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Publications

書籍
圳流百年:嘉南大圳的過去與未來──真正改變臺灣這塊土地的現在進行式
  • 作者: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林佩欣、張家綸、郭忠豪、郭婷玉、康芸甯、陳力航、陳家豪、陳永融、劉艾靈、謝金魚
  • 出版者: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方寸文創事業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民國109年1月
  • ISBN/ISSN:
    978-986-95367-5-2
  • 語言:
    繁體中文
  • 規格:
    平裝/23*17cm/201頁
  • 定價:
    NT$400元

│簡介│


萬頃鹽土成沃野,百年大圳利千秋。

為什麼要認識嘉南大圳?是因為它曾是亞洲第一長的灌溉水渠嗎?還是它運作了上百年,放眼世界也是極為罕見?抑或是它改變了整個嘉南平原的景觀、克服了降雨不均的隱患,逆轉了天與地的限制?

是的,但也不僅只是這樣。

本書採用全新的嘗試,不再過度著墨於嘉南大圳的實體建設過程與細節,而是從「大歷史」的角度,詮釋這等大型水利設施的建造必要性和轉機,以及其與東亞局勢、帝國布局的對應關係;從「那時人」的感受,側寫大圳帶來的正面助益與負面糾葛,延伸到官方、民間對於水源的管理與分配;更從「當代人」的視野,檢視走過百年滄桑卻仍運作如常的嘉南大圳所帶動的環境變化、產業變遷,反思大圳該如何迎接下一個百年。

一條大圳映照出了這塊土地上統治者與生活者的諸多面貌,乃至於人類與環境如何共生的多元故事,多麼有趣。在嘉南大圳開工百年、使用落成九十年之際閱讀本書,你將更能感受到臺灣這塊土地不斷改變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作者簡介│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由一群喜歡故事的人於2014年成立,致力於知識傳播、公眾教育與文化體驗,結合創意與數位技術,讓歷史與文化走進每個人的生活,和閱聽者一起「從生活發現歷史,從臺灣看見世界,從過去想像未來」。

提倡有根的世界主義(rooted cosmopolitanism),既能在地又能超越在地;立足臺灣,同時關懷跨越國際的文化與政經議題。期能召喚關心文化、喜愛學習新知,並對世界充滿好奇的你,一起在數位時代打造新的知識共和國。


林佩欣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博士,曾任日本一橋大學經濟研究所外國人特別研究員,現為臺北大學歷史系兼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臺灣史、臺灣經濟史、統計調查史及農家經濟調查史。

 

張家綸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博士,現為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後研究。研究領域為臺灣林業史,著有《菁英如何改變社會:近代草屯之形成與人際網絡之轉變(1724-1945)》。

 

郭忠豪

美國紐約大學(NYU)歷史系博士,現為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案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東亞飲食文化,著有中英文學術論文與書評數十篇。

 

郭婷玉

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現為臺灣大學歷史所博士候選人。研究主題是日本時代臺灣的信用組合,譯著《殖民地臺灣之青年團與地域變貌》等,合譯《殖民地官僚政治史》。

 

康芸甯

畢業於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暨人類學研究所,主修考古學,現為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研究助理。研究領域為臺灣考古學及植物矽酸體分析。

 

陳力航

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現為自由工作者。研究領域為日治時期臺灣史,以「小力航道大」、「歷史編」為筆名,著有多篇非虛構、歷史普及文章。

 

陳家豪

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現為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研究領域為臺灣交通史、臺灣企業史、臺灣經濟史,著有《近代臺灣人資本與企業經營:以交通業為探討中心(1895-1954)》。

 

陳永融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現為「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特約編輯。研究領域為內隱社會認知。

 

劉艾靈

清華大學歷史所碩士,現為「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專案企劃。研究領域為日治時期化妝品廣告。

 

謝金魚

清華大學歷史所碩士,現為作家、「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共同創辦人。研究領域為中亞交流史,著有《崩壞國文》、《御前孤娘》等書。


│目錄│


008  推薦序之一──向滋養臺南的百年大圳致謝/臺南市市長黃偉哲

010  推薦序之二──書寫嘉南大圳,看見世界遺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局長施國隆

012  推薦序之三──生命因水而生,文化賴人傳承/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葉澤山

014  推薦序之四──因水而起/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陳文松

016  推薦序之五──平凡的不平凡/「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共同創辦人蕭宇辰

 

019  第一章  嘉南大圳的年度行事曆

020    同梯都退了,只有烏山頭還在

021    春季:一期稻作開始灌溉

026    盛夏:一季喝到飽才行

028    秋冬:二期稻作得吃濁水

 

033  第二章  大圳誕生之前的故事

034    第一節  嘉南平原的形成與天然限制

034      烏山頭水庫在海底?

036      逆轉看天田:持續百年的努力

040      想要水?就用械鬥決一勝負吧!

042    第二節  日治初期的水利政策

042      通通收來國家管

044      太陽旗在烏山嶺

047    第三節  米的日治臺灣史

047      你阿嬤吃的米不是你吃的米

048      臺灣米淹腳目:臺灣成為帝國米倉

051      家庭主婦意外啟動大圳建設計畫

 

055  第三章  建設大圳:從藍圖修改到工安事件

056    第一節  要選哪一款大圳?

066    第二節  一九二〇,大圳開工!

080    第三節  八田與一的眼淚:停工與工安事件

 

085  第四章  光與影:八田與一和沒有聲音的人們

087    第一節  策劃大圳的官員們

089    第二節  建設大圳的工作人員

089      「八田來了!」大圳員工就跑了?

093      默默的支柱:筒井丑太郎

096      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

102    第三節  圍繞大圳生活的人們

102      以一圳改變一地:大圳帶來的榮景

104      咬人大圳:農民的逆襲與不滿

108      大圳歸大圳,政治歸政治?才沒這回事

110      大圳的光與影:歷史的多面性

 

115  第五章  改變這塊土地:為嘉南平原動手術

120    嘉南平原的長期處方箋:三年輪作

122    長達百年的調整體質:土地改良

125    嘉南大圳的豐厚回饋:旱田水田化

 

135  第六章  你所不知道的大圳面向

136    第一節  跨越時代的組織:從水利組合到水利會

136      每次改名都是大事

141      阿伯身分很多樣:實行小組合超級忙

144      掌水工的一日都從凌晨起算

148      「珍惜水資源,有你真好」:工作站

152    第二節  嘉南大圳的傳統與變化

152      圳頭祭與擋煞

156      舌尖上的嘉南大圳

158      消失的鱸鰻:大圳帶來的生態變化

 

165  第七章  讓水圳不會只是水圳:重建嘉南大圳的價值

167    第一節  大圳也要抗老

168      讓老舊設施平安畢業

170      電腦也會管放水

171      嚴峻的新挑戰:極端氣候

174      大圳的水給誰用

175    第二節  再造大圳:大圳的未來與挑戰

176      在世代交替中漏接的情感

180      從前從前,有個叫八田與一的人……

182    第三節  滾滾不停的圳水,代代傳承的念想

182      嘉南大圳的核心價值

183      圍繞著大圳的戰國時代:土地轉型與資源調配

188      從凋零轉向新生:再造大圳

190      期許下一個百年

 

196  附錄:參考書目和影像出處


│書序│


向滋養臺南的百年大圳致謝

 

──臺南市市長黃偉哲

 

    「獲得供水的農民收入增加了,而只有該地區可採用現代農業技術。然而,未獲得供水的農民則將永遠固守傳統的農業技術,無法脫離貧窮。同是嘉南的農民,因其耕地不同,被明確地分為富農及貧農,這對臺灣的將來絕對不是好現象。我是農家子弟,我認為再也沒有比怎麼樣耕作都不能收穫的農民更慘了。」

八田與一,一九一八年。

    收到《圳流百年》時,我不經意地翻到了八田與一技師的這段話,雖是百年前寫下的文字,仍深深刺進我心,令我想起了年輕時攻讀農學時的種種。我忍不住翻看下去,透過文字描述,想像著百年前嘉南大圳誕生前的嘉南平原,想像著萬頃土地因氣候而不得不休耕,對於學農的人而言,那是多麼令人痛心的事啊!

    今日的臺南早已不是八田技師當年看到的那麼悲慘,自我從政以來,常常在農村裡視察奔忙,公務繁忙時,只要抬頭看看綠油油的稻田或結實累累的稻穗,偶爾停下來,吃一碗現作的米苔目或碗粿,就感覺一切的辛苦都值得了。然而,這一切絕非憑空而來,臺南的豐饒富庶,嘉南大圳實在居功厥偉,八田與一以及許多沒有留下名字的日本人、臺灣人一同扛下了長達十年的指責與質疑,其中多少屈辱挫折,他們都一起咬牙撐過,十年的含辛茹苦,徹底改變了嘉南平原的體質,持續哺育著後代的我們。

    可能有人會問:「嘉南大圳就是兩個水庫加一堆水泥溝,有什麼好講的?」

    但我認為,偉大都起於微小,一個人的意念或許不足以成事,但一群人、一代人的努力,就可以扭轉全局。嘉南大圳的歷史就是大臺南農業百年來的縮影,臺南先民曾經經歷的困難、掙扎與蛻變,如今隨著耆老年邁而少有人知,但嘉南大圳的存在就是這一切的見證。作為臺南子弟與現任的臺南市長,我認為,我們有義務替嘉南大圳留下紀錄,透過「再造歷史現場」計畫的機會,用貼近土地的方式重現大圳的歷史意義,也經由《圳流百年》等系列著作的出版活動,讓國人認識嘉南大圳,也讓更年輕的世代願意前來親近大圳這位「老前輩」。

    謹以此書紀念曾經為嘉南大圳付出心血的人們,也感謝這座默默看顧我們的工程,希望它能持續屹立,迎接下一個百年。

 

 

書寫嘉南大圳,看見世界遺產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局長施國隆

 

    蜿蜒漫布,波光粼粼,「嘉南大圳」的水路在平原的肚腹上,開展了一張長達百年的歷史地圖,描繪著大圳的生命旅程,同時記錄了大圳與人們的互動,更是臺灣歷史的重要見證。運作百年的「嘉南大圳」不僅是實用的水利設施,亦是深具文化意義的「文化資產」,除了實體可見提供大圳穿梭自如的「渡槽橋」之外,圍繞大圳而形成的人文環境,也展現了先人順應自然的生存之道,更是與自然共榮共存的生活智慧。

    「文化資產」是人類文化積累的成果,也是過往先人們智慧的總合與紀錄,代表著文明的「存在」。隨著時序推移,我們見證了人類科技文明的迅速成長,但也見識了現代化所帶來的破壞力,「文化資產」常在這進程中受到不可逆的傷害。緣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斷呼籲全球注意「文化資產」的重要性,並訂定系統性的保護措施;從一九七○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更開始以「世界遺產」的觀點提倡「文化資產」的保護務必成為全人類的責任與使命,突破國界的局限。

    秉持這樣的理念,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從「在地」出發,希望讓世界認識臺灣具備普世價值的文化資產,因此於二○○九年挑選出含「烏山頭水庫及嘉南大圳」在內的「世界遺產潛力點」,成為讓世界看見臺灣文化資產的叩門磚。「嘉南大圳」所積累的文化濃度足以入選「世界遺產」,並具備全人類文化資產的高度,更可貴的是,「嘉南大圳」並未隨著時間流逝而腐朽,而是緊隨時代的腳步,持續滋養嘉南平原,與我們一同呼吸一起生活,不斷創新意義。「嘉南大圳」體現了我們在文化資產保存上最深的期盼,也是「再造歷史現場」的核心精神,呈現文化資產與當代連結脈動的生動面貌。

    適逢二○二○年「嘉南大圳」開工屆滿百年,在這重要時刻,特以專書──《圳流百年》重現「嘉南大圳」的生命故事,希望可以讓大小朋友一同感受「嘉南大圳」流淌百年的悠長與感動。

 

 

生命因水而生,文化賴人傳承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葉澤山

 

    五月八日是八田與一的逝世紀念日。每年這一天,烏山頭水庫都會舉辦紀念八田技師的活動,來自日本和其他地方的人們都會專程前來緬懷這位對嘉南平原有偉大貢獻的工程師。八田技師生於日本,卻將一生奉獻給臺灣。在艱困的年代,他發揮堅毅的精神帶領臺、日工程界攜手建造烏山頭水庫與嘉南大圳,讓廣袤的嘉南平原布滿豐收的良田。

    烏山頭水庫及嘉南大圳的設立,加上無數前人的奮鬥與費心經營,使得臺南擁有全國最大的農耕面積。這座使用近百年的水利系統迄今雖仍正常運行,然隨時代變遷、產業更新、人口老化,部分充滿歷史痕跡的機械設施逐步拆除淘汰,土地開發則改變了眾多水圳幹道的枝節紋理。逐漸地,社會大眾對嘉南大圳的印象僅存八田技師與那宏偉的大壩,卻未能看見戰後臺灣水圳與土地的緊密連結,嘉南大圳遂成了人們不易理解的水利設施。

    從原臺南縣時期乃至升格直轄市後,臺南市一直致力於大圳史料蒐集、調查研究以及出版推廣。二○○九年,原縣府正式將「烏山頭水庫暨嘉南大圳水利系統」登錄為文化景觀,為昔日農業縣留下光輝印記。二○一五年開始,市府與官田區五校(嘉南國小、官田國小、隆田國小、渡拔國小、官田國中)共組「水圳教育聯盟」,逐年完備大圳課程教材及配套學習活動,讓在地學子看見大圳、認識大圳,並透過手繪動畫、踏查記錄、模型解說等方式訴說大圳。

    大圳是不斷創造記憶的生活場域,為使更多人認識這座開工百年的水利系統及其人文肌理,我們跳脫單一文化資產的眼光,從歷史角度切入轉譯,透過《圳流百年》鑑往知來,期讓更多讀者認識斯水斯土斯民。身為嘉南平原的子弟,我們自前人手中承接這段大圳滋養這片土地的故事,我們必然也將再傳承下一個百年,成為另一個故事的序曲。

 

 

因水而起

 

──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陳文松

 

    嘉南大圳,也就是烏山頭水庫以及整個涵蓋雲嘉南地區灌溉系統的給水路網,從一九二○年動工興建到一九三○年正式完工,前前後後花了整整十年,終告完成;二○二○年,也就是迎接嘉南大圳動工興建的一百年。從百年前與迄今一百年之間,這一片廣大土地與無數人民,經歷了從日治到戰後不同政權的統治,究竟產生何種重大的改變?而日後又將面臨何種挑戰?本書正是要引領我們去思考這些問題。

    本書所稱「圳流百年」可能已是大家從小聽到大的故事,包括嘉南大圳的總工程師兼設計者八田與一,包括三年輪作制等;但本書所書寫的內容不僅於此,而是希望使用新的嘗試,重新詮釋嘉南大圳的百年,同時也從不同的面向和角度來書寫這百年來(甚至在大圳動工以前)廣大土地上那些統治者與生活者,以至人類與環境如何共生的多元故事。

    筆者所任職的成功大學,自三年前推出大一新生踏溯臺南的通識課程,其中有一條大路線「南瀛水世界」,就是安排學生走踏山上區原臺南水道局、官田區烏山頭水庫和麻豆區水堀頭倒風內海故事館;而其他大路線包括「臺江內海的前世今生」,或是「黃金與白金:糖與鹽」、「月津風華」等,從沿山到平原,又從平原跨到沿海。然而這些路線幾乎不脫嘉南大圳的「魔網」──其綿密的灌溉水路與流經臺灣南部的不同河川交匯,從上游的水庫到分流的南北幹線,再到大小排水道、渡槽橋和大小水門等,層次分明、錯落有致,而這些不同的水路,百年來不斷向在此生長的人們與土地,訴說著彼此之間密不可分「因水而起」的辛酸與歡愉。

    嘉南大圳供應的水有兩種,一種是灌溉用水,一種是民生用水。但不管那一種,都交織著許許多多前人所流下的汗水,甚至還有淚水。下次當您走到水圳(路)旁,記得貼近水面去感覺土地和水的關係,大圳的光與影,就在其間。

    筆者忝為本書審查委員之一,見證本書撰寫過程的艱辛、與文獻搏鬥的心路歷程,而為了更貼近大圳的律動,體會與土地的連結,團隊成員更是數度到不同歷史現場進行勘查和口訪,對於嘉南大圳的前世今生,進行共筆的實踐,這是本書的特色,也是執行團隊風格的發揮。經過近兩年與審查委員、承辦人員的交鋒與對話,執筆者磨禿了筆尖,耗盡了腦力,察納雅言,吞下怨尤,只為了向讀者交代更完整的故事。無疑地,這是相當艱鉅的任務,如同母親懷胎十月,而今終究把它生出來了,方才有如此脈絡完整、骨架清晰和圖文生動的展現。筆者很願意把它推薦給大家,並一起展望嘉南大圳下一個百年。

 

 

平凡的不平凡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共同創辦人蕭宇辰

 

    做為在繁華的臺北投入文化工作的人,下鄉下田根本是好遠好遠的概念,前陣子聽聞「故事」主編曾過著「半農半X」的生活,覺得驚奇之餘也不免浮出左派青年式的反省:「對啊,不正是『經濟基礎』才搭建起我從事的『上層建築』嗎!真實農業的運作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圳流百年》帶我們直擊歷史課本都不會忽略的「嘉南大圳」!

    這本書開篇就引起我的好奇:烏山頭水庫當初設計是服役五十年,二○二○年要迎接九十週年了,卻還在服役中。這不是大家熟悉的政府工程呀?是如何辦到的?

    在娓娓道來中也直戳一般人無知的痛點:「水圳不就是供水嗎?水閥打開讓水流過去,是有什麼難的?」當然超難啊,看書你就知道了!

    正由於這種站在一般觀眾角度的書寫,《圳流百年》讓我這個完全不懂農業的人,也能立刻能掌握箇中緣由,不時發出「原來如此」的感嘆。

    大圳的營運維護更是仰賴一群長者的勞動付出,像是「掌水工」負責了第一線協調水源的分配,在農民和水利會之間辛苦折衝,但薪資卻少得可憐。讀到這裡不由得五味雜陳,我母親在工廠擔任作業員、父親是公車駕駛員,算是非常典型的都市勞工家庭。同我一般出身者比比皆是,而我們又何曾留意這些辛勞?

    久處節奏快速的都市生活,我們總被提醒要有國際觀,要掌握時事脈動,要有競爭力。這些固然重要,但若真想要拓展視野,不是把目光投向遠方的絢麗,那些燦爛人人可見,而是留意腳下,留意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故事。只有如此,你才真能用更清明的眼光看清些什麼。

    推薦大家看看這本《圳流百年》,透過水圳的運作,透過投身其中的人們,讓我們了解平凡的不平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