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台灣鄉試始於清康熙二十六年,止於清光緒二十年,舊志登記的臺灣文舉人名額共二百五十一人,文科進士共三十二人,其中,施瓊芳與施士洁是清領時期台灣唯一的父子進士,兩人住於台南赤崁樓旁,施瓊芳中試後未赴任,在海東書院任教,著作頗豐,但大部分散失在乙未兵災中,剩下的作品由兒子施士洁帶到大陸,其後餘生都未再回台。本文詳細探討這對進士父子的生平,並收錄其記載有關台灣本土之遺墨。
|目錄|
006 前言
010 清代臺灣文科科舉
011 鄉試
012 會試
014 殿試與朝考
015 臺灣歷科文進士名錄
022 施瓊芳
023 家世
023 勤學
025 仕官
026 人格,孝道
026 遺作
058 施士洁
108 市定古蹟進士墓
116 施士洁遺墨
117 臺灣海東書院課選序
130 鹿川募建宗祠
138 參考文獻資料
|書序|
序
我們生活,我們創造,我們真誠付出,我們用心感受,並且,一起感動。
長久以來,添財一直認為,這個世界上, "關懷" 是最有力量的,關懷這塊土地、關懷生活在這塊土地的人、事、物,是多麼美好、多麼有意義!
在處處講究 "與世界接軌" 的今日,人們可曾沉潛下來、細細思量,是否也該要求自己 "與歷史脈動接軌" 、 "與生命根源接軌" ?─擁有豐富文化資產的台南,是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城市,也是台灣面向世界歷史舞台的一個窗口,為這塊土地昔日的開發與常民生活留下可觀的見證,所以尋根溯源豈能不由台南府城出發?!
台南早期為台灣的政經文化中心,今日將成為台灣人的文藝復興基地!添財自就任以來,即擬定城市文化政策的五大方向,將以推展舊市區保存復甦計畫、重建歷史空間風貌、文化本土化推動政府與民間合作、進行城市藝文外交及建立藝術文化資訊中心等五大重點,作為府城文化建設發展的主軸。
文化來自生活的提煉,而台南的文化是台灣文化之根。台南市政府在文化局/文化資產課成立之後,便延續了民政局/禮俗文獻課時代─彙編學術著作─的優良傳統,更有系統的落實文獻工作大眾化,除定期台南文化出版品之外,也陸續編印一系列文化資產叢書,我們聘請本市文獻委員,從府城百姓的生存、生活到生根,都做了寬廣且深厚的報導,每一冊皆以平實的筆調,寫出深刻的內容,再配合專業美編,輯印成書,藉以記錄本市豐富的文化資源,作為鄉土教育補充教材,期能深耕本土文化,並達成文化傳承的責任與使命。
文化藝術是一個民族社會資產的累積,傳承愈多,文化藝術的資源也愈豐富。添財深切的希望,有一天,這些叢書不只是一本一本的冊子,而是每一個台南市民朗朗上口的基本常識,它可以凝聚成整體的力量,進而轉化為巨大的能量,讓文化融入生活、提昇府城的人文內涵,也讓我們這個具有國際與歷史觀的城市,處處充滿活力與希望,真正做到「古都新生‧台南提昇」!
台南市市長 許添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