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1626年,由於西班牙人擔心荷蘭人壟斷對日本及中國的貿易,於是出兵驅逐福爾摩沙島上的荷蘭人。雖然這個行動因為一場颶風而各失敗,但卻意外地留下一張由西班牙人繪製的「福爾摩沙島荷蘭人港口圖」,「鹿耳門」這個地名首次出現在文獻上。自明鄭以來,鹿耳門即為台灣的咽喉、對外的門戶,關係著府城乃至台灣的安危,透過觀察鹿耳門的歷史,及其在歷史上舉足輕重的地位,可以看到台灣殖民文化的另一面。
|目錄|
03 《府城文化資產叢書》序
06 ○、楔子
10 一、荷治的鹿耳門(Lacquymoy, Lacjemue)
14 二、明鄭的鹿耳門
20 三、清嘉慶前的鹿耳門
30 四、清道光後的鹿耳門
38 五、日治的鹿耳門
44 六、國府的鹿耳門
48 七、盡看鹿耳門
|書序|
序
「認識台灣,要從台南開始。」這是個人就任台南市長以來,經常掛在口上的一句話。台南是台灣開發歷史的源頭,包括「台灣」這個名稱,都是現今「安平」的古稱。
這樣一個歷史豐富、人文豐美的城市,蘊含了許許多多有形、無形的文化資產,從一座座古建築、一條條古巷弄,到民間習俗的豐富多元,個人深以這個城市為傲,也以能為這個城市貢獻一己心力為榮。
燦鍙承乏市政以來,便提出「文化首都」的具體目標,要將這個被稱為「文化古都」的城市,重塑活力,找到生機,配合她親水之都、科技新城、學術重鎮的特色,建設成為一個迷人、適合人居,擁有魅力的國際性都會。
要將這個城市的豐美文化發掘出來,一方面從民間的習俗出發,將「寺廟文化優質化」,如三月的「迓媽祖」、五月的「扒龍船」、七月的「作十六歲」,這是台南獨特的生活步調,背後各擁有重要的社會及文化的意義。自二○○○年元月,本市成立文化局以來,這些工作有了主政的單位,逐漸形成明顯的整合及轉型的趨向,相信假以時日,這些習俗不但不會從現代化的社會中消失,必更能成為這個城市吸引遊客、豐富居民生活內涵的重要活動。
除此之外,文獻工作的整理也迫不及待。以往,台南市政府在民政局禮俗文獻課的時代,便累積了許多頗具學術價值的著作;文化局文化資產課成立之後,我們更有計劃的希望將文獻工作通俗化、大眾化,因此,《府城文化資產叢書》的出版,便是邀請學有專精的學者,以淺白的文字,配合精美的美編,將這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宗教、信仰及藝術、文學等等,介紹給民眾及一般學子。希望文化代有人才出,永續承傳,萬世不休,一如文化局成立半周年提出的標語:「在台灣,只有這個城市,因文化而永恆。」
台南市市長 張燦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