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Publications

書籍
台南縣平埔地名誌
  • 作者:
    楊森富
  • 出版者:
    台南縣政府
  • 出版日期:
    民國92年1月
  • ISBN/ISSN:
    978-957-01-2724-9
  • GPN:
    1009102943
  • 語言:
    繁體中文
  • 規格:
    平裝/20.9*15.1cm/311頁
  • 定價:
    NT$500元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係針對南瀛地區平埔族地名,依平埔語語科,做研究解讀。此地本屬西拉雅系平埔族四大社暨其屬社以及台窩灣亞族等之原鄉,曾留下若干平埔地名,但這些平埔地名,誠不宜依漢字直解之,致失去其平埔語所涵蓋的原義。如能正確地解讀出平埔族地名的原義,當可將平埔文化還給平埔族,恢復其民族尊嚴。

 

 

|作者簡介|

 

作者:楊森富,台南市人。字彝賓。

出生年月日:民國二十三年七月十日。

學歷:世宣神學院宣道學博士、道學碩士。

         國立空中大學社會科學系學士、人文學系學士。(雙主修)。

現職:內政部台灣地名審查委員會委員。

         亞洲宣教神學院教授、主講中西基督教史。

         台南縣文獻委員會委員。

         台南市文史協會常務理事。

經歷:曾任職於台灣電力公司。

         曾任台南市文獻委員會委員。

         歷任世宣神學院歷史神學教授、浸宣神學院教會史教授、聖光神學院研究所教授,講解中國及台灣教會史;

         曾任真道聖經學院講師,講解中國基督教史及本土化神學。

         曾應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之邀請,講解平埔族地名研究導讀;

         曾任台南市社區大學教授,講解平埔族地名及遷移路線。

 

    本書作者,從事寫作已逾四十載,也曾經寫過短篇小說:〈重見光明〉及〈重逢〉等等。在台灣電力公司服務期間,曾為台電撰寫過:〈工業安全衛生歌〉的歌詞。藝文研究論文集,有〈楊乃胡先生事略及詩文選輯〉等十七篇論文。宗教學研究論文集,就有〈唐元兩代基督教興衰原因之研究〉等論文,計達一百二十餘篇。有關台灣話、閩南語之研究性論文,亦已發表過:〈台灣話之淵源及趣談─兼論閩南語之音變原理〉等論文,已逾六十餘篇,且繼續撰述寫作中。

    至有關台灣平埔族之研究性論文,亦已發表過:〈荷蘭治台下之台灣基督教〉等相關論文,已逾十餘篇,且繼續撰文發表中。

 

 

|目錄|

 

002  【縣長序】 探索平埔足跡

004  【局長序】 為「南瀛學」增彩

006  【自  序】 解謎者的話

 

023  壹、台南縣平埔地名解讀篇

024   一、台南地區的平埔族

025   二、永康市的平埔族古地名解讀

025    1、蔦松、蔦松溪平埔地名合解

027    2、六甲店、六甲店溪平埔地名合解

028    3、三崁店、三崁平埔地名合解

030    4、大竹林平埔地名譯解

030    5、永康市「大灣」是否為平埔語地名考辨

032   三、新化鎮內的平埔族古地名解讀

032    1、大目降社、大穆降社平埔地名解讀

034    2、大唪社、唪口設平埔地名合解

036    3、知母義社、豬母耳社平埔地名解釋

039    4、大坑尾、礁坑仔、和左鎮鄉之山豹社平埔地名合解

040    5、籬仔尾係漢化地名

040    6、那拔林和官田鄉之拔仔林平埔地名合解

041    7、許縣溪、許寬溪平埔地名合解

042   四、左鎮鄉的平埔族地名解讀

042    1、木公、茂岡、睦光、木岡等平埔地名合解

042    2、左鎮溪、和左鎮平埔地名合解

046    3、山豹(澄山)平埔地名解讀

050    4、「蜘蛛紅」平埔語地名解讀

052    5、「卓猴社」平埔地名譯解

054    6、「拔馬」地名是否來自平埔語

063    7、菜寮、或菜藔,係半漢化的平埔地名

063   五、善化鎮內的平埔族地名解讀

063    1、目加溜灣社、灣裡社平埔地名合解

072    2、茄拔社平埔地名解讀

074   六、佳里鎮內的平埔族地名解讀

074    1、「蕭壠社」平埔語地名譯讀

079    2、「北頭洋」平埔族地名譯解

084    3、「蕭壠社」又名:Touamimigh原義解讀

084    4、「佳里興」與「佳里興嶼」平埔地名原義解讀

087   七、將軍鄉轄內平埔族地名解讀及考辨

087    1、漚汪社、漚汪溪平埔語地名音義合解

089    2、「馬沙溝」平埔地名解讀

090   八、安定鄉轄內的平埔族地名解讀及考辨

090    1、「直加弄」平埔族地名解讀

094    2、「沙蚋吧」平埔族地名解讀

095   九、北門鄉轄內平埔族地名解讀

095    1、東壁村「馬沙溝」平埔地名解讀

095    2、錦湖村「北馬」和「白米仔」平埔地名合解

096   十、七股鄉轄內平埔族地名解讀

096    1、「篤加社」、「卓加社」平埔族地名合解

097    2、「史耶加」、「山仔腳」平埔族地名合解

098   十一、龍崎鄉的平埔族地名解讀

098    1、牛埔村、牛埔社平埔族地名解讀

098    2、「大坪村」、「大坪窩」平埔地名合解

099   十二、新市鄉平埔族地名解讀

100    1、新市鄉內的幾處平埔地名

103    2、新港社又名Tagloulou(濁澇澇)係漢化地名

104   十三、山上鄉的平埔族地名解讀

104    1、豐德村原名:隙仔口(Tavaking)係平埔地名

106    2、「卓猴社」、「卓猴山」平埔地名合解

106   十四、關廟鄉平埔族地名解讀

106    1、關廟村「隙仔口」平埔地名解讀

106    2、成功村的「嗊哩」和「咬狗溪」平埔地名解讀

108    3、「龜洞」原名:「猴洞」,亦平埔地名

108    4、「刣牛窩」又名:「宰牛窩」亦平埔地名

109    5、「布袋村」和「打鹿洲」亦平埔地名

109   十五、仁德鄉的平埔族地名解讀

110    1、「土庫」的平埔原義是店舖

111    2、「二層行」、「二贊行」平埔地名合解

112    3、上崙村「蔦松腳」平埔地名解讀

112    4、太子村「六甲店」與土庫村「六甲仔」平埔地名合解

112    5、成功村「牛稠仔」平埔地名解讀

113   十六、歸仁鄉平埔族地名解讀

113    1、六甲村「六甲」的平埔原義解讀

113    2、八甲村「八甲」的平埔原義解讀

115    3、歸仁鄉「社內」原亦屬平埔社

115   十七、南化鄉平埔族地名解讀

116    1、平林(溪東)平埔族地名解讀

118    2、西阿里關(關山)平埔地名原義譯解

118    3、北寮(Pak-lio)平埔地名解讀

119   十八、玉井鄉轄內平埔族地名解讀

119    1、「大武壠社」平埔族地名解讀及考辨

126    2、「芒仔芒社」平埔族地名解讀

127    3、「霄兒社」平埔地名解讀

128    4、「斗六新社」與「斗六舊社」平埔地名合解

128    5、「礁吧望」平埔地名譯解

130    6、「望明村」古名:「望明明」,亦屬平埔地名

130    7、「芋匏社」平埔地名譯解

132    8、「噍吧哖」平埔地名解讀及考辨

134    9、「玉井」地名,非起源於東京風化區「玉之井」考述

138    10、「貓兒干」平埔地名解讀

139   十九、楠西鄉的平埔族地名解讀

140    1、「茄拔社」的平埔地名譯解

140    2、「王萊宅」的平埔地名譯解

140    3、「龜丹」平埔地名譯解

144    4、「鹿陶洋」的平埔地名譯解

145    5、「東西煙」平埔地名譯解

146   二十、大內鄉轄內的平埔族地名解讀

146    1、「交力林」平埔地名解讀

147    2、「唭哩咓」的平埔地名譯解

148    3、「望寮」的平埔地名譯解

148    4、「三崁」、「三崁領」平埔族地名合解

148    5、「大匏崙」的平埔地名譯解

150    6、「北頭角」平埔地名譯解

150    7、「馬斗欄」平埔地名譯解

150    8、「頭社」平埔地名譯解

154    9、「老邱空」平埔族地名譯解

154    10、「嗚頭」平埔地名解讀

156    11、大內鄉的「打鐵店」平埔地名譯解

159   二十一、官田鄉轄內平埔族地名譯解

159    1、社子村「社仔社」地名的由來

159    2、社子村「柴埔」、「西勢」平埔地名合解

162    3、「六双」平埔地名譯解

164    4、社子村「牛稠」、「牛稠尾」平埔地名合解

166    5、「拔仔林」平埔地名譯解

167    6、「斑芝花腳」平埔地名譯解

167   二十二、東山鄉的平埔族地名解讀

167    1、東山鄉「哆囉嘓社」平埔地名譯解

170    2、東中村「北馬」平埔地名譯解

170    3、科里村「科里」平埔地名譯解

170    4、水雲村「尪仔上天」平埔地名譯解

171    5、東河村「吉貝耍」平埔地名譯解

173   二十三、麻豆鎮內的平埔族地名解讀

173    1、「麻豆社」平埔地名譯解

177    2、「六龜班」平埔地名解讀

177    3、「加輦邦」平埔地名譯解

178    4、油車里「尪祖廟」(三元宮)原係平埔族公廨

180    5、麻豆「西寮遺址」

182    6、「麻豆社」又名:Toekapta,原義譯解

185    7、麻豆「買郎宅」地名的由來

186    8、麻豆「虞朝莊」,原為平埔族「牛稠社」

187    9、麻豆港遺址,在今「龍喉」

187   二十四、柳營鄉轄內平埔族地名解讀

187    1、柳營鄉「小腳腿」、「大腳腿」平埔地名合解

188   二十五、鹽水鎮內的平埔地名譯解

189    1、大龜肉、大龜璧、大奎壁平埔地名解讀

190    2、鹽水鎮「蔦松腳」平埔地名譯解

190    3、番仔厝(歡雅厝)平埔地名譯解

190    4、鹽水鎮水秀里「土庫」平埔地名譯解

191   二十六、其他鄉鎮的平埔族地名略述

191    1、新營市「土庫里」平埔地名解讀

192    2、白河鎮「店仔口」和崁頭里「土庫」平埔地名合解

192    3、下營鄉「麻豆寮」平埔地名解讀

196    4、六甲鄉「六甲」平埔地名譯解

196    5、六甲鄉王爺村「東高蚋」平埔地名譯解

197    6、「學甲社」係漢化的平埔地名

198   二十七、後記

199  附註

 

206  貳、台南縣平埔地名補述篇

208   一、「走馬瀨」一語並非平埔語考述

212   二、「龜丹」地名,確起源於平埔語之「溫泉」補述

214   三、「公廨」又漢譯成:「公界」,其平埔語原指:「共同母體」考述

215   四、左鎮鄉光合村「香蕉腳公廨」的由來考

217   五、東山鄉東河村的「吉貝耍」平埔族地名,不宜曲解成:「好玩的地方」

219   六、善化鎮的「茄拔社」,係善化「目加溜灣社」之分社,不宜與「大武壠社」之分社「茄拔社」(在楠西鄉)混為一談

220   七、仁德鄉仁德村崁腳(柯厝)的平埔族武進士:「柯參天進士宅」,及「柯進士墓」,現已無跡可尋

222   八、新化鎮已消失的古地名:「望寮」(望高寮)

 

223  參、台南縣內的平埔族教會概述

224   一、台南縣內台灣長老教會平埔教會一覽表

230   二、平埔族長老教會的共同特色

230    1、他們具有優美的歌喉,喜唱《聖詩》

231    2、《聖詩》當中有五首平埔調

237   三、玉井鄉內的平埔族天主教堂簡介

 

238  附註

240  附表一:台南縣平埔地名譯解及族名一覽表

254  作者簡介

258  附圖

 

 

|書序|

 

縣長序

探索平埔足跡

 

    在一般人的認知中,台灣有四百年歷史,然而這四百年歷史的計算,卻是從漢人屯墾開始。在這之前,原住民早就在此生活了一段極為漫長的日子。只因他們缺少文字記載,使得他們的歷史無法完整呈現,尤其在歷經四百年的遷徙與漢化過程之後,在平地方面,留給我們的,幾乎只剩一些發音並不十分正確的古老地名,等待歷史學者、語言專家以及文史工作者,做更深入的解讀。

    事實上,人有人名,地有地名,物有物名,此事原不足為奇,然名字之對於一個人或物來說,其重要性亦屬可輕可重,輕者只不過是個代表性的符號,讓人知道所指何人、何事而已。若言重者,則其所含蓋的範圍將極其深遠,一個姓氏牽涉一條血脈的傳承,一個古老地名肩負了一個沈重的歷史包袱,因為它代表著開疆闢土時最原始的紀錄。

    本縣位於台灣西南平原之上,是台灣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而此處平原正是平埔族最早生活之地。在台灣的近代史中,台灣曾歷經多次不同的政權更迭,平埔族人不僅在漢人大量入墾的壓力下,逐漸向山區遷徙,還得為因應不同統治者的權威,去做各種調適,更在統治者的錯誤政策之下,使得本土意識遭受打壓,造成本土教育的嚴重斷層,如今在平原之上似乎再也嗅不出一絲絲平埔族人的味道。

    目前,平埔族人除在一些山區部落有特定的祭典之外,已經鮮有其他具體活動,然而在本縣各地,卻仍保留了許多平埔地名,遺憾的是,這些地名在行政機關建制的過程中,為了講求地名的文雅、順口,或因其他考量因素的介入,導致許多代表地方原始意義的地名遭到竄改,被人遺忘。

    這回,楊森富先生傾畢生精力與學識,撰寫這部《台南縣平埔地名誌》,帶領我們進入平埔世界,為我們解開平埔世界的迷津。此時,在人們記憶深處的平埔地名,將會是我們探索早期平埔族人足跡的最佳線索。

 

台南縣縣長 蘇煥智

 

局長序

為「南瀛學」增彩

 

    平埔族研究是近年的顯學,從族群分佈到平埔祭典,再到舞蹈、音樂,甚至融合、遷徙,都有相當數量的論著問世,這對世人重新認識這些曾是台灣大地主人的種種,頗有幫助。只是在語言方面,研究者仍鳳毛麟角,更遑論平埔文字的整理與介紹了,這對整體的平埔研究,似嫌不足,也是缺憾。除了專業之外,這當然也牽涉到研究者所掌握的文獻或資料,楊森富先生的《台南縣平埔地名誌》,多少彌補了這個缺陷。

    台南縣是平埔族西拉雅系的大本營,從海邊到山邊,都有西拉雅平埔族人的足跡,新港社、麻豆社、蕭壠社、目加溜灣社等本族四大社和大滿亞族(大武壠社),曾經在南瀛大地留下動人的容顏與美麗的故事。但在與漢人交融的歷程裡,平埔族人逐漸退下生活舞台而隱身於漢人社會,最後被人遺忘。

    歷史長河悠悠四百年,當我們再回頭找尋平埔足跡時,在公廨信仰、神祕夜祭之外,平埔地名竟是後人最直接觸近平埔面貌的線索。只是,長期以來,受到時間與空間的隔閡,以及對平埔語言的陌生,鮮少有人能夠著手研究或解讀,以致後人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多望文生義或以自己的認知妄加解釋,致悖離原義甚而相去十萬八千里。

    楊先生為研究教會史學出身,長期關注語言與平埔問題,因工作關係而掌握了許多有關平埔文獻的第一手資料,也實際田野調查而相互比對,寫了很多這方面的論文,廣受學界與文史界的重視與參採。此次,受本局邀請,集結多年成果,重新補訂、增刪,出版《台南縣平埔地名誌》,相信會再引起關心平埔問題者的青睞。

    《台南縣平埔地名誌》分「平埔地名解讀篇」和「平埔地名補述篇」兩大部份,前者依鄉鎮市逐一論述平埔地名,脈絡清楚,查閱方便;後者則為考述,以風趣的筆調提出許多似是而非的古老地名。另增「平埔族教會概述」,分析其共同特色,完整呈現台南縣的平埔世界。

    這本身將有助於對平埔問題的了解與研究,也將可為蘇縣長所極力推動的「南瀛學」研究加分與增彩。

 

台南縣政府文化局局長 程良田

 

自序

解謎者的話

 

    筆者本屬教會史學者,因著手撰寫〈荷蘭統治下之台灣基督教〉的過程中,竟然發現有幾本值得參考的、十七世紀荷蘭據台時期的平埔語著作,或有關平埔族民俗宗教之書。

    這些有關平埔族之著作,至少包括下列各種書:

    一、甘第流宣教師(Georgius candidus,又漢譯成:干治士),他曾二次來台(一六二七年至一六三一年;一六三三年至一六三七年),著有:《台灣紀略》、《赤崁語集》(即:新港語集)等。因該西拉雅系平埔語集,現存荷蘭優特烈大學,故又被稱為:《優特烈大學稿本》。由於這一語集之被發現,故吾人可據此一文獻,來了解當時的西拉雅系赤崁社、及新港社的語言概況。但事實上各社的語言,亦略有差異。

    二、倪但理宣教師(Daniel Gravius),曾於一六四七年至一六五一年間,在蕭壠社(今佳里鎮北頭洋),及目加溜灣社(今善化鎮溪美里)傳教。他以新港語所編譯的《馬太福音書》,亦成為研究西拉雅系平埔語的重要文獻之一。

    三、夏吉伯宣教師(Gilbertus Happartius,又譯:哈伯宜),他亦先後二次來台(一六四九年至一六五二年;及一六五三年來台),其最大的貢獻為:編譯《華武壟語彙》,吾人可依據這一語彙,了解當時流行於嘉義、雲林、彰化一帶的平埔語語言風貌。

    四、甘為霖牧師(Rev. WM.Campbell)所編譯的英文本 Formosa Under The Dutch 係輯錄十七世紀駐台的荷蘭宣教師、及荷蘭駐台官員所寫台灣觀察報告,計一三○篇而成,原係由一群研究古荷蘭文的德國學者譯成英文。這一本書,亦頗有參考價值。(註1)

    五、荷蘭政務官員所留下的十七世紀台灣番社戶口調查表,亦頗有參考價值。因他們以荷蘭式羅馬拼音所寫的台灣平埔族、或原住民部落的地名,可用來互相參照比對台灣各地平埔族、或原住民所留下之漢化地名,並據相關語言集,了解其地名的原始意義。

    六、日治時期,由村上直次郎教授所編著之《新港文書》,亦頗有參考價值。但這些文書的新港語文、和荷治時代的新港社語互相比對,又可看出新港語,亦有日漸變化的痕跡。

    七、台南縣在明鄭時代,係隸屬於天興縣。但在滿清時期,曾先後隸屬於「台灣府」及「諸羅縣」。滿清官員每將漢化的平埔地名,依漢字直解之。比方說,在周鍾瑄所著的《諸羅縣志》,則將「諸羅山」的平埔地名,依漢字直解成:「諸山羅列之地」,而未知該地為洪雅族所聚居的平埔社,荷蘭戶口表作 Terossan  ,譯義:「薑母寮」。

    八、伊能嘉矩的《台灣地名辭書》 ,和安倍明義的《台灣地名研究》 等書,雖有其一定的貢獻,和參考價值,但應採批判的態度,細加分析研判是否為真,不能完全採信之。由於明末、清初,在台灣各地平埔社興辦「社學」,致各地平埔族,漢化甚深。西拉雅系平埔語,在台南縣內業已成為死語。故他們早已淡忘其地名的原始意義,屢傳出一些笑柄,頗令人興嘆:「今不如昔」!

    九、筆者並非科班出身之地名學者及平埔學者,且平埔族的地名研究,由於蒐集資料困難,考證不易,容有不周延之處或誤排之處,在所難免;尚請語言學界及平埔學界諸先進學者,不吝賜正,提供卓見,俾利再版時做為修訂參考。

 

楊森富 撰

 

 (註1): Formosa Under The Dutch 一書,係英國宣教師甘為霖(Rev. WM.Campbell),輯錄十七世紀荷蘭宣教師及荷蘭駐台官員所寫台灣觀察報告,計一三○篇而成。原書於一九○三年,出版於英國倫敦。今有臺北、南天書局的影印本,一九八七年五月出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