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Publications

書籍
林智信油畫1991-1995
  • 作者:
    林智信
  • 出版者:
    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 出版日期:
    民國85年1月
  • ISBN/ISSN:
    957-00-6698-9
  • GPN:
    030749850016
  • 語言:
    繁體中文
  • 規格:
    精裝/26.7*25.8cm/161頁
  • 定價:
    NT$500元

|書序|

 

紅瓦厝傳奇

 

    在咱們台灣,昔日的農村,人們以胼手胝足、刻苦耐勞的精神,在這片大地立足生根,物質享受雖貧乏,心靈的滋養卻豐盈充實;艱困的生活中,存在的是一顆滿足的心,餘暇鬥蟋蟀、爌窯、抓青蛙……怡然自得,自有一番樂趣,縱是這些景象,似乎已離現代人愈來愈遠,生於斯、長於斯,茲土有情已不復見。

    不過,儘管經濟如何起飛,社會如何進步,我們絕對不可忘記定根的地方,尤其是本土文化藝術的保存及發揚,更加值得重視,近幾年來,本縣鄉土藝術家輩出,大家辛勤耕耘,讓人感受了濃郁的南瀛鄉情,唐山深深覺得南瀛的文化成長,的確是一步一腳印。出生於本縣紅瓦厝仔─歸仁鄉的林智信先生,正是一位畢生奉獻心力,踏實的藝術拓荒者,藝術的執著令人感佩。

    第一次觀賞林智信先生的油畫、版畫作品,備感熟稔親切,早期的鄉野情趣一幕幕再現,鄉土映象的題材,作品充滿豐富地方色彩,故鄉園景、民情風俗表現得淋漓盡緻,尤其田園農村的靜謐和溫馨,更牽動了多少人的思鄉情懷,林智信先生執著地把台灣早期有情有愛的農村社會呈現給現代人,鼓勵大家在重溫舊夢中,當知惜福。

    林智信先生以教職退休,再全力投入油畫創作領域,毅力驚人,最近其歷經二十年完成的巨幅版畫—迎媽祖,頗獲好評,已掀起藝壇的震撼,令人不禁豎起大拇指,這是本縣的榮光,相信能帶動激勵本土文化傳承的風潮。茲值林智信先生油畫專輯出刊,有感其致力鄉土文化保存的心,特致由衷的敬意。

 

台南縣縣長 陳唐山

 

南瀛鄉土情

 

    一走進林智信的畫室,映入眼簾的是滿室油畫、版畫羅列有致,「百雞圖」、「蕃薯收成」…等巨幅油畫,昔日農村景象、鄉土風情栩栩再現。林智信先生堅毅的臉龐一如其蒼勁的雙手,步伐急速,想留住時間的永恆,創造璀璨的藝術生命。他,用油畫、版畫、交趾燒等多元媒體來記錄自我的理想,鮮明的色彩,描繪了鄉情生活映象,兒時記趣;從樸實明朗的畫風,健康渾厚的筆觸,顯現他人生的積極態度和穩健踏實的奮鬥精神。

    這位來自本縣歸仁鄉紅瓦厝的藝術家,早年以木刻版畫知名於藝術界,他對藝術滿懷理想,「好的藝術家是社會的良心,是同胞的代言人,應該本著淡泊名利去創作」他說。想留下的東西太多,備感時間越來越不夠用,因此,林智信開始以畫筆代替雕刻刀,再一次從新的媒材出發,感受依然溫馨,他的油畫作品樸實明朗,色彩鮮豔亮麗,更印證其紮實的功力。

    林智信先生除了藝術方面的成就外,任教於國小時,致力美術教育,桃李滿天下。退休之後,其創作生涯更邁向高峰,不但完成了四○八尺長的巨幅版畫—「迎媽祖」,獲得各界的讚賞,在油畫創作方面,亦有三百號的「百雞圖」,最近更籌畫繪製長卷油畫「芬芳寶鳥」,發願以持續的創作來度過餘生,其精神與毅力令人感佩。

    本中心有鑑於林智信先生在藝術創作的成就,特別安排他的作品於全省基隆市、台北縣、澎湖縣、桃園縣、新竹市、高雄縣市、彰化縣、台中市、嘉義市、台東縣、屏東縣及本中心等十三縣市文化中心巡迴展出,並出版專輯,以饗藝術同好,付梓之際,謹向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暨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的支持,使本展覽活動順利圓滿,特申謝忱。

 

台南縣立文化中心主任 葉佳雄

 

我的油畫生涯

 

    離台南市十多公里的鄉下—歸仁,是我的故鄉。這個地方在日據時代,雖然是屬於新豐區管轄內的文化行政中心,但是交通十分不便,民風依然閉塞,窮鄉僻壤,居民多以農耕為主,生活十分困苦。據說在八、九十年前,農村的房舍多用茨茅頂土牆壁所建,但這庄頭的屋頂是採用杉木為樑加蓋紅色的屋瓦,算是當時少見的景觀,因此「紅瓦厝仔」的名稱就一直稱呼相傳下來,到1930年代改稱為「歸仁」。

    村裏的群黎日出而耕,日落而息,一到夜間路上行人稀少,若有外鄉來客到本地,村頭路尾的狗吠聲,此起彼落,客人未到,狗訊先聞。在炎暑晚上,屋內悶熱待不住,常有人在庭院中擺著長板凳子,就地張掛蚊帳,宛如臨時「床舖」,人手各執一面椰柄扇,搧風入睡,村民若是不能成眠,常在深夜,穿短褲拖木屐,手拿胡弦,搖頭晃腦自拉自唱,宛轉的鄉韻,在弦上動彈,寂靜的星空裡,是多麼令人陶醉的鄉情曲調呢!而今遊跡外地的我,一旦回味想起,雖已事過境遷,還會讓人想起幾許的鄉愁哩!破曉時分,公雞喔!喔!喔!三更一落,啼聲劃破寂靜的夜空,遠近相接,呼應啼叫,啼聲響徹村庄。在耳際間,戶外傳來一聲聲吆喝,噢!噢!的趕牛聲,牛車輪在小石頭路上滾動發出的隆隆咚咚聲,農具叮叮噹噹相擊聲,接踵而來,挑擔賣杏仁茶早點的販夫,沿路叫賣「茶喔!」「茶喔!」「買燒茶喔!」,聲音既誠懇又宏亮,又有吃客點油條,加雞蛋,「茶燒甲甜」,常使我垂涎三尺,但難得幾天才能品嚐一次。農婦們大清早就紛紛三五成群,手提著竹簍木桶,盛滿家人要洗滌的衣服,在溪圳邊搗衣,井邊排隊挑水煮飯者有之,忙裏忙外洒掃養牲畜,荷著鋤犁牽牛隻,要上田耕作的,一波波在晨曦當中……。

    在鄉間,到處可聞到一股泥土芬芳,縱使是堆草肥,大地上的乾草、牧草、花草,畜生的圈舍邊……各種隨風撲鼻而來的味道,挾著青草味、香馥味外,還可以讓人感覺有土親的意味呢!生長在這塊土地的人,彼此有情有愛,溫和合作,笑面相迎,一到農忙季節,只要打個招呼,大夥兒會自動幫忙相互照應。割稻、收穫地瓜、甘蔗……後,主人會在工作間的空檔,招待點心「鹹粥」,敦親睦鄰。而且個個勤勞節儉,樂天如命,安貧樂道,無有諍是非,也不談名利,心地純潔又富人情味,大夥兒幹活打拚為「三頓飯」,這就是我生長的地方。

    記憶裡,浮現著我小時候,數不清的往事,一般家境都很貧困,當時物資缺乏,三餐只顧能填飽肚子,從不談營養經,衣服破了再四補綻,東西損壞,修理再修理,非常惜福,孩子赤腳走路上學,平日蕃薯籤乾加少許白米煮的飯,佐幾粒花生幾片鹹瓜仔能下飯,就哈哈嘻嘻過一天,如果遇到節慶祭典或喜宴,才有魚、肉、雞鴨……大飽口福一番。童年時代心性好玩耍,可是窮子弟哪裏來的錢買玩藝呢?大都要親手製作,像竹蜻蜓,用竹筒做水槍、竹槍,木頭刻陀螺,紙摺飛機、青蛙、泥塑隅偶……我們都能以此把玩,盡情的玩樂,有過快樂的童年回憶。那時我們又以大地為遊戲的舞台,草原上當溫柔床──在山坡上溜滑梯、撿柴草,在原野上捉野兔、覓洞穴灌蟋蟀、烤蕃薯,在田園中釣青蛙、割野菜,在埤圳裡嬉水摸貝蜆、捉泥鰍、抓魚蝦,在庭院玩陀螺、賽玻璃彈珠、跳繩、滾輪圈、放風箏……享盡童年的趣味。

    眼見農夫們披簑戴笠,風雨無阻,艷陽下赤足露背,灼傷肌膚都不管,默默辛勤的打拚工作,毫無怨言,肩挑的是重的擔子,手拿的是笨重的鋤頭,他們依然不辭辛苦,有時像蝸牛般地在水田中探索除「土香」雜草,一來一去耕來耕去十分勞苦,讓我們想起:「荷鋤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諺語。我想念童年的生活,感激這群為我們默默辛勤耕作的農夫們,懷念古早時代寧謐和平樸實可愛的純良社會風範,自然乾淨無污染的大地環境。這些意像中的回味,都是我藝術創作的母胎,幾十年來,台灣鄉土的素材,一幕幕地在我既有的畫頁裏,可以找到走過的時空歷史軌跡。

    「退休是藝術生涯的開始」,這些年來,年紀大了,感到版畫製作過程費時費力,一年當中,能完成的畫幅有限,而且工作勞累,大部分時光都在侷限的工作室完成,難得到戶外吸取大自然的靈感,透透心懷、舒暢筋骨,享受創作輕快自如的快樂,於是在1990年底,決定開始畫油畫,兼顧版畫的製作,不敢荒廢,兩者同為我重要的藝術創作。

    如今五年已過,在這段過渡時期,不敢奢求些甚麼,但一直不斷地投入各種不同表現技法的探討,以期能掌握油彩特性,層次肌理的表達,筆觸運用的效果,畫刀使用技巧,調和油之認知、妙用…等等,來奠定紮實的油畫根基。為揣摩寫生的能力,常和畫友跑遍山川、海邊、古厝、原野、庄頭巷尾就地寫生,而沉浸於大自然中揮毫作畫,天人合一畫景,常使我渾然忘我境界,感受到畫油畫的快樂與享受。這一階段,可說是我畫油畫的探討階段,畫法很傳統,且以直感作畫,嘗試過不少畫法來體會畫中表現的奧妙之處,所以畫法變化多端。雖然作品參差不齊,但在畫油畫心得方面,獲得很深刻的經驗。

    直到現今,另一個創作構思又將出發,無論風格、思維、氣氛、塑造、構成、含蓄(內涵)等美的要求,都要積極謹慎,希望在自然成長當中,不久能如願醞釀出屬於自己的獨特風格來。自1994—1995年間,我已多次推出油畫作品到國外參展,受到喜愛,趁機會也到不少美術館參觀學習,藉資互相交流揣研,一方面提昇個人表現意境,一方面決定未來走向。

    今年幸蒙台南縣立文化中心葉主任佳雄先生盛意,博物組諸位同仁策劃下,安排我在全省十三縣市文化中心做版畫、油畫巡迴展,同時出版油畫專輯(五年來每年部分作品),一來可以做為作畫歷程記錄,二者可藉此回顧與省思作品缺失,專輯付梓後,希望藝壇前輩,各方賢達,了解我作油畫的歷程全貌,並懇請惠我良教,再加鞭策。再次感謝本縣以及接辦巡迴展覽諸文化中心同仁的全力配合,協助展出,因當時我正忙於408尺長「迎媽祖」大版畫的製作,故未能到場一一銘謝,十分內疚抱歉,敬祈寬恕海諒,嗣後還請諸位賢達前輩,繼續指教。再次謝謝。

 

林智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