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Publications

書籍
海盜.香火.古港口:臺南研究先驅黃典權紀念專書
  • 作者:
    作者:黃典權/選編:丁煌、何培夫
  • 出版者: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蔚藍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民國106年8月
  • ISBN/ISSN:
    978-986-94403-3-2
  • 語言:
    繁體中文
  • 規格:
    平裝/21*14.9cm/475頁
  • 定價:
    NT$450元

|內容簡介|

 

成功大學歷史系黃典權教授

幾十年前開始將大量文物資料鉛字化

帶領學生實跡踏查留下大量文獻

奠定後人得以考證的基礎

見證了一座老城市的誕生

 

 

|作者簡介|

 

作者 

黃典權(1924—1992)

生於1924年,1947年廈門大學歷史系畢業。1949年來到臺南,一方面從事教職,一方面受臺南市府倚重,投入史料編輯工作,是「臺南市文獻委員會」創會委員之一,曾主持《臺南文化》編務工作近廿年之久,自身也勤於史蹟踏察發表,對臺南市文獻史料的建立及記錄貢獻卓著。於明清間人物事跡之探究,最為著意寓心,成就幾無倫比者。畢生讀書札記卡片,以「四角號碼」統記歸分。明鄭時代人物相關者,其數即近一萬四千餘片。所撰考史事人物,著述繁富。

 

編者 

丁煌

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為本書主要編輯者之一,專長為中國目錄學、道教史、宗教學、隋唐五代史、中國民俗學。曾與黃典權教授共事,並為黃教授撰寫〈黃衡五典權教授著作目錄待定稿 〉、〈文獻委員黃典權教授傳略及其治學業績〉、〈黃典權教授與臺灣史研究 〉等對於黃教授研究之介紹。

 

何培夫

成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為黃典權教授門生之一,並協助進行本書編輯事宜。學生時期,隨同黃教授多次進行史蹟勘考。專長為臺灣史、臺灣古蹟與文物、臺南市古蹟、臺灣碑碣史料。現為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文獻委員,對臺南文史貢獻卓著。

 

 

|目錄|

 

006  黃典權教授生平年表

014  黃典權教授重要學術活動及教學紀實照片

035  局長序  臺南市文化局局長  葉澤山

037  主編序  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丁煌

 

041  明末福建漳泉之海盜

071  鹿耳門古港道里綜考

141  三研「蔣公子」

225  臺南文教拾詠

301  臺南己巳、庚午文教風義即與錄

387  香火承傳考索

407  黃典權教授撰述碑記

 

417  附錄壹:文獻委員黃典權教授傳略及其治學業績  文/丁煌

443  附錄貳:黃衡五典權教授著作目錄待定稿  文/丁煌

 

 

|書序|

 

【局長序】

審視過往,傳承文化

 

    黃典權教授原籍漳州,生於一九二七年,畢業於廈門大學歷史學系,專長明清史研究。他於戰後安居臺灣,擔任過臺南市文獻委員會委員,對於臺南研究貢獻卓著。先生雖早已於一九九二年過世,但他所留下的研究資料,卻裨益臺灣研究後進甚豐。

    二○一四年在成功大學歷史系蕭瓊瑞教授的協助下,本局得知黃教授之研究資源,皆存放於土城正統鹿耳門聖母廟,經取得師母洪玲花女士同意,資料悉數捐贈文化局。本局也在同一年底,聯繫曾與黃教授共事的成大歷史系丁煌教授及黃教授門生何培夫教授,邀請他們協助編寫黃典權教授紀念專輯。

    本書之所以編輯出版,主要目的在於彙整盤點黃教授的著作及學術貢獻,透過丁煌教授的導讀說明,重新呈現黃教授的研究內容,提供新一代研究者重要的參考資料。由於黃教授著作等身、典藏數量龐大,經與兩位教授討論,本書主要擇取黃教授生平最具代表性的著作為專輯內容;其中最特殊者,莫過於黃典權教授一九四七年在廈門大學的畢業論文《明末福建漳泉之海盜》,這篇文章可說是從未在臺刊登、出版的珍貴文獻。

    黃教授除專精明清史,任教時也經常帶領成大歷史系學生進行紮實的田野調查,所累積的研究論述汗牛充棟,系列刊登於《史蹟勘考》中。每篇文章除有大量的文物照片,田調成果也相當豐碩,在臺灣史尚未成為顯學的當時,黃教授早已帶領眾多學生踏遍臺南、高雄及外島澎湖、金門一帶,對於建構臺灣史研究深具貢獻。目前在成大光復校區「歷史文物館」內所典藏的文物,即是黃典權師生一次次田野調查中所發掘出的重要文物。

    黃典權教授一生治學孜矻,論學謹嚴,提攜後進循循善誘,真誠不虛,奉獻所學從不藏私。成大歷史系也因有黃教授加入而日益茁壯,迄今已開枝散葉。後來即使不幸遭逢車禍,身體不良於行,他仍堅持到校教學,研究不輟直到六十六歲過世。他所留下的眾多研究成果與學術貢獻,深深影響後學,功著杏壇。

    本書得以順利付梓,要特別感謝丁煌教授、何培夫教授,以及洪玲花師母、教授哲嗣黃聯乙先生在編輯過程中的諸般協助。以此開啟契機,本局未來也將針對臺南研究有卓著貢獻的前輩學者專家,規劃出版一系列「臺南研究先驅叢書」,爬梳前輩們的研究貢獻及知識遺產,讓臺南研究更加紮實,也將這些永難抹滅的研究成果,傳給世世代代的臺灣研究後進以及臺南子弟。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局長  葉澤山

 

【主編序】

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丁煌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交付編纂《臺南研究先驅:黃典權教授專輯》壹書任務,我以黃教授身前同事兼好友,並董理他治喪事宜,知其行誼較稔,故責無旁貸。更邀何培夫棣分擔繁劇,為編輯協同主持人,曾國棟棣肩挑專任助理工作,冀能順利完成任務。編輯工作期間,承文化局葉澤山局長關切,業務人員溫勝智君行政上配合,甚為感念。

    黃典權教授平生刊布文章繁富,本專輯僅屬選集,受限於拾捌萬字左右的約定,故僅能在不同屬性類目,挑選特出具代表的作品展示,供學者參考。

    〈明末福建漳泉之海盜〉為黃氏大學畢業論文篇題,由歐陽琛教授指導,係刻板油印,世局變幻,先生亦未有存稿。先生歿後,為理次其遺作,我託廈門大學陳國強教授與葉國慶教授在該校圖書館覓得此文油印本,蒐在本選輯中,彌足珍貴。葉國慶教授為典權先生之師,授大三「明清史」,注意漳泉海疆史事,以鄭芝龍、鄭成功父子為焦點人物。先生大四由歐陽琛教授指導撰寫畢業論文,其後畢生從事明清史及臺灣研究,用志不紛,終成卓然名家。本選輯故蒐納其文,以明示其學術初源。

    〈鹿耳門古港道里綜考〉壹文,後印成書,為臺南古歷史地理之研究,亦關涉鄭成功初登陸臺灣之地。當年學界爭論不休,喧騰一時。其後古物出土,證明典權先生之論精確,雜音終於戢止。

    〈三研蔣公子〉壹文,探究清代臺南歷史上的三位蔣姓職官蔣毓英、蔣允焄、蔣元樞,先生最後確定有「蔣公子」之稱者,係蔣元樞。勇於改正從前所論,求真之態度與治學之嚴謹,皆足為典型。

    〈香火承傳考索〉壹文,初研自古祭祀慎終追遠之祭義,兼及柴燎與用香之形質。

    先生好作詩,月旦時事,臧否人物,最能體現其價值觀與心性見地,故特選〈臺南文教拾詠〉、〈臺南己巳、庚午文教風義即與錄〉詩篇為代表。

    本輯更納入主編所撰〈文獻委員黃典權教授傳略及其治學業績〉、〈黃衡五典權教授著作目錄待定稿〉兩文,俾利後學深入探討。

 

中華民國一○五年十一月八日晨九時三十分於臺南書寓

三研「蔣公子」(節錄)

 

壹、蔣公子之傳說

 

    民間傳說往往是歷史故事的轉形,傳說難免不經怪誕,但不少可貴掌故卻常藉由傳聞,綿延不已。「說」或不實,而「事」出有因,憑作線索,鈎稽漫引,真價史蹟,每獲大白。

    臺灣民間的傳說不少,夙昔首善之區的臺南,尤其豐富。筆者從事臺灣區域歷史的研究三十餘年,里巷耳聞,輒加採輯。據個人淺見,在臺南,傳說依附最多的主人翁無疑是鄭成功;其次就要算那清代臺灣知府的「蔣公子」了。「蔣公子」的傳說多彩多姿,常傳熟聞的有下面幾則:

    (一)大岡山(在高雄縣)是座很高的山,古代臺灣知府「蔣公子」想在山上建個佛寺。因為山高地偏,磚瓦的搬運非常困難。於是聰明的「蔣公子」想出辦法,派人散佈了一個動聽的消息:說是某月某日,知府大人要在大岡山「駛飛瓦」上山建寺。消息一傳,遐邇轟動。到那天,四面八方雲集萬千人潮到大岡山要看「蔣公子」「駛飛瓦」。於是「蔣公子」對大家說:「要看『駛飛瓦』須得到山上。大家上山吧!請大家順手帶一兩片瓦上去吧!」一兩片瓦輕而易舉,觀眾們都順手帶著上山。想不到山上瓦片竟被上山的人潮捲帶淨盡。到了山上,大家好奇地渴等著「蔣公子」「駛飛瓦」。這時蔣公子才對大家說:「瓦片嗎,已全部借諸位的雙手飛駛上來了;現在山下已無瓦片可飛了。謝謝諸位!」這麼一來,大家才醒悟上了個當。但感太守機智,他們反而欽佩贊歎。後來「蔣公子」就利用那些「飛瓦」建造了有名的超峰寺。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