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一九一五年夏天,噍吧哖地方爆發了日本統治臺灣以來規模最大的武裝抗日事件,有數百人在事件當中戰死,數千人遇難,因牽涉這次事件而遭到逮捕、判刑的人,遍布臺北、臺中、南投、嘉義、臺南、阿緱各廳,總共有九百零三人被判處死刑,真正遭到處刑者一百三十二人,七百七十一人改判無期徒刑,四百六十五人被判處有期徒刑。
人們將這次事件稱為噍吧哖事件,也稱西來庵事件或余清芳事件。
這個發生在一百年前的事件,之前基於不同的立場,有多種不同的解讀;由於新史料的發現與研究,讓我們看到更多的真相。
本書即以這些新史料為基礎,以如電影般的圖文方式,帶領大家回到當時的時空,重新認識這場承平時期的革命事件。
|作者簡介|
撰文者 蕭景文
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畢業、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現任職於財團法人蕭珍記文化藝術基金會。編輯有《凱達格蘭族文化資產保存—搶救核四廠遺址與番仔山古蹟研討會專刊》、《臺灣歷史辭典》、《近代台灣海運發展—戎克船到長榮巨舶》等書,參與「臺灣地名、古道 及其歷史發展數位資料庫示範合作計畫——以『台北盆地』地區地名、古道及其歷史發展數位資料庫計畫」、「關渡北投『三溪』計畫——貴子坑溪、水磨坑溪、磺港溪圳道及人文資源調查」計畫。著有《黃金之島——福爾摩沙追金記》(玉山社出版)一書。
繪圖者 邱若龍
苗栗通宵人,復興美工畢業,臺灣第一位以原住民故事創作的漫畫家。主要作品有《霧社事件》(漫畫)、《二十圓硬幣上英雄——莫那魯道》(繪圖)、《Sediq Kari pnsltudan rudan 賽德克故事》(繪本,玉山社出版)、《dndilan utux:kari pnsltudan Sediq 奇異世界:賽德克傳說》(繪本,玉山社出版)、《Gaya:1930年霧社事件與賽德克族》紀錄片(導演)、《泰雅千年》雪霸地區泰雅族生態文化影片(美術指導)、《原汁原味:原住民族十族神話故事》動畫(導演)、《魔蹤傳奇》動畫(故事、造型、文化顧問)、臺灣造幣廠「賽德克紀念徽章設計圖」、《賽德克.巴萊》電影(美術顧問)。
|目錄|
2 市長序 以史為鑑 進取未來
4 局長序 一本寫給所有國人看的歷史故事書
10 細數噍吧哖
14 一場承平時期的革命
18 社會改革帶來的衝突
22 革命夥伴的結合
26 西來庵
30 小人物的驚天動地大計畫
34 東窗事發
38 祭旗成軍
42 點燃戰火
46 民兵的進擊
50 大屠殺
56 搜捕與誘降
62 在獄中
66 大審判
70 長存的戰士魂
|書序|
市長序
以史為鑑 進取未來
臺灣自一六二四年為荷蘭統治以降,歷經多個政權更迭,除帶來不同的統治制度,卻也因非本土政權,統治者總與人民需求格格不入,文化衝突、貪瀆剝削屢傳,民眾反抗事件層出不窮。文化古都臺南是近三百年的臺灣首府,臺南過去所發生的重要大事,往往也是臺灣重要的歷史場景;而發生於一九一五年的「噍吧哖事件」,其爆發正是以臺南府城以及玉井南化地區為主要舞臺。
這起日治時期最大規模的反抗事件,其動員、作戰及逃亡範圍涵蓋今日臺南楠西、南化、玉井、左鎮,乃至高雄甲仙、內門等地,是一次範圍最廣、犧牲最多、傷亡最慘烈的武裝反抗事件。其中,數百人在事件中戰死、數千人遇難,而因牽涉事件遭到逮捕、判刑的人,更遍布全臺各地。在日軍清剿余清芳等反抗勢力的短短數月間,不僅有屠村情事、造成慘重死傷,也有為數不少的日人在民變中傷亡。事件後的大審判中,有九百零三人被判處死刑,其中一百三十二人遭到處刑、七百七十一人改判無期徒刑,另有四百六十五人被判處有期徒刑。噍吧哖事件對當時影響甚深,不但引起國際輿論關切,更牽動了臺灣總督府調整治臺政策,臺人的反抗也於事件後逐漸轉為體制內改革路線。
關於噍吧哖事件,過去有許多不同的評價與論斷。近年來透過許多專家學者的努力,事件的歷史真相逐漸獲得廓清,但無論我們對人物作何評價、事件究為何種性質,都不影響我們對當權者的批判、對受害者的同情,以及對逝去者的緬懷。為突顯噍吧哖事件的歷史意義,臺南市政府也早於縣市合併之初,即定期舉辦相關紀念活動,二○一五年適逢噍吧哖事件百周年紀念,市府也擴大舉辦紀念活動並設立紀念館,以緬懷這段難以磨滅的歷史。
汝為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事。《噍吧哖.一九一五》結合知名漫畫家邱若龍史詩電影般的繪圖風格,以及臺灣史研究者蕭景文根據晚近研究成果完成的文字書寫,邀請國人隨著圖文進入事件發生時空,看見先民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堅韌精神,從而記取過往的傷痛、共同開創臺灣人當家作主的未來。
臺南市長 賴清德
局長序
一本寫給所有國人看的歷史故事書
「噍吧哖」係今臺南市玉井地區舊名,名稱源自居住於楠西、南化、左鎮等地的平埔族社名發音Tapani,日本人統治臺灣後,以其相近發音改成漢字的「玉井」(Tamai)。百年前發生的這起武裝抗日起事,擴散至玉井後,雙方交戰激烈、死難者數千,因而以「噍吧哖事件」稱之;最初策劃於當時臺南市街的西來庵,故亦稱「西來庵事件」,是為臺灣日治時期最大的抗爭事件。
一八九五年日本統治臺灣,其後雖然有效地使臺灣社會達到一定程度的「文明開化」,但日本治臺政策的差別待遇,隨著土地調查、林野調查的進行,以及鼓勵內地移民來臺開發的政策實施,使得原來在林野地帶生活的漢人和原住民產生相對剝奪感,對日本政府日益不滿,加以鄰近中國革命成功的鼓舞,有志者以宗教之名起而密謀策劃,終致此一事件發生。
歷來臺灣社會發展過程中,當產生不公義事情時,民間反抗事件總能促進社會的進化。這起慘烈的事件雖以悲劇收場,卻促使日本執政當局調整統治政策,改以懷柔的「內地延長主義」治理臺灣。臺人既認清武裝反抗無法拚鬥政權對社會的強大控制力,繼而改採文鬥路線,「臺灣文化協會」、「臺灣民眾黨」等順次崛起,使得臺灣出現大批社會精英,他們從宣揚本土文化、促進政治參與及改革社會體制著手,從而奠定臺灣社會走向當代民主的基礎。
有別於其他史料型出版,《噍吧哖.一九一五》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從事件的起因、過程、結果乃至紀念事件的當代樣貌,如同說故事一般,完整敘述、一氣呵成。鑒於此事件是發生於臺南的重大歷史事件,事隔百年,臺南市政府除舉辦各項紀念活動,也期盼透過本書的出版以及紀念館的設立,突顯出事件見證臺灣社會進程的歷史意義。期藉這本「國民故事書」的出版,讓廣大的國人朋友瞭解事件整體過程,補修你我尚待充實的「臺灣史」學分。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長 葉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