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遊大圳!內行仔帶你踏查去》是想理解嘉南大圳水文之美的人都應該擁有的一本工具書。
讓我們一起前進嘉南大圳的源頭,巡禮嘉南大圳的水庫,踏入嘉南平原的農田,不只認識、更是「親近」它。
因為它是歷史的大圳,臺南人的大圳,更是世界的大圳。
|目錄|
002 序
008 導讀
008 遊大圳之前
010 水利的力量─孕育百萬米倉的嘉南大圳
018 遊大圳─你不可不知的十件事
020 讓我們出發吧─導覽地圖
022 第一章 前進嘉南大圳的源頭
024 啟程─嘉南大圳興建原因
030 源頭─東口工作站
036 專屬─先於電信局的通訊聯絡系統
038 為守住水源的前站長─鄭清禶
044 第二章 巡禮嘉南大圳的水庫
046 狀如珊瑚的人工湖─近百歲的烏山頭水庫
052 近地球周長的二分之一─一萬六千公里的水路
060 生生不息─嘉南大圳的生態
066 為純淨水源付出的前會長─李源泉
072 第三章 踏入嘉南平原的農田
074 談談水源分配,稻米或甘蔗?
078 談談不同風土,水頭或水尾?
082 談談農業斷層,地主和佃農
084 為農民改善水路的掌水工─尤海存
090 為消費者把關的新農民─董芳彬
096 附錄
|書序|
「水文」與「人文」的記憶漣漪──烏山頭水庫的全面保存
臺灣位處歐亞大陸與菲律賓海板塊交界,由於板塊相互碰撞、地殼擠壓抬升,形成了具豐富自然地形的島嶼。島嶼上幾次歷史更迭,讓原住民與各時代移民的交融,發展出兼融並蓄的多元文化。
這塊多元文化並置的母土,以農業孕育了眾多子民。而興建於1920年的烏山頭水庫與嘉南大圳,當時以獨特的半水力填築式工法(Semi-Hydraulic Fill Method)修築堤壩,兼顧灌溉、防洪之功能,肩負起嘉南平原上的廣大農作之所需。
烏山頭水庫與嘉南大圳的興建作為一個歷史節點,不僅改變了原有的農業生產、土地利用、灌溉管理的制度,也塑造出「人文」與「水文」交錯的互動環境,讓水圳的記憶成為農人、水利人員,甚至土地的記憶。從地圖上看,如葉脈散開的水道,所流淌的不僅僅是片面的經濟價值,向外延伸而出的新農業技術革新、農業外交,更是農業發展史裡的重要一頁。
本局在推動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保存的過程中,有感於嘉南大圳在文化與歷史中的地位,也一直和臺南市政府有共識,希望從歷史工法、產業設施、人文互動、生態特色等處,讓烏山頭水庫作為文化資產的傑出普世性價值更為完整呈現。
此次臺南市政府文化局透過影音、圖片、文字、插畫的結合,深入淺出地講解了這條大圳的過去與現在,期望此書所投下的一顆小石,能激起正面的漣漪,吸引更多人重視並投入保存運動,使這條大圳不只是臺灣的大圳,也成為世界的大圳。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局長 施國隆 謹識
現在就啟程,來一趟歷史與自然的世遺之旅!
在臺灣家喻戶曉的日本土木技師八田與一,雖然出身日本石川縣金澤,卻將大半生的精華歲月都奉獻給臺灣及臺南。任職臺灣總督府的八田技師在艱困的年代,憑藉著一股服務大眾的使命感,認真堅毅地帶領臺、日人士合力建造烏山頭水庫與嘉南大圳,讓原本嘉南平原的看天田,從此以後盡皆化為水源灌溉穩定的良田。每年5月8日烏山頭水庫皆舉辦紀念八田與一的活動,來緬懷這位對嘉南平原有偉大貢獻的專業技師,也讓臺日兩國之間情誼更加密切及深厚。
歷時十年的嘉南大圳計畫,1930年完工當時可說是全亞洲最重大、最先進的水利工程;即便在21世紀的今天,它對在地的貢獻依舊:不僅操作方法迄今未變,八田技師當初的設計,現在也仍精準無誤、絲毫不差,發揮到淋漓盡致的日本職人敬業精神,令人讚嘆。時至今日,「烏山頭水庫及嘉南大圳」不僅已成為養活世世代代臺灣人的偉大水利設施和農業資產,我國政府也於2009年將其列名為18處「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
臺南是臺灣第一座城市,不僅歷史底蘊深厚,也是全國唯一得以兼顧文化與自然、農業與科技的直轄市大都會。對臺南來說,嘉南大圳所帶來的全國最大農耕面積,同時也是最迷人的臺灣農經發展史詩。在其間,任職於嘉南農田水利會的人們、廣袤流域所及的農民,以及人與水圳和自然環境之間的互動,累積近百年下來,故事多到說都說不完。受惠於水利的進步,現在的臺南農業正在穩定發展中求進取,城鄉互補共榮,農村基礎建設也持續強化,這幾年更鼓勵新農人返鄉耕作。為讓市民更親近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水圳,我們也開闢山海圳綠道,連結烏山頭水庫與舊台江沿海。人與自然的相遇,仍然繼續在臺南,譜下新的故事。
誠摯邀請讀者跟隨《遊大圳!內行仔帶你踏查去》專書的介紹,從認識烏山頭水庫與嘉南大圳建造的歷史出發,來一場紙上的實地踏查,走進八田的設計心靈,從中看見維護使用大圳的在地人身影。不妨現在就跟著我們啟程,領略嘉南大圳的風土民情,來一趟歷史與自然的世遺之旅!
臺南市 市長 賴清德 Ching-Te Lai 謹識
依水而生─流傳不息
八田與一在1918年踏上這片土地,為嘉南平原上廣闊的土地尋找更多的水源,1930年完成了這座重大水利設施──嘉南大圳後,配合三年輪作制,使嘉南平原成為重要米倉。
嘉南大圳的水隨著時間潺潺流動,靜靜流過了近一世紀,其用途除灌溉用水外,也提供民生與工業所需。對於嘉南平原上的農民而言,大圳的水讓他們免於看天之憂,得以在乾季時期仍有水源灌溉;於管理嘉南大圳的嘉南農田水利會而言,培養了優秀的水利人才,延長嘉南大圳的壽命,得以使用至今。嘉南大圳,灌溉了作物,也讓臺南成為物產豐饒、人文薈萃的沃土。
正因歷年來對嘉南大圳不曾懈怠的維護,保留了諸多具歷史意義的建設,如:南北幹線、渡槽橋、烏山頭水庫等。2009年,烏山頭水庫及嘉南大圳列入臺灣世界遺產的潛力點之一,日本土木學會亦認定烏山頭水庫為該年度的土木遺產選獎。這一切皆代表著烏山頭水庫及嘉南大圳的歷史、文化以及臺南這塊土地的價值,並視之為重要的文化資產。
嘉南大圳是世界重要文化資產!本局出版這本《遊大圳!內行仔帶你踏查去》,希望透過圖文並茂的方式,設計親近大圳的導覽路線,讓更多人造訪嘉南大圳,親身感受嘉南大圳的歷史軌跡,為保存文化遺產盡一份心力。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局長 葉澤山 Tse-shan Yeh 謹識
歷史的大圳─臺灣人的大圳
稻米是臺灣人的主食,目前市售的稻米有些是國外進口、有些是本地自產,其中一部分來自嘉南平原。曾一度為全臺大米倉的嘉南平原,背後功臣──嘉南大圳水利系統功不可沒。
大多數人對於嘉南大圳的印象除了是水利灌溉系統之外,就是八田與一技師。這座由八田與一技師策劃建造,歷經艱辛十年,於1930年完成的水利系統,至今仍持續灌溉整個嘉南平原,並在2009年成為本市文化景觀,入選為「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然而,在這偉大的工程建設背後,我們比較少注意到水利人員和掌水工們在這近百年來的努力維護。
除此之外,嘉南大圳還有許多值得我們認識的面向──烏山頭水庫的壩體採用特殊的「半水成填充式」工法興築而成;嘉南大圳水路總長累計近16,000公里,幾乎可繞地球半圈;水路上有三座已列入市定古蹟的渡槽橋;散落在嘉南平原上大大小小的埤塘在八田與一技師規劃下成為旱季時供應灌溉用水、雨季時儲存雨水的調節水源;輸水期間由農民兼任的掌水工總一遍一遍巡視著圳道,適時分配水源到廣闊的農田。這些一系列從水庫到水路、水路到埤塘,以及維護和使用水圳的人們,構成了完整的嘉南大圳。
為了呈現完整的嘉南大圳,文資處特別出版《遊大圳!內行仔帶你踏查去》。這是一本踏查嘉南大圳的「工具書」,透過這本書,希望大家不只認識還能「親近」嘉南大圳。本書從東口工作站啟程,最後踏入農田,我們專訪與大圳密不可分的水利人員及農人們,透過他們的視角呈現人與水圳的互動。遇到較生澀冷硬的知識,還有大圳博士小專欄進行說明,書末更附上主題影片。有了這本,您也能成為「大圳博士」!
感謝嘉南農田水利會提供許多珍貴老照片,讓我們有機會看到大圳過去及現在的樣貌。請跟著書中的推薦路線,一起踏上嘉南平原找尋大圳蹤跡,讓我們一起看見大圳多樣的美。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處長 林喬彬 Chiao-ping, Lin 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