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Publications

書籍
熱蘭遮城日誌 第三冊
  • 作者:
    江樹生譯註
  • 出版者:
    台南市政府
  • 出版日期:
    民國88年初版、民國92年12月再版
  • ISBN/ISSN:
    957-01-5724-0
  • GPN:
    1009204121
  • 語言:
    繁體中文
  • 規格:
    精裝/30.5*22cm/653頁
  • 定價:
    NT$1600元
  • 備註:
    庫存不足無法銷售

|內容簡介|

 

荷文版“熱蘭遮城日誌第三冊”全稱如下

DE DAGREGISTERS VAN HET KASTEEL

ZEELANDIA, TAIWAN

1629-1662

DEEL II: 1648-1655

 

uitgegeven door

J.L. BLUSSE, W.E. MILDE

en

TS'AO YUNG-HO

 

met medewerking van

N.C. EVERTS

 

 

|目錄|

 

市長序....................I

譯者序...................II

荷文本原序.............III

插圖......................IV

日誌目錄.................V

日誌.......................1

索引....................590

 

日誌目錄

 

A.熱蘭遮城日誌抄本..........1

1648年2月25日至11月2日

 

B.熱蘭遮城日誌摘錄..........104

1650年3月10日至10月20日

 

C.熱蘭遮城日誌抄本..........182

1651年2月19日至8月16日

 

D.特使Willem Verstegen自巴達維亞前往東京、大員與廣南出巡視察日誌..........241

1651年8月16日至11月21日

 

E.熱蘭遮城日誌..........290

1654年2月27日至11月18日

 

F.長官Cornelis Caesar主政下的熱蘭遮城日誌..........439

1655年2月27日至11月9日

 

 

|書序|

 

市長序

 

    從安平出發,可以追尋臺灣歷史的起源,可以探索臺灣開發的脈絡。

    細數安平風雲,這是唐山過臺灣的肇始、荷蘭人建熱蘭遮城的史蹟、鄭成功驅荷復臺的舞台、反清復明的重鎮、開發拓墾臺灣的中樞、對外貿易轉運的要津、府城門戶的港口,甚至被譽為臺灣文化史的第一期。

    輕撫安平滄桑,這是臺灣(古稱大員、臺員、或臺窩灣)一詞的原點、臺灣第一街的遺址、鯤身漁火的美景、夕照晚渡的浪漫、扼要險勝的海防、臺江海填陸生的變化,獨留熱蘭遮城殘蹟向黃昏。

    添財執篆以來,持續經營「孔廟文化園區」、積極建設「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戮力拓展「臺南科技工業園區」,並以打造「文化古都、科技新城」的城市願景為職志。今年更以振興安平文化為要務,展開一系列活動,例如:舉辦「福爾摩沙‧王城再現」特展,呈現熱蘭遮城(因延平郡王駐紮而稱王城)與臺灣史事的密切關係;經由透地雷達的探測,初步判定部份熱蘭遮城城垣遺址與不明坑洞;執行專業的考古試掘工作,期待釐清王城輪廓與歷史謎題;計畫修復三棟單伸手民宅,保存安平民宅的傳統風貌;輔導成立「安平形象商圈旅遊資訊中心」與「安平文化資產館」,推廣安平歷史文化與促進安平觀光商機。

    為強化安平,本府與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合辦「航出安平‧平安出航」活動,介紹安平的古蹟文物、歷史建築、聚落生活、社區營造與老街再生;甚至複製荷蘭與明鄭簽訂的議和條約,陳列在安平古堡(即熱蘭遮城)以供遊客認識檔案與緬懷歷史。

    沒有歷史,當然無法產生史料;沒有史料,當然無法解釋歷史。檔案史料可以文獻釋史,考古發掘可以實物證史,二者皆有其意義。本府文化局發行《熱蘭遮城日誌》譯本已有兩冊,對於荷據時期的歷史研究貢獻良多;試掘熱蘭遮城的工作已有眉目,對於「王城再現」的探索助益亦多。文化工作是無怨無悔,無止無休。在眾多期盼之下,本府再接再勵,賡續出版發行《熱蘭遮城日誌》中譯本第三冊,提供各界參考,共同探討其中蘊藏的相關史事。

    值此付梓之際,添財再次感謝江樹生教授的翻譯與註釋,讓本書更易於流通與運用;也感謝荷蘭國家史料出版局局長Dr. D. Haks同意本府出版發行、荷蘭國家總檔案館提供館藏珍貴的地圖與圖畫,讓本書更具有參考與對讀的價值。好書應與大家分享,歷史應與大家共創,樂而為序。

 

臺南市市長  許添財  謹識

2003年9月

 

譯者序

 

    熱蘭遮城日誌第三冊收錄1648到1655年間的六個檔案,分別以A、B、C、D、E、F六個拼音字母標示。1648到1655前後有八年,但這六個檔案只有五個年度的日記,1649、1652和1653這三年的日記完全遺失了,而且留下來的這五年的日記,都缺乏12月和1月的部份,使這八年的冬天活動失去重要史料,也使一向在這季節熱鬧登場的捕烏魚活動失去詳細記載。

    不過1648、1650、1651、1654和1655這五年都保存相當完整的2月到11月的日記,值得慶幸。熱蘭遮城日誌本來就是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的貿易流水帳,眾多的數據是日誌的特色,也是解說貿易狀況可靠的資料。1640年代是荷蘭人在台灣最具活力,最有建樹的年代,貿易發達,船隻來往頻繁,貨物流量大增,說明這情形的船貨運輸資料,佔本冊日誌最大篇幅。進入1650年代以後,船貨逐年減退,好景不再。也許,這兩個年代的比較,可以看出,前者雖是明清改朝換代的戰亂之際,因官方約束鬆散,民間得有機會自由貿易,表現出民間活潑的海上貿易;而後者因鄭成功勢力逐漸壯大,統約海舶,民間失去自由貿易,變成鄭成功與VOC兩大勢力之間貿易競爭狀況。

    這五年也保存相當完整的招集台灣原住民舉行地方會議,以及擴大規模的贌社、贌港與各種稅收的資料,因而展現很多原住民村社的各種狀況及變化。1652年發生郭懷一事件以後,荷蘭人對華人更加猜疑,嚴加戒備,爲此,特在赤崁興建

    普羅岷西亞城堡,就近監控華人,並加強結好原住民,用以對付華人。這種變化從這期間地方會議的長官講話,以及贌社、贌港的新規定都看得出來。郭懷一事件是荷據時期台灣極為重大的事件,對荷蘭人的政策,對華人的社會,對原住民的心態,都影響深遠,很可惜,1652年和1653年的熱蘭遮城日記都遺失了,此這重大事件失去最詳細的珍貴史料。普羅岷西亞城堡遺址即今台南市赤崁樓,追想其興建緣由,需從郭懷一事件說起。

    航海難免發生船難,荷據時期,大約沒有一年沒有發生船難。大員港道水淺浪湧,出入多阻,常有翻船或擱淺事故。荷蘭甲板船吃水較深,屢因船重,無法入港,需於港外裝卸貨物,遭風遇險。因此他們常寄舶澎湖馬公灣,與大員來回裝卸貨物。荷蘭船在澎湖出入如入無人之境,馬公灣畔的媽祖廟且被荷蘭人當作貨倉使用。看起來,當時廈門的官吏雖然還來澎湖收稅,卻任由荷蘭人自由使用。本冊日記也記載鄭成功派人來台灣收稅,遭荷蘭人反彈,引出鄭芝龍早已在台灣收稅的往事。

    在眾多船難記錄中,本冊有相當戲劇性的一則,詳載一艘荷蘭甲板船在東沙島擱淺沈沒。八十多男女逃生東沙島,在無人島上靠著吃海鷗、海龜、芋頭苟延殘喘,其中有人修補破損的小船冒險浮海去大員求救,兩個月後終得喜劇收場。

    人際關係自古就很複雜,也是歷史的重要部分。VOC入台以後,在公司檔案裡記載荷蘭人與中國人、日本人、台灣原住民關係的俯拾即是,但記載荷蘭人互相之間的關係的就不多見了。沒有記載,未必沒有其事。本冊日誌收錄一個很特別的檔案,巴達維亞總督府派來台灣調查、調解台灣高層官員違法與失和的一位特使的日記,掀開多年來公司內部的走私與爭執。那些高層官員之間不肯排解的私人仇恨,導致以後巴達維亞當局對台灣的冷落。看了這個檔案,更能理解末任長官揆一所謂的“被忽略的福爾摩沙”的心情。

    這特使日記還有其他VOC檔案似乎看不到的一個訊息,就是當時在台灣的華人社會確實已經有在演戲,這個特使要離開台灣以前,何斌和其他華人頭家在熱蘭遮城市鎮設宴歡送特使,席間演戲助興。不禁想起江日昇《台灣外記》所描述何斌逃離台灣當夜,‘大張花燈、煙火、竹馬戲、綵笙歌妓,窮極奇巧,請王與酋長卜夜歡飲’的“竹馬戲”。

    本冊日誌也記錄不少其他日誌常見的風災、水災、旱災、地震等天然災害,但另有一樣天然災害,本冊日誌記載特詳,就是蝗蟲的災害。日記裡對蝗蟲的突然出現、大群移動和造成的災害,都有生動的描述。也記錄了蝗蟲經澎湖飛往台灣,在台灣南北各地出現,大群蝗蟲從地上飛過以後,地上留下了比蝗蟲還要多的幼蟲的情形。這些蝗蟲出現後約五十年(康熙36年,1697),郁永河在淡水河邊大概也碰到大群的蝗蟲,《裨海紀遊》有一段話說:‘至八里分社,有江水為阻,即淡水也。…。余停車欲渡,有飛蟲億萬,如急雨驟至,衣不能蔽,遍體悉損’,郁永河說的億萬飛蟲應係蝗蟲。荷蘭人看到蝗蟲成災,立刻想到摩西要求法老讓以色列人離開埃及的聖經故事,認為蝗蟲成災是神的處法,通令全島公司人員擇日禁食禱告,求神赦罪。

    VOC在台灣的貿易衰退,景況越來越嚴重,歸咎於鄭成功的打壓。因此另謀出路,想要結好滿清,通商廣州。廣州久為葡萄牙人的通商地盤,而葡萄亞與西班牙結盟,同為荷蘭的世仇大敵。1648年荷蘭與西班牙簽約,結束了長達八十年的獨立戰爭,言歸於好,在亞洲他們也終止敵對狀況,不再互相攻打。推想,西班牙、葡萄牙既已結束戰爭,應該可以去廣州與葡萄牙分享貿易了。但是,本冊日誌告訴我們,軍事戰場的戰火雖然平息了,貿易戰場還仍戰火熾熱。當荷蘭人試圖通商滿清轄區的廣州時,葡萄牙人仍然從中作梗,無情地醜化荷蘭,阻止他們去廣州貿易。

    在本冊日誌的這段期間,鄭成功登上歷史舞台,逐漸成為反清復明的中堅人物,也成為華人海外貿易的主力。VOC之佔據台灣,本為貿易而來,而貿易則全賴南洋、中國與日本之間的‘通有無’。鄭成功軍事擴大以後,貿易活動也隨之活躍起來,形成海上貿易一股強大力量。他旗下的海舶從南洋運香料等物直銷中國,並從中國運絲貨等物供銷日本,威脅到VOC的既得利益。VOC仍對華人海舶處處留難,甚且攻其船隻奪其貨物。本冊日誌告訴我們,鄭成功與VOC的關係,這七、八年間,已經從友善的接觸走進無法避免的衝突。鄭成功既已成為VOC重要的競爭對手,荷蘭人對鄭成功的消息自然倍加注意,因此日記中摘記不少關於鄭成功的傳說。

    本冊日記在翻譯過程中,承蒙台南市文獻委員會范勝雄與楊森富兩位委員審閱指正,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各位先生女士熱心關照,定稿之前,得到翁佳音教授百忙中撥冗閱稿校對補正,林孟新先生、王靜慧小姐辛勞製作索引,在此一併僅表忠心的感激。譯者才疏學淺,錯誤難免,敬祈讀者賜教斧正為禱。

 

江樹生

民國九十二年九月於海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