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Publications

書籍
菁寮流影:菁寮聚落老照片攝影集
  • 作者:
    吳佳穗主編
  • 出版者:
    台南縣政府
  • 出版日期:
    民國98年10月
  • ISBN/ISSN:
    978-986-02-0407-0
  • GPN:
    1009803008
  • 語言:
    繁體中文
  • 規格:
    平裝/25*25cm/191頁
  • 定價:
    NT$500元

|內容簡介|

 

    菁寮流影,集結了這個珍貴聚落的歷史舊照、不同來源與形式的影像、口語,來訴說聚落鄉民裡的悠悠故事。

    菁寮聚落位於後壁,在清領時期,當地百姓種植一種名為「菁仔」(小菁)的染樹作物,造就了染織業的蓬勃發展,百姓生活獲得改善且相繼投入染樹種植和染織產業,「菁寮」因此得名;現今菁寮聚落仍保有許多老厝和具有歷史質感的街肆氛圍,但卻多數人去樓空。

    菁寮聚落老照片的出版,提供了讓年輕一代一窺當年蓬勃農村風華的難得介面,經過這些老照片的收集、口述、出版、閱讀的過程,影像背後的故事不斷層層滲出,連結起不同世代的在地居民以及臺灣不同地域對典型農村聚落抱有同樣關懷與情感的人們。

 

 

|目錄|

 

002  《縣長序》戀戀菁寮無米樂

004  《處長序》關懷文化重拾聚落印象

006  《編者序》影像故事留住歷史

 

010  地方公共事件

012  菁寮水利工作站

014  菁寮聯合壯丁團獲檢閱優勝紀念

016  菁寮聯合壯丁團新營神社前合影

018  青年團道場─騎馬訓練

020  後壁鄉農會第五屆理監事合影

022  後壁鄉第五屆村長合影

024  反共自衛總隊婦女幹訓班

026  開教與傳教

028  長短樹傳教所

030  民宅前十字架

032  楊森神父

034  手風琴傳教

036  大埕上講道理

038  平安村平安夜

040  民房天主堂

042  新買地

044  訪問窮人茅竹屋

046  領取美援物資

048  用藺草袋領麵粉

050  巡迴分配物資

052  發奶粉

054  樂仁醫院巡迴醫療

056  領洗信友

058  白沙屯聖堂落成

060  沈希澤神父

062  德國安主教蒞臨

064  聖堂儀式

066  興建教堂

068  設計原圖

070  大尖塔施工

072  幾何結構之美

074  中央地坪施工全景

076  十字茅寮

078  皇冠塔飾

080  鴿子塔飾

082  公雞塔飾引人圍觀

084  孩童擦拭聖水蓋

086  路加.樂根修士製作馬賽克

088  馬賽克藝術施工

090  全透光窗

092  楊森請工作人員吃飯

094  落成典禮

096  三塔與農田

098  百年學府

100  中正堂集會

102  木造教室

104  古早的遊戲I--咬餅乾

106  古早的遊戲II--跳布袋

108  保防作文比賽

110  倒立疊羅漢

112  迷你裙與大草帽

114  總統就職動員遊行街景

116  校外勞動服務

118  第一代校門入口

120  菁寮國小棒球隊

122  實驗民主投票

124  種甘蔗添基金

126  寬簷下做功課

128  關子嶺出遊

130  安平古堡校外教學

132  國校全班合照

134  國校卒業紀念照

136  生命禮俗

138  萬國旗婚禮

140  布棚下的婚禮

142  婚宴辦桌

144  天主教婚禮全景

146  第一位天主教教友告別式

148  孩童初領聖體

150  復活節掃墓

152  常民生活

154  牛鬥

156  牛車搬家

158  豬稠牆邊編茄至

160  滿載的鐵牛車

162  超載的腳踏車

164  街上的青年管樂團

166  五營

168  金獅陣遶境乩童作法

170  金獅陣遶境舊街景

172  金獅陣遶境德馨宮廟埕

174  鑿井工

176  水井

178  釣魚

180  浣衣

182  八掌溪工程

184  著和服的姊弟

186  家族合照

188  蔗田間嬉戲

190  泥巴道路上趕鵝忙

 

 

|書序|

 

縣長序

戀戀菁寮無米樂

 

    菁寮聚落位於嘉南平原米倉地區的後壁鄉,曾經是臺南府城往諸羅城的重要驛站,也是山區和平原區物產交易的集散地,並因結市而逐漸發展成為具有商業和文化消費機能的大聚落。

    2004年,一支紀錄農村生活與價值的「無米樂」紀錄片的發表,造成舉國轟動。菁寮聚落在無米樂的加持下,讓人們重新發現農村發展的內在自信與可能性,菁寮這個原已沒落的農村市街,霎時成為南部農村競相朝聖的目標。

    菁寮聚落老照片的出版,可說是提供了讓年輕的一代一窺當年蓬勃農村風華的難得介面,也讓胸懷許多昔日故事的居民在述說回憶時能有多一點影像介質的輔助。經過這些老照片的收集、口述、出版、閱讀的過程,我們希望影像背後的故事能夠不斷地層層滲出,連結不同世代的在地居民,及遍布台灣不同地域卻對典型農村聚落抱有同樣關懷與情感的人們。

 

台南縣縣長  蘇煥智

 

處長序

關懷文化重拾聚落印象

 

    「聚落」可以說是一群人定居之場所,她揭露了一個比會面(meeting)更具有意義的相聚(togetherness)意涵。聚落是社會的、空間的、生態的,並擁有文化自明性的生活共同體,其形成離不開互助協力、共同分享的網絡。

    菁寮聚落在清領時期,因當地百姓種植一種稱之為「菁仔」(小菁)的染樹作物,產區多位於鄰近的八掌溪畔,因而造就了染織業的蓬勃發展,百姓生活獲得改善且相繼投入染樹種植和染織產業,「菁寮」因此得名。現今觀諸菁寮聚落雖仍保有許多老厝和具歷史質感的街肆氛圍,但卻多數人去樓空。

    臺南縣與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近年積極推動「區域型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計畫」,強調面狀的文化資產保存,其中聚落形式的文化資產尤其受到重視,菁寮聚落為台南縣推動聚落保存的重點標的,以2006-2009年四年為一階段推動長期營造工作,採軟體硬體並進的方式,進行聚落保存意識的營造。聚落保存維護工作,在台灣尚稱起步,因牽涉公私層面極廣,並不容易在短時間急速凝聚,但我們希望透過如老照片出版的緩慢挖掘與溝通,慢慢煉出聚落共同的情感,啟動更多的討論,匯集更多有關聚落生活與保存的深度思考。

 

文化處處長  葉澤山

 

編者序

影像故事留住歷史

 

    菁寮堪稱台灣南部漢人農業集村聚落的原型,民宅團塊四周圍繞著廣闊的田地,由界線分明的五營信仰護守著,在此展演與天地一同仰息的季節性種植文化。引人的是,菁寮聚落在原型的普遍性中,卻又自擁獨特的性格。在這裡,居民始終對被世界貿易機制壓迫的稻米產業不離不棄,縱然生活在易氾濫的八掌蛇形溪岸,這裡的人們,看見的似乎更多是生命無常與考驗下的韌性與恬適。

    「菁寮聚落老照片」出版的動機,是起自編者於聚落踏查過程中,見到菁寮聖十字架堂新近發現的楊森神父於1950年代留下的攝影作品非常精采,記錄了菁寮聚落的萬般風情,遂決定在這基礎上,發展出整體聚落老影像的收集與註解、出版。同時,適逢聚落中菁寮國校的百年校慶,翁校長從圖書館塵封的櫃子裡幸運地找出一批5公分見方的黑白老相片,這兩大收藏,奠定了這本老照片集得以進入發想與編輯的關鍵。

    在收集與訪談、編輯的過程中,最要感謝提供主要照片的菁寮聖十字架堂、菁寮國小,以及提供部份重要影像數位檔案的國立臺灣博物館。聚落中多位熱心人士如崑濱伯、黃麗琴執行長、梁乃文與梁林秀鵬伉儷、殷奇榮老師、黃敏慧教練、黃水河與吳秀鳳伉儷,宗教人士如呂天恩神父、方濟神父、余傳道主席、趙媽媽、小路,駐點的台大城鄉工作室皎怡及負責後續行政統籌的琴梅,也提供了他們最大的協助。另外,並要特別感謝記憶力永遠令晚輩驚嘆的崑濱伯逐位細數影中人物,鑲嵌出菁寮聚落的起伏歷史。

    本冊「菁寮流影」,是第一次集結這個珍貴聚落的影像行動,相信她能夠召喚更多不同來源與形式的影像,或是口語,來訴說聚落鄉民已埋藏在土壤裡的的悠悠故事。

 

編者  吳佳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