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古人說:「民以食為天」;臺灣有俗語云:「一食二穿」、「食是福,做是祿」皆說明了飲食在人類社會文化中的重要性。
飲食的器具繁多,涵蓋廣泛,本書介紹與生活較為相關、具現代性的特色飲食器具,包含碗盤、湯匙、飯桶、飯匙、筷子籠、筷子、甕、壺、烘爐、火爐、糖漏鹽漏、磨具、謝籃、粿印、煙具等。
|作者簡介|
鄭文彰
一九五九年生.嘉義縣水上鄉南靖人.高工畢業.
麻豆文物資訊館諮詢委員.台南縣文化局南瀛文化研究員.台南縣文獻委員會顧問.台南縣民俗文物研究學會總幹事
經歷:
一九九七年協辦吾愛吾縣文物展─窯之印象.早期台灣陶收藏展。
一九九八年協辦吾愛吾縣文物展─斯土有情.和風文物展。
一九九八年與歸仁仁壽宮共同發現疑似台灣窯業發源地「歸仁窯」。
一九九九年協辦蕭壟社西拉雅族北頭洋阿立祖民俗文化活動之文物徵集。
一九九九年協辦跨世紀吾愛吾縣文物展燈火相傳─禮俗器物收藏展。
二○○○年榮獲國立臺南社會教育館所舉辦南部七縣市社教有功人員獎。
二○○一年協辦鹽水武廟元宵節文物展─台灣早期文物展。
二○○一年協辦鹽水武廟文物館落成文物展─碗盤風華。
二○○一年協辦吾愛吾縣文物展─鄉土歲月台灣早期生活器物特展。
二○○二年榮獲成就南瀛文化十年有功人員獎。
二○○二年協辦麻豆總爺藝文中心童玩展。
二○○二年協辦麻豆總爺藝文中心母親文物展。
著作:
一九九九 斯土有情─和風文物展專輯。
二○○一 「疑似歸仁十三窯遺址範圍探勘及歷史調查研究計劃」與林文嶽、林孝璋合著。
二○○一 鄉土歲月─台灣早期生活器物特展專輯。
二○○一 南瀛民間生活器物誌。
二○○二 先民生活天地─台灣早期飲食器物特展專輯。
|目錄|
004 縣長序
005 局長序
006 理事長序 重拾先民食具風華
012 先民生活天地/鄭文彰
032 黑釉大碗
033 青花菊花紋碗
034 青花馬紋碗
035 青花文字紋大碗
036 青花葡萄紋碗
037 青花文字紋大碗
038 粉彩白菜紋碗
039 青花雞紋碗
040 補釘玻璃大碗
041 繪唐津茶碗
042 青花花卉紋碗
043 青花文字紋碗
044 青花文字紋碗
045 青花文字紋碗
046 暗花龍紋大碗
047 青花竹紋碗、杯
048 魚紋青白瓷盤
049 青花海獸紋盤
050 紅釉篆印紋盤
051 粉彩盤
052 雅美族人物紋木盆
053 青花魚紋盤
054 色繪石榴紋盤
055 色繪魚紋盤
056 色繪桃紋盤
057 色繪梅花紋盤
058 色繪山水紋盤
059 色繪山水紋盤
060 色繪花卉紋盤
061 暗花團鶴紋盤
062 色繪花卉紋盤
063 牛角製橢圓盤
064 木製八角形供盤
065 木製博古紋供盤
066 陶製供盤
067 木胎花鳥紋漆器茶盤
068 竹編茶盤
069 木製茶盤
079 銅製鎏金乳釘紋杯
071 鬥彩花卉紋杯
072 象牙酒杯
073 九谷燒色繪鎏金酒杯
074 描金文字紋杯
075 杯
076 青花菊花紋杯組
077 褐釉菊花紋夫妻杯
078 蛤型萬字紋醬油碟
079 銅製花卉紋杯托
080 鐵製杯托
081 台灣型牛角杯托
082 竹編花卉紋杯托
083 木雕彩繪台灣風物杯托
084 白瓷鳳首湯匙
085 陶製褐釉湯匙
086 木製朱漆湯匙
087 色繪花卉紋湯匙
088 木製彩繪飯桶
089 木製漆器飯桶
090 木雕龜甲紋飯桶
091 銅鍋
092 朱漆桃型飯匙
093 木製八角飯斗
094 木製飯桶架
095 米桶、飯篩
096 瓠勺、竹篩
097 筷盒與筷子
098 竹節製點心層盒
099 磚燒圓型箸籠
100 磚燒箸籠
101 磚燒箸籠
102 磚燒箸籠
103 磚燒褐釉箸籠
104 色繪財神箸籠
105 綠釉壽翁箸籠
106 鸚鵡箸籠
107 松紋瓷製重箱
108 花卉紋瓷製重箱
109 紅陶長頸瓶
110 紅陶甕
111 黑陶小缽
112 黑陶甕
113 四耳陶甕
114 四耳陶甕
115 褐釉陶甕
116 褐釉陶壺
117 素燒陶壺
118 綠釉茶罐
119 粉彩白菜蝴蝶紋罐
120 陶製酒壺
121 陶甕
122 磚燒六角茶罐
123 青花文字紋酒壺
124 色繪花卉紋酒壺
125 磚燒褐釉酒壺
126 磚燒綠釉油甕
127 陶缽
128 竹缽
129 陶甕
130 鹽漏
131 鹽漏
132 鹽漏
133 鹽漏
134 粉彩花鳥紋茶壺
135 陶製褐釉茶壺
136 陶製黃釉花卉紋茶壺
137 青花花卉紋茶壺
138 橘紅釉葡萄紋茶壺
139 色繪花卉紋茶壺
140 色繪梅花紋茶壺
141 銅製溫酒壺
142 錫瓶
143 銅製茶壺
144 銅茶壺
145 銀銅嵌葡萄葉紋鐵水壺
146 銀銅嵌蝴蝶紋鐵水壺
147 山水紋鐵水壺
148 鐵水壺
149 企鵝銅壺
150 竹編葫蘆果酒壺
151 竹編葫蘆果酒壺
152 葫蘆酒壺
153 玻璃壺
154 色繪玻璃糖果罐
155 玻璃酒器組
156 酒
157 白瓷茶桶
158 鋁製冰桶
159 磚臼
160 木製舂臼
161 木製舂臼
162 陶製磨缽
163 茄型磨具
164 藍釉烘爐
165 朱泥烘爐
166 朱泥烘爐
167 磚燒烘爐
168 雙耳人物紋銅火爐
169 火爐夾
170 竹編謝籃
171 竹編提籃
172 竹編提籃
173 彩繪檳榔籃
174 彩繪檳榔籃
175 竹編檳榔籃
176 鉛、藤編檳榔籃
177 木製桃紋有柄粿印
178 木製龜紋帶柄粿印
179 木製龜紋有柄粿印
180 木製龜紋有柄粿印
181 木製有柄粿、餅印
182 木製朱漆有柄粿印
183 木製黑漆有柄粿印
184 木製朱漆有柄餅印
185 木製有柄餅印
186 磚燒龜紋粿印
187 磚燒褐釉粿印
188 陶、瓷製粿印
189 木製餅印
190 木製糕印
191 木製糖塔模
192 水煙筒
193 竹製水煙筒
194 鴉片煙桿
195 旱煙桿
196 旱煙桿
197 煙具組
198 木胎漆器煙盒
199 銀製菸盒
200 玻璃煙灰缸
201 竹製剉蕃薯簽椅
202 木製榨汁器
203 木製風櫃
204 鐵製草藥切台
205 米苔目器
206 木製鑑米器
207 食品罐頭標籤
|書序|
【縣長序】
從近年來台灣考古出土文物之歷史發展來看,本縣應是最早被開發、最早接受文明洗禮的縣市之一。這裡土地廣袤,人文薈萃、物產豐饒,加上民風淳樸,著實是先民活絡的蹤跡所在。
先民在此落地生根後,生活需求品,常常是就地取材,率性而直接,或塑或雕;其器物皆散發出民間藝術之巧手和慧思,蘊含著質樸自然之美。
鄉土生活、本土文化看似抽象,其實它是我們生活的重點,是精神上、實質上尋求心靈根源之所在。在世界上凡重視文化的國家莫不追溯他們的早期歷史、文化和生活方式,因為最原始的文化、藝術之根源,常是散發出最具強憾性生命力之所在,也是民族精神之泉源。
本縣人文氣息豐富,地方人士熱心文化、也熱心藝術,曾於民國八十九年組織「台南縣民俗文物研究學會」,以發揚、互相切磋交流本土文化藝術及文物為宗旨,著實可喜可賀。 近年來,台灣的鄉土文化已成顯學,並蔚為主流,台灣的民間藝術,也從菜櫥角落躍為展示舞台。
一般而言,民間藝術之特點為具實用性、直率性且不修邊幅。它合乎大眾化,反映出人們的日常生活型態,也是後代子孫最感興趣欲了解之處。那些具有天賦和創意的藝師們,除了符合當時所需,派上當代最適當的材質之外,就開始全憑自己之藝術美感與天份,加上多年來之經驗,於是一件件具有鄉土風味之民間藝術品從此出爐。
於今科技資訊快速發展之際,吾等若能愈親近鄉土生活,就愈能將心思沉澱下來思考觀察很多事物,也愈能感受到鄉間發展之蒼穹潛力。若進而能將鄉土生活、民間藝術匯入日常生活中,並蔚成風潮,不啻是全民之福。
台南縣縣長 蘇煥智
【局長序】
古人說「民以食為天」,近代林語堂先生也曾說「食是人生最重要的享受和樂趣之一」。道出「吃」,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佔有極重要之地位,它不僅止於溫飽,更是一種藝術、一種文化。
飲食器物,自古以來即受重視,它具備了藝術性、文化性、區域性和民俗性等特色;各種不同款式、色彩、用途之飲食器物,也都繽紛璀璨,它已悄悄地融入於我們的生活當中,成為世世代代生命中不可或缺之一部份。
對於代代相傳之飲食器物,其材質之演變方式,從早期之石製品、陶瓷製品、銅鐵製品,演變至今的塑膠製品,琳瑯滿目。只是塑膠製品雖堅固耐用,但少了一份與天地合一,和大家共同生活在大自然中之情愫;不鏽鋼碗盤製品更少了一份古人詩情畫意、文人雅士之風華;至於陶瓷製品,則是遠古台灣的祖先們師法自然、樸拙率真,以及歷經悠久歲月所流傳出來的飲食器物之滄桑美,是現今任何其他飲食製品無法可比擬的。
本專輯之能順利付梓,首先感謝蘇縣長長久以來,對台灣歷史文化、鄉土藝術的重視與支持;也感謝教育部的指導與玉成,以及本書作者─「台南縣民俗文物研究學會」總幹事鄭文彰先生。他以「樂在其中」的精神,對於台灣民俗文物研究,孜孜矻矻地調查、探訪,並將它做一紀錄永久保存,呈現在縣民之前。
文化的播種,需持續且深耕才能有成,它的積極作用是凝集民族的向心力,並維持社會的穩定發展。因此文化的活動是永續且無止境的,盼有心、熱心文化的志工大眾,大家一起來共同關心我們珍貴的文化資產。
台南縣文化局局長 程良田
【理事長序】
重拾先民食具風華
人類為滿足生活的需要而創造文化,因生活習俗的不同而形成文化特質。藝術是人類文化的精粹,也是人類情感的皈依,更是人類智慧高度的呈現。
先民在台灣,生活歷史悠久,若以台灣歷史文化而言,可謂相當多元,在文化發展上除以原住民文化為根基外,並承襲了中華傳統歷史脈絡,同時也吸收了荷蘭、日本、美國的異國文化,交織激盪融合成為多樣具包容性,在地化的豐富內涵,這些外來文化,無不影響著後代的我們,也因此造就了台灣具有多次元的文化內涵特質,而台灣的民俗文物,正是代表著台灣文化與民間工藝最具體,最真實,反映台灣常民生活信仰、生活智慧、社會習俗與審美觀念的標本,也是民族遞嬗、歷史發展與文化詮釋的最佳明證。
古人說:「民以食為天」,福佬話也有「吃飯皇帝大」之諺語,台灣飲食平常一日三餐,但每逢過年過節、祭神、喜慶都得舖張一番,大吃大喝。故飲食生活在民間生活中可謂是最為重要的一環,而且,與飲食生活有關的文物也最為豐富,於今,遺留下來的每一件古老的食具文物,除了少數由唐山或日本經海運而來之外,大部份是台灣的藝匠和農民自給自足下,就地取材,親自動手所做,且逐漸發展出地域性的風格來。某些器物的形式與表層皆已斑剝陳舊、粗俗不堪、不合時宜,乍看一點也不起眼,然而這畢竟是昔日的老祖宗,以粗糙的雙手,排除萬難之心血與智慧的結晶,是值得我們尊重、學習。
台南縣開發早,隨著歲月演變,文物累積相當豐富,更因愛好文物者眾,有前瞻眼光,志同道好,已蔚成蒐藏民風,此可從早期文化中心的吾愛吾縣文物系列展中,可看出台南縣民對民俗文物的關注。而台南縣民俗文物研究學會,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於89年11月正式立案,正式成為全省民俗文物協會的一員,並以積極推動台灣本土文物之蒐藏、展示、研究、推廣為宗旨。
2001年成立之初,即配合文化局策辦台灣早期先民生活器物特展,並作有系統介紹,編成專輯,頗受好評。2002年,本會再度在文化局的指導下,繼續承辦「先民生活天地─台灣早期飲食器物特展」活動,並由本會負責策畫展示,暨專輯編印等工作。
本特展之舉辦,能順利進行,特別要感謝蘇煥智縣長積極推動本土文化之用心,重視民俗文物的保存,同時感謝奇美文化基金會許文龍董事長,沈水德翁文教基金會沈重光董事長對本次活動及專輯編印大力贊助及文化局程局長及文化局文資課同仁之指導與支持,本會理監事、全體會員提供精品參展使活動順利圓滿。
際此專輯付梓出版之日,特抒感言,至盼本食具文物圖文,能扮演文化傳承之功能,使傳統食具文化有更深的啟發。
台南縣民俗文物研究學會理事長 葉佳雄
先民生活天地 (節錄)
一、從「灶腳的歲月」說起
古人說「民以食為天」,福佬話也有「吃飯皇帝大」之諺語、台灣也有句俗語「一食二穿」,「食是福,做是祿」等。都說明飲食的重要性。
百年前,台灣各地民風是相當樸實和純善的。直到現在,因爲食糧富足而養成好客民風仍然處處可見,尤其是鄉下,一般民眾還是像百年前一樣,不管是不是吃飯時間,一定熱情地招呼你吃一頓,家裡所有美食和菜餚都端上桌,還直抱歉說:「沒什麼菜,真歹勢啦!」
小時候,我最喜歡去灶腳走動,腦海裡一幅幅童稚時期永不褪色的畫面,一一浮現。猶記得,灶腳最熱鬧的時候,當屬做粿蒸年糕的時節了。那時,全家總動員,爸爸和媽媽除了磨米漿之外,爸爸還負責到溪仔邊割蕉葉,我則擔任洗粿印與蕉葉,阿嬤忙著準備餡料,弟弟只配做修整粿葉的工作,全家分工合作、各司其職。做紅龜粿是十分有趣的事,一家人往往在白天忙完以後,利用晚上在昏暗的燈光下,共同來做,而我最喜歡擔任印粿的工作,在印模上抹一層花生油,搓一團壓在上頭,然後屏息翻開,看到一張張生動的龜印、桃印,好像美勞課完成一件傑作般暢快淋漓。待大家將做好的粿整整齊齊排列好後,慎重其事地蓋上蒸籠,點燃一柱香,大家才心閒氣靜地坐在長板凳上等待。等待的那段時光,真是溫馨而甜蜜,當然,忙了一陣子,大家有點累,但媽媽總和我們聊聊她小時候做粿的趣事,像阿嬤吃粿被黏下金假牙等老掉牙的糗事,我們百聽不厭,回味無窮,弟弟再三望著愈來愈短的香,不停地問:「熟了沒?熟了沒?」嘴饞的他總想拔得頭籌,先嚐為快。待掀開蒸籠蓋,大家捧著一塊塊熱騰騰的紅龜粿,伊麵哈氣,一面品嚐的情景,真是「不亦快哉」。
昔時灶腳那些熟悉的景物已隨著人非而事事皆非了,灶腳中的食具,包括飯桶、飯匙、碗、盤、鹽罐、箸籠、粿印、水壺、龍床、菜廚,還有土甕…等等,皆已淘汰換新了,兒時那些甜蜜的時光不可復得,然而烙印在腦海深處的兒時記憶。實在是無法抹滅的,灶腳的歲月只能在夢裡相尋了。
台灣的歷史,可分為台灣史前史、荷據時代、明鄭時代、清朝統治時代、日本統治時代,以及現今台灣時代等階段。早期先民面對險峻詭譎的黑水溝渡海來台,個個富有強韌的生命力,勤奮刻苦,白手起家;在卑微的困境中,仍然充滿堅強的求生意志,流血流汗,胼手胝足,篳路藍縷。因此生活節儉,不務奢華,故民生用之器物,造型與材質均講求自然、實用而質樸。圖紋花飾大多寓意吉祥平安,除了部分由中國大陸或日本經海運而來之外,大部分是台灣的原住民與藝匠和農民,為了滿足自身生活需要,就地取材,率性直接,或塑、或雕,憑著一雙長繭的雙手,親自動手所做,以應付日常所需。因此,所製造、所使用的生活食具,都有著濃厚的鄉土情愫在,從器物的本身,可以感受到先民們虔誠的天地哲學思想,以及務實的生活思維方式。
「飲食」在民間生活當中可謂是最為重要的一環,而且與飲食生活有關的器具也最為豐富,於今,遺留下來的每一件古老的食具文物,大多數都還存於我們的記憶當中,雖然面對現今的日常生活型態而言,它的存在似乎與我們格格不入,感覺也蠻遙遠的。但若能藉由食具文物,回溯當年的文化背景、風土民情,及緬懷先民生活的滋味等方面來解讀,其存在是值得我們肯定、尊重、學習、並藉以發揚光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