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Publications

書籍
臺灣碑碣與生活特展圖錄
  • 作者:
    撰文:何培夫、曾國棟
  • 出版者:
    台南市政府
  • 出版日期:
    民國90年8月初版
  • ISBN/ISSN:
    957-744-963-8
  • 語言:
    繁體中文
  • 規格:
    平裝/29.6*21cm/107頁
  • 定價:
    NT$250元

|內容簡介|

 

    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理事長邱仲銘教授有鑑於碑碣的重要性,而一般民眾卻少有機會去接觸,特別規劃「臺灣碑碣與生活特展」,將嚴肅、生澀的碑碣史料,轉為趣味、通俗的展覽,使原本就與社會息息相關的碑碣,再度融入民眾的生活之中。活動地點包括吳園藝文館、台南市立藝術中心、赤嵌樓、孔子廟及大南門碑林等多處,並辦理動態的拓印、古碑的介紹、專題演講,以及靜態的碑碣拓本展覽,引領民眾進入古碑碣的世界,從訪碑、讀碑、拓碑的實際體驗中,去認識臺灣的歷史文化。

    本書書寫碑碣的特殊性、作用性,並實際走訪各縣市拍攝碑碣,圖文並茂介紹臺灣各種重要、特殊的碑碣。

 

 

|目錄|

 

序文

001  臺南市  市長  張燦鍙

002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主任委員  楊正寬

003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局長  蕭瓊瑞

004  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  理事長  邱仲銘

005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  副教授  何培夫

 

007  緒論

016  特殊文體的碑碣

021  碑碣藝術欣賞

027  建築圖碑

029  碑碣與旌功頌德

032  殉難紀念碑

038  碑碣與政經建設

050  碑碣與開疆拓土

054  碑碣與社會檔案

067  碑碣與宗教民俗

072  碑碣與文教薪傳

079  碑碣與社會組織

082  碑碣與戰事遺跡

091  辟邪碑碣

093  展現意象的現代碑

097  特殊狀況的碑碣

 

101  參考書目

104  展覽重要模型

107  臺灣碑碣與生活特展工作人員

 

 

|書序|

 

「臺灣碑碣與生活」特展  序

 

    依據漢人許慎《說文解字》所稱:「碑者,豎石也。」古人即以石材堅硬而不朽,利於銘刻紀事,立碑以昭示垂後。從最早的周代石鼓文、秦始皇刻石、漢代熹平石經與武梁祠石刻,以至於歷代遺留數目豐碩的碑記,其作用不外乎紀功勳、述祖德、贊政績、彰律令、明學術、界疆域、闡宗教、避邪穢等。碑碣不只豐富生活,見證歷史,也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臺南市赤嵌樓雖以荷蘭遺蹟聞名,但是贔屭馱負御碑卻是臺灣唯一的文物;大南門碑林雖然只有六十一件清代碑記,已是臺灣最大的碑林;孔子廟歷代重修碑記非常完整,不負「全臺首學」的盛名;分佈本市寺廟的碑碣頗多,更是臺灣各縣市碑碣數量的第一名。臺南市古蹟多、文物多,甚至碑碣也最多,都是值得傲人的地方。

    臺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以關心、保護與宣揚文化資產為職志,每年舉辦年度大展,皆獲好評。今年特別以「臺灣碑碣與生活」為主題,由該會常務監事何培夫教授策劃展出。何教授曾經主持「採拓整理臺灣地區現存碑碣計畫」,以九年的時間完成臺灣地區的採拓碑碣工作,並出版《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十六巨冊,對於臺灣史料的貢獻良多。

    本次特展以「生活化」為原則,展示碑碣的形式、藝術欣賞、政經建設、宗教民俗、文教薪傳、社會檔案、開疆拓土、殉難紀念與戰事遺跡等生活素材,以碑碣見證臺灣歷史與文化。除了靜態的展示─圖文並茂的看板、摹印精美的拓本,以及動態的導覽─參觀赤嵌樓小碑林、大南門碑林與孔子廟歷代碑記,更有拓碑研習的實務演練。「古蹟活化」是本人一貫的主張,能將古碑活化,亦當樂見其成。看圖文、聽解說,覽石碑、學拓印,相信這是一趟豐富的文化之旅,本府文化局樂助其成。

    熱鬧的活動總有結束的時候,今將本次特展的內容彙編成冊,不只留下活動的記錄,也將成為簡明的臺灣碑碣文獻,裨益認識臺灣的歷史、文化。是為序。

 

臺南市市長  張燦鍙  謹識

2001年八月

 

 

    史學研究,端賴充分的史料作為基礎,而散落各地的碑碣文物,正是歷史學家中重要的第一手史料之一,碑碣的存在,或可增補史事的闕失,甚至更能訂正典籍的謬誤,故自古以來就受到學界的重視,與彝鼎等金屬器物銘文研究,合而發展為金石之學,同時也發展出摹製拓本的傳統技藝,至今不衰。據古書解釋,石之圓者謂之碑,方者謂之碣,古代或立石宮廷以視日影,或立石宗廟以繫牲口,以及立石墓所以下棺槨等,都屬石碑的濫觴。至秦漢開始,纔逐漸興起刻石紀功的風氣,當然碑碣的用途也就愈加廣泛,不論是政令、褒功、教諭、禁制,抑或銘記等,率皆與先民社會生活息息相關。

    雖然金石之學的發展,到了有清一代達到最高峰,也留下了豐碩的調查及研究成果,但台灣的開發較晚,古代碑刻缺乏,是以碑碣的調查、研究,起步也就慢了許多,前後不過一百餘年的歲月而已。台灣的碑碣採訪,開始於清代,當時主要是為了修志之需,因此在修志之前所辦理的採訪冊中,都會列有「碑碣」一目,記錄一些較為重要的告示、紀事等碑碣。日據以後,無論是為了統治需要或學術研究,漸有學者從事碑碣的研究工作,而蔚為風潮,這股熱潮一直持續到光復後的民國四、五十年代,都有很好的成果。

    本會自民國四十二年起,開始進行古碑全面採拓工作,數年之間,耗費不少人力物力,也歷盡千辛萬苦,採拓二千餘件,終於有了初步成果。本會古碑的採拓,一方面固然是保存文獻,另一方面,也提供學界研究,因此除了出版專書之外,定期舉辦拓本展覽、拓碑教學,也不失為發揮古碑價值的另一種管道,同時也引起有志歷史文化者參與拓碑的興趣,任教成功大學的何培夫教授,就是其中傑出的佼佼者。

    何培夫教授前於民國七十九年七月,主持「採拓整理臺灣地區現存碑碣計畫」,不辭艱辛,拓遍臺灣各個角落的碑碣,同時編印了十六冊專書,保存臺灣碑碣史料,厥功至偉。臺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理事長邱仲銘教授有鑑於碑碣的重要性,而一般民眾卻少有機會去接觸,特別規劃「臺灣碑碣與生活」,將嚴肅、生澀的碑碣史料,轉化為趣味、通俗,使原本就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的碑碣,再度融入民眾的生活之中。這項特展活動,自民國九十年八月二十五日開始展出,至九月三十日結束,活動地點包括吳園藝文館、臺南市立藝術中心、赤嵌樓、孔子廟及大南門碑林等多處,舉凡動態的拓印、古碑的介紹、專題演講,以及靜態的碑碣拓本展覽,引領民眾進入古碑碣的世界,從訪碑、讀碑、拓碑的實際體驗中,去認識臺灣的歷史文化。

    主辦單位為使碑碣文化,更深入臺灣社會,特將展碑碣及歷史背景於活動結束後,以豐富圖文整理、出版為專輯。本會鑑於頗具史料價值,值得鼓勵,除贊助展覽出版,安排於民國九十一年間在本會台灣史蹟源流館展出外,並謹綴數語,樂為之序。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主任委員  楊正寬  謹序

民國九十年八月二十日

 

「臺灣碑碣與生活」探展  序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與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合作,自民國七十九年七月筆者開始執行「採拓整理臺灣地區現存碑碣計畫」;由於計畫與工作幅員龐大,原訂六年完成的期限,不得不延長為九年。採拓碑碣小組的成員不辭艱辛,由南至北、由西向東,逐年推進、逐次採拓,終於民國八十八年六月完成臺灣地區的採拓碑碣工作。

    本計畫共計採拓兩千多件具有歷史意義的古今碑碣,並且記錄近代碑碣四千多件的基本資料。臺灣分館典藏上述的所有拓本,用以保存珍貴的臺灣碑碣史料;同時編印《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用以流傳田野調查的第一手史料。歷年以來,已經出版〈臺南市(上)篇〉、〈臺南市(下)篇〉、〈澎湖縣篇〉、〈嘉義縣市篇〉、〈臺南縣篇〉、〈高雄市.高雄縣篇〉、〈屏東縣.臺東縣篇〉、〈雲林縣.南投縣篇〉、〈彰化縣篇〉、〈臺中縣市.花蓮縣篇〉、〈新竹縣市篇〉、〈苗栗縣篇〉、〈臺北市.桃園縣篇〉、〈臺北縣篇〉、〈宜蘭縣.基隆市篇〉與〈補遺篇〉等十六冊,備供各界參考。

    碑碣堅硬而不朽,史料豐富卻難讀;所有成果盡在圖誌中呈現,只是默默陳列於圖書館書架之上,等待有心人的發掘。雖然筆者曾經多次以「臺灣碑碣史料」為演講題材,極力訴說碑碣的價值與其重要性,但仍止於學術與教學而已。臺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理事長邱仲銘教授籌劃年度特展,認為碑碣雖然冷硬,卻是今古流傳的重要文化資產,更是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文物,因此促成本次「臺灣碑碣與生活」特展的誕生。

    如何將「學術性的題材變得趣味、生澀的碑文變得通俗、黑白的拓本變得彩色」,成為本特展「生活化」的課題。空中大學講師曾國棟先生與藝術工作者晏錦文曾經全程協助「採拓整理臺灣地區現存碑碣計畫」,充分了解臺灣碑碣的狀況,自然成為本次特展的必要伙伴。從展覽內容的選擇、工作的分配、圖像的敲定、拓碑的教學,三人同心協力,彷彿回到當年「採拓碑碣小組」的時代,更進一步而有社會教育的使命感。

    協會歷次特展皆製作專業而又精美的建築模型,增色不少。本次特展依例委請臺南女子技術學院江金榮老師製作立碑環境的立體模型,用以壯大陣容。策展事務繁雜,協會幹事蔡佳樺小姐以一人之力,綜理諸般庶務,任勞任怨。許多義工熱情的投入,無論會場佈置、導覽解說、拓碑研習或環境維護,在在表現親和的服務。從地方以至中央各級政府、單位的經費奧援,以及社會各界與個人的贊助,確實證明對於文化的重視。

    沒有群策群力,無法執行特展;沒有民眾參與,必定索然無味。謝謝所有關心、參觀或參與「臺灣碑碣與生活」特展的朋友,由於您們的支持,碑碣不再冰冷而得以生趣,史料不再死板而得以活現。立碑,果然垂之不朽。

 

何培夫  謹記於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研究室

中華民國九十年八月酷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