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臺南市是文化古都,擁有豐富的傳統文化,從藝術文化面向觀之,舉凡歷史古蹟建築、傳統工藝,到民間藝陣的表演藝術,都是臺南市所特有的文化瑰寶。尤其生活中的民俗習俗,更是大多臺南民眾所遵循的生活常規,這些融入於常民的民俗藝術,讓我們的傳統文化從過去到現在而走向未來。
|目錄|
市長序 藝陣小戲 傳承文化 II
局長序 小戲精神 永續留存 IV
處長序 臺南小戲 再現風華 VI
自序 歡聚樂 離別苦 VIII
001 前言
004 「小戲」介紹
005 肯定藝人成就
006 保存和整理小戲藝術內容
006 將小戲中有價值之研究資料介紹給社會大眾
壹 從小戲定義到臺南藝陣小戲
009 一、小戲之名義
012 二、小戲與大戲之比較
013 劇目
017 腳色行當
017 表演藝術
019 服飾裝扮
022 表演場地
024 音樂
025 三、小戲之形成與特色
026 小戲形成與發展徑路
030 小戲音樂之特色
035 小戲題材之特色
035 小戲之藝術性格
036 四、小戲在民族文化上的特性
037 五、臺南藝陣小戲之現況
貳 小戲的故事情節
044 一、互訴衷情的小戲
049 不期而遇 《看燈十五》
051 濃情密意 《鼓返三更》
054 追求愛情 《三人相走》
055 有情有義 《當天下誓》
058 異族相戀 《念阮番婆》
061 二、相愛卻「相褒」的小戲
062 求愛直率 《早起日上》
067 求偶調皮 《頂巧仔》
071 夫妻爭執 《當初未嫁》
075 由嫌生愛 《看你生清醒》
079 三、具有歷史意義的小戲
079 《草鞋公》小戲背景
082 《草鞋公》故事情節之歷史考證
086 《草鞋公》主角身分選定與表演意象
參 音樂風格之特色
092 一、 民間歌謠風格之小戲音樂
093 龍崎區「石曹龍安寺牛犁陣團」小戲音樂
099 南化區「心仔寮天后宮牛犁陣團」小戲音樂
107 東山區「北勢寮藝陣團」之牛犁陣小戲音樂
121 二、 南管音樂風格之小戲音樂
122 《鼓返三更》南管音樂之轉化內容
128 六甲區「甲南村車鼓陣團」音樂和表演特點
130 《千金本是》南管音樂之轉化現象
140 新營區「土庫里土安宮竹馬陣團」音樂特點
142 三、 潮州音樂風格之小戲 《草鞋公》
144 潮州音樂音階形式
146 音樂節拍變化性多
147 「輕三六」及「輕三重六」之應用
肆 後棚音樂之功能性
153 一、車鼓的伴奏樂器
167 二、七響陣後棚音樂之傳習與功能
177 三、《草鞋公》小戲後棚音樂之功能
結語 / 附錄
183 結語
187 附錄一 新營區「土庫里土安宮竹馬陣團」《早起日上》劇本
191 附錄二 《當初未嫁》劇本 白河區張玉禪飾演角,東山區楊金涵飾演旦
195 附錄三 龍崎區「石曹龍安寺牛犁陣團」《牛犁陣—歌曲二》
197 附錄四 南化區「心仔寮天后宮牛犁陣團」《牛犁歌》
208 附錄五 東山區「北勢寮藝陣團」《牛犁歌》
210 附錄六 六甲區「甲南村車鼓陣團」《鼓返三更》
212 附錄七 新營區「土庫里土安宮竹馬陣團」《千金本是》
219 附錄八 歸仁區「檳榔園翰林院草鞋公陣團」《草鞋公陣》唱曲
|書序|
市長序
藝陣小戲 傳承文化
臺南市是文化古都,擁有豐富的傳統文化,從藝術文化面向觀之,舉凡古蹟歷史建築、傳統工藝,到民間藝陣,都是臺南市所特有的文化瑰寶。尤其生活中的民俗習俗,更是大多數臺南民眾所遵循的生活常規,這些融入於常民的民俗藝術,讓我們的傳統文化從過去到現在而走向未來。傳統文化之民俗學涵蓋的面向很廣,包含:社會生活習俗、節氣活動、信仰祭儀、生命禮儀和藝陣表演等,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的文化底蘊,是祖先承傳給我們的文化資產,因此我們更需要予以記錄、保存、傳習和推廣。
論及藝陣,大家一定會想到臺南市,因為臺南市擁有最豐富而多元的藝陣表演團隊,舉凡年節或廟會活動,都有不同地區、不同形式的藝陣團體進行各種不同內容的表演,讓臺南市成為民俗藝陣之都。本市文化局也鼓勵各種藝陣團體進行表演,並不斷地推動藝陣的傳習與創新,讓瀕臨式微的民俗藝術得以再生。文資處更積極地落實文化資產政策與法規,確立保護傳統文化的機制,同時進行臺南市傳統藝術調查及影音數位典藏計畫,記錄保存各種傳統藝術,計畫中讓學者參與田野調查工作,記錄研究相關耆老的傳統藝術,讓傳統文化在生活中得以傳承。
當我們極力關注於臺南市的傳統文化之際,更希望當代的年輕學子,除了學習科技的技能之外,更能關注於我們祖先傳習下來的傳統文化,所以文化資產管理處特別邀請專家學者,以精湛的文采撰寫傳統文化的專著,將民俗文化藝陣小戲透過學術性的規劃設計,淺顯易懂的介紹給社會大眾。讓我們將帶有宗教神秘色彩的藝陣或小戲表演藝術,在專家學者的筆墨之間,流露出最真實的情感與內涵。
此次我們很榮幸邀請到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的特聘教授施德玉教授,撰寫臺南藝陣小戲的專書,內容包含藝陣小戲的故事特質、音樂特色,以及其表演的文化意義,能非常傳神地展現臺南藝陣戲曲的內涵和生命力。期望本書能讓更多民眾認識臺南的藝陣戲曲文化,進而能欣賞、喜歡和學習臺南的藝陣小戲,讓臺南的民俗文化能生生不息而永世傳承。
臺南市市長 黃偉哲
局長序
小戲精神 永續留存
臺灣早期農業社會,傳統戲曲是民眾普遍的休閒娛樂,其中以小戲為主。傳統戲曲為橫亙古今的傳統藝術橋樑,不僅保存當時的口音,也記錄了許多豐富的民間歌謠,表現早期臺灣社會質樸的鄉土情懷。所謂「小戲比大戲大,大戲比小戲小」,各種形式的小戲演出,代表著傳統戲曲的雛形,也是後代大戲的概念衍生,是歷史積累中留存下來之傳統藝術瑰寶。
小戲與常民生活息息相關,劇情內容貼近民間習俗及鄉土情懷,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生活趣味,表演方式以文學詩歌的形式結合歌謠、故事與舞蹈等饒富趣味且生動活潑之方式呈現,深富生命力的表演,讓戲曲從簡單的歌舞、說白等表演元素,進而成為獨具特色的地方戲曲劇種。
臺南是臺灣藝陣重要發源地,各地區皆有不同形式的藝陣團體,不論是廟埕傳統戲曲的表演或踩街遊行的慶典活動,常可見小戲的演出。小戲演員以載歌載舞的方式,將精彩的故事內涵傳達給群眾,並盡情發揮小戲的表演魅力,也藉此維繫藝陣小戲的推廣與傳承。小戲雖歷經時代的演變,至今仍引人入勝,在各式場域中呈現傳統、古樸的藝術特質,也為後人留下許多精彩劇碼。
感謝所有的小戲表演團體的努力與用心,珍貴的民間傳統藝術,需要努力推廣與扎根,讓我們喚起大家重視小戲的藝術精神,並視之為傳統文化重要的一環,成為人們共有的生活記憶,讓臺南的傳統藝術能生生不息且世代傳承。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局長 葉澤山
處長序
臺南小戲 再現風華
臺南擁有豐富的文化底蘊,顯於遊客絡繹不絕到訪的古蹟、老建築外,民俗與傳統藝術除充實了這城市的文化內涵,也深深扎根於常民生活中。而小戲與各種傳統表演藝術亦為常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或許看似尋常,但拿著板凳到廟埕看戲的經驗已成為人們共同的集體記憶。
小戲的發展淵遠流長,詼諧逗趣的劇情內容,保留前人的傳統技藝,也代表著舊時生活寫照。各式精彩的小戲藝陣深具珍貴傳統內涵,例如新營土庫的竹馬陣、西港東竹林與七股竹橋的牛犁歌陣、歸仁檳榔園翰林院的草鞋公陣。小戲因取材內容貼近生活,內容活潑逗趣,能藉以瞭解市井小民生活中歌舞的唱詞或動作,雖通俗且大眾化,卻能自然地反映農村生活中輕鬆自在的一面,經由這些小戲的演出,我們可以見到戲曲質樸的演出形態,小戲成為反映民間生活氣息的藝術表演。
本書作者施德玉教授在訪視藝陣團體之際,感受到表演藝人們對於小戲演出的滿腹熱情,願意將自己的熱誠奉獻給傳統藝術的精神令人敬佩。但由於這些技藝教學方式多為傳統之口傳心授方法,且容易受大環境等因素影響,願意學習此類技藝的人數不多,許多小戲的歌舞技藝均有瀕臨失傳之危機,因此本書的出版尤為重要。
本書以民間藝師團體的珍貴演出作基礎,配合圖片讓讀者能了解臺南地方小戲的特色,並將具文化資產價值之小戲歌曲、戲碼等資料進行數位化工作,完整保留小戲的劇本、曲譜和影音資料等,讓更多民眾認識臺南的藝陣戲曲文化,進而能欣賞、喜歡和學習臺南的藝陣小戲,發揚小戲的藝術特色。另一方面,我們鼓勵各種藝陣團體進行表演,推動藝陣的傳習與創新,讓小戲歌舞得以永續留存,供後人認識與欣賞,達到垂直傳承及橫向傳播,以彰顯其在傳統藝術文化的地位與價值,再現戲曲風華。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處長 林喬彬
自序
歡聚樂 離別苦
人類基本上是生活於群居的社會環境,從家庭而社區而學校而都市而社會而國家而世界,這與我們生活相關的場域裡,除了家庭,其他環境都需和許多有緣人相遇、相識、相知而成為莫逆好友,因此人生在世對於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就有許多的學習與應執行的事宜。我一直認為,在群居的社會環境中,有智慧的關懷身邊的人,才能享受人間的愉快,那麼愛、生活與學習,就是我們人生中不能缺席的功課。
居住臺北時,在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任教的20多年中,對於長輩、同事、學生們都有很深的情誼,因為受到許多的照顧與關懷,而感受到人間的溫情,覺得幸福與感恩。民國105年(2016年)是我和家人舉家南遷的第2年,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委託我執行「臺南市小戲類藝陣調查及影音數位典藏計畫」,緊接著民國106年(2017年)又執行「臺南市歌舞類藝陣調查及影音數位典藏計畫」,在訪視這2個計畫中的藝陣團體和藝師們之際,又觀察體會到他們濃濃的鄉土情懷,與彼此之間的情義,以及對於表演藝術的執著,並且對於表演情節中愛情、親情、友情的詮釋,是那麼的真執、樸實,著實令人動容!
今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規劃將「臺南市小戲類藝陣調查及影音數位典藏計畫」,和「臺南市歌舞類藝陣調查及影音數位典藏計畫」出版,讓更多民眾認識了解臺南的藝陣團體,以及其表演藝術。我非常支持將計畫成果報告書出版之事,但是為顧及田調資料是以記錄和保存為訴求,所以比較著重在劇本和音樂曲譜之完整性,而出版臺南各藝陣團體中小戲表演的書籍,應以介紹、說明和賞析為主,因此決定打破原計畫成果報告書之結構,並以這些材料為基礎,重新撰寫專書,增加一些圖片,以活絡藝師們的表演藝術。
由於寫書素材的這2個計畫是分2年執行,在民國105年(2016年)執行「臺南市小戲類藝陣調查及影音數位典藏計畫」,記錄保存臺南市的5個藝陣團體的表演藝術,基本上這些藝陣團體之藝師,表演藝陣的形式是「合歌舞以代言演故事」,符合地方小戲之定義,是演出小戲,例如:歸仁區「檳榔園翰林院草鞋公陣團」、龍崎區「烏山頭清泉寺七響陣團」;但是也有些藝陣團體則是以播放錄音帶,舞弄車鼓之身段,基本上應屬於歌舞表演,例如:新營區「太子宮牛犁車鼓陣團」、麻豆區「曾文社區大學傳統民俗技藝表演班」等,所以民國106年(2017年)繼續執行的計畫則用「臺南市歌舞類藝陣調查及影音數位典藏計畫」。而當年所訪視的4個歌舞表演團體,也有藝師能演出小戲,我們也將藝師們精湛的小戲表演記錄保存,例如:西港區「東港仔澤安宮牛犁歌陣團」、新化區「心仔寮天后宮牛犁陣團」。
所以這2年所執行的二個計晝中,都有屬於小戲和歌舞的藝陣團體,因此我和文資處王世宏副研究員商量,將這2個計畫中屬於小戲的團體之表演,撰寫在今年出版的臺南小戲書中,明年出版臺南歌舞之書時,同樣也是整合這2個計畫的歌舞類團體資料,進行撰寫,讓讀者能更清楚的認識臺南地方小戲,和臺南地方歌舞藝術。在撰寫此書的過程中,我又思考臺南藝陣小戲的範圍是很大的,僅這二個計畫內容,是不足以呈現臺南藝陣小戲的面貌,因此思考再加入民國87年(1998年)至民國91年(2002年)之間,參與執行文建會(文化部之前身)「民間藝術保存傳習計畫」中「臺南縣新營竹馬陣研究計畫」、「臺南縣六甲鄉車鼓陣調查研究計畫」和「臺南縣車鼓陣調查研究計畫」的資料。那麼有關於藝陣小戲表演之資料,就相當豐富而多樣了。
在這些調查研究計畫案中,是以「臺南縣車鼓陣調查研究計畫」的資料最多,就早期執行的3個計畫,地域包含:臺南北門區渡子頭、官田區、白河區、六甲區、七股區、南化區、西港區、麻豆區、佳里區、學甲區、玉井區、鹽水區的車鼓藝陣團體,以及新營區「土庫里土安宮竹馬陣團」。而近年執行的2個計畫,具有小戲表演特質的有:歸仁區「檳榔園翰林院草鞋公陣團」的小戲《草鞋公》;龍崎區「烏山頭清泉寺七響陣團」的小戲《七響陣》;龍崎區「石曹龍安寺牛犁陣團」的小戲《牛犁陣》;東山區「北勢寮藝陣團」的《踏四蓆》、《快譜車鼓》、《董漢尋母》、《梳妝+ 董漢尋母》、《牛犁歌》、《桃花過渡》。南化區「心仔寮天后宮牛犁陣團」的小戲《牛犁陣》;西港區「東港仔澤安宮牛犁歌陣團」的小戲《共君走》、《看做番婆》、《看你生清醒》、《拜謝神明》等。雖然龍崎區「石曹龍安寺牛犁陣團」的小戲,和南化區「心仔寮天后宮牛犁陣團」的小戲,名稱都是《牛犁陣》,但是故事內容、音樂曲調和表演形式都不相同,所以臺南的藝陣小戲,是豐富多元的。因此本書內容應用了5個計畫案的資料,在臺南共調查到的17個區32個小戲藝陣團體的資料,期望帶給讀者清晰、多元又愉快的饗宴。
在執行「臺南市小戲類藝陣調查及影音數位典藏計畫」和撰寫專書之際,觀察到小戲的民間文學和表演藝術特質,讓我想到恩師曾永義院士,是他於20年前帶領我到臺南田野調查,開始接觸民間藝陣小戲,也是他鼓勵我進行小戲的研究,而能不斷增長專業知識與能力,進而對於地方小戲有深度的認識與理解。今完成介紹臺南藝陣小戲之專書,將以此書獻給我的恩師曾永義院士,以感謝老師的教導之恩。
本書內容由於有一些小戲團體之表演,是從民國87年(1998年)至民國91年(2002年)之間執行計畫所摘錄的資料,因此仍維持當時之地域和團體名稱。有關於本書的名稱,我認為應以通俗而又吸引人的標題為要,臺南藝陣小戲故事情節多以「情」出發,極為感動人,不禁讓我想到金代詩人元好問(1190—1257 年)的《摸魚兒》對「情」的一問,感動好幾百年的有情人,他說:「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是中更有癡兒女。君應有語,渺萬里層雲,千山暮景,隻影為誰去。」而金庸小說《神鵰俠侶》第三十二回〈情是何物〉,引用了元好問的詞句,感人肺腑,更是讓無數讀者對於「情」有無限之遐思。小說中李莫愁這般得不到真正愛情的癡人故然要問「情是何物?」,甚至楊過與小龍女兩情相悅,矢誓不渝,仍是要問:「問世間,情是何物?」。而使「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的經典名句,成為讀者對於金庸小說中最熟悉的詩詞佳句。
這經典名句可以直接連結到民間藝陣小戲的情節內涵,不論《陳三五娘》、《桃花過渡》或《牛犁陣》,都離不開「情」字,究竟「情是何物?」,以及「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之詞,也都能表示小戲中真情流露,情感生發的具體情形,因此我認為就民間小戲而言「情在民間」,而民間藝陣小戲更是具有「歡聚樂 離別苦」的特質,本書因而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