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Publications

書籍
大家來說相聲
  • 作者:
    王汝松
  • 出版者:
    台南縣文化局
  • 出版日期:
    民國86年初版、民國89年5月初版二刷
  • ISBN/ISSN:
    957-02-0305-6
  • GPN:
    030749860420
  • 語言:
    繁體中文
  • 規格:
    平裝/28.2*18.1cm/172頁
  • 定價:
    NT$350元

|內容簡介|

 

    本書探討相聲,分為概論、相聲分類、如何寫作角本、表演淺談。

 

 

|目錄|

 

002  縣長序

004  主任序

006  汪教授序

 

壹、相聲概論

026  一、相聲起源

032  二、相聲定義

 

貳、相聲分類

036  一、從形式上區分

036    (1)單口相聲

040    (2)對口相聲

041      1.一頭沈

042      2.子母哏

043      3.貫口

047    (3)群口相聲

047    (4)化粧相聲

048  二、從文體上區分

048    (1)敘事體

048    (2)代言體

049    (3)評論體

049    (4)爭辯體

049    (5)夾韻體

050    (6)仿效體

050    (7)遊戲體

050  三、從內容上區分

050    (1)諷刺類

051    (2)歌頌類

051    (3)知識類

051    (4)娛樂類

053  四、半拉相聲

054    (1)雙黃簡介

060    (2)數來寶簡介

080    (3)繞口令簡介

 

參、如何寫相聲角本

105  一、墊話兒

105  二、瓢把兒

106  三、正活兒

107    (1)入活兒

107    (2)攢底

108    (3)小段落

132  四、包袱兒

132    (1)什麼是包袱兒?

133    (2)如何組包袱兒?

134    (3)包袱兒組成的方法

 

肆、相聲表演淺談

158  一、相聲特點

160  二、語言技巧

161    (1)發音技巧

164    (2)語言訓練

166  三、動作與表情

168  四、角本研究

169  五、舞台風度

170  六、服裝道具

170  七、結論

172  【參考書目】

 

 

|書序|

 

【縣長序】

聲韻之美

 

    王老師是本縣麻豆國民中學退休的國文老師,問其退休後的生涯規劃。王老師說,人生近黃昏、夕陽最美麗,已無案牘之累,揮灑的空間更大。看看愛看的書,做些喜歡做的事。十多年來選擇了他的最愛─相聲。

    相聲是中國民間傳統說唱藝術。台語稱「答嘴鼓」,是笑的藝術。有人說「無笑就不成為相聲了」。笑是生命的花朵,永不凋謝,每個人臉上常掛微笑,當可淨化人心,化戾氣為祥和,減少人與人的糾紛,促進社會和諧。

    相聲的笑與一般耍貧嘴不同,趣味低級的噱頭,僅能博人一笑而已,相聲的笑則是智慧的結晶,雅而不俗。用矛盾的材料構成不協調幽默諷刺的笑料,用說、學、逗、唱演出有趣的逗笑。相聲段子是觀察民間現實生活為材料,強調生活的矛盾,用誇張的手法,造成強烈的不協調,讓觀眾在笑中可得到教育。

    在台灣,相聲藝術一向為廣大群眾所喜愛,惜前輩老藝人,會說的多,會寫的少;愛聽的人多,懂得門道的少,其教法仍研習師傅「口傳心授」,所以流傳的作品甚少。王老師為普及相聲藝術,提昇相聲表演技巧,及相聲段子的創作,退休後對相聲鑽研甚為執著。現年雖已七十有三,仍手不釋卷,每遇有相關相聲資料,輒親自剪貼摘錄,曾親往大陸拜訪名家,有著作者,蒙其賜書,無著作者,請其口述錄音,再作翻譯整理,現已積成數冊。

    王老師以其蒐集的相聲珍貴資料編成講義,南從高雄北至豐原,由國小、國中、高中(職)、大學分別成立相聲社團授課,並創辦龍吟說唱研習社培育相聲人才。今又將授課講稿,編成四章十七節,內容豐富,由淺而深,一目了然。相聲名家,派系紛雜,本書涵蓋甚廣,為求統一化,大眾化,用淺顯的說唱範例,一探古人之智慧及幽默,這種淺言手法可供相聲指導做參考。

    唐山雖重視本土文化,推動母語教育,唯文化可以包容,藝術可以融合。相聲係中國傳統民俗藝術中最具華夏聲韻之美的表演藝術,說、學、逗、唱中,最能啟迪青少年豐富的聯想空間,發揮良好的表達能力,值得大力提倡,玆值「嘿!大家來說相聲」出梓之日,特為之序。

 

台南縣縣長  陳唐山

 

【主任序】

笑裡乾坤大

 

    傳統文化與民俗藝術,在日漸全球化的潮流中越趨重要,因其獨幟一格的特殊文化特色與豐富內涵,將成為每個國家、民族的國際身分證明。因此,保存傳統文化的意識正在地球村的各個角落熱烈展開,也為後代子孫留下文化塊寶。

    相聲、雙簧、數來寶、大鼓、快書...等在傳統說唱藝術裡佔有一席之地,具有藝術性、幽默性和發笑性。而相聲起源於中國北京,為曲藝中最為人們熟悉的曲種。相聲是一門以語言為主的幽默藝術,特點在於寓莊於諧,其特殊表現手法包括說、學、逗、唱的技巧,滑稽詼諧間蘊育著忠孝節義,寓教於樂、富樂於生活的效果,實為中國精神文明凝聚而成的藝術表徵。

    『相聲』是中國特有的說唱藝術,吾自學生時代起即深深喜愛這門民俗藝術。但隨著時代變遷,在西方強勢文化的衝擊下,這項藝術也一度沉寂,面臨嚴重考驗。自從《那一夜,我們說相聲》一劇成功地將相聲─這即將消失的傳統技藝起死回生以來,相聲再度因其能點出生活中『幽默語言』藝術而受到重視,不但為傳統相聲藝術注入了新的生命,也將低迷的相聲藝術推向另一高潮。相聲以其特有風趣詼諧的語言、誇張的聲調及趣味生動的肢體動作征服了許多人,用輕鬆逗趣的形式表達嚴肅的主題,描繪社會百態、諷刺時弊刻劃人生。「相聲」早先均以北京話發音,但現在各地已發展出以方言表演的「方言相聲」,例如:台灣的「台語相聲」(又稱答嘴鼓),客家的「客家相聲」及最新改編的「小品」、「相聲劇」等。目前相聲藝術已走向多元化發展,這是相當可喜的現象。

    以發揚傳統民俗技藝─相聲為職志的王汝松老師,因從小對說唱藝術頗有興趣乃深入研究,一生之中與「相聲」結下不解之緣,自麻豆國中退休後,王老師更全心全力的投入相聲教學及研究工作,企盼這項絕活能夠往下紮根。王老師認為,國內目前的相聲水準,比起大陸還是瞠呼其後,其原因包括缺乏真正的專才來編寫段子(腳子);再加上專業訓練不足,年輕表演者無法發揮其精髓,而民眾對相聲的基本認識不足亦是一大因素。鑑於此,王老師將經年蒐集之珍貴資料,結合豐富教學經驗編成此書,希冀帶領大家進入相聲的殿堂,一窺相聲之美,進而加入薪傳的行列。

    本中心希望藉由此書的編印,期使民藝傳承有人,進而使這項珍貴的民俗藝術,能普遍走進群眾,深入民心。

 

台南縣立文化中心主任  葉佳雄

 

 

    相聲是民族藝術。雖然成形於清末,但,淵源卻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古代,具有悠久的藝術傳統和強大的藝術生命力。

    以北京為發祥地的相聲藝術傳入台灣,亦非自今日始。一九四九年遷居台灣的著名相聲藝人陳逸安當是相聲在台灣的播種人。他與吳兆南、魏龍豪等通力合作,為相聲藝術在台灣的傳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從五十年代初起,相聲在台灣銷聲匿跡達二十多年之久。一九八六年漢霖民俗說唱團的建立,可以看做相聲在台灣復甦的標誌,著名相聲演員王振全、葉怡均為此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們是台灣新一輩相聲演員中的佼佼者。

    與此同時,相聲在台灣還面臨普及的問題,這就不能不提及這本教材及其編寫者王汝松先生。

    王汝松先生長期從事中小學教育工作,從小對相聲藝術有深厚的興趣,與相聲結下了不了之緣。從麻豆國中退休以後,創辦了龍吟說唱研習社,致力於相聲的普及工作。他把相聲藝術與學說國語結合起來,採取知識傳授與藝術實踐並舉的方式,多次舉辦相聲藝術講習班,在小學生的童心中播撒相聲的種子,受到學生和家長的歡迎。

    王汝松先生的這部教材具有如下特色:一是廣泛汲取以往各家著述之長;二是適合教學需要;三是篇幅適中。從以上情況看,不失為具有鮮明特色的教材。

    一九九三年後,有幸與王汝松先生結識,蒙賜所編教材,並遵囑撰寫序文。我深為王汝松先生對相聲事業的赤誠所感動,因此不揣冒昧,略有所陳,如上。

 

北京大學教授    汪景壽

一九九三年十月二十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