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縣長序 創造遊子得以回歸的新故鄉 001
處長序 老聚落的新賣點 002
第一章 前言 003
第二章 後壁鄉菁寮聚落
第一節 後壁鄉與菁寮聚落 004
第二節 菁寮的聚落資源 010
第三章 保存與活化計畫說明
第一節 計畫緣起 019
第二節 計畫內容與執行項目 021
第四章 計畫執行成果
第一節 96年度 執行整體成果
寮聚落活化與再生計畫 024
營造後甜蜜新故鄉之尋找菁寮嫁妝街後花園(社區案) 130
菁寮聚落老照片出版 132
菁寮聚落整體環境保存規劃設計及監造 133
菁寮聚落整體環境保存景觀工程 145
第二節 97年度 執行整體成果
菁寮聚落保存與文資培力計劃 149
營造後甜蜜新故鄉之復刻傳統手工技藝(社區案) 193
找尋染織原鄉墨林社區失落的產業文化(社區案) 197
菁寮藝陣金獅鼓動─菁寮金獅薪傳計畫(社區案) 205
菁寮聚落整體環境保存景觀第2期工程(硬體) 212
第三節 98年度 執行整體成果
營造後甜蜜新故鄉之復刻傳統手工技藝續曲(社區案) 215
找尋小菁藍染原鄉(社區案) 216
無米樂旅遊服務中心揭幕 219
菁寮導覽地圖及漫遊手冊 222
菁寮聚落影像紀錄 223
畫農點菁繪畫比賽 224
菁寮風華經典再現攝影比賽 225
菁寮聚落整體環境保存景觀第3期工程 231
第五章 討與建議
第一節 畫執行困難與檢討 235
第二節 續推動建議 236
附錄
96年度 菁寮聚落整體環境保存景觀第一期工程圖說 240
97年度 菁寮聚落整體環境保存景觀第二期工程圖說 310
98年度 菁寮聚落整體環境保存景觀第三期工程圖說 312
|書序|
創造遊子得以回歸的新故鄉
2004年,一支紀錄農村生活、探討農村處境與價值的紀錄片─「無米樂」的發表,造成舉國轟動,也讓菁寮這個原本默默無名的農村市街,一躍成為南部農村的代名詞,成為全國各社區追尋農村傳統價值時參訪朝聖的對象。無米樂的效益持續發酵至今,來自全國各地的鼓勵與肯定,也讓沉寂已久的的菁寮聚落,漸漸發展出農村的內在自信與可能信。
隨著菁寮的知名度,聚落過去盛行的嫁妝產業及特色建築、老街、民俗文化…等文化資產,也重新得到關注,2006年至2009年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區域型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計畫」的推動下,逐年完成多項菁寮聚落文化景觀保存計畫,以及社區培力工作坊的全面展開,希望促成社區產業的活化並凝聚社區意識,作為文化保存的基礎,為了展現此一成果,並為社造留下典範,特別編輯本書。
菁寮聚落的社造成功,在於營造一處讓群體得以安身立命、長相聚首的好所在,一個足以啟發、召喚和說服更多人駐足下來的理想生活,一個有助於彼此「長相聚首」的連結網絡。我們期待創造一個遊子得以回歸的新故鄉。
如何創造一種與保存結合的生活情境,讓聚落保存成為社區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同時,藉由地方價值的發掘與地方認同的建立,讓居民認同當地的歷史文化,培養公共意識與社區感,進而理解聚落保存的意義並認同保存的理念,有助於培養文化資產保存意識。我們在菁寮聚落看到這樣的一個可能,也看到這樣的一個希望。
臺南縣縣長 蘇煥智
老聚落的新賣點
菁寮身為臺灣典型農村,與其他農村同樣面臨嚴峻的全球競爭壓力,也同樣保留著農村質樸的氣氛與濃厚的人情味。近年因「無米樂」紀錄片呈現聚落農民對消逝中的稻米產業之珍惜,引發共鳴而聲名大噪,四面八方慕名而來的遊客,讓沉寂已久的鄉村市街,多了幾分熱鬧,觀光客的湧入,除了引發公共設施超載負荷的問題外,藉著此高人氣推展農村體驗旅遊的嘗試、稻米產銷模式的創新,以及以社區營造方式推動的社區產業,似乎也讓社區看到了另一種可能的發展契機,青年人口的回流似乎不再遙不可及。
菁寮聚落為嘉南平原最重要的稻作生產專業區之一,在臺灣拓墾發展過程中,因位居古官道上驛站之地理區位優勢,而在區域中扮演著重要的政經角色,其崛起發展可說是臺灣傳統農村的代表性典型之一。即便許多傳統建築、街屋景觀已多有所重建和翻修,但就聚落整體文化資產環境現況而言,仍不失其傳統農村聚落懷舊氛圍、歷史紋理和生活質感,相對於鄰近其他農村聚落,確實具聚落保存或登錄老聚落的潛力。
菁寮聚落中值得保存的文化資產,經過2006年至2009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區域型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計畫」的規劃研究,已獲得初步的成效,並為展現推動成果,特別委請黃文博校長編輯此書。
儘管這是1本成果專輯,但仍以圖文並茂的編撰方式呈現,從菁寮聚落及其歷史資源談起,兼論保存及活化計畫的緣起與執行內容,最後收錄2007年至2009年的分期成果重點,期使菁寮聚落改變面貌歷程與結果,作一完整的呈現,留下紀錄,也留下經驗。
感謝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長期對菁寮聚落保存及活化計畫的支持,也感謝投入心力與智慧的各年度執行團隊,更要感謝菁寮聚落的諸位賢達與鄉親,因為大家的同心協力,才有機會讓菁寮聚落,成為甜蜜的新故鄉。
臺南縣政府文化處處長 葉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