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Publications

書籍
臺南市故事集(八)
  • 作者:
    胡萬川、林培雅總編輯
  • 出版者: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 出版日期:
    民國103年12月
  • ISBN/ISSN:
    978-986-04-3750-8
  • GPN:
    1010302978
  • 語言:
    繁體中文、臺語
  • 規格:
    平裝/21*15cm/223頁
  • 定價:
    NT$250元

|內容簡介|

 

    本書紀錄安平灰窯尾社的故事,當地以弘濟宮為公廟,居民與弘濟宮的連結緊密,書中有古井、牽(車藏)、溫王的由來、小炮臺案件、池王爺救命等故事。

 

 

|本集工作人員資料|

 

講述者

李河泉  男  民國34年生  安平人  福佬  國小  妙壽宮管理委員及小法團法師長

李明福  男  民國24年生  安平人  福佬  國小肄  能閱讀書寫  木工退休  弘濟宮管理委員及小法團成員

黃金梅  女  民國28年生  安平人  福佬  國小  家庭主婦

李明泉  男  民國31年生  安平人  福佬  國小  弘濟宮管理委員

李高玉蓮  女  民國12年生  安平人  福佬  國小肄  家庭主婦

李明遠 男  民國33年生  安平人  福佬  大學  台塑退休  成功大學兼任專家副教授

 

采錄者

林培雅  女  臺南人  福佬  博士  中山醫學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副教授

 

整理者

林培雅  女  臺南人  福佬  博士  中山醫學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副教授

 

工作小組指導教授及總定稿

胡萬川  教授  清華大學臺灣文學所榮譽教授

 

 

|目錄|

 

市長序  14

局長序  16

序─胡萬川  20

序─林培雅  22

凡例  26

 

■安平區

傳說

古井(一)  32

古井(二)  38

牽(車藏)  70

溫王的由來(一)  94

溫王的由來(二)  102

小砲臺案件  108

池王爺救命(一)  126

池王爺救命(二)  140

 

■附錄

壹、本集工作人員資料  213

貳、記音規則  217

 

 

|書序|

 

市長序

記錄土地的天籟

 

    民間文學從土地滋長出來,表現出庶民對這塊土地的認知與感受,從中可欣賞到庶民語言與文學的巧思,體會到其純樸與真誠的情感,被其強韌的生命力所撼動,它是土地最悅耳動聽的天籟。

    大臺南是臺灣最早開發的地區,在這塊土地上有東方與西方文化的交會,大陸與海洋文化的交融,傳統與現代文化的碰撞,還有各種族群文化爭相鳴放,在多元文化的激盪之下,由這塊土地所孕育出來的民間文學,呈現多彩多姿的樣貌。

    然而這項土地最動聽的天籟,是用口耳相傳的方式,透過無形的聲音流傳下來,因此極易流失;若能透過有形的文字、影像加以記錄,才能將其曼妙多姿的原型保存下來。過去民間文學被視為不登大雅之堂的俚俗之作,其價值與重要性沒有受到重視,隨著耆老的凋零,很多作品因而埋入塵土中,因此挖掘民間文學,將其記錄、保存下來,讓更多人能接觸、欣賞,這樣才能讓它的生命力延續下去,繼續創造出不同時代風貌的作品。

    有鑑於此,大臺南地區始終很重視民間文學的記錄與保存,過去臺南縣在多年的努力之下,已出版20冊的民間文學集,縣市合併之後,市府再接再厲,短短兩年多已出版9冊的民間文學集,如今又將出版流傳在安平一帶的古老傳說3冊,這些民間文學都是大臺南珍貴無比的無形文化資產,在我們的努力之下,已陸續得到妥善的保存。

    隨著民間文學集的出版,隱藏在臺南市的大街小巷、鄉野中的歌謠、故事、傳統文化不斷被呈現出來,為臺南市深具特色的文化增添多種不同的風貌。臺南市還有許多獨特的民間文學亟待發掘,市府將繼續努力,委託專家、學者持續調查,將其蒐集起來,予以整理、記錄、保存下來。 希望在我們的努力之下,能將這項重要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讓後代子孫能受到薰陶,創造出更多精彩的臺灣文化。

 

臺南市長  賴清德

 

局長序

民間文學    臺南市的文化資產

 

    做為臺灣文化最深厚的城市,臺灣的歷史從這裡開展,臺南在悠悠時空的人文化成中,累積了豐富精采的內涵。文學做為文化的重要成分,自然也在臺南展現出繽紛的成果。不僅臺灣文學從臺南發皇,並透過設立第一座國家級的文學博物館─臺灣文學館來標舉著臺南在臺灣文學扮演的重要性,文化局更重視臺南所孕育出來的文學為本市重要的文化資產,積極保存、整理、出版、與蒐集。

    本市對於臺灣文學推展與保存的努力上可分為作家文學與民間文學兩方面。作家文學由文人與知識分子以文字創作而成,藉由書面流傳,成為社會上的主流文化,又稱為大傳統。而民間文學則由庶民百姓透過口語創作而成,並經由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保存。這樣的非主流文化,又稱為小傳統。不管是大傳統或是小傳統,都是文化深層重要的基石,所以文學必須將它們都包含進來,才能呈現臺灣文學完整的風貌與豐厚多元的內涵。因此文化局除了致力於保存與出版作家文學集外,同時積極推動民間文學的採集、整理工作。

    民間文學是以口語的方式流傳,未經文字的記錄,所以極易散失。而且民間文學是集體創作,在流傳中,由庶民百姓不斷的修正加工;所以必須在多人聚集的場合中,在適當的講唱情境之下才能進行。然而因為社會型態的轉變,電子媒體的興起,使得許多傳統講唱情境一一消失,讓民間文學的傳承人失去表演的舞臺,這將加速民間文學的流失,也顯示這項工作的急迫性。

    針對民間文學保存所面臨的嚴峻挑戰,縣市合併之前,臺南縣、市已分別展開工作,並奠定扎實的基礎。臺南市的部分,於2000年曾委託胡萬川、林培雅教授進行民間文學資源的調查工作。臺南縣則在1996年舉辦「臺南縣民間文學整理研習營」,聘請胡萬川教授等人來演講,讓縣民認識民間文學的重要性,以及保存的急迫性。在觀念成功宣導出去之後,又聘請胡萬川、林培雅教授,傳授田野調查的方法及技巧。在兩位教授的鼓舞之下,號召許多對本土文化深具熱忱與使命感的工作夥伴,得到他們熱烈的支持,多無來,在他們鍥而不捨地辛勤奔走各個鄉鎮之下,採錄到數量甚多的珍貴資料,經由林培雅教授的整理,共出版20冊的臺南縣民間文學集。

    臺南縣、市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一直是個不可切割的整體,2010年縣市合併之後,文化局意識到《臺南市民間文學》的採集、整理、出版,必更能呈現出大臺南文化的發展軌跡與完整風貌。因此,文化局非常重視這項工作,仍繼續委託林培雅教授,藉由她豐富的經驗與專業的素養,將活躍在耆老口頭中的民間文學保存下來, 將這項重要文化資產傳承下去。

    經過兩年多的努力,我們已經出版第1~9集,成果相當豐碩,今年即將出版第10~12集。民間文學的田野調查是非常辛苦的工作,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心力,今年能有三冊的成果,要感謝林培雅教授辛勤的採錄,將隱藏在田野中的珍貴文化資產挖掘出來,並用學術界嚴謹的方法,將其整理出來,讓大眾易於閱讀,還可做為中小學鄉土教材的優良教本,及提供給學術界第一手的研究資料。更要感謝所有接受採錄的地方耆老,在他們熱心的講唱之下,讓民間文學得以傳承下去,使祖先留下來的文化遺產能傳衍、累積、與推廣。

    民間文學是臺南市的瑰寶,也是臺灣文學豐富的生養土壤。臺南市民間文學集的出版,將歷史長河的深層文化意涵,具體明確的展現出來。這不只是資料的累積與呈現而已,更是將祖先留下的無形文化資產,重新發揚光大。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局長  葉澤山

 

總編輯序

 

    臺南市(縣市合併之後的大臺南市)民間文學集第十、第十一、第十二集的內容主要的是以傳說為主,而且大都是和宗教信仰有關的傳說。其中第十和第十一集采錄的是灰窯尾社地區的傳說,第十二集則是海頭社地區的傳說。

    民間傳說是民間文學、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最淵源流長,自無文字的純口傳時代,以至於電子科技發達的現代,一直都興盛不歇的一個文類。其中特別普遍流傳的就是和神祇信仰有關的傳說。只要有著生命安頓、生活安定的祈求,人們就會有超自然的神靈信仰,而信仰要能普遍流傳而深入人心,使得有讓人感動的神蹟證驗。即使是後來已經發展出有深度、廣度之經典理論體系的宗教,也還是到處可以聽聞到關於信仰的神蹟感應。這種神蹟感應對於信徒來說,當然是真實可信的,對於不信的人來說,當然又另當別論,這就是傳說的特質。

    佛教傳進中國以後,除了經典翻譯之外,六朝時期便已有各種相關信仰的靈驗記或感應傳之類的寫作出版,以前的學術界多半把那些東西就浮泛的歸類為「志怪」、「小說」,這樣一來,就容易迷惑真相。以較為嚴謹的態度和觀點來說,那些「觀音感應傳」、「法華靈驗記」之類的作品,其實都是佛教信仰傳說,它們構成了佛教傳統重要的一部分。

    林培雅教授長期以來投入民間文學的工作,從實際的田野調查采錄到專題的研究,都有不錯的成果,最近幾年來更配合臺南市文化局的推動,深入家鄉臺南各地區,從事民間文學的采集整理,卓有成效。現在這三集就是最新的成果。這些成果,從地方信仰的傳說的采錄整理,為大臺南地區的傳統文化的保存,做了重要的貢獻,讓臺南人可以從這些安平地區的信仰傳說,見證由古至今,綿延不絕的文化傳統的另一個深度, 就像古老的感應傳、靈驗記一類,成了民間信仰、民間文化的重要養分。

 

清華大學臺灣文學所榮譽教授  胡萬川

 

總編輯序

 

    本年度《臺南市民間文學集》再接再厲,繼續出版三冊,內容皆為故事集,仍以安平地區為田野調查的地點,蒐集流傳在當地的傳說。安平傳統聚落分為六個角頭,分別是海頭社、王城西社、灰窯尾社、囝仔宮社、港仔尾社、十二宮社,本年度所採錄、整理者,以灰窯尾社與海頭社為主,由於各角頭的公共事務、歷史文化中心為當地的公廟,故田野調查進行的方式,仍延續過往以各角頭公廟為中心點,再向外延伸的方式。

    本年度以灰窯尾社的弘濟宮與海頭社的廣濟宮為調查中心,採錄的對象為積極參與廟務的耆老,有各廟的管理委員、主委、總幹事、小法團成員、乩童的後代等等,或是沒有任何職稱,但卻是負責廟務推動的核心成員,這些耆老有時兼具多種身分,例如李明福先生既是弘濟宮的管理委員,同時又是小法團成員;而莊萬再先生既是廣濟宮的主委,同時也是小法團成員。安平角頭公廟的管理委員,通常由地方上受人敬重,且對公廟盡心盡力的長者擔任,他們有些對地方上的公眾事務也極為熱心參與,往往熟悉的不僅是公廟的傳說文化,也對在地的生活歷史、風俗民情瞭若指掌,因此在講述故事時,有的會旁徵博引,將安平的文化特色呈現出來,這些耆老都是民間文學的積極傳承人,民間文學與臺灣文化都仰賴他們傳承給下一代。

    三冊的內容仍以信仰傳說居多,第10集和第11集為灰窯尾社的傳說,當地以弘濟宮為公廟,境內尚有大眾廟,為全安平的公廟,居民的日常生活與弘濟宮連結十分緊密,有事皆會求助於池府千歲和溫府千歲,因而衍生許多傳說,其中池府千歲救助身染痢疾處在彌留狀態的社民,將其從死亡邊緣救回,轟動當地,十分精彩。其次,這兩集中有大量關於乩童安民的傳說事蹟,在過去艱苦的歲月中,他全心奉獻,不取分文,當神明與信徒之間的溝通橋樑,為信徒解決許多問題,因此得到當地居民的敬重,表現出神職人員的風範。而也因為他的熱忱,從不拒絕信徒的請託,常常讓池府、溫府千歲附身辦事,因而產生許多傳說,由此顯現出乩童在民間文學的創造過程中,扮演極關鍵的角色。另外,這裡有一口在鄭成功時代即開鑿的古井,是安平極少數的淡水井,早期灰窯尾社的居民清洗、飲用皆仰賴它。這口井十分特別,位在墳墓當中,據說它是一口聖井,性喜潔淨,如果碰到不乾淨的東西會變鹹,此時就要池府千歲出符淨化,因而衍生許多傳說。

    第12集內容主要為海頭社的傳說,海頭社是安平六個角頭當中人口最多、寺廟最多的聚落,因此當地發展出來的傳說頗多,且內容千奇百怪。這次所蒐集整理的為當地公廟廣濟宮、角頭廟文龍殿、文朱殿的傳說,有神明由來的傳說、神明之間親屬關係的傳說,神明驅逐瘟疫的傳說,和當地鬧鬼的傳說,相當具有地方特色,也表現出海頭社多神信仰的特徵。其次還蒐集到十分珍貴的「陰陽磚」傳說,當住家不平靜時常被無形之物騷擾時,查出無形之物為過去且已過世的土地擁有者,此時會透過神明居中牽線,讓陽間與陰間之人訂定買地契約,將其寫在磚塊上埋入地底,作為憑證,從此雙方互不侵犯。這是安平當地十分具有特色的習俗,透過傳說將其保存下來。

    今年的三冊故事集能順利出版,要特別感謝所有熱心提供故事的安平鄉親,謝謝長輩們始終不厭其煩地一直接受我的採訪與詢問並教導我;其次感謝弘濟宮、廣濟宮、文龍殿的工作人員協助調查;此外,感謝黃高山老師熱心幫忙引薦耆老,接受訪談,並提供重要的文獻、影像資料,讓調查工作可以達到事半功倍之效;還要感謝父親的好友莊萬再主委,在安平進行田野調查的這幾年以來,承蒙他許多照顧與指導。最後感謝安平鄉親的鼎力相助,讓三冊的故事集順利誕生,在此致上十二萬分謝意!

 

中山醫學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副教授  林培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