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Publications

書籍
漚汪.將軍.施琅:將軍鄉鄉名溯源暨施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作者:
    林金悔主編
  • 出版者:
    臺南縣將軍鄉公所
  • 出版日期:
    民國91年11月25日
  • ISBN/ISSN:
    957-01-2819-4
  • 語言:
    繁體中文
  • 規格:
    平裝/30*23.1cm/150頁
  • 定價:
    NT$300元
  • 備註:
    贊助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臺南縣政府;主辦單位:臺南縣將軍鄉公所

|內容簡介|

 

    2002年,由臺南縣將軍鄉公所與財團法人西甲文化傳習基金會共同策辦「將軍鄉鄉名溯源暨施琅功過學術研討會」,配合學術研討會的辦理,主辦單位特別展出「將軍鄉名溯源文件輿圖展」、「靖海侯施琅督墾史料展」等,喚起各界對文史工作與地方史料的重視。

    本書收錄此次學術研討會上發表的相關論文,包含〈將軍鄉鄉名溯源〉,以及有關施琅與臺灣善後問題、臺灣棄留議論、施琅與清代渡臺禁令、《施琅研究》對施琅評價的檢討等論文四篇;另收錄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施偉青討論施琅功過的論文一篇。

 

 

|目錄|

 

007  從臺灣觀點看歷史人物/張炎憲

009  序/黃秀政

011  臺灣史事的大事/蘇煥智

013  將軍鄉鄉名溯源/林金悔

039  臺灣棄留議之探討/石萬壽

067  施琅(1621~1696)與臺灣善後/蔡相煇

079  施琅治臺灣主張與清代禁令/邱榮裕

095  論施琅的功過/施偉青

113  近年來中國學界對施琅的研究──以《施琅研究》一書為例/許雪姬

 

附錄

139  恭陳臺灣棄留疏/施琅

141  施琅簡譜/林金悔編

145  研討會議程表

146  活動留影

 

 

 

從臺灣觀點看歷史人物

 

國史館館長    張炎憲

 

    喜好批評歷史人物,是人之常情。但批評容易,真正能瞭解歷史人物的是非功過,則非具備豐富的歷史知識和見解不可。品評臺灣歷史人物,更是難上加難,因臺灣主權變動頻繁,每逢主權更動,總會帶來腥風血雨,有人抵抗,有人死難,有人投降,有人發達。臺灣歷史人物處境的困難在此,但引人之處也在此,因為這已不是歷史知識所能判斷,而是對臺灣歷史的感情,以及臺灣歷史主體性詮釋的問題。

    長久以來,臺灣歷史的解釋權都受到大中國意識掌控,所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常常是論說天下大事的準則。臺灣歷史上,鄭氏王朝與滿清帝國的對峙,鄭成功與施琅的英雄角逐,史家多從個人恩怨、統一與分裂的角度來論述。因此,鄭成功捕殺施琅家族、施琅挾怨投清滅鄭的事蹟,都是歷史研究上津津樂道的事。鄭成功入主臺灣建立基地,是華人海外擴展的大事,是獨立於滿清帝國的王朝;施琅滅鄭,將臺灣劃入大清帝國版圖,是中國擁有臺灣的開始。在國民黨與共產黨爭奪中國主導權之下,國民黨認為鄭成功據臺是抗清大業,臺灣是反清基地;中華人民共和國則認為施琅擊敗鄭克塽,是象徵中國統一大業的完成。國民黨歌頌鄭成功,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榜施琅,都是為了政冶上的需要,以此印證反攻大陸、併吞臺灣的神聖使命。兩個政權都是利用歷史人物,標榜自己,相互攻訐。

    臺灣夾在國共兩個政權的惡鬥中,失去自己的解釋權。臺灣歷史人物也因被政權利用,成為統戰工具,喪失歷史上應有的地位。這是何等可悲。

    近十多年來,臺灣民主改革成績斐然,中央民意代表全面改選和總統直選,使臺灣邁入主權在民的時代,臺灣人民當家作主的觀念逐漸深入民心。因時所趨,臺灣歷史的解釋權已逐漸回到臺灣人的手中。

    舉辦此次研討會,探討將軍鄉鄉名溯源和施琅功過,有其時代的象徵意義。立足於臺灣,重新檢討歷史人物對臺灣的貢獻和影響,是邁入廿一世紀,重構臺灣歷史的重要工程。我認為以此觀點,會還給臺灣歷史原貌,臺灣歷史人物也會更活潑感性,減少政治味,增加人性,吸引更多人去閱讀臺灣史,去瞭解臺灣。

 

 

國立中興大學文學院院長    黃秀政

 

    2002年7月7日,由臺南縣將軍鄉公所主辦、財團法人西甲文化傳習基金會策辦的「將軍鄉鄉名溯源暨施琅功過學術研討會」,在將軍鄉民老人文康活動中心舉行。而為了配合學術研討會,主辦單位特別在7月6日舉辦「將軍鄉文史廳」開幕儀式,並展出「抗日烈士林崑岡紀念展」、「將軍鄉鄉名溯源文件輿圖展」、「靖海侯施琅督墾史料展」,以喚起各界對文史工作與地方史料的重視。這是一次由鄉鎮公所與地方文化基金會合辦的學術研討會,在臺灣並不多見。

    此次學術研討會共發表「將軍鄉鄉名溯源」一篇,以及有關施琅與臺灣善後問題、臺灣棄留議論、施琅與清代渡臺禁令、《施琅研究》對施琅評價的檢討等論文四篇;另收錄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施偉青討論施琅功過的論文一篇。根據策畫籌辦此次研討會的西甲文化傳習基金會創辦人、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前主任林金悔表示,研討會舉辦的目的,乃在追溯將軍鄉鄉名的由來,而其更深遠的意義則是擺脫禁忌,讓後代子孫能更認識自己鄉土的歷史。

    在臺灣,有關各鄉鎮地名由來的追溯,近年來隨著各鄉鎮志書的陸續纂修,已蔚為風潮。林金悔先生為將軍鄉漚汪庄人,曾在行政院文建會任職,主管文化資產保存業務,對社區總體營造素具認識。他自公職退休後,有感於鄉土文化未能受到應有的重視,鄉土文化的傳習實有積極推動的必要,特創辦「財團法人西甲文化傳習基金會」,以民間力量從事文化建設,致力於鄉土史料的保存,深耕文化於鄉土。此次研討會的舉辦,亦係經他四處奔走,多方聯繫,終於如期舉行。

    此次研討會雖有將軍鄉鄉名溯源與施琅的功過兩個主題,但就論文篇數的比例來看,施琅的功過乃是研討會的重點。施琅生於1621年,卒於1696年,為道道地地的十七世紀歷史人物。其一生事蹟與表現,大約可以1651年第二度降清、1683年率師平臺,劃分為前後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的施琅,與鄭芝龍、成功父子關係密切;其與鄭成功的恩怨情仇,特別值得留意。第二個階段的施琅,為報鄭成功殺父之仇,矢志消滅鄭氏及其後人,歷時三十二年,終於達成心願。第三個階段的施琅,其事蹟與表現對臺灣的開發、福建的海防等,均有重大影響,值得重視。但不論後人如何評論施琅的事蹟與表現,均未能改變施氏作為明末清初歷史人物的事實。因此,研究施琅必須把施氏還原在十七世紀的時空與情境,才有可能獲得歷史真相。長久以來,有關施琅的記載與討論,亦未逾越此一原則。惟時至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海峽兩岸長期的對峙與時事的推移,中國大陸開始利用施琅,接連舉辦幾次施琅研討會,假學術之名,為施琅「定調」,美化1683年施琅率師平臺的軍事行動,施琅成為中國大陸官方統戰的工具,於是歷史的真相因而模糊不清,這是極為不可取之處。至於臺灣,對於施琅的研究,動輒以「功」與「過」二分法,或作為論文題目,或作為研討會的主題,或作為論文探討的主軸,未能跳出功、過二分法的思維,就事論事,亦有值得商榷之處。

    綜括而言,研究施琅不宜因施氏曾率兵平臺而有禁忌,也不可因該次軍事行動而有預設立場,要把施琅放在十七世紀的歷史背景,摒除個人成見與意識形態,公正平允地參證相關史料,才能還原施琅的本來面目,獲得歷史的真相。是為序。

 

黃秀政謹識    2002年7月15序於國立中興大學文學院

 

臺灣史的大事

 

臺南縣縣長    蘇煥智

 

    本著地方人做地方事的心情與使命感,這些年來,「財團法人西甲文化傳習基金會」,積極從事將軍一地文史的調查、研究與整理,迭有佳績,令人讚賞。

    這回,更在鄉長陳進財先生的大力支助下,基金會再以「將軍鄉文史廳」開幕為主軸,策辦一系列有關將軍與施琅的史料展與學術研討會,不但為文史團體立下足供學習的典範,同時也為家鄉的文化事業更上層樓,更為眾說紛紜的將軍鄉名由來與曖昧不清的施琅歷史地位,做了一次嚴謹、大膽又熱烈的討論與釐清,著實令人佩服與感動。

    將軍鄉與施琅的關係密切,但由於施琅「靖臺」的身分,立場不同自有不同的功過評價,近代又被中國視為統戰對象,問題更趨敏感,因而國內研究施琅者,也就寥若晨星了。「將軍鄉鄉名溯源暨施琅功過學術研討會」,打破解嚴後這種研究氛圍,超越政治立場,以純學術的視野,開啟重新審視「將軍─施琅」的另扇門窗,對學界、臺灣文史,甚至臺海兩岸,應該都會有啟發效應。

    這是一次成功的學術研討會,從訂定主題、邀請學者到活動展開、策展研討,再到專輯編印,每一個環節,都相當嚴謹,處處可以看到林金悔先生和他的工作夥伴的心血和熱忱,令人激賞。在此,我有兩點期望:

    其一,施琅相關史料可繼續蒐集、保存,並定期展覽,陳列史實,不必先予評價,功過留待後人論斷。

    其二,由此出發,凡對這塊土地有影響力者,都應予以重視,特別是抗日英雄林崑岡烈士之史蹟,應詳加調查、籌設紀念館,讓後人同享尊榮。

    只有地方人才能做好地方事,這本論文集當會引發回響,期待政府也有使力空間,結合大家力量,一起努力臺灣史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