提供給愛好攝影的朋友們相互觀摩,也希望藉由本書的出版,能夠提醒我們再次思考生活環境的過去與未來。
台南縣立文化中心主任 葉佳雄
自序
過境的影像
「先是看到那輛巨無霸型的軍用卡車,然後看到那些圍觀的人,再來,就看到那個小孩子的母親。
小孩子已經死了,躺在路當中,身子小小的,用毛毯掩著,小腳丫露在毯子外面;那個當母親的半坐半跪地呼嚎著,她的婆婆更哭得不像個人樣;可是,那小孩再也不動了,那當兵的也呆呆地不動了,行人越來越多,也都放慢了腳步。
陽光燦爛得如同初生的孩童,灑在那動也不動的小身子上……」。
這是我在三年前寫下的一則手記,也是我在面對一個悲慘故事時,無法忍心按下快門所放棄的一張照片,這一則手記,應該算是影像的補遺吧?
告別的心情
我常在想:相機裡頭裝的並不是底片,而是一個無限的人的世界,人的喜怒哀樂,人的愛恨情仇,人的善變的心一剎那間映繪的無聲的告白。
總是這樣的:你的我的生活中不斷地發生一些事件,正如電影故事裡頭不斷地發生一些情節;也總是這樣的:生活的事件不斷地過去,電影的情節卻不斷地在膠捲裡頭一再重現。
我的照片,應該是現實生活中,東一處西一處沒有劇本的故事裡,東一張西一張的劇照吧?
我對攝影沒什麼崇高的理想或目標,真的,照相機這東西常常使我感到智能障礙,我發現,人的眼睛所看到的,經過觀景窗框過後,世界就不斷的延伸出去,有時會延伸到令拍照的人感到徬徨。
或許,我還會再拍一些「生活裡的劇照」,或許,會試著去拍一些別的東西,也或許有一天我會告訴你:相機裡頭裝的不是底片,而是一個無限的世界,那個世界,不是你我所能理解的。
出版的旁白
感謝這幾年一直鼓勵我拍照的朋友們,也感謝出版這本集子的工作同仁;總是讓你們費心,非常過意不去。
這本書收集的是我的生活經驗,有影像,也有文字,攝影的朋友不妨捨棄書中的贅文,以免閱讀照片時受到不必要的干擾;書,只是提供原始的內容,讀者不必拘泥於編排的形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