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鹽業是臺灣極為特殊的傳統產業,自2002年七股鹽田完全廢曬之後,鹽業正式走入歷史。為使鹽業不被後人遺忘,黃文博校長、許献平先生踏訪北門、將軍、七股三區的鹽田產業並記錄下來,留予民眾參考。
|目錄|
緬懷鹽鄉 縣長序
探索鹽鄉風情 處長序
我佇鹽埕大漢 作者序
001 南瀛鹽景概述
北門鄉的鹽田景觀
【王爺港鹽田】
004 王爺港鹽田
005 第一崗樓
006 範仔溝
007 頭港大排
008 平安鹽祭
【蚵寮鹽田】(武德會鹽田)
010 武德會鹽田
011 第二崗樓
012 玄武岩岸堤
013 紅磚水門
【洲北鹽田】
014 洲北鹽田
016 舊埕
017 舊埕福安宮
018 北門國小
019 第四崗樓
020 第三崗樓
021 北門嶼
022 北門永隆宮
023 港北
024 永隆溝
026 北門嶼教會
028 烏腳病患手工藝生產中心
029 白宮病房
030 臺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
032 北門鹽場辦公廳
034 北門出張所
036 化驗室
037 榕樹群
038 公有車庫
039 北門鹽場員工宿舍群
040 鹽工住宅50戶
041 東安宮邱二爺
041 鹽警中隊部
042 洗滌鹽工廠(洗鹽場)
044 洗鹽場變電室
045 洗鹽場攪水池
046 洗鹽場沉澱池
047 洗鹽場澄清池
048 洗鹽場水塔
050 1號倉庫
052 3號倉庫(北門遊客服務中心)
054 回滷鹽埕
055 修理所及舊辦公室
056 地磅室
057 油料庫(蓄水池)
058 北門鹽工之家(錢來也)
060 鹽工住宅22戶
061 鹽工住宅20戶
062 七星景觀湖
064 北門復育鹽田
066 輕便車仔及鐵軌
067 豬屠溝
【中洲鹽田】
068 中洲鹽田
069 中洲竹篙埕
070 十六號鹽埕
071 老祖媽墓
072 狗氳氤碉堡
074 南化提溴磚塔
076 石膏寮仔
【井仔腳鹽田】
078 井仔腳鹽田
079 館府山
080 館東仔
081 永華露營區
082 管內殘跡
083 雨港
084 第1組改造鹽田
085 第1組泵浦寮仔
086 第1組磚造水門
087 1號(四間)水門
088 玄武岩海堤
089 第2組鹽灘
090 第8組鹽灘
091 第8組泵浦寮仔
092 三寮灣溪
093 第9組鹽灘
094 第9組泵浦寮仔
095 第4組鹽灘
096 5組竹篙埕
097 6組翻頭仔鹽埕
098 井仔腳
099 井仔腳泰安宮
100 鹽工住宅12戶
101 鹽民媽祖婆
102 蚵寮仔
103 蚵寮仔興安宮
104 觀光鹽田(第7組)
106 觀海樓
109 解說亭
110 水車
111 馬達小木屋
112 觀光鹽田蒸發池
114 觀光鹽田水沫仔
115 第7組水門
116 北門內海
117 黑腹燕鷗賞鳥季
118 豬母廟
119 快速道路涵洞
將軍鄉的鹽田景觀
【馬沙溝鹽田】
120 馬沙溝港
121 馬沙溝場務所
122 馬沙溝鹽田
123 中幹線鹽警哨所
124 中幹線輸滷溝
125 散落在鹽田裡的石碖
126 矗立在鹽田中的電線桿
128 水車座遺跡
129 中幹線軌跡
130 五棟寮仔
131 東聖宮
132 五棟寮仔鹽田
133 後港鹽警宿舍
134 後港地磅
135 後港鹽田
136 後港鹽民住宅
【青鯤鯓鹽田】
138 扇形鹽田
139 5號水池
140 扇形鹽田輸滷溝
141 扇形鹽田工具寮
142 扇形鹽田水門
143 鹽豐橋與鹽興橋
144 青鯤鯓鹽工宿舍
145 青鯤鯓場務所
146 青鯤鯓倉庫
147 50戶鹽工住宅
148 西南航道
149 青鯤鯓鹽田
150 青鯤鯓鹽田工具寮仔
151 青鯤鯓鹽田輸滷溝
152 青鯤鯓鹽田水門
153 青鯤鯓鹽田排水溝
154 7號抽水機房
155 7號水池
七股鄉的鹽田景觀
【頂山鹽田】
156 頂山仔
157 頂山國小
158 頂山鹽民衛生所
159 頂山槍樓
160 頂山場務所
161 三山五嶽
162 頂山鹽田(東)
163 頂山鹽田(南)
164 頂山鹽田給水溝
165 2號抽水機房
166 2號水池
167 2號給水門
168 8孔仔水門
169 玄武岩堤岸
170 西寮中濃度滷池
171 西幹線中繼站
【中寮鹽田】
172 十棟寮仔
173 鹽光文教基金會七股工作站
174 臺灣樂活村鹽田復曬區
175 水車體驗區
176 曬鹽工具
177 中寮鹽田
178 中寮高濃度滷池
179 臺灣鹽博物館
180 會社
181 會社的禮堂
182 雲管處七股管理站
183 機關車頭
184 洗車臺
185 光復國小
186 中寮鹽警宿舍
187 機車庫
188 單身宿舍
189 碳粉匣工廠
190 物料倉庫
191 職員宿舍
192 變電站
193 洗滌設備
194 七股鹽山
196 不沉之海
197 鹽雕藝術
198 水鳥雕塑區
199 遊樂設施
200 販賣部
201 粉碎設備
202 鹽包倉庫
203 風車區
204 收鹽機具陳列區
205 七股鹽山地磅
206 鹽田示範教學區
207 鹽灘機械化的結晶池
208 苦滷池
209 1號抽水機房
210 半爿仔鹽埕
211 八棟寮仔
【臺區鹽田】
212 新山仔寮
214 臺區槍樓
215 臺區
216 鹽伕寮仔
217 南聖宮
218 臺區的水埕(北)
220 臺區的水埕(南)
222 臺區儲滷池
223 臺區抽水機房
224 臺區修理工房
225 臺區的工具寮
226 臺區的結晶區
228 臺區的水門
229 臺區的排水溝
230 七股瀉湖
【其他】
232 臺鹽隆田儲運站
234 臺鹽新營儲運站
235 東太子宮卸鹽臺
236 結語
237 參考書目
|目錄|
縣長序
緬懷鹽鄉
臺灣鹽業自1665年明鄭參軍陳永華開創「瀨口鹽田」起,到2002年七股鹽場關場完全廢曬為止,前後338年,是臺灣歷史、產業發展史的重要部分;我們在緬懷先民於這塊貧瘠土地的胼手胝足之餘,應該用怎樣的態度與心情來面對?
臺南縣的鹽田,主要分布於北門、將軍和七股等濱海3鄉,這裡在明清時期是倒風內海與臺江內海的範圍,先民為了生活,為了安身立命,幾次遷徙後,最後選擇這塊未墾的海埔地落腳,在這裡與海爭地,圍築魚塭、開闢鹽灘,逐次建立聚落、繁衍後代,並在這裡世代相傳,定根於此,生養於此,也老死於此,這裡變成新故鄉,最後都變成了原鄉。
2002年鹽田完全廢曬後,臺南縣政府接受國有財產局的委託,暫時接管臺鹽減資後所繳回的大片鹽灘及其周邊土地,2003年年底「雲管處」成立後,部分鹽灘撥交其管理,但不論產權移撥情形如何,這片數萬公頃的鹽埕地,還是任其日漸毀損的鹽埕地;有鑑於此,臺南縣政府做過極多軟硬體的努力,如保留「井仔腳鹽田」並轉型為觀光鹽田、「臺灣鹽博物館」的委外經營、全面審查與登錄具有歷史意義的鹽灘為歷史建築、鹽田歷史數位化的製作、鹽田工具影像紀錄的拍攝……,都希望為鹽業歷史及其未來發展,能夠有一些具體成效,留給後代子孫認識與緬懷。
《南瀛鹽景》即是臺南縣政府保存鹽業計畫的一部分,在於紀錄縣內現存與鹽有關的地景和設備,由鹽鄉子弟的黃文博校長、許献平老師和王素滿小姐執行,更具深層意義;在臺南縣市即將合併的此刻,《南瀛鹽景》的出版,將有助於大家對南瀛鹽鄉更多的體認與想像。
臺南縣縣長 蘇煥智
處長序
探索鹽鄉風景
鹽業是臺灣極為特殊的傳統產業,鹽田是臺灣極為特殊的人文地景,2002年七股鹽場這個臺灣最後的鹽田停曬後,正式宣告臺灣鹽業從此走入歷史。鹽業是結束了,但留下來的卻是悠久的歷史、龐大的鹽產與遼闊的鹽灘,就文化角度觀之,這些都是珍貴的文化資產,值得我們珍惜、保存與發揚。
過去,臺南縣對臺灣鹽的研究,專著部分,多著墨於歷史的面向及其數位化的建立,影像部分,則多著重於鹽場鐵道、鹽產工具等等專題的製作,對人文地景較少關注,《南瀛鹽景》即在補其不足。
《南瀛鹽景》以臺南縣內現存與鹽有關的景物為主,範圍包括原北門鹽場與七股鹽場轄內的10處鹽田,委由鹽工子弟的黃文博校長主持,黃校長再組工作團隊進行拍照、田調與編纂,團隊成員有文史專家許献平老師和攝影家王素滿小姐,就其專業領域相互搭配而完成本書。
《南瀛鹽景》收錄北門與七股兩大鹽場總計203個地景,內容有鹽村聚落、鹽民信仰、鹽灘遺跡、鹽田設施等等,這些文化地景都還存在於鹽田現場,也就是都還可以觸摸得到、看得到,甚至還可以體驗得到。我們相信,經過如此圖文搭配的呈現方式,將有助於更多人瞭解南瀛鹽業歷史與鹽鄉風情。
夕陽西下,遼闊的鹽灘,總會披上一層金黃外衣,如此壯麗美景,任何人都會讚嘆觀望;只是廣大的鹽灘,不應該只停留於欣賞而已,應該還有更多的文化議題,等待我們去探索。《南瀛鹽景》是一個全新的嘗試,期待更多的想法與做法,為南瀛大地開拓更為美麗的鹽鄉地景。
臺南縣文化處長 葉澤山
作者序
自細漢,我就佇鹽埕出入,遊玩的所在,就是曝鹽的所在,讀冊的路,就是鹽埕的路,一直到這嘛,攏嘛猶閣蹛佇四周圍攏是鹽埕的井仔腳,鹽埕對我來講,就親像阮兜的門口埕仝款。做一世人本土文化的研究,寫一世人的冊,就是毋捌好好仔為等於生我、養我的鹽埕,寫1本較親像人的冊,講起來實在誠見笑。
大概是2009年的5、6月仔,有一擺我去文化處開會,葉處長問我鹽埕的物件,猶有啥物通好做?我順喙應伊講「看會著的鹽埕景觀」,這嘛若無趕緊整理,閣兩工矣就無影無蹤矣。《南瀛鹽景》就是按呢生出來的,總算為我黃昏的故鄉,做1件比較較有光焱(kng-iann)的工課。
其實,《南瀛鹽景》我只不過是做个頭(bauh-thau)爾爾,因為製作的時間誠短,單有100日左右,所以,我就邀請許献平老師佮攝影家王素滿小姐來鬥跤手,進前一寡普查案,攏是兩个咧鬥做,跤手誠猛掠(me-liah),配合度嘛誠好,上重要的是功夫一流的;阿滿姨仔本底驚驚,毋敢答應,我半騙半姑情(koo-tsiann),共伊講這是一个機會,翕相翕一世人,啥物時陣你才有1本屬於家己的攝影集?冊出來矣,掀看覓仔咧,應該袂予逐家傷失望才著。
3古外月的時間,阿滿姨仔差不多逐日攏咧翕相,頭前是總翕,後壁是補翕;我佮献平兄則1人寫1半,伊寫「七股鹽場」的部分,我寫「北門鹽場」的範圍,3个人就按呢分工拚命仔咧做,拚甲日月無光、風雲變色,會使講是無暝無日、無火無目。
雖然我佇鹽埕大漢,但是講起來誠見笑,寫《南瀛鹽景》的時,有誠濟幼路的物件,阮攏毋捌,好佳哉北門有涂丁信先生、七股有林允定先生、蔡石山課長、吳金祥場長等人,帶(tshua)阮南北走1輾,耐心共阮解說,阮才有法度寫出來,誠共感謝;閣較欲感謝的是北門戶政事務所吳璧華主任,因為有伊出面四界借各機關的樓仔頂,這本冊才有遐呢濟曠闊的大景,予逐家鼻芳,予逐家敨氣(thau-khui)。
鹽埕是我人生記憶上濟的所在,用《南瀛鹽景》回饋這塊生我養我的母土,予我一點仔彌補對伊虧欠的機會;感謝鹽鄉這塊鹹鹹的土地,予我大漢,予我機會。
計畫主持人 黃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