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一、緒言… 1
二、曾文溪河床的地質特性─化石眾生守護崗哨的土地... 2
(一)介紹守護曾文溪的眾生... 2
(二)保存這些化石的地層特性... 4
三、我們要如何邀請這群守護神呢?─採集化石... 10
(一)找尋曾文溪守護神的居所是首要工作... 10
(二)今天出門您帶了甚麼工具?... 11
(三)化石的名號─我挖到甚麼化石了?... 12
四、有化石的地方與留在那裡的古生物?... 14
(一)玉井豐里橋上游西岸曾文溪河床的化石... 14
(二)玉井西北側-曾文溪彎曲河床北岸... 21
(三)玉井西側曾文溪東岸河床... 27
(四)玉井西側曾文溪彎曲河床西岸河階台地至陡崖區... 30
(五)玉井中正橋上游右岸小支流溪床... 34
(六)玉井和睦西側曾文溪左岸河床... 37
(七)劉陳尾西側曾文溪左岸:曾文溪與後堀溪合流處下游左岸… 39
(八)曾文溪楠西段地質地形調查... 42
(九)走馬瀨大橋下游北岸河床的化石... 43
(十)曾文溪大內口林西側(曲流內灣處)地質地形調查... 48
五、化石生物以前怎麼生活─古生態... 53
(一)曾文溪中游玉井段的河床怎麼會有這麼多石灰岩塊?... 53
(二)曾文溪玉井段古生物的分佈、種類及生存環境... 56
六、談一則這群化石的精彩故事… 63
(一)有孔蟲的產狀… 63
(二)有孔蟲的種類… 64
(三)有孔蟲的細部觀察… 65
(四)有孔蟲與古環境… 65
七、曾文溪這群守護神也有話要說─化石告訴我們甚麼?... 66
(一)時間序列… 66
(二)我們在此已很久了… 66
(三)請您不要毀了我們的臉啊!... 66
(四)滄海桑田─過去與現在應不相同,將來呢?... 66
(五)希望能經常有學生到這些戶外教學上堂自然的課... 66
(六)原來曾文溪也曾經很熱鬧的!... 66
八、化石教育活動設計─與化石相遇… 67
參考文獻… 69
|書序|
認識鄉土地理 愛護咱的城市
臺南市位於臺灣西南部嘉南平原上,依山傍海,市內山巒起伏,層巒疊嶂,平原沃野千里,丘陵林蔭翠綠,間有八掌溪、曾文溪等諸流蜿蜒其間,資源豐富,景致宜人。合併升格三年來,市府積極投入各項基礎建設及城市發展,但始終建立在生態永續的基礎之上,持續朝「文化首都、低碳城市、科技新城、觀光樂園」四大願景邁向。
鍾廣吉教授長期從事地球科學教育與野外地質、地形調查,對臺南地區自然資源研究甚深,此次將長年累積的研究成果編成《臺南市境內特殊地質景象》,收錄《臺南市新化丘陵區的化石家族》、《楠西玉井至走馬瀨間曾文溪河床的化石眾生相》、《臺南市白河區、東山區的關子嶺等地景群像》、《臺南市曾文溪至六甲區的地形構造之獨特性》、《臺南市沿海區多變化的沙灘、潟湖景象》等五本專輯,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臺南豐富的地貌和生生不息的岩石循環,將嚴肅的學術論文改寫為通俗讀物,使民眾能輕易地瞭解臺南地質與地形現象中深藏的奧秘,喚醒人類對自然保育的重視。
臺南悠長的歷史背景與豐富的地理環境,孕育出多元的在地文化,是地球上的瑰寶,期盼您在閱讀本書後,能以實際的行動,力行環保,關懷鄉土,一起愛護咱美麗且珍貴的城市。
臺南市長 賴清德
來自土地的純粹光彩
臺南以文化立都,數百年的深厚歷史化育了冠絕全臺的文化資產,街市、廟埕、巷弄、人家,處處可見深厚的文化底蘊、藝術風華。然而鮮有人知,除了這些為人稱道的歷史文化累積外,臺南的自然地景、山海風光,同樣是使臺南文化獨樹一幟的重要因素。
綜觀臺南全境,平原沃野千里,丘陵林蔭翠綠,景緻宜人。曾文溪河床上展雅石奇景,新化丘陵地層中含各類化石,關子嶺地區風景誘人,綠意盎然,六甲丘陵上山嶺重疊,奇峰陡出;沿海海岸更是沙灘分佈,景象變化多樣。自東而西,山光海景,美不勝收。
為讓社會大眾對於臺南地景和化石地質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本局特別委請地質及化石專家鍾廣吉教授率領研究團隊,實際走訪臺南各地,進行特殊地景的研究調查。自然環境的深邃與變化,使本次研究更顯困難,幸賴研究團隊鍥而不捨,歷經一年多的探勘訪查,調查成果集結為五冊專書,包含「臺南市新化丘陵區的化石家族」、「臺南市楠西、玉井至走馬瀨間曾文溪河床的化石眾生相」、「臺南市白河區、東山區的關子嶺等地景群像」、「臺南市曾文溪至六甲區的地形構造之獨特性」、「臺南市沿海區多變化的沙灘、潟湖景象」等,在此也一併感謝鍾教授和研究團隊的辛勞,讓本套叢書得以順利付梓。
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鑑於文化和自然遺產的破壞日益嚴重,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呼籲世界各國共同投入文化和自然遺產保存,讓這些美好的文化自然遺產得以永續傳承。臺南的文化、自然遺產堪稱全臺之最,期待藉由本套叢書,讓大家更了解我們的母土、我們的環境,進而珍惜愛護,綻放來自這片土地的純粹光彩。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局長 葉澤山
推薦序
做學問的人有幾種方式與人分享心得。其中之一,是撰寫學術論文。可是讀者極少,能獲得的喜樂不多,也沒有太大的成就感。演講能獲得的興奮感,只是來得快,去得也快。唯有寫成有人看的通俗出版品,才能廣為流傳,惠及大眾。自己看了也覺得對納稅人有意義,對後代子孫有貢獻。
鍾廣吉教授是我的同學,我倆長期在台灣各地從事野外地質與地形工作,從觀察地質與地形現象中,認識了一點點台灣的深藏奧秘。我倆也都在教育界服務,雖然一南一北,倒也情投意合且時相往來,交換心得。鍾教授長期協助南部地區高中地球科學教育,期間留下了一次次的講義和調查資料。我們又共同進行了台灣地區地景登錄的五年計畫,有系統的建立起台灣的地景基本資料庫。
鍾廣吉教授將他累積的成果編成五冊專輯,提供給他熱愛的家鄉、他生長、生活、營生的地方,也就善盡了他的心力。階段性的成果,也為他的下一階段敲起了號角。地質學者是講回春作用的,且看鍾教授的下一回合吧。
王鑫
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名譽教授
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特聘講座教授
總編輯序
臺南市境內曾文溪是大家很熟悉的溪流,上游的曾文水庫,更是眾人皆知,每年每月每日,供給臺南地區人們和地表作物多少的用水,我們每天在用,也就忽略了。就像我們大部份的人忽略曾文溪河床眾多的守護神─化石眾生一般。有了牠們的存在,就是告訴我們,這些地方以前是海域,曾是海水淹沒的地方,這些地方有牠們居住,就是告訴我們,古老的時候,也是很熱鬧的繁華地區。只是眾多的生口不是人類,而是這些化石生物;是繁華熱鬧地方,也需要多量的食物來滋養牠們,是有豐富的營養源,地層內應該也有殘餘的營養源存在。這些營養源透過曾文溪經年累月不斷的流水侵蝕雕刻,也帶來了許許多多具有營養源的沙土,舖陳在我們土地上,牠們就滋養了農作物,也養活了真的眾多人口,流經這些土地的曾文溪流水也溶出一些營養源混合一起,灌溉了這些農田,因此守護神的存在讓我們知道這層關聯,當然牠們也告訴我們滄海桑田,不安定的地球本來就是災難連年,不足為奇的,人類須未雨綢繆;化石能告訴的訊息是寶貴的,我們需要珍惜,但牠們也很脆弱,一經被破壞就失去牠們了。我們除了珍惜之外也要保護牠們,希望牠們永遠存在那裡。這本小冊子是一群工作伙伴認真的野外調查,才有如此的珍貴資料呈現;這本小冊子除了需要扮演戶外教學提供者,及提供化石知識外,也想當環境保護的宣導者,帶領您也遨遊時空隧道,回到古老的世界,也告訴您大自然的一點奧秘,希望您喜歡這本小冊子,於付梓之時,本人願為此序,與所有同好伙伴們共勉之。
鍾廣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