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Publications

書籍
南瀛客家族群誌
  • 作者:
    楊昇展
  • 出版者:
    台南縣政府
  • 出版日期:
    民國99年12月
  • ISBN/ISSN:
    978-986-02-6065-6
  • GPN:
    1009904373
  • 語言:
    繁體中文
  • 規格:
    平裝/21*14.5cm/367頁
  • 定價:
    NT$500元

|內容簡介|

 

    臺灣是個族群豐富的地方,臺灣的文化也因此增添了繽紛的色彩,其中有個相當含蓄的客家族群。

    本書介紹客家族群在南瀛的分佈、宗教信仰、產業、生活適應與文化變遷的情況。

 

 

|作者簡介|

 

楊昇展

學歷: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

著作:公元2004年    「臺灣原住民族傳統姓名之研究」(碩士論文)

公元2006年    「台南縣原住民族語教學行動研究」(臺南縣國教輔導團出版)

公元2008年    「基督宗教對臺灣原住民傳統文化之貢獻與衝擊」(臺南縣國教輔導團出版)

公元2009年    「南瀛眷村誌」(臺南縣政府文化處出版)

公元2010年    「南瀛客家族群誌」(臺南縣政府文化處出版)

現任:台南縣歸仁鄉文化國小教師

 

 

|目錄|

 

002  《縣長序》努力走過的腳跡

004  《處長序》滿百滿意,功德圓滿

006  《自   序》客居山月半輪秋,影入南瀛湧鄉愁

012  第一章    前言

028  第二章    客家族群概述

030   第一節    歷史上的客家族群遷移

048   第二節    客家人在臺分佈祖籍與腔調關係

054   第三節    臺灣的閩、粵械鬥及其影響

074  第三章    客家族群在南瀛

076   第一節    客家族群在南瀛的分佈概況

084   第二節    南瀛宗族與祖籍概況

089   第三節    楠西鄉鹿陶洋江家古厝

104   第四節    楠西鄉油車江家古厝

118   第五節    「江春分公祭祀公業」

123   第六節    白河鎮客庄內

138   第七節    白河鎮海豐厝、詔安里、崎內李氏家族

146   第八節    東山鄉大客庄

148  第四章    客家族群在南瀛的宗教信仰

150   第一節    客家人與三山國王信仰

169   第二節    義民爺和南瀛客家賽神豬

188   第三節    伯公

194   第四節    神農大帝

200  第五章    客家族群在南瀛的產業

203   第一節    樟腦--東山鄉、楠西鄉、南化鄉

222   第二節    香蕉--楠西鄉、東山鄉

236   第三節    菸草--白河鎮汴頭里

246   第四節    古柯鹼--白河鎮崎內里藥仔會社

259   第五節    樹薯與粉薯--白河鎮崎內里金子農場

264   第六節    稻作和其他

267   第七節    油井--東山鄉牛山油礦、南化鄉竹頭崎油礦

282  第六章    客家族群在南瀛的生活適應與文化變遷

285   第一節    客家人在南瀛的文化風俗

302   第二節    「客家鄉親在臺南縣生活適應與文化傳承量表」問卷調查分析

322   第三節      推展客家文化不遺餘力的「台南縣客家文化協會」

334  第七章    結語

346  附錄一、三山國王為主祀神廟宇一覽表

352  附錄二、客家基本法

355  附錄三、「客家鄉親在臺南縣生活適應與文化傳承態度量表」

358  參考書目

367  作者簡介

 

 

|書序|

 

縣長序

努力走過的腳跡 

 

    「南瀛文化研究叢書」是南瀛學最為深厚的根基,包羅萬象的內容,庶民參與的書寫,深入淺出的筆調,圖文並茂的編輯,不但為本土史書開疆闢土、建立風格,也成為許多縣市爭相取經的對象。從山川史地、自然人文到聚落古蹟、宗教禮俗,再到產業美食、族群生態…,在在展現南瀛大地的好山好水好文化,豐沛的能量,為縣民帶來享用不盡的精神食糧;因為這套叢書,讓我們看到南瀛文化的多元多麗,也讓我們感受到身為臺南縣人的驕傲。

    17年間,「南瀛文化研究叢書」總計出版100冊,如此龐大的書量,前後動員在地文史同好60人,全部經費高達數千萬元,這在臺灣地方政府的發展史上,應屬創舉了。臺南縣政府以最長的續航力、最大的願力,在「臺南縣」走入歷史的前夕,將100冊的本土史書,完整的呈現於大家面前,也算我們這一代人對「臺南縣」歷史的善盡之責了;數十、百年後,當後代子孫回頭檢視我們這一代的功過時,將可輕易的發現我們努力走過的腳跡,他們會以我們為傲的。

    2010年底直轄市「臺南市」成立後,「臺南縣」將隨「臺南縣政府」的功成身退而成為歷史名詞,「南瀛」、「南瀛學」之名,恐怕也會因為「大臺南情結」而從此銷聲匿跡,不再有人提及,不再有人聞問;此刻,「南瀛文化研究叢書」便顯得極具重要,在地尊嚴、在地使命的歷史感,油然而生。

    不論環境如何變,不論名詞如何變,研究南瀛文化、發揚南瀛文化的初衷,一直是我們的堅持;寄望關心南瀛文化的縣民、文史朋友,大膽的將研究步伐跨越過去,讓自己的視野更為寬闊,更為遼遠。

 

臺南縣縣長  蘇煥智

 

處長序

滿百滿意,功德圓滿 

 

    「南瀛文化研究叢書」是臺南縣政府所有政府出版品中,持續力最久、出版量最大的一套專書,從1994年出版第1輯起迄今17個年頭,感謝蘇縣長在財政日益困難的情形下仍大力支持,使得本書的出版不致斷炊,在蘇縣長任內就完成70冊的出版,廣受縣民、文史學界好評,並多次獲行政院研考會、國史館頒獎肯定,這是長期投入南瀛文化研究的所有專家學者、文史同好,共同的傑作與成就。

    今年,我們以「南瀛豐美大地專輯」為題,推出第16輯3冊,在2010年12月底縣市合併前,將出版書量累積至100冊,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數字,代表功德圓滿、萬事齊全,不但對「臺南縣」歷史做了一個美麗的交代,也是送給新的「臺南市」一個豐厚的禮物;這亦是我們的宿願,一百好記,滿百滿意。這3本專書的書名及作者為:

南瀛太祖誌─林水永

南瀛客家族群誌─楊昇展

南瀛大地主誌.新營區卷─洪郁程、簡辰全、周茂欽

    以「豐美大地」為專輯名稱,其實也象徵了「臺南縣」結束前的歡喜豐收,其間也有一些冬藏的感覺;在「臺南縣」走下歷史舞臺之後,這麼龐大的在地史書,會是每一個縣民足堪細嚼慢嚥的精神食糧,可以悠哉遊哉的享用無數個寒冬,也可以是傳承幾代人的文化瑰寶。

    即便將來還有以「臺南縣」為範疇的文化研究叢書,應該也不會再以「南瀛」為名了,因之,100冊的「南瀛文化研究叢書」,便顯得極具歷史價值與時代意義,這是身為「臺南縣」人的驕傲,放到未來的「臺南市」來看,不論是文化的豐富性,還是大家的努力,我們都不輸人。

    感謝長期為南瀛大地付出心力與智慧的所有作者,也感謝文化處同仁的將士用命,更感謝蘇縣長持續的支持與指導;滿百,令人歡心,也令人感恩。

 

臺南縣政府文化處處長  葉澤山

 

自序

客居山月半輪秋,影入南瀛湧鄉愁

 

    台南縣一直給予外界是個「客家沙漠地區」的刻板印象,只是在白河鎮有「客庄內、海豐厝、詔安厝」、東山鄉有「前大埔、大客庄」、麻豆鎮有「客仔寮、北路客仔」、歸仁鄉有「客仔寮」等客家相關地名,卻是不爭的事實。而在筆者走訪這些地方時,由耆老訪談或文獻資料中,無不顯示這些地方恰為客家人居住區域。因此,可以確切地證明在清領時期,即有許多客家鄉親來到本縣開墾、定居。只是為什麼這些客家後裔會刻意地選擇隱藏或遺忘?是歷史的偶然或必然?一連串的問題就成了本文探討之所在。

    而多數祖先於清領時期來台的客家人,在經過悠悠歲月,發現自己先祖是客家人後,總能欣然接受。如楠西鹿陶洋江家、油車江家的族人在民國八○年代返鄉尋根,確定自己是客家後裔後,一群年過花甲之年的老者才啞然失笑於,自己曾對客家人冠以「客人仔」、「客人仔卡凍霜」、「客人仔心肝卡壞」的評價!而這些老者,除了對自己以前的魯莽感到過意不去外,同時也大聲地對外宣告,自己的祖先就是客家人,並於民國98年3月19日接受了客委會的補助,在鹿陶洋江家古厝舉辦了「客客作伙」的文化活動。這樣的轉折,讓人印象深刻。

    其次,筆者在最近的十年內,因著論文、撰書、教學而讓自己有幸得以在這三千多個日子裡,各自訪問了原住民、老榮民、客家人和閩南人等四個族群、七旬以上的耆老,各在百人以上。而在這樣的訪談過程中,那些日治時期祖父或父親就已來到東山、楠西、白河等地區採樟焗腦、燒炭剖藤、種香蕉、菸草、古柯鹼、樹薯和粉薯、鑽油井的客家人,他們「入山惟恐不深、入林惟恐不密」的「硬頸」精神,尤其叫筆者難忘。好幾次,為了拜訪這些山路遙阻的客家後裔,筆者只得於清晨六點以前從歸仁家中出門,怕的是這些年過耳順之年的老者,在東方乍白之際即已荷鋤耕墾。一趟往返3小時以上的車程,就擔心鎩羽而歸。而筆者開車行駛於這些崎嶇蜿蜒的山徑時,心裡除了每每忐忑難安外,更想著這些客家鄉親什麼地方不好落腳,卻偏偏選在這崇山峻嶺之間。但也因為地處偏遠,前不著村、後不巴店,被這些熱情的客家鄉親邀請留下來用餐,就成了筆者在本書付梓後的美好記憶。

    只是開荒闢土的「硬頸」精神,在為數眾多的閩南人地域,卻也有種「牛不喝水強按頭」的無奈。這也是長久以來,族群械鬥的後遺症。選擇隱藏身份,恰可讓自己及後代免於被標記和奚落的紛擾。以致於有受訪者在一開始表示自己並非客家人,後來才若有所悟的表示:「哦!對了!我的祖父是客家人。因為我曾經在小的時候,聽到他在拜拜時,用客家話對著祖先祝禱。」;有相識多年的朋友,在筆者訪談後,才間接得知對方竟也是客家人;有父親不願讓他的子女學習客家話,原因只在於不希望他學了客家話後,像他一樣受到閩南人的刁難;有略攢積蓄,欲購地生產者,賣方只因其客家身份而作罷;更有論及婚嫁的男女雙方,卻遭到家長極力反對,原因只在於自己是客家人。就這樣,「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固著認知,讓這些初期南下拓墾的鄉親吃盡悶虧。而這些客家鄉親終能憑藉著自己刻苦耐勞、誠懇踏實的精神,獲得閩南族群認同。

    民國五○年代以後,隨著就業環境的改變、族群通婚的頻繁,另有部分的客家人因著就業和婚姻來到本縣。這時期定居本縣者,因只是屬於個人或小家庭的移住,所以常有「孤鳥」插人群之感。但他們對於原鄉的思念,未曾稍減。在因緣際會下,他們一起將這股思念轉化成具體行動力量,因此於民國91年9月14日在本縣正式成立「台南縣客家文化協會」。而這些移居本縣未過半世紀的鄉親,在「親不親,故鄉土;美不美,故鄉水」的心情下,沒事往台南縣客家文化會館裡走動,就成了生活中的最大慰藉。也為了凝聚更大的力量,協會於民國94年作了一年的普查,試圖結合上述在清領時期、日治時期祖先即已來台的客家後裔,來一起為客家語言和文化復振做最大的努力。雖然努力的過程辛苦,但彼此相濡以沫的精神卻是讓他們甘之如飴。

    總之,個人深深覺得何其有幸得以撰寫此書,在訪談的過程中,無不受惠於這些長輩們的熱情款待與暢所欲言。就如同台大教授張文亮在其撰寫的《台灣不能沒有客家人》一書所言:「我不是客家人,不會講客家話,不會唱採茶歌,不會做粄條,不會煮酸菜豬腸。但只要稍微懂一點點客家人在台灣所做的點點滴滴,就會被牽引、被感動。」相同地,筆者在走訪這些鄉親後,也有這種感受。「南瀛真的不能沒有客家人!有了客家鄉親在南瀛,真好!」

    銘謝:本書的付梓,除了讓自己承荷著這些受訪的客家鄉親滿滿的盛情以外,也要感謝黃文博校長的引薦,讓筆者得以有此機會撰寫;文化處的許琴梅小姐為了此書,不厭其煩地來電叮嚀進度,同時讓筆者深銘感荷;審稿的吳學明教授,鉅細靡遺地指導撰寫方向,更讓筆者獲益良多。最後,更要感謝內人許惠玟肩負起相夫教子的繁瑣雜務,使筆者能心無旁騖地四處查訪與撰寫,因為有妳,筆者的人生更添色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