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總說|
在宗教文物、宗教藝術相關領域中,相較於佛教文物、佛教藝術,道教文物、道教藝術並非熱門,但在漢人社會的公私生活中,在漢人社會生活中卻最讓民眾感到親切。無論公、私儀式都有道法成分,從通過儀式縱觀人之一生:從出生前祈子、出生後拜三奶、婆姊;經歷成年禮轉大人;結婚前擇日謝天拜天公;年老後禮斗消災、祈福;直到喪葬拔度及葬後安魂帛,禮、俗俱有,其實都不離道、法。道士、法師作為儀式專家,主持儀節常具有主位觀點(emic)的認知,對道、法自有一套專業的宗教知識;一般民眾則常以客位觀點(etic)來旁觀,因道、法與習俗混而為一,往往滲入日常生活而不覺其存在。例如臺灣民間常舉行公眾性儀式,規模大的有慶成建醮、王醮送王,年例有慶讚中元、操營結界,或難得一遇的祈雨、禳祓等,通常都由地方上的頭人代表與祭,民眾則只需配合而常渾然不明其涵義。所以道、法不只是「民族宗教」,更是「生活宗教」。道法自有獨特的存在形式與活動方式,國外漢學家也稱作「儀式宗教」:其項目既多且繁;而行法特重專業,其秘傳性使一般人除非拜師入門,否則難以得知,也格外引人好奇。為了方便一探究竟,在籌備過程中,策展單位先從道、法專家中邀請具指標性者為代表,請其提供珍貴文物:既需貫時地串聯歷史,也要廣泛認識當代各派,期能創造認識之窗,而使民眾有機會探知其妙。
本次南方俗民物質資料館從珍藏中擇要提供:如古代所使用的鉛人、柏人可與現代慣用的草人、紙人相互連貫;而不同時代、材質的神像也銜接了道法文化的淵遠流長,迄今如西王母、三奶夫人等神明仍廣受民眾崇祀,類此即可從源流得識今古。而臺灣各地都有活躍的道法專家,此次即邀請府城在地的穎川道壇與北部的顯妙壇、廣遠壇共同參展,更有臺南、澎湖、金門地區法派共襄盛舉,冀能秉承「道法海涵」旨趣匯於本次展覽中。承蒙大家熱心贊助,既盡出壇中珍藏,也遍詢同道相幫,方能玉成此事。須知這些博物館學眼中的「文物」,其實件件均為壇內「寶物」,在演法時才會鄭重請出,一旦陳舊、毀損則多半依古例火化,在市面較少流傳。正因其高懸聖壇之中備極神聖,一般人不易窺得其秘,故有公開展示的需要。
本次展覽亦集合儀式專家與學者合作,共同解讀圖像、文物中的符號。經歷細檢經典、翻尋文獻後,凡知者皆寫出大要,不知者只得闕疑以俟他日。整個團隊用心合作,前後策劃約近一年,才將成果呈現出來,方便社會大眾一探箇中意趣。鍳於先前各博物館所舉行的展覽,皆各自依據其條件而提供文化饗宴;臺南市既以文化立都,且道、法俱全,此次配合專家建議,故能跨越時空並擴及各派。在所揭舉的「道法萬象:道教信仰文化特展」主題下,第一期「道法在臺灣」先從在地出發,建立基礎認識後;再循序進入第二期更開闊的視野,以便先後互證、今古同參,此乃本展覽的創意及特色所在。期望在大家參觀時提供一個方便的門道,體認日常生活與道法文化聯結為一,藉由道法世界的呈現,將宇宙萬象盡歸其中。
李豐楙
|目錄|
【上冊】道法在臺灣
001 市長序 道法薪傳無遠弗屆
008 局長序 重現常民信仰‧傳承道教文化
013 展覽總說
018 壹、府城道教
021 一、宮廟歷史與文化
050 二、壇場布置與科儀
088 三、雅樂十三音
100 四、府城的道教與民俗
110 貳、穎川道壇
113 陳榮盛道長
114 一、壇場掛圖
158 二、道法符秘
159 (一)二十八星宿符總說
174 (二)其它各式符圖總說
175 1.修造動土
178 2.家宅祈安
181 3.禳病除祟
185 4.辟怪滅邪
186 5.科儀符秘
187 6.保命護身
189 三、壇場法器
195 四、壇場樂器
201 五、衣飾持物
204 參、蘆洲顯妙壇
206 一、道場掛圖
225 二、法場掛圖
236 三、疏牌神位
246 四、壇場法器
270 五、衣飾持物
281 六、壇場樂器
286 七、其他什物
295 肆、基隆廣遠壇
298 一、道場掛圖
313 二、法場掛圖
323 伍、臺灣地區法派
326 一、法派掛圖
333 二、法器服飾
346 三、科儀本與樂器
350 四、紙糊藝品
352 (一)祈求平安
357 (二)驅邪祭解
363 (三)土地安鎮
367 (四)婦幼保護
369 五、金門奠安儀式
|書序|
市長序
道法薪傳無遠弗屆
無形文化資產即人民精神所在。這些體現、留存了在地社會發展與常民生活脈絡的傳統藝術,其形貌、特色卻也往往隨時間長河流逝而有所轉變。因此,致力於保存與傳承無形文化資產便成為市府責無旁貸的重要文化政策。
臺南作為臺灣文化首都,其中一項鮮明的特色就是「道廟多、道壇老」。從臺南不同城市和村莊中可以看出環繞四境的村社,以及配合境主信仰、地方神信仰所興建的廟宇,描繪出臺南從開發迄今的歷史輪廓,也顯示了天地運行、人民生活和宗教相互連結依存的特色。
為了彰顯臺南道教文化的深厚底蘊,並妥善記錄保存道教文化及傳統藝術,市府文化局特別策劃「道法萬象:道教文化特展」,以臺南靈寶派道教信仰出發,由道法科儀、音樂藝術、糊紙、妝佛工藝等無形文化資產著手,結合臺灣各地道教、日本道教文化,讓大眾進一步了解臺南傳統宗教信仰的豐富內涵。
在展覽中展出許多珍貴的刺繡作品、道壇畫,表現了「宗教」結合「民俗工藝」的特色,讓社會大眾認識「無形文化資產」的寶貴與傳承的重要性;以昂貴的織繡「答謝」的方式,反映了本地不分仕紳、庶民「祈福求祥」的共同心向。如此精神和物資協調一致,正表現出臺灣人民擁有充實美好的宗教生活。
大臺南在國內外宗教學者的眼中,一向被視為必須親來的宗教聖地,在近代的道教研究中佔有關鍵地位。遠到歐洲法國、北歐乃至鄰近日本的許多學者都曾在本市進行田野調查及實際生活。這些年在文化局的努力下,道教相關調查、出版已有相當成果,足證明臺南市推動道教文化傳承的努力,在一府二鹿三艋舺中堪稱首位。尤其本次特展,充分展現臺南在珍惜在地文化資源的同時,也積極和臺灣各地、甚至與日本進行跨國文化交流,得見宗教文化的超然與必然。
臺南市代理市長 李孟諺
局長序
重現常民信仰傳承道教文化
2016年在鄭成功文物館展出的「道法萬象:道教信仰文化特展」,其展覽內容之豐富,道教信仰論述之深入,在近年相關特展中,相當引人矚目。事實上,本次展覽從發想到呈現,歷經了多年籌備;2014年,策展人徐瀛州先生與本市兩間老廟:「臺灣首廟天壇」和「興濟宮」,受日本道觀邀請前往日本,參加捐助震災後設立紀念碑的揭幕儀式。在該次的互訪活動中,透過許多交流而更進一步了解彼此文化,因而激發雙方靈感決定合作擴大舉辦道教文物展。臺南的道教文化信仰淵源流長,透過徐先生的引薦,文化局即廣邀學者專家及民間道壇等相關單位共同參與,著手策劃展覽事宜。
此一構想提出後,歷經一段時間考慮,決定擴大及臺灣各派,包含「符籙派」中行內所謂烏頭和紅頭道士(師公)—即學界定位的「靈寶派」和「正一派」;也關聯「丹鼎派」的養生修煉法門。這些派別所傳述的知識與文化和民眾日常生活相結合,從大至小、從社區到私家、個人俱有;這些道教知識具體表現於物質文化中,藉由諸般形式理解背後所蘊含的精神,就是本次展覽所形成的文化教育效應。這些文物包含的範圍廣泛,既有道壇、道廟本身使用的,也有收藏家長期的珍藏品,還有民間藝師的工藝實作,從本市到離島金門皆特別邀請參展。這次的展示無論在深度與廣度上在臺灣甚至是國外博物館以往的展覽相較都是非常罕見的。
這次能順利的展示成功,在此感謝「南方俗民物質文化資料館」徐瀛洲先生、「國立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同時具備教授與道士雙重身份李豐楙教授兩位策展人的精心策畫並提供珍品展出。除此也邀請臺灣各地區陳槐中、朱堃燦、李游坤幾位道長,國外日本道觀共同參展。除了本市臺灣首廟天壇的熱心參與之外,李豐楙教授弟子鄭燦山、洪瑩發道教專家、張文政道長、府城和玄堂、南廠水門宮、澎湖興仁懋靈殿、澎湖井垵、金門明法壇、大甲聖法壇與黃敦厚先生都提供珍貴藏品參展。
從規劃、展示乃至圖籍的編印出版,從展覽說明到圖像文字撰寫,所牽涉的範圍既廣、件數亦多,前後歷經一段長時間作業,終於完成兩大冊的精美圖像。在此特別感謝期間所有參與其事者,沒有這麼多人的付出,就無法將實物的展覽搬到紙面上,出版後希望曾目睹者感到親切,而遠道無緣親睹者,則趁此機會作紙上之遊,就可感受「道法」的神秘、神聖之美!在此鄭重表達感謝之意,也記錄難得的展示經驗,特此以為序。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 葉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