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Publications

書籍
臺南老屋:臺南人文、歷史與空間的記憶
  • 作者:
    執行單位: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
  • 出版者: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 出版日期:
    民國106年2月初版、民國108年8月二版
  • ISBN/ISSN:
    978-986-05-9826-1
  • GPN:
    1010801394
  • 語言:
    繁體中文
  • 規格:
    平裝/20*17cm/154頁
  • 定價:
    NT$350元

|目錄|

 

i  局長序

ii  編者序

府城歷史街區內 - 西側

004  響響

010  春風商號

016  米寓

022  正十八空間

028  穆俬家具

034  么八二空間

040  連晟旅行社

046  賣飲料

府城歷史街區內 - 東側

054  彥作吉製工事

060  斜槓青年

066  白做研究所

072  小半樓

078  搞搞居

084  鵪鶉鹹派

府城歷史街區外 - 周邊地區

092  什物

098  小南園子

104  曉房子設計工作室

110  人嶼物基地

府城歷史街區外 - 聚落、城鎮

118  佇這生活實驗室

124  金光劍獅蔡宅

130  梁道故居

136  居廣居

142  東太子宮車站

148  墨林農村文物館

154  編者跋

 

 

|書序|

 

局長序 —

老屋新生命,臺南新活力

 

    臺南,臺灣的第一座城市,歷經三百多年風華的古都,臺南人的溫暖與堅韌隨著歲月安靜、優雅地蔓延,在斑駁的磚牆、長滿青苔的瓦片上,孕育著臺南的歷史文化與城市景觀。面對全球化競爭、與天競高新建築的城市發展,臺南的文化氛圍顯得獨特,舊的不代表過時、老的不代表沒有競爭力,反而更是值得發掘的時代痕跡,值得臺南人驕傲、展現的文化底蘊。

    「最在地的往往最國際」一語道破臺南在地風土人文正是邁向國際城市的起始,是臺南各界的期盼,也是近年外地旅客來到臺南最享受的。這樣的臺南不求繁花錦簇,但求樸實雋永,保留並賦予老屋新價值,吸引著年輕動能、民眾力量進入街區,保存更多具有歷史性的環境空間。結合文化、設計或創意產業的進駐,與街區內傳統生活相互刺激,激盪出更多古都故事與新生活。

    過去近20年,諸如「老屋欣力」等民間自發的老屋再利用浪潮已累積相當能量。臺南市政府傾聽民意,由文化局於2012年7月11日公布實施之「臺南市歷史街區振興自治條例」為經緯,制定補助辦法與須知,以振興歷史街區為目標,於2013年起辦理「歷史街區振興補助計畫」,包括建物整修、文化經營、教育推廣等三大類別。藉由「歷史街區振興委員會」各屆委員的指導,以老屋歷史價值、再生可行性、公益性與預期效益等綜合評估。開辦6年以來,挹注了82處歷史老屋的整修或文化經營,另有15件教育推廣計畫著重在不同街區的共識凝聚。

    透過公部門部分補助,提供受補助者具備老屋整修、經營等專家學者之輔導支援,以點、線、面階段式策略串連府城歷史街區,並藉由本計畫「好舊好」計畫網站及本局之年度座談會,受補助人得以互相交流,促成異業結盟契機,轉化為古都新型態的空間營運模式。在各方團體、熱心民眾協力支持本局政策下,老屋活化、再利用觀念已獲得許多縣市的認同與取經,近兩年,文化部更以此為基礎,建立「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之補助政策,將臺南模式推廣至全國各地。

    近7年來,國人皆逐步體認歷史街區與歷史老屋並非窳陋舊市區或不堪使用的老房子,而是不可或缺的歷史資產,亦是外地觀光遊客來臺南一訪的重要特色景點。期盼本局歷史街區政策的持續推動,於2025時能夠達到官方補助200處、民間自營200處,共計400處的老屋再生優質案例,讓歷史成為城市發展的核心價值,彰顯出「文化首都」的宏偉格局。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局長 葉澤山

 

編者序 —都市再生的序曲 - 歷史老屋新生的觸媒效應

 

    讓歷史老屋存留於都市之中,就可以述說著都市發展的回憶和故事。特別在臺南各地區仍存在諸多的歷史資源,地區內和周邊的歷史老屋再利用與永續經營更顯得重要,上承法源制定、獎勵措施,下至具體輔導等,匯成一股相輔相承的力量。

    由於歷史老屋補助不受限於文化資產保存法,反而能在保存歷史語彙元素之外,結合生活提出許多有創意性的嘗試。因為每個人的故事加上每間老屋的歷史,產生交織、融合,使老屋活化呈現的多元化,也反映了十足的城市張力。在歷史老屋再生的類型當中,包括近於歷史建築的合院老屋,以及各式的街屋和宅邸等。特別是日治時期市區改正後和戰後50-60年代的街屋多因認同臺南文化的青壯族群承租、整修與經營,帶動了老舊街區的活力;亦有齊力從社區據點的角度進行整修者,以及事業有成的理想傳播者,使地區更加豐富起來。

    部分老屋經營者結合社區,對社區再生也扮演了觸媒的角色;關於「在地性」這個問題常被提起,我們認為其包含認同臺南文化和駐地去實踐的人,因此進駐老屋者與地方文化結合的創意如何孕育和發酵,才是這波潮流中應該被重視的議題。在這股老屋再生的風潮中,最終堅持臺南原本生活的步調與味道,以地域性的資源做為工藝價值等創作的底蘊,讓老屋結合地域生活,進而建立支持臺南歷史街區發展的網絡,一起找到文化永續、在地經營的模式,正是老屋新生的核心價值。

 

臺南市歷史街區振興補助執行計畫  計畫主持人

臺南市府城歷史街區  計畫主持人

臺南市文資建材銀行營運管理  共同主持人

曾憲嫻

編者跋 —循環性社會中的老屋力

 

    歷史城鎮空洞化,是當今全臺灣城市的重要課題,過去政府部門在這問題下,主要以文化資產保存法、都市計畫法此兩項工具來因應。然而文資法有其文化資產價值認定上的特定性,都計法則受困於計畫之調適程序冗長以及不易有效連動居民意識與活動,因而皆存在很大的侷限。在這樣的困境下,臺南市以此歷史老屋計畫來回應社會脈動,因勢利導正在形成的老屋利用風氣,打開文資法外的另一個保存面向與機制,並輔以細膩的制度誘導,直接進入了常民生活之需。

    以有限的公部門資源,如何創造最大的社會效益?是六年來不斷省思的問題。就如同大家在書中所見,眾多老屋背後的經營者,在金錢與心力上的花費都難以計數;除此之外更難能可貴的是,其面對身處街區場域所懷抱的視野。若說我們在這個過程中,逐步確立、看見了計畫的可行性,那正是一部分的經營者在奮力兼顧公益與私利下所產生的成效,給予了我們無比的鼓舞、信心與遠景。在對有心經營者致意的同時也啟發了我們:傳統的不動產市場,在一座城市中能否有新的法則?這是由老屋到街區,是否能積累出獨特的區域社會力的問題。

    106年中成立的臺南市文資建材銀行,讓申請者更能再利用舊建材來修繕老屋,而在媒合舊料過程中也看到許多的申請者在追求舊的型式、質感與記憶之時,其實同步注重的是健康、天然與環保。這些良好的新理念正透過材料、設計、工程,在整修的過程不斷滲入老屋,而使得舊建築與環境的關係也不斷被更新。

    歷史城鎮是老屋的聚合體,城鎮因有老屋而淵遠宜居;老屋又是生活文化的聚合體,因有良善的使用經營者而活力滿溢。特別是近兩年我們陸續看見有些申請者在站穩據點後,進而投入村落文化發展、地方創生等國家計畫,化身為鄉鎮衰退地區的積極經營力量。綜觀這幾年的行進,臺南老屋的特質已逐漸有別於一般封閉性民間私產,而朝向身兼社群、社會觸媒的層次演進。

 

臺南市歷史街區振興補助執行計畫  共同主持人

臺南市文資建材銀行營運管理  主持人

陳正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