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Publications

書籍
先民履跡:南科考古發現專輯
  • 作者:
    臧振華、李匡悌、朱正宜
  • 出版者:
    台南縣政府
  • 出版日期:
    民國95年8月
  • ISBN/ISSN:
    978-986-00-4497-3
  • GPN:
    1009500413
  • 語言:
    繁體中文
  • 規格:
    平裝/21*14.6cm/329頁
  • 定價:
    NT$400元

|內容簡介|

 

    民國84年台南科學工業園區的開發,因遺址的探勘,發現蘊藏多處的史前文化,也讓許多先民文化藉著考古遺址發掘,得以撥土見日,展現其風華。

    南科園區內出土史前遺留物種類繁多,有人類遺骸、動物遺骸、陶甕、陶紡輪、貝環等骨貝角牙器,石刀、鐵器、稻米、小米、苦楝、破布子、人形陶偶、玻璃、瑪瑙……等各種文化和生態遺物,而從這些史前遺留物中,我們可以推敲史前文化的生活型態。

 

 

|作者簡介|

 

臧振華

學歷: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及東亞語言與文明聯合博士

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曾任: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館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考古學組主            任。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合聘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兼任教授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兼任教授

 

李匡悌

學歷:美國亞利桑納州立大學人類學博士

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合聘副教授

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約聘助理研究員,研究助理,助研究員

         私立輔仁大學歷史系兼任講師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國立台南藝術學院藝術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朱正宜

學歷: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東地中海考古學碩士

         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

現任: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研究助理

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約雇研究助理

 

 

|目錄|

 

004  《縣長序》讓南科遺址躍上世界文化舞台

006  《局長序》先民文化  風華再現

008  《作者序》珍惜考古資產

 

【壹】

013  第一章  南科考古的緣起和經過

067  第二章  園區遺址的時空架構

083  第三章  園區考古遺址分述及重要發現

084  一、南關里遺址

100  二、南關里東遺址

137  三、右先方遺址

160  四、北三舍遺址

169  五、三抱竹遺址

218  六、五間厝北遺址

229  七、石頭埔遺址

234  八、五間厝南遺址

245  九、道爺遺址

265  十、五間厝遺址

294  十一、大道公遺址

303  第四章  園區內考古發現的文化資產價值

311  第五章 展望

【貳】

314  引用文獻

【參】

316  附錄─南科園區考古遺址碳十四定年數據輯

【肆】

328  作者簡介

 

 

|書序|

 

縣長序

讓南科遺址躍上世界文化舞台

 

    1993年,隨著台南科學園區的開發,行政院國科會委託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臧振華先生,對基地內文化遺址所進行的專案調查與漫長考古工作,於焉展開。至今園區內已發現40餘處考古遺址,經進行並完成發掘的地點共有24處之多,依其發掘時間先後分別為:道爺、五間厝、三抱竹、北三舍、南關里、五間厝北、右先方、石頭埔、南關里東、五間厝南、大道公、牛尿港和道爺南等,整個田野工作歷時之久、規模之大,在台灣考古工作史上,可以說是空前的;而在工作成果方面,除了豐富多樣的出土文物及資料外,整個工作經驗,也是值得分享的。

    南科的考古工作,至少呈顯出4個文化意義:其一,園區多處考古遺址,不僅皆見多層文化遺留堆積,所涵蓋的時間縱深,也相當的長,由距今5000年左右起,至近代漢人移民拓墾止,長達4000年以上。其二,受曾文溪含砂量的影響,土層堆積快速且深厚,因而考古遺址獲得良好的保存,有益於日後的研究工作。其三,出土文化遺物和遺跡相當豐富,且具多樣化。其四,部份遺留物在整個臺灣考古甚至世界史前史上,都具有相當的地位,如稻米、小米、豆類等植物種子與有機標本的出土等等,既稀有又珍奇。

    考古文化資產概屬全民所有,南科管理局、臺南縣政府、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及中研院史語所等單位,在共同努力之下,一個隸屬於史前館下之南科分館,已進入規劃階段中,未來,將可呈現出一個具有本土觀及世界觀展示概念的博物館。這部專輯的問世,不僅只是對迄今考古成果的一個整理與展現而已,也將有助於全民對南科考古文化的認識與珍愛,更對台灣甚至世界史前文化的研究,提供一個珍奇的場域、豐富的資料與寶貴的經驗。

    南科遺址是台南縣的文化資產,也是台灣的文化資產,更是世界的文化資產,我們與有榮焉生活在這裡,這是我們的驕傲,當然也是我們的責任,讓她躍上世界的文化舞台,是全民要共同努力的地方。

 

台南縣縣長  蘇煥智

 

局長序

先民文化  風華再現

 

    台灣的歷史要遠比荷人來之、鄭氏啟之更早,因為根據台南科學工業園區內遺址搶救出土文物碳14分析檢測,約5000年前,在台灣就有「先住民」擇此居住。緣於台南科學工業園區,地屬曾文溪流域,早期溪洪氾濫,因此泥土堆積迅速,文化遺址遂深埋地下不易發現。其後此區早期為台糖道爺等農場所在地,土地開發多屬種植甘蔗等淺耕性質。所以,與有榮幸,先民的文化就此被保存下來。

    民國84年台南科學工業園區擇此開發,因遺址的探勘,發現蘊藏多處的史前文化,也讓許多先民文化藉著考古遺址發掘,得以撥土見日,展現其風華。在園區內出土的考古遺址中,年代最早可溯至4800年前的大坌坑文化,最晚則距今約150年前的漢人文化。

    南科園區內出土史前遺留物種類繁多,有人類遺骸、動物遺骸(犬、鹿..等)、陶甕、陶紡輪、貝環等骨貝角牙器,石刀、鐵器、稻米、小米、苦楝、破布子、人形陶偶、玻璃、瑪瑙……等各種文化和生態遺物。從這些史前遺留物中,我們可推敲史前文化的生活型態,例如陶甕棺成圓體型,內裝著幾個月大的小孩,或許表示對小孩的思念,讓他覺得還在母親的肚子裡,有著母愛的濃情;墓葬者的遺物有紡輪,表示其生前的生活以捕魚為主。而在鹿角刀柄上雕刻著美麗的圖紋,以及造型憨厚的人頭形陶偶,都顯示出南科園區這塊土地,文化豐富,有眾多的聚落存在,值得我們去研究。

    台南科學工業園區設立在本縣,無疑是農業大縣轉為科技大縣的指標,當我們在享受科技文明的同時,也要思起我們是先人的子民。對於工程開發與遺址搶救時間的衝突,需妥善規劃;工程開發可以延緩,遺址遭破壞就無法彌補。要讓台灣史前文化遺產躍上國際舞台,受到世界矚目,就要對台灣的先住民文化,加以珍惜重視。本府為此特委託南科遺址搶救主持人臧振華博士(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前任館長),為南科遺址編纂此專輯,在本書付梓之際特別感謝臧振華教授等人、南科管理局、中研院史語所及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隊對台灣史前文化的辛勞付出。

 

台南縣政府文化局局長  葉澤山

 

作者代表序

珍惜考古資產

 

    政府為加速促進國內高科技產業之發展,以帶動產業升級,行政院於民國八十一年一月核定設立第二科學工業園區,並於民國八十四年元月選定臺南縣新市與善化間之基地為台南科學工業園區基地,展開籌建作業。在此同時,南科之開發也引起了可能破壞該地所蘊藏文化遺址的疑慮。為了澄清此一問題,開發單位─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責成該會人文社會科學處,負責對開發基地上的文化遺址進行專案調查研究,以期就開發行為對文化遺址所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進行客觀評估。

    筆者受國科會人文社會科學處之委託於民國八十四年底至八十五年中,在南科基地進行了考古調查。結果在基地和周緣500公尺之延伸範圍內共發現12處史前遺物之發現地點,同時也發現南科基地地表之淤積土層甚厚,估計其下可能還埋藏更多難以發現的史前文化遺址。因此,筆者在調查報告中,向南科開發單位提出了這樣的建議:「在各階段施工中皆應委請考古家進行全面監看,以避免在先期調查中所未能發現的埋藏文化資產遭受意外破壞。」南科開發籌備處接受了筆者的建議,在此後之南科開發過程中,繼續委請筆者組織考古隊,在南科園區之開發基地上持續進行文化遺址之監看、調查、搶救和保護工作。

    由於南科的工程建設如雨後春筍,而且大都屬於國內知名之電子產業,在這種氛圍下,要進行遺址之保護,無疑是相當困難的。我們工作的原則是:儘量保存遺址之原狀,不能原狀保存者,則要求工程單位儘可能變更工程配置;無法變更配置的部分,則在徵得主管機關同意後,進行搶救發掘。我們至民國九十四年底已先後發現了40多處史前文化遺址,其中道爺遺址之大部分已現地保存,其它已進行搶救發掘的遺址依其時間先後分別為:道爺、五間厝、三抱竹、北三舍、南關里、五間厝北、右先方、石頭埔、南關里東、五間厝南、大道公、牛尿港和道爺南等等。

    這個契約考古工作,歷時之久、耗費人力之多,及發掘面積之廣,在台灣考古學史上,可以說是空前的;因此,所獲得的工作成果,也相當可觀。目前,從上述遺址中所辨識出來的考古學文化,包含大坌坑文化,牛稠仔文化、大湖文化、蔦松文化、西拉雅文化和明清漢文化,涵蓋了所有台灣南部地區的主要考古學文化;而各個文化,又可能進一步依其年代、空間分佈和物質特徵,細分為不同之期相。從各處遺址中所出土的遺物和遺構,可謂異常豐富,其類別包括陶器、石器、骨角器、鐵器等文化遺物,植物種子和木頭等生態遺物,以及墓葬、建築遺跡、溝渠和灰坑等遺構。這些資料的多樣性及其在時空上的變異性,不僅是為台南地區的人類開發史提供了具體的資料,對於整個台灣的史前史,甚至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人類活動史,也因提供了關鍵性的證據,而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高度重視。

    目前,南科的考古工作還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當中,在人力不足和後援可能無法持續的狀況下,後續之整理、研究、典藏和維護工作,無疑又將是一項極為艱困的挑戰。我們估計正式報告的出版,勢必需要花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出版這本專輯的目的,即是要儘早向社會公布南科考古之一部份成果,也希望能藉以促使大眾認識考古資產的意義和價值,並進而能夠喚起大家珍惜和保護考古遺址。

    在此,我要向南部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和台南縣政府文化局表達感謝之意,這些機構或提供經費支援或給予行政協助,使得南科的各項考古工作得以順利執行。同時,我也要謝謝我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同事李匡悌博士,在我出任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館長期間,花費許多時間協助我主持此一考古計畫,我的學生、也是我史前館的同事朱正宜先生長期幫助我帶領南科的田野考古隊伍,以及先後參與南科考古之許多研究助理和雇工們。沒有他們風吹日曬的辛勞,勢必無法順利執行這項艱鉅的任務。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前任館長

臧振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