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Publications

書籍
維物論:文物管理維護及保存方式操作手冊
  • 作者:
    總編輯:曾信傑/作者:丘世馨等
  • 出版者: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 出版日期:
    民國106年12月初版、民國108年7月二版
  • ISBN/ISSN:
    978-986-05-3925-7
  • GPN:
    1010601785
  • 語言:
    繁體中文
  • 規格:
    平裝/21*14.5cm/253頁
  • 定價:
    NT$300元

|內容簡介|

 

    本書邀集12位專家學者,從文物的保存環境、文物檢視登錄及文物盤點等管理層面著眼,依序介紹文物持拿、文物清潔以及文物保存維護,並依照各種常見的文物材質─相片、木質、陶瓷、石質與金屬,以深入淺出、圖文對照的方式講解維護要點。豐富完整的內容,適合文化資產相關工作者,更可作為一般大眾對於文物保存維護實務的參考用書。

    期許透過本書的出版,提升大眾守護、傳承文化資產之意識,向下紮根文物保存的基礎知識,為後世留下貴重的文化寶藏。

 

 

|編者簡介|

 

曾信傑  Shin-Chieh Tzeng

 

    現任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專任副教授兼任所長。曾任職於國內的世界宗教博物館籌備處、臺北縣立十三行博物館籌備處與臺北大稻埕偶戲館;之後獲得教育部公費留學獎學金,前往英國蘇格蘭的聖安德魯斯大學(University of St Andrews)攻讀博物館暨畫廊研究博士學位,期間也兼任聖安德魯斯大學視覺藝術資料庫(Visual Resources Collection)助理研究員。2009年取得博士學位後即返國在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領域是博物館治理與管理、博物館行銷、文化創意。

 

陳怡君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碩士,畢業論文主旨在探討地方文化館彼此之間庫房共用的概況,期望共用庫房未來於臺灣的地方文化館有更多發展的可行性。現任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計畫專案助理。

 

李崇睿

 

    就讀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曾於成大博物館典藏組擔任工作人員而與典藏工作結緣,先後於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蒐藏研究組及臺南市自然史教育館實習。論文關注博物館行政法人化及博物館委外經營相關議題。

 

 

|目錄|

 

第一部分  文物典藏與管理

 

011  第一章  藏品的天堂—建立文物安身立命的庇護所/曾信傑

027  第二章  文物環境與保存收藏/許美蓉

039  第三章  文物登錄與狀況檢視/顏上晴、陳淑菁、丘世馨

065  第四章  文物持拿/洪順興

093  第五章  博物館藏品盤點與搬運/李子寧

119  第六章  文物災害緊急處理/岩素芬

135  第七章  文物清潔/吳慶泰

 

第二部分  文物保存與維護

 

159  第一章  陶瓷與石質/邵慶旺

179  第二章  攝影文物/蔡斐文

193  第三章  織品/林春美

211  第四章  木質/吳盈君

237  第五章  金屬/韓克瑄

250  作者介紹

 

 

|書序|

 

精進文物保存  提升文化資產底蘊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局長  施國隆

 

    文物屬於可移動的文化資產範疇,構連於有形、無形文化資產之間,除了博物館、文物館等專業的機構外,也存於一般人們生活周遭。可說,文物是人們最為容易親近與接觸到的珍貴資產。

    2016年修正施行的文化資產保存法,除了強化古物管理之規範,亦規定主管機關應定期普查具古物價值之規定,可說正式把文物普查管理的範疇納入其中。因此,文物妥善的管理與維護,不但是古物保存不可或缺的基礎工作,更是文化資產保存重要的一環。

    近年來,各級政府機關的古文物普查計畫,以及學者專家的調查研究,發掘各類珍貴文物所蘊含的故事與價值。其中臺南市擁有豐富的古物文化資產,並積極配合文化資產保存政策,除在具體的文物管理與專業的調查研究以外,臺南市文化局更開地方主管機關之先河,結合各領域的專家,為文物管理維護第一線人員辦理教育訓練。對於文物日常管理的落實,具有實質上的助益。

    為讓專業有效的訓練內容觸及更廣,臺南市這次萃取過往文物維護課程內容之精華,集結成冊。其內容從保存環境乃至各常見材質照料,由大至小,兼具深度與廣度,並涵蓋文物管理維護的各個重要面向。

    這本兼顧專業與實用性的操作手冊,為文化資產保存工作提供珍貴資源。除了各文物管理機關第一線同仁外,相信對於全國從事文物管理維護的工作者亦能提供幫助與啟發。

 

落實文物管理  保存生活記憶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局長  葉澤山

 

    臺南是一座擁有豐富文化資產的城市,在精彩的無形與有形文化資產之間,留有歷史悠遠的文化傳統與物質證據,而人們在日常中亦藏有豐富文物,保存時間與情感的記憶。

    文物是工藝精巧的物件,也是蘊含獨特記憶的載體,因此本局一直致力保存各式文化資產的珍貴價值,對歷代傳承之古文物更是細心保存,並率先響應〈文化資產保存法〉保護古文物之精神,建立本局公有古文物的調查與分級制度,擬定各項管理制度與流程。我們亦體認文物日常維護的落實,其核心在於第一線文物管理者職能的提升,文物管理者的知識與素養,對於珍貴文物資產的保存,具有決定性影響。因此,自2014年起,本局每年與專業保存機構合作,邀請各領域的專家學者,為第一線的文物管理者辦理系統性的系列課程,藉此厚植專業知能,逐步積累文物管理經驗,完善文物保存的工作。

    這本操作手冊是本局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合作之成果,集結過往專業師資,精心安排文物管理維護課程重要內容。手冊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文物管理維護的竅門及重點,對於文物保存者能提供基礎的操作建議。本手冊的出版,可說是臺南文物保存基礎工程的一小步,期待藉由深化文物管理者的能力,邁向整體文物保存的一大步。

 

同心協力  擘劃當代文物管理與保存維護的藍圖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  助理教授  曾信傑

 

    臺南市,在臺灣的地位特殊,四百多年的歷史與處處古蹟的氛圍,已經成為現代人文化觀光的首選,從孔廟到赤崁樓、從安平古堡到億載金城、從鄭成功文物館到菜寮化石館,完整保留了自然演進的軌跡與先民開墾拓荒的證據。要如何將這些珍貴的自然與人文遺產留給後世子孫?要如何發揮有形文化資產的意涵?是需要提升文化資產與博物館從業人員的專業知能,並對文物照護有亙久愛心與耐心。

 

一心戮力、兩造投入

 

    臺南市政府文化資產管理處自民國103年開始即委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辦理「臺南市政府文化局經管文物管理維護及保存方式教育訓練」計畫,邀請來自全臺各個博物館與大專院校的專家學者,分享文物管理與保存維護的基礎概念,透過課程的教授、實務動手操作與現地參訪的形式,讓第一線的文化資產與博物館從業人員獲得深入淺出、理論與實務兼具、檢視館內工作與觀摩館外案例的機會。因為內容多元與知識專業,吸引不少在地與外地的從業人員參與,也獲得熱烈迴響。

    但課程畢竟是單次性的,如何讓精彩內容得以重現、協助參與者回顧、開拓各位參與者的投入,成為本年度最大的挑戰。

 

三年有成、四方推廣

 

    在深思熟慮後,臺南市政府文化資產管理處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共同擬定將三年來的成果集結成冊,邀請授課的專家學者們以文字、圖面及照片的形式,出版專書,以延伸在文物管理與保存維護領域之成效。

    本書能順利付梓,首先要感謝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與臺南市政府文化資產管理處的鼎力支持,其次是書中各篇專文的作者們傾囊相授各自的專業知識,再者要誠摯地感謝審查委員不辭勞苦地提供寶貴意見使各篇論文更為完整,最後是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長久以來投注人力的大力支持,方能促成一本在理論與實務兼具的參考手冊。當然,專書篇幅有限,沒有辦法讓各篇作者暢所欲言,甚至有些之前來授課的專家學者也未能參與本年度的專書出版,這些遺珠之憾則期待仍有機會邀約在未來持續出版他們的專業知能,與國內文博專業共同分享。

    一千多個日子,十分感謝每次課程來自山上、海邊、臺南市區及外縣市的文化資產與博物館從業人員,也要衷心地謝謝期間協助辦理課程的助理們(蔡立德、陳怡君、戴進發、李崇睿、許心馨、李婉榕、張譽馨、廖莉琄與翁載富同學)。

    在一心戮力、兩造投入、三年有成下,透過本書出版可以四方推廣,讓全臺灣的文化資產與博物館從業人員對文物管理與保存維護工作,有基礎的認識與進階的概念,大家齊心協力地為文化工作盡一己之力,為後世子孫留下更完整的珍貴文化資產。

 

計畫主持人  曾信傑

專案助理 陳怡君、李崇睿

中華民國106年6月30日

 

 

 

藏品的天堂—建立文物安身立命的庇護所(節錄)

 

    身為物件處理的第一線守衛者,博物館的典藏人員與文化資產保存單位的文保人員,最常面對的就是藏品與文物。在處理物件的時候,應該具備哪些基礎知識?又有哪些需要完成訓練的基礎功夫?本次專書出版主要目的在整合當代博物館與文物保存維護的專業,透過各篇專文的學者與專家,以深入淺出的文字敘述,告訴接觸文物的第一線人員如何妥善的管理物件、處理物件與照顧物件;因此,著眼點在物件本身,對於文化資產法規、定義與行政部分,受限與篇幅,甚少著墨。期待未來有其他單位或學者專家可以進一步地拓展且加以深入剖析,對國內文化資產保存與維護必有更大的貢獻。

 

曾信傑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  副教授兼所長

 

前言-建立文物的庇護所

 

    文物,就像人一般,會受傷、生病、衰老、甚至消逝;事實上,物件都會受到歲月的洗禮,包括:環境汙染的破壞、物理性與化學性的刺激、人為的忽略或生物性的入侵危害等,可能導致外觀或內在結構逐漸衰敗、樣貌損毀不全,最壞的結果則是消失不見。因此,如何讓博物館成為文物的天堂,獲得完善的庇護下得以停止老化與維持穩定樣貌,是每一個博物館與文物保存工作人員責無旁貸的任務。

    一個物件,不論是歷史文物(artifacts)、考古出土的古物(antiques)、動植物或地質標本(specimens)、科學儀器與設備(equipment)、當代藝術作品(artworks) 或是具有知名度的藝術巨作(masterpieces),只要經過研究或典藏的過程而確認其所具有之文化、歷史與藝術價值與意義,都是人類的文化資產。這些文化資產可能是在私人蒐藏家手中、在公共的博物館內或是在其他文化資產管理單位呵護下受到細心的愛護與照顧,最終目的是讓文物可以在合適的管理下流傳百世,使未來世代的子孫也能享受到相同的文化知識與美感體驗。

    然而,物件如何從其存在的原始環境進入博物館與其他文化資產機構?需受到何種照顧方能傳世百代?這中間的工作內容與需要的資源都超乎一般人的想像。本文將檢視文物進入博物館與文化資產機構的過程、在這些蒐藏單位被看顧的管理程序、後續在館中被適切地保存與維護等工作,並試圖進行整合性且扼要的說明與分析,期能提供給對文物管理與保存維護的第一線工作人員清楚明確的概念,並且幫助他們在實務操作時可以參考的基礎資料。

    本文的架構主要是從兩個面向剖析,再配合三個階段加以說明。兩個面向分別是「文物典藏管理」與「文物保存維護」兩個主軸:在文物典藏工作上,典藏人員對入館所有文物及其他藏品都必須有系統性的管理,從物件評估到進入博物館與文化資產機構前開始收集資料、資訊登錄並建置齊備的資料庫、完善地整理文物資訊、藏品的異動與紀錄、文物環境控管與開放民眾接近使用的機會等,創造一處物件可以安全存放的場域;另外,在文物保存維護部分,應該以維持物件原貌為優先,從文物的狀況檢視、清潔、文物材質分類與維護、物件受到損壞時的修復與緊急處理等,文保人員除了要妥善照顧蒐藏的文物,讓藏品維持既有的樣貌外,還得彰顯其文物修復的能力與實力,方能在文物展出時令觀眾為之驚艷並珍惜之。對於上述兩大面向之介紹,依時間序列將工作分為三個階段,包括入藏前、入藏時與入藏後的職責:在文物入藏前,經辦人員主要扮演著文物守門人(gatekeepers) 的角色,決定何者要收、何者不收;入藏時文物即由典藏管理人員( 或稱之為管家,housekeepers) 接手,他們需?文物綜理各項細瑣雜物工作;在入藏後則需文物保護者(safe keepers)接手,一方面保護物件不再損壞,另一方面則適時維護文物的面貌。簡而言之,如果博物館與其他文物蒐藏單位之工作人員無法在上述兩項工作的三個階段善盡其責,就極可能危害到文物本身,甚至讓藏品毀壞或消失殆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