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Publications

書籍
將軍鄉有應公廟採訪錄
  • 作者:
    許献平
  • 出版者:
    台南縣政府
  • 出版日期:
    民國95年10月初版
  • ISBN/ISSN:
    978-986-00-6865-8
  • GPN:
    1009502647
  • 語言:
    繁體中文
  • 規格:
    平裝/21*14.5cm/235頁
  • 定價:
    NT$330元

|內容簡介|

 

    清領時期,清廷頒發渡臺禁令,儘管禁令嚴格,大陸沿海居民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仍想盡辦法偷渡。到臺後,又因總總原因而死亡,對於那些無主枯骨,村民都會將他們集中在一處祭拜,形成「有應公廟」。本書介紹臺南將軍各地的有應公廟。

 

 

|作者簡介|

 

許献平

1953年生  台南縣七股鄉後港村人

屏東師專、高雄師範學院畢業、高雄師大國文研究所結業

曾任

國小教師11年  北門農工國文老師15年

鹽分地帶文藝營第17.18.19.20屆總幹事

現任

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研究生

台南縣文獻委員會委員

台南縣文史工作室協會常務理事

鹽光文教基金會董事

鹽鄉文史工作室負責人

 

 

|目錄|

 

002  《縣長序》感性的文字,感人的故事

004  《局長序》苦難歷史的記憶空間

006  《代序》悲憐有應公

 

010  凡例

012  將軍鄉有應公廟分佈全圖

長榮村

016  「萬應元帥」小祠

020  「許府元帥」小祠

西和村

028  「正峯元帥」小祠

忠興村

032  「開路元帥廟」小祠

036  「福德正神」小祠

042  「三仙公」小祠

嘉昌村

046  「愛伯」小祠

保源村

054  「元帥府」小祠

060  「十二勇士廟」小祠

066  「三善公廟」小祠

072  「張府元帥」小祠

苓和村

078  「溪頭元帥陳景元帥」小祠

086  「土地公廟」小祠

090  「仁心萬善堂」小祠

仁和村

096  「胡烏捷堂」小祠

北埔村

104  「忠風元帥」小祠

將富村

108  「二位元帥」小祠

114  「福德正神」小祠

118  「東興堂」小祠

將貴村

122  「福德正神」小祠

三吉村

128  「正山元帥」小祠

132  「集應堂」小祠

136  「萬應公」小祠

140  「陳聖公陳聖媽」小祠

玉山村

146  「福德正神」小祠

150  「恩德公媽」小祠

154  「福德正神」小祠

廣山村

158  「福德祠」小祠

長沙村

162  「聚善堂」小祠

168  「聖流堂」小祠

平沙村

178  「萬君公  正陰正德」小祠

184  「保興堂」小祠

鯤鯓村

192  「水流公水師爺廟」小祠

198  「鎮海將軍廟」小祠

鯤溟村

208  「正德神廟」小祠

 

附錄

214  一、索引(依村里別)

216  二、索引(依祠名筆畫)

218  三、將軍鄉有應公廟祭典日一覽表

220  四、將軍鄉有應公廟的分類

224  五、將軍鄉有應公廟的分佈分圖

230  參考書目

232  作者簡介

 

 

|書序|

 

【縣長序】

感性的文字,感人的故事

 

    台灣有句俗諺說:「世間若無一遍戇,路邊那有有應公?」反映著台灣初墾時期人民篳路藍縷於困境中求生的社會現象,生活中帶有幾分無奈,幾許感傷,也有一些悲天憫人的情懷。

    台南縣是台灣開發最早之地,因墾荒、因瘴氣、因械鬥、因海難......,因種種意外而客死他鄉者,最後或被收埋成為原野孤墳,或因緣際會被立祠祭祀,成為「有求必應」的陰祇小神,小廟散落,陰魂縹緲,造就了山陬海隅的特殊信仰景觀,為先民的胼手胝足,寫下一頁頁的歷史篇章,抑或民俗故事。

    南瀛大地處處可見這類「有應公廟」,處處可聞這類厲神故事,每一座小廟、每一則故事,就是一部充滿鄉野傳奇的地方志,台南縣擁有如此豐富的傳說故事,正是書寫南瀛庄頭史的最佳材料;許献平老師多年來即相當關心此一領域的緣起、變遷與發展,以「腳踏田野」的研究精神,逐鄉(鎮市)、逐村(里)、逐庄、逐廟的調查與撰述,以最民間化的筆調,說出最深沉的「有應公」故事,以最感性的文字語言,寫下最感人的鄉野傳奇。

    《南瀛厲祠誌》是台南縣政府鼓勵全民書寫庄頭史或地方志的一個新嘗試,「南瀛文化」無所不在,無所不是,只要稍具慧眼、稍用點心,便可以發掘藏身於荒郊山野的文化瑰寶,即使只是一座不甚起眼的「有應公廟」,也有可能就是一部尚未「出土」的史料。許献平老師便是如此用功與用心,一座座「有應公廟」的調查與訪談,一部部「厲祠誌」的撰述與出版,就這樣逐一呈現在我們的眼前,他的精神可嘉,他的苦心可佩。

    綜觀《南瀛厲祠誌》裡每一篇章,從小祠外觀及修繕情形,至舖陳出掩藏於主祀神明背後流傳於坊間的故事,融入作者深刻的理解與同情,這些曾經飄蕩無依的「有應公」,面目也愈加清晰,遑論是民間迷信或是個人單純信仰,適為這些「有應公」找到了歸處,也為當時生活無依、憂慮不安的部份外鄉人,找到了內心平靜。

    文化可以是多元的,民間的口傳故事或形諸於文字的野史傳奇,有時更能觸動人心深層的感動與想像,並再度尋回對生命的熱情。我們期許《南瀛厲祠誌》只是一塊試金石,能引領更多人一同踏入文化書寫的領域。

 

台南縣縣長  蘇煥智

 

【局長序】

苦難歷史的記憶空間

 

    台灣,海上之荒島也,「荷人啟之,鄭氏作之,清代營之」。據此回顧台灣近幾百年的歷史,是一部標標準準的「移民變遷史」。

    1684年,清朝併吞台灣之後,曾頒布所謂的「移民三禁」:嚴禁無照偷渡;不准攜帶家眷,也不可在台灣娶妻生子,建立家庭;更規定廣東一帶的居民不准移居來台。儘管禁令嚴格,但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大陸沿海居民,想盡辦法偷渡。偷渡,不僅犯法,更要冒著生命危險,渡過詭譎多變的「黑水溝」,每人心中交雜著期待與恐懼。「唐山過臺灣,心肝結歸丸」,正是這些移民和偷渡客,無可奈何的心情寫照。

    到達台灣之後,艱辛的生活環境,正等著他們:水土不服、受瘴癘之氣侵襲,或與原住民族爭執而喪生。因此又出現三句相當寫實的俗語:「六死、三留、一回頭。」「過番剩一半,過臺灣無得看。」「少年若無一擺憨,路邊哪有『有應公』。」

    據史書記載,在台灣的清朝官員,為了收攬人心,對客死異鄉,無法安葬者,或是曝屍於荒郊野外的無緣枯骨,都會善加處理,記下籍貫和姓名,再將其遺骨送回其家鄉埋葬。而那些沒名沒姓的人,可能直接埋了,或是由一些善心人士資集,將枯骨集中收容,建置所謂的「有應公廟」。

    民俗學者言:供奉鬼魂者,概稱為「陰廟」。陰廟又分為:厲鬼供奉在「大眾廟」,尊稱為大眾爺;因勦匪平亂而戰死者供奉在「義民廟」,以嘉許其義行;凡無名骨骸集中供奉,稱為「有應公」、「百姓公」、「萬善祠」、「金斗公」、「大墓公」等;如為無主女屍則集中在「姑娘廟」,以示男女有別;海上浮屍則稱「水流公」......。

    台南縣是台灣最早開發的縣市之一,加上緊靠海邊,因此田頭田尾皆可看到土地公廟和有應公廟。有應公廟的出現,顯示出濃厚的人情味:人要幸福美滿,也願無主孤魂能有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更願有應公對人民的請求「有求必應」。

    許献平君,七股鄉後港西人氏,近十幾年來,憑著十足的傻勁和拚勁,一頭栽進田野調查的行列。更令人好奇的是,他挑選了南瀛「有應公廟」的普查和訪問,做為投入鄉土的起跑點。許老師以鄉鎮為採訪單元,深入民間,一步一腳印實地採訪耆老、地方人士,其精神值得讚佩。

    有應公廟建築格局不大,加上一般人對此陰廟總有一些些的忌諱,但透過許老師的採訪,將每座小祠化為一則一則的小故事,藉此剖析歷史的流變,鳥瞰社會的鋪陳,探索先民的耕耘足跡,帶領喜好研究鄉土的朋友,一同參訪有應公廟,遙悼先民血汗苦難歷史的記憶空間。

    喜見許献平君已陸續完成「七股鄉」、「佳里鎮」、「學甲鎮」、「將軍鄉」等有應公廟採訪錄,願許君再接再勵完成一整套的《南瀛有應公廟採訪錄》,此舉不但是他個人努力的指標,也是每個文史界好友的最大期望。

 

文化局局長  葉澤山

 

【代序】

悲憐有應公

 

    打開童年的網路,我的記憶從祭拜起跑,漫開的記憶,瀰散著菜飯魚肉芳香,迄今猶在鼻際浮盪飄流。

    終戰前後出生的我們,在經濟蕭條、物資匱乏的童年歲月裡卻抗議似地特別容易飢餓,先母勤儉持家,將先父在港都頂酷寒曝烈陽踩踏三輪車艱辛掙得的微薄收入,儉腸勒肚、省吃節用張羅一家溫飽。兼書桌用的飯桌記憶中很少端出魚、肉,飯鍋也很少煮出白米飯,大多時候都是蕃薯籤雜米粒,碰上颱風過境水澇成災,或久旱不雨荒年欠收的年歲,蕃薯籤成主食,兩三碗囫圇下肚,半晡常餓得發暈顫抖,期盼祭拜日子來臨,成為生活中最迫切的渴望。

    信奉神佛的先母,堅心摯意,從未疏忽過一年數十次的大小祭拜。逢年過節以及庄廟「唐安宮」6月18日「池府千歲」,與11月15日騰風元帥聖誕千秋日的盛大祭拜,我們常望穿秋水翻爛日曆猛嚥口水猴急它的姍姍來遲,那魚、肉、雞三牲,或添粒蛋,加片春干的五牲,每常在饑饉邊緣的時日裡,挑逗缺少油水的腸胃,勾引旺盛的唾腺。

    愚昧懵懂的我,總弄不清次數繁多的賞兵、拜門口、作忌以及小廟仔、頭前厝仔的祭拜日期,經常發生的情況是,當我們飢腸轆轆的從學校放學或打田野挖撿蕃薯返家,腳才踩進曬穀埕尾,敏銳的鼻子便通知我們趕快衝往兼臥室的餐廳,掀開桌罩,一鍋白飯、一盤三牲、兩碗麵條,以及早已吃到反胃的炒白菜、絲瓜湯。一番狼吞虎嚥後撫著疼漲的肚皮,或仰躺儲間蕃薯籤上唱山歌,或爬騎宅後與屋頂齊高的木麻黃枝椏間逍遙神遊,清風徐來,心滿意足,寵辱皆忘的歡愉,仍歷歷在胸臆間蕩漾。

    後港西早歲拜門口慣常在半晡拜到黃昏才燒紙料,那是童年歲月鮮明的記憶。拜門口就是拜「好兄弟」,以及「好兄弟」就是「無形的」,就是七月開鬼門關飄遊人間看不見摸不著卻確實存在的「好兄弟」,也就是大人忌諱說出口的「鬼魂」認知灌輸,來自兄姐、同伴,神秘、陰森和恐怖充滿小小心靈,而害怕黑暗、怕獨處、怕喪事,也怕路經小廟仔成為童年的夢魘。

    小廟仔坐落庄北田園中,廟後刺竹叢生,廟前林投茂密,隱蔽其中的小廟仔僅一草徑供出入,磚牆紅瓦有彎拱門的二落祠廟老舊破敗,樑柱間結滿蛛網,昏暗陰森,加上小廟仔流傳久遠的鄉野傳奇、作祟事件,再經稚幼思維的想像加工渲染擴充延伸,常常不寒而慄,嚇到不行。偶爾沒野出去剛好碰到小廟仔祭拜的日子, 總拉著阿娘的裙襬或阿爸的褲頭亦步亦趨,還全身起雞皮疙瘩頻頻回頭觀察是否有「魔神仔」尾隨背後或「青面獠牙」藏身林投林內虎視眈眈。

    企盼小廟仔祭拜以享受一餐豐腴,卻又打心靈恐懼有關小廟仔種種傳聞的矛盾心態,一直持續到離開家鄉,負笈屏東為止。

    少小離家,哀樂中年才返回守著石田茅屋的年邁雙親身旁,景物依舊在,人事卻已非,農村人口嚴重外流,前輩耆老逐漸凋零,農村敗壞衰頹畢顯,唯一不變的是,庄民對大廟正神,小廟仔小神以及無形「好兄弟」的信仰仍虔誠如昔,阿爸阿娘仍未曾錯失一年數十次的任何大小祭拜,這種數十年如一日,薪傳自後港先民三百多年的宗教虔心,令人動容,也令人省思,省思之餘,一探究竟之心於是萌焉。

    大廟廟貌巍峨莊嚴,眾神明聖誕千秋人人熟記如自己生辰,演戲酬神場面盛大祭品豐腴;反觀小廟廟貌低矮破陋,或有祭典日,但大多數是隨年節附帶祭拜,虛應故事以求心安。小廟之不受重視,從其創廟沿革闕如,歷史事蹟湮滅可見一斑。「信眾只拜大廟,不拜小廟;只知有大神,不知有小神」是我的不平。擎香跪拜有應公神位前,我的禱詞是:「有應公伯仔,請指點能找到知道您歷史事蹟的耆老,以便將您的歷史事蹟記載下來,好讓您的香火萬代。」是的,「讓有應公的事蹟流傳下來香火萬代」正是我田調、記錄、出版《南瀛厲祠誌》系列叢書的主要動機。

    鹽水老鎮長曾德輝嘗言:所有的神明都是外來的,只有「有應公」是本土神明。旨哉斯言!觀音佛祖、真主阿拉、關公媽祖、耶穌基督、釋迦摩尼......全都是外境移植,唯獨「有應公」與台灣大地血脈相連,祂們篳路藍縷、胼手胝足、一步一腳印地墾拓我台灣大地;祂們與你我一樣,曾經是有七情六慾的血肉之軀。或失足落水,或械鬥身亡,或頭繯自盡,或抗暴成仁,或因公殉職,或無主枯骨,或輪下亡魂,或抗日烈士......,不管祂們以何種方式走完愛恨情仇的人生旅途,祂們都是我們可敬可佩的先民。

    「有應公廟」與當地人、事、地、物緊密結合不可分離,設若沒有了「有應公廟」,這塊鄉野大地將缺少了一分歷史文化,這個人世間將減損了一分人情關懷,是種殘缺,也是種遺憾。

    當您參拜各大廟宇之餘,也別忘了走訪這些荒野社皮的「有應公廟」,以馨香一炷,虔心一片,悲憫之,感懷之。

 

2004.11.19  自由時報副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