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東山碧軒寺迎佛祖暨遶境」是臺南東山最為壯麗的民俗廟會,其範圍涵蓋東山及白河,其信仰傳統儀式自清中葉以來,迄今已逾150年歷史。
2009年,「東山碧軒寺迎佛祖暨遶境」被指定為臺南縣定民俗,是大臺南重要的無形文化資產之一;該文化傳統長久以來並未留下較具體而完整的文史資料,透過本書作者黃文博校長用心整理、撰寫,可望讓更多人了解「東山碧軒寺迎佛祖暨遶境」的更多面向與魅力。
|作者簡介|
黃文博
1956年生
臺南縣鹽分地帶北門鄉人
省立屏東師專美勞組畢業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畢業
臺南師院國教研究所結業
坔頭港國小校長退休(2009/8/1)
|目錄|
010 縣長序 大臺南珍貴的文化資產
012 處長序 感受俗民力量的偉大
014 作者序 彌補對「正二媽」的虧欠
016 第一章 前言
020 第二章 話說東山鄉
026 第三章 東山碧軒寺
042 第四章 東山迎佛祖的故事
050 第五章 佛祖回祖家
052 第一節 火山碧雲寺
064 第二節 十二月廿三,佛祖上山
064 起駕
068 過境「崁仔頭」、「中洲」與「土庫」
070 頭站:吳宅
071 第2站:檨仔林保安宮
072 第3站:杭內聖安宮
077 抵達火山碧雲寺
079 第三節 佛祖下山前的出巡
080 二媽會(兼論三媽會)
085 南寮
088 李仔園
092 第六章 夜迎佛祖到東山
096 起駕大典
098 頭站:三求淨舍
099 六溪里南勢仔文興宮
103 六溪里六重溪秦元宮
105 六溪里弄仔內碧山宮
107 六溪里三重溪公厝
103 六溪里石廟仔重興宮
113 六溪里檨仔坑王爺廟
115 六溪里山仔頂張宅
116 崁頭里莿桐崎福興堂(換香)
120 崁頭里竹圍仔蘇宅(換花)
123 崁頭里土庫代天府
125 崁頭里中洲明聖殿(換轎)
131 崁頭里崁仔頭保安宮
133 東山碧軒寺入廟
141 東山市區遶境與安座
143 小結
147 附:高雄縣永安鄉竹仔港文興宮
154 第七章 佛祖出巡十八重溪內
165 高原村水井仔
173 青山村崎仔頭等
178 青山村二坑仔埔等4大角頭
187 南勢村下南勢等5庄
194 嶺南村宅仔內等4庄
198 東原村前大埔
203 林安村番子厝等3庄
210 水雲村牛肉崎等3庄
219 南溪村二重溪
223 小結
230 第八章 佛祖出巡境內外
234 第一節 佛祖的境內出巡
234 白河鎮崁頭里中洲明聖殿
235 東山鄉聖賢村田尾聖龍宮
236 東山鄉聖賢村頂窩永威靈殿
240 白河鎮河東里西勢尾良天宮
242 東山鄉聖賢村北勢寮泉福宮
244 白河鎮六溪里六重溪秦元宮
245 白河鎮六溪里檨子坑王爺廟
246 白河鎮崁頭里土庫代天府
247 東山鄉大客村大庄北極殿
248 白河鎮崁頭里崁仔頭保安宮
248 東山鄉東山村埔仔尾民寧宮
249 東山鄉東中村北馬神武殿
251 東山鄉科里村科里碧蓮宮
252 東山鄉科里村枋仔林慶安宮
254 東山鄉東河村吉貝耍東河宮
256 東山鄉三榮村下寮仔福安宮
257 東山鄉東山村店後鎮安宮
258 東山鄉大客村凹仔腳公厝
259 東山鄉東山村北勢武興宮
260 白河鎮六溪里頂埔鎮安宮
261 東山鄉東中村鳳尾厝鳳安宮
262 東山鄉三榮村木柵代天宮
265 東山鄉三榮村許秀才普庵宮
267 東山鄉高原村北寮仔
268 小結
270 第二節 佛祖的境外出巡
270 旅高聯誼會
272 第九章 結論
279 附錄
280 附錄一 在地觀點
280 文化信仰的在地遠景(朱志宏)
284 走出不一樣的格局與方向(卓盈玠)
286 世代傳承永不忘(游振家)
288 附錄二 出巡境內外一覽表
288 2-1 東山碧軒寺迎佛祖香路一覽表及示意圖
290 2-2 東山碧軒寺正二媽出巡十八重溪內一覽表
291 2-3 東山碧軒寺正二媽出巡境內外一覽表
292 2-4 登錄為臺南縣縣定民俗之理由
293 參考書目及網站
294 謝誌
296 作者簡介
|書序|
【縣長序】
大臺南珍貴的文化資產
長期以來,我們對臺南縣常民社會的信仰活動,多只關注在信仰蓬勃的沿海地帶,跳脫此地便所知有限了;近年來,拜媒體與文史工作者之賜,讓我們看到以往被忽略卻極其重要的民俗活動,「東山碧軒寺迎佛祖」是其中最引人入勝的一項。
「東山碧軒寺迎佛祖暨遶境」是臺南縣山區最為壯麗的民俗廟會,自清中葉迄今已逾150年歷史,影響範圍含蓋整個東山鄉與白河鎮部分地區,自過年前熱鬧到過年後,再熱鬧到年底,整個年頭幾乎沒有停歇過,是東山鄉碧軒寺香境最為重要的民間信仰活動,因而2009年1月評定為「縣定民俗」,肯定這項展現俗民社會能量的大型廟會。
「東山碧軒寺迎佛祖暨遶境」迷人的地方,不僅在於走山路走田間小徑,更在於走荒野走蜿蜒山林;「東山碧軒寺迎佛祖暨遶境」可貴之處,不僅在於極具歷史底蘊的溫厚,更在於代代薪傳的信念與堅持。
透過這本專書,讓我們看到「東山碧軒寺迎佛祖暨遶境」的更多面向與魅力,扛轎爬山回祖家、摸黑下山到東山、輪巡十八重溪內、遶境平原及山村......,所到之處,都成為當地歲時最為重要之慶典,可見「正二媽」深植人心之一斑,這是信仰,當然也是文化,而且還是根植於土壤的在地文化。
一項民俗性的信仰行為,能夠維繫百餘年,而且還繼續在發展,更重要的是,外在形式與內在精神都少有改變,更彰顯其可貴與價值,這是東山碧軒寺轄境所有善信的驕傲,也是大臺南珍貴的文化資產。
本書是讓「東山碧軒寺迎佛祖」提高能見度的一個開始,臺南縣市合併之後,公部門將會有更大的能力,予以投注與協助,這麼重要的民俗活動,應該是屬於臺灣的。
臺南縣縣長 蘇煥智
【局長序】
感受俗民力量的偉大
「東山碧軒寺迎佛祖暨遶境」以「極具地方宗教、歷史文化特色,徒步方式沿山路而上,香路不因時代變遷而改易,富含文化特色值得保存」為由,於2009年1月登錄為「縣定民俗」;公部門肯定地方民俗活動,這是一種文化價值,如何保存與發揚,縣政府責無旁貸,文化處即積極思索如何進行與落實。為此,特於2009年4月23日請謝素月科長、黃文博校長和黃明雅先生等人陪同,專程拜訪東山碧軒寺總幹事陳金旺先生,彼此討論著力方向,認為第1階段最急迫完成的,就是完整的文史田調與研究。
「東山碧軒寺迎佛祖暨遶境」代代相傳已逾150年,但並未留下任何具體而完整的文史資料,因而才有出版此書的構想;但距離年底活動展開前只剩半年多,要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成田調、研究、設計和印製,大概只有「文化猛人」文博兄才辦得到,於是,這本專書的製作,就商請文博兄來執筆了。
可能連碧軒寺「正二媽」的萬千信眾,都不見得清楚,原來「東山碧軒寺迎佛祖暨遶境」竟是如此的複雜多元與豐厚多樣,讓人驚訝俗民力量,竟是如此的豐沛與偉大,民間宗教的能量與張力,一整年都在十八重溪的平原與山區,持續的爆發著,相當令人震撼與感動,這就是在地的活力,這就是我們的文化。
這本專書是為「縣定民俗」奠定基礎的一個開始,希望臺南縣政府的積極作為,有助於文化資產的保存與發揚;我們願意把此書獻給碧軒寺「正二媽」及其萬千信眾,也獻給大臺南,獻給臺灣。
臺南縣政府文化處處長 葉澤山
【作者序】
彌補對「正二媽」的虧欠
2009年4月23日,我陪葉澤山處長去東山碧軒寺拜訪總幹事陳金旺先生,看有啥物方法會當協助「東山碧軒寺迎佛祖暨遶境」這項「縣定民俗」?最後決定欲先編寫1本專冊,佇年底活動進前出版。葉處長問我欲揣啥人來寫較適當,我共建議會使請在地的「番社庄鄉間文化工作室」朱志宏先生來做,因為有現成的資料,佇短短的半冬內才有可能完成。葉處長想想咧,可能袂放心,「猶是你來寫較緊啦」,我嘛想想咧,好,既然無相棄嫌,我就菜脯根仔罔咬鹹,你若毋驚漏氣,我嘛毋驚歹勢,拚看覓仔咧。
其實,我對「東山碧軒寺迎佛祖暨遶境」並無生份,1988年,我頭一擺參加「正二媽」的回駕大典,半暝綴(tue)香陣對火山碧雲寺下山,行1暝1日,才到東山街仔,予彼種虔誠甲五體投地的山內人,感動甲目油流規擔,我就將這種心情轉換做一篇〈赤誠的心靈─東山碧軒寺佛祖回駕記實〉,刊佇《南縣文藝創刊號》(1988:5),以後這篇文章收錄佇《臺灣風土傳奇》(臺北:臺原出版社,1989)。拜這擺綴香陣佮這篇文章之賜,我熟似了碧軒寺彼陣的管理人蘇萬賜先生,萬賜伯也對我誠好,三不五時仔就專工坐計程仔來阮兜佮我話話咧,逐擺若來,攏閣款一寡山產來予阮鼻芳;就是講最近我咧做這本冊的田野調查的時,閣去共齪嘈(tsak-tso),伊猶是款2大包的龍眼殼仔,予我摜轉來擘(peh)。
彼陣,我對「東山迎佛祖」只是一知半解,就食好膽藥仔寫1篇躼躼長的文章共人臭屁;就是因為按呢,我才決定接這个「客事」(case),對頭開始,好好仔認識「正二媽」的魅力佮氣勢,山內山外認真走1輾,將「正二媽」轉去祖家、下山回駕、出巡十八重溪內佮各庄頭的遶境等等,調查予好勢,研究予周至,予我對較早寫了無好,對「正二媽」的虧欠,有一個彌補的機會,嘛挺好予關心「東山碧軒寺迎佛祖暨遶境」的「正二媽」的眾爐下,有一個深刻的回憶。
這本冊會當完成,欲感謝的人誠濟,親像提供基本資料的碧軒寺萬賜伯也、陳金旺總幹事、二媽會的林振欽總幹事,以及濟濟予我訪問的東山、白河鄉親;特別愛感謝的是「番社庄鄉間文化工作室」朱志宏兄佮伊的團隊,因為的無私,將多年的心血完全提供予我,尤其是卓盈玠、劉明同、林伯奇、許評柱、李凱翔佮朱慶章等先生精采的攝影作品,這本冊才會當按呢增色增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