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Publications

書籍
臺南縣平埔族古文書集
  • 作者:
    林玉茹主編
  • 出版者:
    臺南縣政府
  • 出版日期:
    民國98年9月
  • ISBN/ISSN:
    978-986-01-9730-3
  • GPN:
    1009802284
  • 語言:
    繁體中文
  • 規格:
    平裝/26*19cm/319頁
  • 定價:
    NT$300元

|內容簡介|

 

    本書為臺南縣平埔族古文書之輯錄,共計收入一百三十件古文書,主要以文書之性質為依據,其次依平埔番社別,再按年代編排。

    另外,將已出版或本書未收錄的相關古文書製成一表,編列於書末之附錄。

 

 

|目錄|

 

002  縣長序/豐富「南瀛學」的內涵

004  處長序/南瀛學另一篇章

006  編者序

 

010  凡例

012  一、導讀

             土地契約文書中所見的臺南縣平埔族人及其社會經濟型態/林玉茹

024  二、契字分類表與總目次

046  三、圖版與契文

300  四、引用書目

 

304  附錄

304  一、古文書常用術語

308  二、已出版或本書未收錄的臺南縣平埔族契約文書目錄

 

 

|書序|

 

縣長序

豐富「南瀛學」的內涵

 

    為深耕「南瀛學」的廣度與厚度,本人主持縣政後,便積極思索其研究向度與強度,因而,在諸種出版品中特別開闢「南瀛研究專刊」與「南瀛史料叢刊」兩類,前者定位為研究計畫專書,後者則為史料性質。

    「南瀛學」浩瀚廣大,多元而豐美,學界與文史界各自在不同領域埋首奮進,經多年努力,已經漸漸看到不同樣貌的成果,著實令人振奮。由於要研究的「南瀛學」既多且雜,所以,臺南縣政府便針對主題性的文史議題,委託中研院、大專院所或文史工作者調查研究,有田調普查,有考古挖掘,更有文獻蒐錄,如「歸仁窯遺址調查研究」、「菜寮化石鑑定與分析」、「萬年縣治之治所考辨與紀念碑文撰述計畫」、「臺南縣新港文書調查研究」等等,迄今已累積20餘種,成果極為豐碩。

    為讓這些委託調查研究案的成果,發揮更大更廣的邊際效益,臺南縣政府乃邀請學者專家組成審查小組,審議並挑選適合出版的調查報告書,重新編輯並更改書名予以印製出版,首度獲選的有《麻豆港街的歷史、族群與家族》(中研院林玉茹教授,2003)、《嘉南平原水利事業的變遷》(東華大學陳鴻圖教授,2004)、《萬年縣治所考辨》(臺南大學戴文鋒教授,2005)及《臺南縣平埔族古文書集》(中研院林玉茹教授,2004)等4書,前3書為「南瀛研究專刊」,後者則屬「南瀛史料叢刊」。

    「南瀛研究專刊」與「南瀛史料叢刊」的問世,將會更豐富「南瀛學」的內涵,也將為「南瀛學」的研究,提供更多元的素材與史料。我們深切期待,這四部巨著能為「南瀛學」的研究,帶來更為寬廣的視野與能見度。

 

臺南縣縣長 蘇煥智

 

處長序

南瀛學另一篇章

 

    為全面推動臺南縣區域性學術研究,蘇縣長就任後,即指示成立「臺南縣南瀛研究推動委員會」,針對縣內重要文史議題成立研究專案,委託學界主持調查研究,迄今結案的研究報告己達25種,有的為一般普查案,有的為專題研究案,前者為日後深入探索的主題預作準備,後者則予以編輯後可以成為專書;此次,特別挑選其中4種專題研究報告書,依其性質分為「南瀛研究專刊」和「南瀛史料叢刊」等兩大類印製出版,俾讓研究成果更為宏遠,加上已編輯出版近百冊的「南瀛文化研究叢書」,讓南瀛學的建構更向前邁出一大步。

     這4本專書及其原始計畫名稱與主持人略記如下:

‧《麻豆港街的歷史、族群與家族》-〈水崛頭遺址探勘試掘暨舊麻豆港歷史調查研究報告〉,中研院林玉茹教授、     劉益昌教授(2003)。

‧《嘉南平原水利事業的變遷》-〈嘉南大圳史料調查及蒐集計畫〉,東華大學陳鴻圖教授(2004)。

‧《萬年縣治所考辨》─〈萬年縣治之治所考辨與紀念碑文撰述計畫〉,臺南大學戴文鋒教授(2005)。

‧《臺南縣平埔族古文書集》-〈臺南縣平埔族古文書編纂計畫〉,中研院林玉茹教授(2004)。

 

    4本專書皆以豐富的文獻為主、紮實的田調為輔,運用歷史學與人類學的治學方法廣泛探討,立論詳實客觀,資料珍貴多樣,皆足以成為一方之學,相信對「南瀛學」的研究,極具意義與正向功能。

    治史首在史料的掌握,「南瀛研究專刊」和「南瀛史料叢刊」都會是第一手史料,將可為「南瀛學」的研究,提供並開創更為多元的面向;臺南縣政府有責任完成更多調查研究案,也有責任繼續將其編印成專書,提供研究者參考。

 

文化處處長 葉澤山

 

編者序

 

    二○○三年九月至二○○四年十月,在臺南縣政府文化處的委託之下,開始進行臺南縣平埔族古契約文書的蒐集和編纂。過去除了村上直次郎的《新港文書》曾收錄以羅馬字拼音書寫的新港社、麻豆社、蕭壠社等古文書之外,戰後至今並未出現本地專門的古契約文書集。因此,本書乃以臺南縣平埔族古契約文書為編輯重點。

    臺南地區是臺灣最早開發、也是第一個形成漢人社會的地域。一般認為,傳統的古契約文書大多已散佚無存;然而,透過此次計畫的進行,可以發現其實不然。各公私藏單位、個別家族及收藏家手中,甚至日治時代已出版的文書集和總督府檔案中都有大量紀錄。本書的編纂,乃大概分成三部分來進行。一是全面整理日治時期以來,已經出版的刊物和古文書集中臺南縣相關文書;二是清查公私藏單位所收藏古文書中的臺南縣古文書;三是田野訪查。

    透過日治時期相關文書的整理可以發現:殖民政府土地調查事業或是舊慣調查事業,經常收錄各式傳統契約文書,其中臺南地區文書數量不少。公私藏單位的收藏,雖然仍以中北部契約文書居多,但是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古文書室和臺灣博物館也典藏一些臺南地區文書。前者有一部份,是編者過去所採集。

    田野的採訪,則更令人興奮。在當時擔任南瀛國際人文研究中心執行秘書吳建昇先生的熱心引介之下,我與本計畫助理鄭博文先生一一走訪臺南縣幾個可能有平埔族聚落的鄉鎮。承蒙各地的文史工作者、地方收藏家、古書商以及個別家族的鼎力協助,讓我們大開眼界。雖然最後調查到的平埔族文書數量仍相當有限,但是卻意外地發現了五、六百張以上臺南地區的漢人契約文書。儘管在採集過程中,數位照相機拍攝效果不太理想,仍可以作為研究之用。

    這本古文書集即在上述諸多熱心人士的協助下得以完成。他們是:蘇哲夫先生、林傳山先生、詹評仁先生,曾生祥先生、林木吉先生、黃俊賓先生、白河謝先生、仙草吳家以及仙草侯小姐。部分的收藏家或是提供者因故不願具名,因此本文書集僅以簡稱稱之。另一方面,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古文書室提供相關文書,謹此致謝。不過,由於部分古文書因故無法取得所有者授權出版,因此圖版從缺,僅示以排字版。

    本古文書集初稿是在二○○四年秋天完成,經臺南縣文化局委請兩位審查人審查之後,建議出版。然二○○五年八月至二○○六年七月之問,本人赴美訪問一年,本書的出版工作因而延宕。二○○八年,文化處又委請兩位審查人審查,確定正式出版。另一方面,本書編纂之時,並不知道中研院臺史所藏的高雄田寮地區古文書,正由採集者陳秋坤教授、蔡承維先生編纂《大崗山古契約文書匯編》中。亦即,本書所收錄的鄭朝順、陳柏枝、周吉在、沈同順以及曾乾舜等文書,已於二○○五年出版。然而,由於該書以大崗山地區作為收錄原則,與本書著重於臺南地區平埔族關係文書不同。因此,本書仍以二○○三年初稿為本,做一些修改,並於附錄二「本書未收錄或已出版臺南縣平埔族文書」增補一些新訊息。此外,為了讓有興趣進行臺南地區研究者,能迅速掌握相關古文書的訊息,本計畫另完成〈臺南縣地區漢人契約文書目錄〉,發表於《南瀛文獻》第五輯(二○○六年九月)。

    本書的完成,除了感謝上述文書提供者、研究機構、圖書館以及地方文史工作者的協助之外,首先要感謝鄭博文先生於計畫執行期問辛苦地聯絡各收藏家,負責蒐集和整理古文書,同時將所有文書建檔、編輯及校註;協同主持人林正慧小姐將已出版文書建檔和排版;幾位審查人,特別是溫振華教授給予本書眾多中肯的修改意見,減少本書的錯誤;林美如小姐協助相關地圖的繪製;助理陳柏棕先生、許雅玲小組及郭立媛小姐幫忙正式出版時的目錄重編和校對;臺南縣文化處葉澤山處長、文化資產科謝素月科長、許琴梅小姐對於本書出版的鼎力相助,謹此致上謝意。

    傳統契約文書是臺灣族群史、土地開發史、社會經濟史以及文化研究的一手史料。古文書的出現,尚需不斷的發掘,本書僅是拋磚引玉之作,難免疏漏,部分地名的考證亦可能有誤,均待方家不吝指正是幸。

 

林玉茹於臺南歸仁家中  謹誌  二○○九年一月二十一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