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市長序 發掘人間國寶 4
局長序 為文化首都增色增彩 6
處長序 興奮與感恩 8
凡例 12
緒論 13
第一章 剪黏工具材料和配件作法 32
第一節 工具、材料總覽 33
一、工具一覽:王保原藝師排列展示 33
二、各式主要材料 39
第二節 材料作法:麻絨水泥、棉仔灰、玻璃片 42
一、麻絨水泥:粗胚胚體材料 43
二、棉仔灰:多功用的黏著材 45
三、玻璃片:素胚外觀材料 51
第三節 配件作法:甲毛、尪仔頭、頭盔 58
一、甲毛 58
二、尪仔頭 62
三、頭盔 69
第二章 人物製作 78
第一節 喬國老、劉備和趙子龍尪仔造形概說 79
一、戲齣尪仔堵作品「甘露寺」 80
二、喬國老、劉備和趙子龍 81
第二節 喬國老人物製作 83
一、粗胚 88
二、官服製作 90
三、鞋靴 95
四、腰帶、垂飾配件 96
五、領巾 96
六、尪仔頭 97
七、官服裝飾 100
八、手部 102
第三節 劉備人物製作 104
一、粗胚 107
二、龍袍(官服)製作 109
三、鞋靴 113
四、尪仔頭 114
五、龍袍(官服)裝飾 118
第四節 趙子龍人物製作 122
一、粗胚 126
二、戰甲 128
三、尪仔頭 139
四、領巾 141
五、配劍 142
第三章 配景、鏡框的製作及固定 144
第一節 配景製作 145
一、馬 145
二、亭景 148
三、案桌、台階和樹木 150
第二節 人物和配景的固定 151
一、人物 152
二、配景 153
第三節 鏡框製作 154
一、放堵 154
二、鏡框製作 155
第四章 尪仔堵作品美學分析──以「甘露寺」為例 156
第一節 主題與構圖設計 158
第二節 造形、顏色、材料 162
第三節 尪仔堵作品美學特色 164
結論 166
參考書目 170
附錄:一、歷年作品圖表 173
二、訪談紀錄 188
三、工作坊紀錄 207
|書序|
市長序
發掘人間國寶
寺廟是傳統民間活動重要的集會場所及精神生活寄託的中心,其傳統工藝美術與民間的傳統信仰文化緊緊結合,形成珍貴之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在這之中,廟宇屋頂、壁堵上的傳統剪黏裝飾隨著時間、日曬雨淋等因素日漸斑駁、凋落,且在求快、求新的現代社會,逐漸被方便組裝的新材料取代,因此,保存、傳承與紀錄剪黏師傅之技藝為刻不容緩之事。
王保原師傅是目前臺南唯一獲國家指定之保存技術保存者,其因傳承中國汕頭剪黏名師何金龍的獨門絕技「甲毛」,作品嚴謹而細緻,具有高度藝術價值,不但在臺南許多廟宇中(如:佳里金唐殿、佳里興震興宮、柳營果毅後鎮西宮等)留有令人讚嘆之作品,也增添、點綴了城市的文化底蘊,讓一向以「文化首都」自居的臺南更有吸引外地人來訪的魅力。
傳統剪黏融合雕塑、鑲嵌及彩繪等多樣技巧,進而形成一種繁雜、半立體或立體之空間藝術型態,為了使社會大眾更深入的了解剪黏藝術之美,《王保原剪黏工藝技法圖解》委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撰寫,以詳細的圖面、文字與影音資料,包含工具、材料比例的運用與配置,逐步介紹剪黏尪仔每個步驟的做法與進程,並且透過訪談、作品圖說詳實紀錄剪黏技法,建構出剪黏大師最完整的樣貌。
最後,在本書出版之際,要同時感謝「王保原剪黏創作傳習工作坊」全體師生為延續傳統文化所付出的心血;市府亦將持續推動傳統文化扎根、傳習及發揚,讓無形文化資產得以延綿發展,開展出新生命。
臺南市 市長 賴清德
局長序
為文化首都增色增彩
從2010年「剪黏大師王保原暨南瀛剪黏匠師與畫師特展」、2012年「原祿火吉」特展,到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2012、2013連續兩年的「王保原剪黏創作傳習工作坊成果展」等,文化局不斷將臺灣剪黏國寶─王保原師傅對於藝術的熱誠與生命故事介紹給大眾認識,引起許多關心傳統藝術之人士迴響。
「人」是文化資產中最為重要的部分,這是全民皆有的認識,因為再悠久的古蹟與歷史建築,若當初沒有工匠、藝師們的巧手,其藝術價值必定失色許多;而臺灣傳統廟宇建築相當多,師傅們為圖溫飽或技出同源之故,有時身兼數種技藝以承造廟宇工作,故王保原師傅除通曉剪黏、彩繪技藝外,各類雕塑類作品(如洗石子壁堵、石獅、龍柱等)亦是其精彩之作,可見其藝術成就之高。
有關王保原師傅相關研究圖書、影音,有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曾吉賢副教授拍攝之《剪黏‧保原師》、原臺南縣政府文化處《臺南縣藝文資源蒐集保存計畫─藝文資源深度訪談紀實報告書》、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於2011年出版之《巧手天成─剪黏大師王保原的尪仔人生》以及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於2012年出版之《巧剪精黏─王保原剪黏泥塑作品賞析》,分別進行平面、影音資料之調查紀錄,偏向其生命史及作品介紹,但對於剪黏尪仔作法,僅在《巧手天成》一書以一個章節的篇幅敘述;本書有別於上述資料,將內容著重於王保原師傅剪黏製作技術,有詳細文字介紹及圖片解說,我們期待透過專業團隊的紀錄與資料分析,讓民眾能完整接觸剪黏的繽紛世界,也讓王保原師傅的剪黏技藝得以保存流傳。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局長 葉澤山
處長序
興奮與感恩
臺南市佳里區王保原師傅為潮汕派剪黏司傅何金龍、王石發直系傳人,並擅泥塑,技藝精湛,曾經修護何金龍剪黏及葉王交趾陶作品;其構圖佈局具空間層次,塑造人物動作、表情栩栩如生,剪黏特色工法有「甲毛」(將玻璃剪成火柴狀和月眉狀),並能使用早期瓷碗碟盤豐富多樣的紋樣釉色,曲勢度形加以剪裁,黏貼手路細緻,對施作過程之工具及材料運用考究,保存剪黏製作特出的技藝與知識,故於2011年5月23日獲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現文化部)公告指定為「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凸顯剪黏藝術的重要性。
然而傳統剪黏技術在現今社會中面臨相當大的挑戰,隨著傳統匠師的凋零,剪黏技法勢必將逐漸流失,即使有影音資料,仍須將其完整書面化,做為日後此剪黏藝術流派的教學教材,提供更多領域之教學資源,使其代代傳承。
《王保原剪黏工藝技法圖解》即是為了能有系統地將國寶級地位的王保原師傅的剪黏製作技術加以記錄,包括:工具、材料的介紹,製作胚土、粗胚時比例的調配,從構圖、剪裁玻璃片,到細部彩繪等施作方式,配合本處辦理「第二期王保原剪黏創作傳習工作坊」之「甘露寺」的人物角色製作流程與圖像資料,予以完整地保存及整理,並委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負責撰寫,為國內第一本剪黏技法專用之教科書,使往後有心探索剪黏藝術的學習者能有清楚、明晰之臨摹學習教材,極富學術與推廣價值。
本處未來將持續針對本市已登錄之傳統藝術及其保存者進行傳習與推廣計畫,透過多方面的記錄,完整留存珍貴之文化資產,延續文化生命。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處長 林韋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