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Publications

書籍
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II
  • 作者:
    戴文鋒主編
  • 出版者:
    臺南縣政府
  • 出版日期:
    民國99年6月初版
  • ISBN/ISSN:
    978-986-02-3655-2
  • 語言:
    繁體中文
  • 規格:
    平裝/26*18.9cm/417頁
  • 定價:
    NT$550元

|內容簡介|

 

    2008年「第二屆南瀛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於臺南科學園區樹谷園區音樂廳召開。此次會議主題定為「不停歇的江河,未休止的南瀛」,其所揭櫫的精神,就是對於「南瀛學」的「勤研不輟、深究不絕」研究理念。本書為研討會發表論文集。

 

 

|目錄|

 

ii   縣長序    蘇煥智(Su Huan-chih)

iv  主編序    戴文鋒(Tai Wen-feng)

 

第一部分    文獻研究

001  1626年的大員港灣:一位澳門華人Salvador Díaz的觀察

       陳宗仁(Chen Tsung-jen)

033  旅居臺南時期的國分直一:發現具有多元文化的臺灣

       大東和重(Ohigashi Kazushige)

第二部分    原住民

055  荷蘭東印度公司治下的臺歐跨族群婚姻:臺南一帶的原住民案例

       康培德(Kang Pei-te)

077  婚姻網絡與族群、地域關係之考察:以日治時期大武壠派社裔為例

       洪麗完(Hung Li-wan)

第三部分    學校發展與教育

117  長老教中學的發展與本土教育(1885-1934)

       黃德銘(Ng Tek-beng)

143  日本統治時期臺南之高等女學校學生:從生命史觀察「日本」經驗與傳統習俗

       植野弘子(Ueno Hiroko)

175  二戰末期臺南師範學校女子講習科的奮起湖疏散生活

       鄭政誠(Cheng Cheng-chen)

第四部分    民間信仰與宗教

201  行瘟與代巡:臺江內海舊區迎王的地方傳統

       李豐楙(Lee Fong-mao)

235  南瀛地區廟會的繞境模式:兼論祭祀圈、信仰圈與交陪境

       謝國興(Hsieh Kuo-hsing)

255  泰國暹羅代天宮:「南鯤鯓王爺」的海外新故鄉

       廖安惠(Liao An-hui)

第五部分    建設與產業

287  日治時期臺灣步兵第二聯隊營舍及臺南衛戍病院設置歷程之研究

       蔡侑樺(Tsai You-hua)、徐明福(Hsu Ming-fu)

333  地方產業走向近代之路:以日治時期番社庄陳氏兄弟為例的討論

       高淑媛(Kao Shu-yuen)

355  學甲地區的集村結構與區域化

       陳美鈴(Chen Mei-ling)

第六部分    社會研究

407  高齡社會的社會福祉的別側面察:以基督教的老人團契為例

       藤野陽平(Fujino Yohei)

 

 

|書序|

 

縣長序

勤研不輟、深究不絕的「南瀛學」

 

    臺南縣位居臺灣西南平原地帶,依山傍海,坦敞遼闊,本為原住民的生活居住環境,之後陸續歷經荷蘭、明鄭、清領、日治、戰後等不同時期的發展及變遷,而成就了當今的市街地景與環境風貌。這些不同的時代文化,在南瀛土地上不斷相互交替與遞嬗,因此累積了豐富的文化內涵,並且闢建出這片深具文化軌跡、歷史風華的人文場域。

    有鑒於南瀛地帶擁有如此深刻的歷史文化,作為關懷這片土地,以及深入探索其風土民情與歷史變遷的「南瀛學」,也就因此蘊勢而生。在學術界長久以來不斷對於大臺南地區社會、文化、歷史研究的關懷與熱誠之下,一群來自於不同學術領域,但皆對於「南瀛學」研究懷抱著期許與理想的學者教授們,在艾茉莉(Fiorella Allio)博士的奔走聯繫以及各方單位、各界人士的支持與幫助,終於在2003年4月6日成立了「南瀛國際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成為引領與協助「南瀛學」研究的重要平臺。2005年,由該中心與縣文化處所規劃的「第一屆南瀛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於柳營鄉江南度假村會議廳正式召開,會中邀請各方眾多學者人士共同參與,以「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為主題,激盪出不少傑出的學術結晶,是「南瀛學」研究推行歷程當中一次重要的具體成果。

    承接上一屆會議的成功基礎,2008年「第二屆南瀛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於臺南科學園區樹谷園區音樂廳召開。此次會議主題定為「不停歇的江河,未休止的南瀛」,其所揭櫫的精神,就是對於「南瀛學」的「勤研不輟、深究不絕」研究理念。唯有對這片土地進行持續性的探索與關注,才能不斷呈現「南瀛學」的成就與價值;而本次會議的舉行、會中所發表的各篇論文,以及會中各方與會人士的深入互動交流,正是此一理念的具體展現。

    此次會議的進行,同樣累積了許多優秀的研究成果,遂集結而為本書。盼以此成果,既能「承先」,亦行「啟後」,除了作為「南瀛學」賡續發展與深入研究的目標之外,也對於未來「南瀛學」研究有更深的期許,並以更廣闊多元的研究途徑,持續不斷探照南瀛大地的風采面容。

 

臺南縣縣長  蘇煥智

 

主編序

不停歇的江河!未休止的南瀛!

 

    位居富庶豐饒之西南平原、人文薈萃中心點的南瀛地區,四百多年以來,無論是族群、政經、社會、宗教信仰或是其他台灣歷史文化面向,都是發源自此地而後鋪展延伸至全臺,並且與臺灣豐富多變的時空環境與人文面貌彼此融合互動,繼而生成為富含歷史發展脈絡及區域特色的生活及文化地景。如此一個時空要軛,需有更多開拓探索的力量注入,以對這片區域進行更深入的認識與探析,進而從南瀛攏聚臺灣,從南瀛發現福爾摩莎。

    職是之故,自2004年起,臺南縣政府文化局、南瀛國際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即開始規劃舉辦研討會事宜,並且與成功大學歷史系合作,於2005年10月15日至16日,假臺南縣柳營鄉江南度假村會議廳,正式舉行了「第一屆南瀛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討論主題定為「南瀛的歷史、社會與文化」,會中總共邀請國內外學者26人,並發表論文23篇,與會人士近三百人。此次會議可說是南臺灣首次舉辦的跨學科區域研究之國際性盛會,而透過此一大型國際學術研討會的研究、討論及激盪結果,使南瀛學研究開始針對到南瀛地區的人文、歷史與文化特色進行關注,除了激發新的研究課題而促使南瀛學研究更為多元化之外,更有助於釐清未來研究發展的方向,繼而讓南瀛學成為顯學,並提升南瀛學術研究在國際上之地位,正式邁出一個具體的成就步伐。

    有鑒於欲對此片土地進行更多元、更深入的研究與析探,繼第一屆研討會之後,2008年10月18至19日,再度舉辨了「第二屆南瀛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此次會議假台南縣新市鄉樹谷園區服務中心樹谷音樂廳舉行,並且以「不停歇的江河,未休止的南瀛」作為會議主題,表達出對南瀛學研究的持續關注與深入探索。此次會議共吸引將近五百名人員參加,與會學者總共發表17篇論文,探討範圍涵蓋南瀛地區古往今來各種層面的發展軌跡。而在會議結束後,由南瀛國際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舉行學術委員會議,先行針對眾篇發表論文內容進行評選,再延請2至3位審查人協助進行詳細審查,最後共擇取14篇論文進行收錄並集結出版成論文集,以為本次會議之進行留下具體的學術成果。而在本論文集當中所收錄的論文,依據本身的論述主軸,我們大致可以將之分為「文獻研究」、「原住民研究」、「學校發展與教育研究」、「民間信仰與宗教研究」、「建設與產業研究」、「地域發展與社會研究」等6種研究面向。

    在「文獻研究」的部分,共收錄陳宗仁、大東和重兩篇相關論文,其研究方式皆是透過他者的紀錄文獻,來觀察當時南瀛地區的發展概況。陳宗仁的〈1626年的大員港灣──一位澳門華人Salvador Díaz的觀察〉一文,透過一位澳門華人Salvador Díaz在1626年對大員一帶所作的兩份觀察見聞史料,討論大員港灣在荷蘭東印度公司進入前後的情勢轉變。作者認為,此兩份史料除了能夠了解當時大員港灣的形勢外,亦認為其內容乃忠實呈現了第一任大員長官宋克對大員的規劃成果及其挫折。而大東和重〈旅居臺南時期的國分直一:發現具有多元文化的台灣〉一文,則是針對日本民族學者國分直一在旅居臺南時所作的眾篇研究成果進行探究,以析論國分直一在此時期的生活背景與研究概況。國分直一以其考古學、民族學的專業學識,對於當時臺灣各民族文化進行研究;而在1933至1943年這十年的時間當中,國分任教於臺南第一高等女學校,亦同時發表了關於登山考察、考古挖掘、漢人民俗研究、平埔族文化田野調查、臺南歷史研究等豐富成果。作者認為,由於此時的國分身處在具有多元文化環境的臺灣,甚至是位居在全臺歷史發展最悠久的城市臺南之中,這樣的研究場域蘊含許多豐富的研究資源,加上國分直一本人必然貫徹到底的研究精神,使得此一時期產生了眾多研究成果,並且為其未來研究之途,導入更寬闊的研究視野,以及備妥繼續發展下去的研究方向。

    在「原住民研究」的部分,收錄康培德與洪麗完兩篇相關論文,兩者皆從原住民婚姻網絡角度進行理解與探析。康培德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治下的臺歐跨族群婚姻:臺南一帶的原住民案例〉一文,探討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統治臺灣期間,臺南一帶西拉雅族原住民與歐洲人的跨族群婚姻。這種異族婚姻形態對於公司的高層官員來說,既可以透過建立荷蘭式家庭來穩固自己殖民地的商業利益,且對於神職人員來說,又期望藉此擴展基督子民的版圖,因此作者認為,此種婚姻模式乃是荷蘭東印度公司於殖民地治理的一環,反映了其對於殖民地權力的角逐。洪麗完的〈婚姻網絡與族群、地域關係之考察:以日治時期大武壠派社裔為例〉一文,則是利用日治時期戶籍資料,輔以相關史料、田野紀錄的佐助,針對大武壠派社原住民婚域進行分析,藉以考察其人群間之互動網絡,同時檢視清代以來平埔族社會變遷與族群網絡發展關係。論述結果顯示,在18世紀中葉,大武壠社群原住民因漢人與其他熟番社群移墾壓力,而離開故居玉井盆地,繼而移住至九重溪等地。其婚姻對象,除了同族社人外,也包括了故居族人以及故居附近其他社群,甚至不乏漢人。因此,作者認為這並不是一種僅止於山區形勢或「番界」內活動的封閉狀態,而是一種社群網絡互動與變遷的過程。

    在「學校發展與教育研究」的部分,共收錄黃德銘、植野弘子、鄭政誠三篇論文,各篇分別從不同類別的學校,對於學校經營與教育環境發展、學生的學習生活,以及日後的生命經驗等方面進行析論,而從這些學校發展的面向來看,同時更能體現時空背景的文化線索與變遷過程。黃德銘的〈長老教中學的發展與本土教育(1885-1934)〉一文,是以本土教育作為觀察核心,針對長老教中學的歷史發展過程進行探析。創立於1885年的長老教中學,原是為了培養神學校的預備人才為目的,故以基督教教育作為主要方針,但本地信徒卻期待該校能更積極扮演普及教育的角色。因此在該校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本地人士與教士會分別堅持本土教育與基督教教育原則的對話與攻防,甚至兩方更分別與秉持皇民化教育的殖民地政府援引靠攏,以彼此抗衡。因此在這三方的互動模式中,作者即觀察出長老教中學在此時代背景之下所呈現的雙重「殖民地現代性」。

    植野弘子〈日本統治時期臺南之高等女學校學生──從生命史觀察「日本」經驗與傳統習俗〉一文,透過在日治時期臺南三間學校:臺南州立臺南第一高等女學校、臺南州立臺南第二高等女學校、私立長榮高等女學校就讀學習的臺灣女性所進行的調查研究,了解在日本殖民統治之下的臺灣人,如何接受日本的施政與文化介入,以及對個人成長歷程與生活經驗的影響。作者發現,這些接受日本教育與文化影響的臺灣女性,確實在生活樣式、禮儀作法等方面,充分呈現了日式教育的成果,即使到了現代,高女畢業的女性,也因為具有社會傳統認知當中代表婦德、近代化、受過高等教育、儉約多禮的良好女性形象,因而在社會地位、階級方面擁有著受到肯定的象徵性意義。鄭政誠的〈二戰末期臺南師範學校女子講習科的奮起湖疏散生活〉一文,則是利用國立臺南大學所藏舊籍資料,並輔以官方檔案、政令、地方志書及時人對教育制度之研究成果等,針對日治時期位於嘉義阿里山奮起湖的臺南師範學校女子講習科,探究其成立、運作及相關生活情況。從昭和19年(1944)起,盟軍在臺灣各地進行空襲轟炸,南師即在當時防空政策下進行疏散行動,而作者分析,由於奮起湖地區是阿里山鐵路中繼站,擁有交通之便,加上又不是瘧疾疫區,當地日人亦多,又有奮起湖公學校可供教育實習,遂由南師女子講習科選擇為在這段戰火肆虐期間的學習場域。這些女學生在山林之間過著晴耕雨讀的生活,並以不到一年的時間完成學業,見證這段在臺灣師資培育歷史當中短暫的變遷過程。

    在「民間信仰與宗教研究」的部分,共收錄李豐楙、謝國興、廖安惠等三篇相關論文。李豐楙、謝國興兩篇,同樣都是從醮祭與繞境的方向切入,對臺南地區民間信仰活動進行觀察,如李豐楙的〈行瘟與代巡:臺江內海舊區迎王的地方傳統〉一文,是從歷史文獻與田野調查出發的綜合考察,以探討臺江內海舊區內的迎王醮祭的形成與其內涵。在臺江內海舊區之中的五個定期迎王區,雖然分布地理位置不同、名稱皆異,儀式細節也有些許差別,卻彼此擁有相同的儀式結構。作者認為,這些醮祭同樣都是藉由儒生在空間與儀禮方面的佈置及指導,以及道士在法術上專業技術的運作,經此儒、道兩種儀式專家的競合關係中,詮釋與職掌了從地方頭人到民眾所反覆進行的跨村落巡境動作。因而整體來說,此種祭典乃因此達成一種象徵性、宣示性的宗教儀式,是為一種「標準化」的醮祭整體圖像,足以作為華人宗教中多元複合的良好例證。而謝國興的〈南瀛地區廟會的繞境模式──兼論祭祀圈、信仰圈與交陪境〉一文,則是針對民間廟會繞境進行探討,並以安定鄉大同村鎮安宮繞境、安定鄉蘇厝長興宮瘟王祭、西港香科醮典、關廟山西宮王醮、二層行溪下游入海口一帶繞境等作為論述案例。作者認為,在討論臺灣民間信仰與傳統聚落構成及其範圍時,「祭祀圈」是經常加以援引的理論架構;然而,對於臺灣南部廟會活動與民間信仰實踐方面,跨地區的神明會的組織則較為少見,反而主要是以「交陪境」的運作模式,構築另一種形態複雜的信仰圈,故「交陪境」此一的古老社會系統仍存於今日,同樣也是作為了解臺灣民間社區長期互動與社會生活文化多元樣態的重要切入口。

    廖安惠〈泰國暹羅代天宮:「南鯤鯓王爺」的海外新故鄉〉一文,其研究範圍則是從臺南擴及到了泰國。泰國曼谷近郊北欖府古城左旁的「暹羅代天宮」,是在1992年由當地臺商所共同興建,而該廟所主祀的五府千歲,則是由泰國華僑鄭景耀在1976年自南鯤鯓代天府所迎靈而來。作者透過對於暹羅代天宮的成立與發展過程、祭典儀式與信徒參與活動的進行、臺灣僑民在泰國的發展等面向的觀察與探討,除了解臺灣宗教信仰在海外傳佈概況外,並認為此一在海外生根的原鄉信仰基地,已經成為了當地僑民心靈上的信仰寄託;至於暹羅代天宮本身,除了持續與祖廟南鯤鯓代天府保持聯繫並仰賴其指導外,同時也擔任起泰國一地的「開基祖」,繼續在泰國分靈至泰南代天宮,在原鄉連結與外地傳播上,展現了其獨特的兩面性。 

    在「建設與產業研究」的部分,共收錄蔡侑樺與徐明福、高淑媛的兩篇相關論文,兩者分別自官方建築與地方產業兩個面向進行考察。蔡侑樺、徐明福的〈日治時期臺灣步兵第二聯隊營舍及臺南衛戍病院設置歷程之研究〉一文,透過文獻史料蒐集與實際調查測繪,針對現今保存於成功大學校園內的日軍營舍與衛戍病院建物進行探究,以了解日軍在臺南地區的兵營配置與建築計畫。研究論述的結果,除了釐清臺南地區永久兵營計畫在擇址考量、建材使用與三期建築計畫的實行內容外,亦對於當時營舍與病院在運作與動線設計上的規劃及邏輯進行理解,文末作者更進一步地肯定其本身所擁有的文化資產價值與代表性。高淑媛〈地方產業走向近代之路──以日治時期番社庄陳氏兄弟為例的討論〉一文,則是以地方產業發展作為論述主題,透過針對番社庄(今東山鄉)陳曉嵐、陳按察兄弟在企業投資、產業經營、地方政治事務活動的探索與研究,討論臺灣地方產業走向近代化的過程。作者認為,陳氏兄弟的活動歷程,說明了在大環境的變化之下,產業經營者的近代性與多元化投資經營方式、地方層級社會領導階層的帶領、行政區劃的變遷、日人的參與投資等,都是臺灣產業發展從傳統體系走向近代資本主義過程當中值得關注的焦點。

    在「地域發展與社會研究」的部分,共收錄陳美鈴與藤野陽平兩篇相關論文,兩者分別自社會內部的群體活動,以及跨聚落的大範圍視角兩種面向,展開了對臺南地方社會的深入觀察。陳美鈴的〈學甲地區的集村結構與區域化〉一文,透過學甲地區生態環境、土地拓墾、聚落發展、聚落階層等的歷史地理研究途徑的考察,探討學甲十三莊的集村區域化過程。作者認為,有別於臺南地區其他以市街為中心的集村規模,學甲十三莊乃由血緣關係所發展而成的宗族組織,以及區域性的宗教組織及活動所組構而出現一個固定的社會網絡與空間結構,因此區內居民滋生團體歸屬感,並進而對於地域空間範圍產生認同,此皆表現在地名的階層化上,故學甲地區遂由血緣社會轉化為地緣社會,形成了一個「學甲人」為主的地域意識。而藤野陽平的〈高齡社會的社會福祉的別側面察:以基督教的老人團契為例〉一文,以臺南真耶穌教會以諾團契組織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宗教在高齡社會中的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影響力為何。參加以諾團契的成員年齡皆為65歲以上,作者透過其半年一次的聯誼聚會、以諾詩班的唱詩練習與詩歌內容、敬老會等團契活動的觀察結果,認為高齡者在這些活動中有著參與、融入及成員彼此互動的內涵,且透過教義的信仰,達到心理上的安定感,部分高齡者甚至擔任著社會任務,是為一種「社會福祉」的概念──雖然參與者本身與社會皆沒有意識到這樣的概念。

    以上是此次論文集所收錄的研究成果。從中可以發現,這些研究成果涵蓋各層面領域,內容同時論及歷史、社會、地理、經濟、宗教、教育、建築等諸多面向,呈現出一種多元化的文化圖像,實為豐碩的跨學科學術成果。而這本論文集的付梓,將以上的成果共同輯為一體,是為此次會議留下完美的句點;但是對於南瀛學研究的方向來說,卻是一座將朝向未來持續邁進的里程碑。我們期望日後南瀛學的研究,能夠再更持續深入探討、累積相關學術成果,正如此次會議主題「不停歇的江河,未休止的南瀛」所說一般的接續綿延,為這片南瀛土地,不斷累積更多的學術基礎,探索更多不為人知的深刻文化內涵,繼續共同拼湊這片巨大的南瀛文化圖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