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Publications

書籍
臺語常用語
  • 作者:
    石萬壽編著
  • 出版者:
    臺南縣政府
  • 出版日期:
    民國98年9月
  • ISBN/ISSN:
    978-986-01-9785-3
  • GPN:
    1009802226
  • 語言:
    繁體中文
  • 規格:
    平裝/20.8*15.1cm/636頁
  • 定價:
    NT$600元

|作者介紹|

 

石萬壽

 

一九四四年生,台灣台南市人。

立人國小、台南一中、台灣大學歷史系、歷史研究所卒業。

一九七三年高等考試史料編纂人員優等第一名及格。

曾任成功大學歷史系所教授,今已退休,改聘兼任教授。

著作以台灣史為主,隋唐史、佛教史、台語等為次,並及於語言、民俗、民族、水利等學科,曾獲台灣文獻傑出研究獎。 

 

 

|目錄|

 

012  縣長序

014  處長序

016  自序

018  編輯說明

020  台語之形成

031  台語之拼音

047-428  本文

431-636  索引

 

 

|書序|

 

縣長序

講出民族的性命

 

    語言是一个民族的性命,語言無去矣,這個民族等於是消失矣。日本人治臺期間,為著欲消滅臺灣人的民族意識,叫臺灣人愛講日本話、改日本名;中國國民黨走來臺灣以後,有足長的一段時間,也是禁止臺灣人講臺灣話、客家話、原住民話,伊的目的也是欲消滅臺灣人的民族意識。過往的歷史親像一面鏡,咱未使曷行毋著路,講母語是天賦人權,毋管啥人做政府,攏無權利禁止人民講家治的話,顛倒轉來,曷愛用法律、用公權力來保護國內每一个民族的語言假文字。

    8冬前,臺南縣為著欲推展母語,特別編寫2本《南瀛臺語冊》,免費分送全縣國小師生來使用,予誠濟人呵咾;過無幾冬,臺南縣曷開臺灣風氣之先,實施全縣「母語日」,規定拜三全校師生攏愛講母語,上好上課的時,也會當用母語來教冊、來學習,無若久,教育部就學臺南縣的步矣,通令全國實施「母語日」,一直到這也。為著欲知影實施的成效,阮曷實施「母語評鑑」,邀請國內濟濟的臺語專家,做伙來共阮診斷,因此,這幾冬,臺南縣對母語的重視假扑拚,已經有小可仔成績矣。

    為著欲擴大推展母語的成效,編臺語冊、臺語教材一直是臺南縣政府勞力的一部分,過去,阮編真濟補充教村予學校假民眾來參考使用;這擺,特別邀請臺灣知名的歷史學教授,同時也是一个臺語專家的石萬壽先生編寫《台語常用語》,用上平常的語彙,整理並解釋咱平常生活中常常講著的用詞,予咱知影伊的現象加用法,講臺語也講歷史,講生活也講民族的性命。誠感謝石教授「不藏私」,願意將伊的畢生絕學公諸於世,予咱有機會曷較識家治的語言加文化。

 

臺南縣縣長  蘇煥智

 

處長序

保存純正的母語

 

    這幾冬來,臺語研究已經形成一種風氣,甚至會使講是一種顯學,臺語的研究社團或者是個人,親像雨後春筍共款,置臺灣這塊土地開花、結果;石萬壽教授用假人無相共的手法,編寫《台語常用語》,對咱生活中常常使用的用語當中,揣出百外類,用做歷史的嚴格治學方法,做深入的考證、解釋,提供逐家參考。

    過去,對文化中心到文化局,曷到文化處,攏一直咧編寫假出版有關臺語的專冊,親像《臺南縣閩南語故事集》、《臺南縣閩南語諺語集》、《臺語正字》、《南瀛臺灣民間文學叢書》等等,受著足好的風評;石萬壽教授這部《台語常用語》,應該也會予曷較濟人呵咾才著。

    可能逐家攏知影石萬壽教授是一位歷史學家爾爾,毋知影伊同時也是一位臺語專家,伊以彙音為主開設臺語研習班,已經有20外擺矣,跟伊學習的有志不計其數。石教授置教冊之餘,為著欲解決臺語予人批評「有音無字」的問題,上山落海,對學界、對民間大量蒐集資料,攏總收2萬外條辭語,分138類,編寫這部《台語常用語》,內容豐富,值得咱認真來讀。

    《台語常用語》依分類編寫,先講語詞,才講天地物品,最後講人際關係,有「編輯說明」曷有「臺語之形成」、「臺語之拼音」等2篇文章,後面猶有依照「千古江山司」法所排列的檢索系統,詞語簡明,查閱方便。對這,會當看出石教授的用心假學問。

    母語,較早攏講是「母親的語言」,曷較正確的講法,應該是「母土的語言」,臺灣的咱逐家的母土,保存純正的「母土的語言」,是咱逐家共同的責任;《台語常用語》是咱重親認識「母土的語言」的一个開始。

 

臺南縣文化處處長  葉澤山

 

自序

 

    台語乃台灣大多數士民所通用之語言,主體為漢語,融合台灣原住各族群語言,兼含蔔萄牙、荷蘭、滿洲、日本、英美、北京官話諸語,本漢語之精髓,含諸語之實華,聲具吐納,音若天籟。用詞文雅,出口成章,溫文有禮,實自天成。談吐言語,宛如吟詠,用詞遣句,細膩精緻。世界各族語言能出其右者,屈指可數,實環宇之塊寶,亦亞東之珍奇也。

    漢語源於亞東長江黃河流域務農士民之言語,音波較短,平仄兼具,且多鼻音。其後歷經戰亂,草原民族入中原,音波較長之語言,因之混入漢語,或稱唐語。於是漢唐二語混用,盛行於黃河洛水之間,或稱河洛語,為中原之正統。為研習之便,韻書乃起,於隋陸法言創切韻,於唐宋廣切韻為廣韻,於明稱洪武正韻。明季先民東渡瀛洲,奉正韻以教子弟,於是漢語廣及海東樂土,兼接納島內外各族群語詞,形成與河洛語略有差異之語詞,為台灣大多數住民所通用,即今之台語。固然眾生平等,雖稱台語,未鄙視各族之語,唯為入境隨俗,仍祈諸語得能齊頭並進。入清以後,台灣漢人雖受制於滿清鐵蹄,然以正韻教讀,雖有登科名,亦不樂仕途,以不願言北京官話之故。

    乙未改隸,日本台灣總督府仍以入境隨俗,雖推行日本語,但仍於國民學校教讀台語,稱漢語。直到太平洋戰爭推行皇民化運動時,始禁止台語教育。大戰之後,中國政府始嚴禁台語,至近二十年禁網略弛,有志之士力倡台語教育。唯珍珠寶璧,久蒙塵埃,詞彙漸失,有言難書,甚至視為有音無字,必須借用羅馬字始能書寫之語言,實為台語之一大恥辱。

    余自孩提,即讀聖賢書,入中學後,嗜讀古文,根基日穩。及入大學,攻研隋唐史,每遇難句,輒以台語解讀,屢試不爽,始悟隋唐語言並非官話,而是台語。及回鄉授業於大學,每思以台語講課,唯恐自陷羅織,忍隱不行。及禁網稍解,為復興台語,舉辦講座,廣求諸方,仍以切韻、廣韻、正韻、彙音一系,最易為今台民所接受,乃以彙音為主,開辦台語研習班,至今已逾二十餘回。又鑑世人視台語為有音無字之語言,於教學之餘,廣搜台語詞句而常用者,稱『台語常用語』,以存台語於絕亡之際。所搜集者除平日讀書言辭語談所悟,兼及賢哲所集之書冊,若王育德先生之『台灣語常用詞彙』、曾吉郎(白聆)先生之『華語揣台語』諸書,請益於漢學仔仙劉阿蘇、陳進雄先生,得詞二萬一千餘,分百卅八類,前列『編輯說明』,述本書編輯源由及其方法。再列『台語之形成』、『台語之拼音』二文,以正台語之淵源,以正彙音之正統。本文依分類,先語詞,次天地物品,末人際關係,詞語簡明,難字則加標音。索引則筆畫,再依『千古江山司』法排列,以便檢索。在編輯歷程中,承蒙諸先進多方指導校正,謹此致謝。又承蒙台南縣政府撥款出版,亦於此致謝。唯台語詞句之編纂,數量浩瀚,猶如編康熙字典,個人之力實難於為之。因之,本書之出版,得為台語之復興略盡些許心力,即為莫大光榮。至於闕漏舛誤,必所難免,尚望諸君子不吝指正。

    本書之出版,承張益隆、葉澤山、涂淑玲、張淑芬、孫文山、沈惠瑛諸先進多方協助,校對除自校外,尚煩吳建昇、蔡郁蘋、張復明、曾國明四徒費心檢校,並於此致謝。

 

台郡  石萬壽  謹誌  時己丑年蒲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