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Publications

書籍
李朝進台南縣立文化中心個展圖錄
  • 作者:
    李朝進
  • 出版者:
    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 出版日期:
    民國85年5月
  • ISBN/ISSN:
    957-00-7150-8
  • GPN:
    030749850135
  • 語言:
    繁體中文
  • 規格:
    平裝/28*29.7cm/123頁
  • 定價:
    NT$250元

|內容簡介|

 

    本書為「李朝進油畫個展」(85.5.16-6.2)展出作品之專輯。

 

 

|目錄|

 

006  縣長序/陳唐山

007  主任序/葉佳雄

009  永恆太陽的信仰者──李朝進/賴瑛瑛

017  作品

118  李朝進年表

122  後記/李朝進

 

 

|書序|

 

縣長序

 

台南縣縣長  陳唐山

 

    文化藝術的紮根工作,乃是將其與民眾生活相結合,使參與藝文活動變成生活的一部份,達到「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的目標。「南瀛美展」、「地方美展」、「全國文藝季」,乃至「南瀛國際民俗藝術節」,以及例行展覽活動的綿密舉辦,使得本縣藝文活動的質與量,居全省首位,對於縣民藝文品味、生活品質的提昇,有莫大助益。

    來自本縣永康大灣的李朝進,從基礎素描學起,受學院派技法的薰陶,卻走出傳統,獨樹一格。從事創作三十多年來,他嘗試用不同的媒材來表達藝術理念,也透過不同的題材來詮釋心靈世界,不論是銅焊、水彩、油畫或水墨,不論是人物、風景、靜物或抽象,他在作品中流露的本質,其實是不變的。他從疏離、迷惘走過來,於動盪不確定的時代成長,他在變向中塑造自己,豐碩創作能量,觀其撕裂、縫合冷冽的銅焊畫,到水彩、水墨,而至今天的油畫創作歷程,從「自我存在」的掙扎,到「回歸親情」的情懷,正是這一片土地印在他心靈上的痕跡。

    本縣文化中心經常邀請熱心創作的縣籍藝術家回鄉舉辦展覽,將許多精彩的作品饗宴愛好藝術的朋友,此次「李朝進油畫個展」展出他九五年的新作,不一樣的心境,不一樣的作品,同樣引起愛好者的共鳴,實屬難得。茲將此次展出作品編印成專輯,期李君之作品與理念能影響後進,帶動本縣藝文風氣的提昇。

 

主任序

 

台南縣立文化中心主任  葉佳雄

 

    文化藝術工作的推動,不僅在保存既有的文化藝術資產,並且要開創新的領域,為未來的文化工作奠定深遠的根基。然而要讓文化永續不斷地經營下去,讓世世代代的子孫永遠享用這文化資產,則有賴人才的培育,世代的傳承。台南縣雖以農立縣,但地廣人稠,人文薈萃,文風鼎盛,藝文人才輩出,出生於永康鄉大灣村李朝進先生就是屬中生代傑出縣籍藝術家之一,他以抽象手法所表達的意識型態與風格,早已聞名藝壇,令人印象深刻,他同時致力於美術教學,桃李滿天下,為世代傳承最佳的典範。

    李朝進的作品畫面洋溢著一股優美的色調,他的畫意幾乎全賴那晶瑩剔透的色彩營造出來的,因此特別迷人。他那細膩的色調乃源自於天生對色彩的敏銳感受力,另一方面也是他從古瓷中觀察體會衍化而來,宋瓷中之樸素內斂的色澤、沈靜攸遠的光彩,其實隱含了中國文人的理念與氣質。李朝進用他敏銳的感受力,把這種色澤與光彩昇華成為個人藝術的特質,而形成了一種等同抽象的色彩畫風。

    現蟄居於澄清湖畔,潛心創作的李朝進,應本中心之邀,於一樓畫廊展出九五年油畫新作,他從不斷的變化中,尋求表現自我,經過多年的歷練,如今作品更臻成熟沈穩,是少見的抽象佳作。為記錄每一階段的創作,李朝進於每次個展均彙整其作品出版圖錄,值此圖錄付梓之際,爰綴數言相勉哉。

永恆太陽的信仰者──李朝進

 

賴瑛瑛(藝術史學者.台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組編審)

 

    信仰太陽、追尋自由、宇宙真理,太陽一直是李朝進藝術中重要的象徵符號。旁觀者六O年代的政治禁忌時代氣壓,李朝進以壓抑、緘默的態度來面對恐懼,以破碎縫合的意象記留太陽。回應著抽象繪畫的強勢旋風,李朝進深信藝術必須根植於生活成長的真實體驗及對土地人民的悲憫關懷。殘破的房舍、削瘦的人形等現實物象一直是李朝進創作的出發原點,而孤寂、蒼涼的生命吶喊,則成為其早期創作的基本質素。其後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改善,李朝進個人的生活及藝術理想得以逐步實踐,而心境上,亦由早年的苦痛掙扎,經由現實的考驗自覺,轉向恬淡平靜的歸依。理想山水、和平生命的題旨,遂蔚成其晚近創作的中心思想,而永恆的太陽,亦轉化為一輪平和絢亮、燃燒自我的歷史見證。

    李朝進,1941年生於台灣省台南縣,早期從郭柏川學習素描,受其影響甚深。六O年代前期北上於藝專就讀期間,受廖繼春、楊三郎、李梅樹、彭萬墀等人的影響,專注於基礎繪畫訓練的研究,其時抽象繪畫風潮漸緩,進入「現代中國畫」及「中國現代畫」的熱烈論戰,身為學院體制的一員,李朝進既不虛無,亦不叛逆;相反地,肯定學院訓練的重要性,深信畫面構成及色彩運用乃是繪畫創作的基礎。此外,故宮的古文物,尤其以殷周銅器上古色斑剝的銅綠色彩變化,更成為其後銅焊畫的靈感來源。畢業前夕,回應著畫會時代的聚合,李朝進結合林嘉堂、楊國雄、石惠文共組「太陽畫會」,高倡「現代」、「自由」的創作理想。返回高雄後,又再度與莊世和、曾培堯、劉文三、洪仲毅、劉鍾珣等多人成立「南部現代美術會」,先後聯展五次,並結合詩文人士舉辦南部現代詩畫聯展,蔚為六O年代末期的南部藝壇的一股旺盛生氣。同期,李朝進以無比的生命力發展其銅焊畫系列,並於1969年及1971年分別入選參展巴西聖保羅國際雙年美展。七O年代中期,李朝進放棄了製作過程上有危險性的銅焊創作,轉向水彩、水墨、油畫等平面繪畫性的思考,雖回應著鄉土主義的時尚,然卻質疑鄉土、本土的傳承定位,古代陶瓷於是成為繼青銅文物之後,更豐富的文化考掘。其於文化透視檢索的角度,雖是多元開放,然總不忘回歸原點深層省思生長土地上的文化自主。對於土地、人民的悲憫關懷,以及對於宇宙萬物各適其所的理想期許,於是轉化為普渡眾生、飛越放生的精神境界。而對於藝術理想的執著,李朝進早於1973年即結合同好在高雄組成「美術家畫廊」,並被稱譽為「文化沙漠的拓荒者」。其後1988年更結合高雄建築界39人,成立「炎黃藝術」,鍥而不捨地逐步實踐個己的社會藝術理想;「扮演一個藝術與社會之間的中繼角色」。

    李朝進的創作歷程大抵可分四個階段;藝專畢業前之創作思考及形式,著重光線、色彩、造型及大自然內在生命力的關注。同時李朝進在當時藝專助教彭萬墀的鼓勵下,開始嘗試現代藝術的創作。1964年即以一幅題名「作品」的色域抽象繪畫而獲得27屆台陽美展的佳作獎。此期李朝進亦開始早期的複合美術系列創作,首先嘗試在畫布上拼貼宣紙,再試以焚燒的方式來統整方正的裱貼邊界。五月畫會的抽象表現性繪畫雖非為李朝進所認同,然而畫布結合宣紙的渲染、裱貼等技法表現上的影響,卻是肯定的。此一新嘗試指引出一明亮廣闊的複合材質實驗及表現領域,於是教室中隨手可得的丟棄顏料筒、蓋便成為李朝進自由發揮的基本素材。

    「首先我用綿紙裱貼在夾板上,而後發展出『太陽下』、『底流』等作品。『底流』是紙的拼貼,有些地方上墨。因為薄薄的棉紙產生一種層次感,上墨的筆法乃受『五月』、『東方』的影響,但二者仍屬傳統的東西。感覺上這是一層層往下的深層空間,上面的地方自然形成太陽,在觀念上變成一個想像空間,這是太陽的雛形,以後作品上就常出現太陽。偶而我也會拿起油畫空瓶和蓋子往油畫上釘,這些嘗試是種契機,是由油畫到複合媒材的過渡期。當時感性的動作正符合作品的需求,並找到我發洩內在情緒的方法。因而我發現藝術創作不是坐著發呆或空想,必須有實際的動作,如何掌握自己的動作與內在心靈、外在環境相扣合,是必要的條件。」

    李朝進創作了系列的複合媒材作品,亦自知畢業展、台陽展均非其展示的舞台,於是結合同好合辦之「太陽展」,便成為其自由發表的園地,作品「遲降的太陽」及「廢墟」正是此期代表作品。李朝進將管筒切開,以釘槍固著於夾板上,一片片皺折凹凸的壓擠疊紋,一排排細密排列的釘槍接痕,配合上圓粒突起的顏料頭蓋,最後再放火焚燒產生半朽煙熏的殘破意境。當時多位藝評家均予李朝進的作品極高的評價;楊蔚即道:「李朝進用三夾板做畫布,上面用釘子釘著油畫瓶蓋,顏色都用得很冷。譬如那幅『廢墟』,那些散亂的鐵釘,如星殞石落,傾於那塊被砸得稀爛的廢墟之上,給人的感覺是多麼強烈!」何政廣亦道:「現代藝術的一種趨向,是打破繪畫與雕塑的分野,兩者相互融合。李朝進也許是在朝此一方向出發,他注重肌理的探求,其作品是介於繪畫與浮雕之間。......在此,我願意說:李朝進是一個很富潛力的青年畫家。」太陽展後,李朝進前往離島馬祖服役,偏遠寧靜的軍旅生活,沈靜了李朝進於太陽展籌辦期間所蒙受的壓力及迷惘,並也凝結出對生命本質的探索及沈思。此期「存在主義」思想,適切地扮演了觸媒的角色。沙特(Paul Sartre)在《存在與虛無》中所說的:「人生被扭曲、被宰制的無奈」。李朝進開始省思台灣人悲情的命運,以及面對歷史及生活被疏離、異化的現實。羅門在「宇宙病房」一詩中,寫出了觀看李朝進此期繪畫的感受:

守住灰白色的空茫        

只有孤寂發出聲音        

心從具壓迫性的陰暗中    

伸出一隻手

那是盲者之杖        

敲擊著熟悉或不熟悉的對象

而迴聲        仍是一塊厚厚的黑        

堵住光的出口

背景在灰藍色的冷漠中完成    

 

時間因嘶喊而破碎    

空間因嘶喊而破裂

你的線條便一根根地        

穿過傷口        

在灰白色的宇宙病房裡。

 

    1966年至1974年,一連八年,李朝進以銅片、焊接、油畫的組合創作了一系列的「銅銲畫」。「因為捶打是類似反抗和暴力的動作,對我而言,那是成長過程中,一連串間接的、迴避的及壓抑的行為的一種解放,頗能紓解咬牙切齒的情緒。」「我謹慎的不透露自己的創作動機和理念,只是把作品展示出來,讓社會去詮釋一個不再『徬徨』的我。」經過切、割、燒、焊、腐蝕、敲擊等複雜過程的銅片上,李朝進塗抹上濃重深沈的油彩,最後再加上面無表情而細長的人形,表達出一種絕望無助的孤寂感。倪再沁即指出;在銅焊作品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年輕的台灣心靈對時代及生命的憂傷。此期的代表作品「痕」是採整片銅板從中翻切,如一個殘破血淋的大地傷口,在哭泣的太陽下淌血。1971年的作品「鳴」,則開始出現座騎在低沈吶吼的馬匹上,削瘦拉長的人體,隱喻著孤寂失焦的人類命運。李朝進以銅板將以燒焊切割,在狂野激憤中仍不失其纖敏細膩的線條、色彩,及對普遍人類的悲憫及關懷。白萩即道:「基本上,他是一個人本主義者。主題也許很簡單:或人,或馬,或一個被割裂的傷口,可是,削瘦的人,卻常常伸張著祈望的手;馬,顯示著無窮的掙扎,在空洞的傷口,同時滋生著新生的細胞,這些是他最基本的象徵符號。」

    七O年代開始,台灣的社會、經濟環境逐漸改善;在藝術發展上,則經歷了鄉土運動及超寫實主義。李朝進的創作理念亦見顯著的改變,他放棄了苦痛吶喊的銅焊畫,轉而投入「理想山水」的尋根探索,創作媒材亦改為溫雅廣博的油畫及水彩。南台灣的大太陽、青山、古厝在作品中,化為對泥土、家鄉的情感符號,重覆的併置排組,在淡墨平塗暈染之間,揭露了藝術家優雅諧和的心靈境界。八O年代初期,李朝進投入了中國陶瓷的研究,其中尤喜宋瓷,並發表「宋代青瓷藝術探討」論文乙篇,對於宋瓷之樸素內斂、單彩無華特別喜愛。同一時期,李朝進亦嘗試以毛筆作畫,水墨創作之時期雖短,然而變幻萬千之筆墨線性及墨暈表現卻蔚為近期作品的特色,與之呼應的是「菩薩」主題的系列創作。李朝進走出悲情,邁向希望,透過藝術的自由表現,釋放了自我,也展現了自我。從此,李朝進從「抽象」意味的「複合媒材」創作上,「退回」「具象」意味的表達形式,以平凡、通俗做為創作的題材,而更接近本土社會普遍存在的事實。

    九O年代開始,李朝進從畫面上不斷的塗抹、變換、調整中去完成作品,從可確定的理性認知上演展、伸延出不可確定的感性情緒,從有限的範疇,觸發無限的可能,畫面往往有如傷痕般的筆痕,經過一再刪改覆蓋,痕跡疊痕跡,密密麻麻,到底李朝進又在追求些什麼?「何去何從?」就如他生命經歷中無法掌握「具體而真實」的虛無、怖慄、震盪、動魄。因而,一次再一次的塗抹,卻是迷惘、質疑、不安、矛盾、渴望、決裂、溝通、發現的淵藪。連續頻仍的塗改動作,徒增畫面的深沈、晦澀、醜陋、悲悽,然而,不期而然的留下生命歷程的痕跡,也為時代歷史留下了恆久完美的心路軌跡。

 

轉載自《藝術家》249期.頁422-427.1996年2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