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甜蜜時代、甜蜜人生及甜蜜旅程三個部分。除了完整刻劃臺灣糖業歷史,也從各堅守崗位的從業人員口述訪談中,一覽甘蔗從種植到榨製成品的生產過程;同時汲取糖業工作者的人生經驗,透過形聲色的文字描述及生動的插圖來豐富讀者的感官,彷彿與從業人員一起肩負這甜蜜的負荷。此外,本書規劃糖業巡禮路線,結合糖業文化與休閒,為到臺南找甜頭增添許多趣味。
|目錄|
05 【序一】秋燥,宜吃甜讀甜夢甜甜/王浩一
08 【序二】最甜蜜的文化資產/施國隆
10 【序三】到臺南探訪甜蜜源頭/葉澤山
Chapter 1 甜蜜時代
14 【臺南糖業大事紀】
18 打開臺南糖業發展史
Chapter 2 甜蜜人生
28 【糖是怎麼做出來的?】
32 甘蔗種植的幕後功臣——育種 胡金勝、黃明助
38 田庄博士退而不休——蔗農 王塗圓
46 從佃農變地主的傳奇——蔗農 詹天枝
52 原料活字典——原料課 鄭炳坤
60 碩果僅存的五分車司機——保養場 許青雄
68 製糖第一關——壓榨室 張文泰
74 甘蔗清淨的舵手——清淨室 李學
80 冬季裡洗三溫暖——結晶室 李世忠
86 善糖大聲公——分蜜室 吳文魁
92 糖廠心臟的守護者——鍋爐室 蘇振峰
98 與電共處的人生——電氣室 王國興
104 製糖工場的眼睛——檢驗課 蔡燿旭
108 臺糖詩人——製糖工場 鄧豐洲
114 善糖大掌櫃——總務課 翁文仁
120 守護文化資產的園丁——文物館 洪秋林、吳子儀
Chapter 3 甜蜜旅程
126 工藝美學新地標——總爺藝文中心
132 倉庫群蛻變為國際藝術村——蕭壠文化園區
138 鼓樂的魔法世界——十鼓仁糖文創園區
144 鐵道迷的朝聖地——新營鐵道文化園區
150 重溫五分車的滋味——烏樹林休閒文化園區
156 活的糖業博物館——善化糖廠
附 錄
162 一 認識糖鐵
166 二 糖鐵老骨董
170 三 善糖文物
176 四 甜蜜副產品
180 參考資料
|書序|
【序一】
秋燥,宜吃甜讀甜夢甜甜
臺南人對於氣溫畏寒,對於美食則喜甜,於是秋涼成了吃甜的好季節。從熱騰騰的紅豆湯、米糕粥到現炸的白糖粿,當秋風起兮,街坊巷弄即陸續上市。
我的生肖屬螞蟻,這是家母在我童年時戲謔的話語。確實,對於甜味我是無法招架的,甚至走入文史工作,從事田野調查之際,對於糖業也有說不出的好奇與好感。美食寫作時,總也喜歡探究「為何臺南的美食總是偏甜?」一些推敲,一些探究,順著甜味的蹤跡,我像一隻螞蟻敏感地豎著兩根長長觸角,東嗅嗅,西聞聞。
過去臺灣有近約五十座現代化的糖廠,目前仍在運作的僅剩善化糖廠、虎尾糖廠。每年「冬至」節氣,糖廠這天會啟動所有設備,煙囪開始整天冒著白氣,裊裊騰騰,小鎮的天空瀰漫著幸福的糖味,北風南吹,直到次年的春分節氣前後,蔗田的甘蔗已經砍伐殆盡,廠房也跟著歇息。我去過虎尾糖廠,也曾走近善化糖廠,喜歡遙想那個美麗而忙碌的時代,五分車穿梭城市前往郊外蔗田的景象。
一六二四年,荷蘭人來了,他們啟動「臺灣:會釀蜜的蜜蜂」的想像,招來先民旅居這座島嶼,開始大量種植甘蔗,結果漳州人來了,泉州人來了,福州人來了,水牛也來了……,我的美食書寫,便順著這道「糖的歷史路徑」,爬梳出原來「臺南人也是生肖屬螞蟻」的有趣結論。
臺南美吃都偏甜?是的(驕傲,握拳)!福州菜偏甜有點近乎無錫,其實蘇州菜、杭州菜也是。愛吃甜的城市都有些共通性,富庶而且講究。臺南與福州的美食淵源緊密得很,福州菜甜得神出鬼沒,這點,臺南美食有聯結到了。自從鄭成功來了後,臺南的料理便與福州菜若即若離,明的,自立門派自成一格;暗的,一脈相傳有跡可循。
話說,福州菜偏甜始於元朝,元朝由於東西文化交流,使得福州在製糖方面具備了世界一流的工藝水準,福州一帶成了蔗糖的重要產區。到了明朝,糖業更擴大到福建整個地區。明鄭時期之前,「糖文化」已經隨著先民來到了臺南,話說荷蘭人在臺南發展糖業,當時所倚賴的製糖人力、技術,甚至水牛、黃牛都來自福建。這也說明了,當鄭成功來臺南後,糖業的發展是無縫接軌的。而臺南小吃更因此多了福州菜料理的基因,偏甜,愛吃甜,也成了這座舊城人們驕傲的地方之一了。
說臺南小吃,我口沫橫飛。寫臺南糖產業的歷史,好友黃微芬筆下的細膩與寬闊,我是無法望其項背的。認識她,因為她從事記者一職;喜歡她,因為她書寫的專業觀點與對人的關懷。我有幸,先拜讀了她的《甜蜜蜜——到臺南找甜頭》大作,順著她的筆尖,從第一篇「甜蜜時代」展開糖歷史的認識,但讓我如獲至寶卻是在第二篇「甜蜜人生」的糖業職人現身說法,她的資訊與史觀滿足了我對於「甘蔗食材」的學習渴望。我自己的書寫有一部分篇章是關於「食材的故事」,因為我認為那是「食物教育」重要的基礎,於是我寫酪梨、西瓜、龍眼、蘿蔔、蘆筍、菱角、綠竹筍、大白柚、釋迦、芒果、花生、苦瓜、木瓜等等,但是重要而龐大的「甘蔗」知識系統卻是我不敢輕易去碰觸的。
讀著微芬的文字,總覺得有糖香泛出,她鉅細靡遺地整理資料,書寫她的經驗與觀察,更精彩的是:職人專訪的那些篇章,記者出身的她究竟不同,如果是我來訪談一定淪為乏味之作。可是,細細讀著她所記錄的每一個人專任工作,真能感覺著甘蔗汁開始在糖廠鍋爐裡煮沸,然後依序分流到不同的工序,這些人,都是一輩子把一件事做好的「職人」,他們談著他們的工作,清楚而且完整。微芬的文字也把他們的熱情記錄了下來,真是難得。
附錄的副產品篇章:臺糖冰棒、健素糖,微芬的文字變軟了,我的美食經驗也浮現了出來,健素糖的消失是我最揪心的一件事,我可以問:「臺糖,你會考慮讓健素糖重出江湖嗎?」因為我實在太懷念它了。令人振奮的好消息是,一些退役的舊糖廠如今蛻變成文化園區、博物館,在我們緬懷糖業的過去種種之際,新生的蝴蝶帶來了美麗的幻色,重新書寫「新可能的甜甜夢想」。
作家‧臺南文史工作者 王浩一
【序二】
最甜蜜的文化資產
總爺藝文中心林木蒼鬱清幽,過去是日治時期臺南麻豆總爺糖廠的所在地,擁有豐厚產業歷史與文化,也是國內推動產業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再利用的重要基地;此次出版《甜蜜蜜——到臺南找甜頭》一書,旨在記錄、建構臺南地區糖產業文化發展的歷史脈絡,找尋出這塊土地一路走來的完整圖像。
甘蔗不僅帶來甜蜜蜜的滋味,因甘蔗而滾動的經濟轉輪,自荷蘭時期到日本統治臺灣,乃至於國民政府遷臺後的五○、六○年代,更是經濟命脈,對於臺灣社會的生存發展功不可沒。
本書從臺灣糖業整體的發展著眼,再聚焦臺南地區糖廠、糖業的發展,並訪談臺南地區糖廠員工,透過臺糖元老的回憶與見證,帶領讀者從糖廠本身出發,認識曾經輝煌一時的製糖事業和製糖科技。日治時期開始引進的新式機械化製糖工場,即以「汽電共生、環保節能」方式製糖,從老員工的生命經驗中,萃取製糖工作者人生的精華,讓讀者瞭解蔗糖生產過程中累積豐厚的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
臺南市政府總爺藝文中心推動產業文化資產保存、活用等工作已有相當良好的基礎,本局樂見臺南市政府更深化地推動地方文化資產宣導工作;本書的出版,不但豐富了糖業文化資產的考證與閱讀資料,讓國人更瞭解糖業文化是臺灣文化的重要表徵,而對於糖業文化資產的保存與發揚,相信更具有前瞻性的貢獻。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局長 施國隆
【序三】
到臺南探訪甜蜜源頭
甘蔗是臺灣的特產,自二次大戰結束後,國民政府將原由日本人經營的大日本、臺灣、明治及鹽水港等四家製糖會社合併,成立臺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臺糖的營運寫下臺灣經濟發展史重要的一頁。其中臺南是日治時期新式製糖工場的大本營,延續著嘉南平原的產業發展命脈,儘管因產業結構改變而導致製糖產業式微,然而過去豐厚的糖業文化底蘊,已成為臺南地區重要的文化資產。
甘蔗,蔗糖,甜蜜蜜!夏日微風吹著蔗林沙沙作響,蔗園裡飄著蔗香,甜蜜蜜的滋味老少皆喜;五分車穿梭在田間小路,稻香綠蔭,田園風光盡收眼底,搭載著童年追火車偷甘蔗的甜蜜回憶;糖廠轟隆隆的機器聲震耳欲聾,蔗糖的甜蜜滋味由此而生。從蔗苗種植、甘蔗採收、運送、壓榨、清淨、結晶到分蜜,甘蔗的產銷帶動大臺南成為糖業重鎮,也開啟了地方糖業文化的風華時代。
在產業結構變化洪流中,大臺南有幸留下彌足珍貴的糖業文化資產,其中善化糖廠更是全臺唯二仍在運作的糖廠(另一處為雲林縣虎尾糖廠)。在文化部補助下,糖業產業文化資產再生計畫蓬勃發展,退役的糖廠經活化搖身為休閒園區及藝文展演空間,成功賦予老糖廠新生命,寫下糖業文化新序章,也是糖業文化歷史空間再利用的最佳典範。
本書《甜蜜蜜——到臺南找甜頭》分為甜蜜時代、甜蜜人生及甜蜜旅程三個部分。除了完整刻劃臺灣糖業歷史,也從各堅守崗位的從業人員口述訪談,一覽甘蔗從種植到榨製成品的生產過程,同時汲取糖業工作者的人生經驗,透過形聲色的文字描述及生動的插圖來豐富讀者的感官,彷彿與從業人員一起肩負這甜蜜的負荷。此外,本書規劃糖業巡禮路線,結合糖業文化與休閒,為到臺南找甜頭增添許多趣味。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長期致力地方產業再生發展,嘗試在傳統糖業文化與產業轉型中碰撞出新的火花,找尋糖業文化的無限可能。希冀透過本書的出版,能留下珍貴的製糖文獻,並能循著本書的軌跡,像小螞蟻般,一同到臺南找甜頭,憶想當年糖業生產的繁盛與生活的甜蜜。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局長 葉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