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畫說南瀛繪畫,自前輩畫家顏水龍到當代藝術畫家,從傳統人文畫、學院派到民間畫師、樸素藝術家,這些耕耘畫壇的園丁,對土地帶來什麼樣的價值,為世人帶來什麼樣的意義?每一個畫架的作品代表的是一個年代、一種風格、一個語言。誠如學者劉文三研究顏水龍的畫作所言,顏水龍不論時代如何變遷,仍在內心用繪畫創作來溫暖臺灣的靈魂。
|作者簡介|
謝玲玉
1969年出生於高雄。台南縣鹽水人。
地方記者工作磨練及家鄉書寫經歷,培養對家鄉深厚的情感,尤其熱愛故鄉的人文風情,希望持續透過知性與感性兼具的報導文學,推介這片土地更深度的文化風采。
感謝,工作上長年提攜的前輩和一路相伴的好友;磐石咖啡館,為我提供一處追尋靈感的秘密花園,讓我只點一杯咖啡,卻大半天賴著不走;我的家人─我最親密的夥伴,讓我能專心寫作...哦!來了...一對寶貝兒子又找我了!就來了......
經歷:
曾任聯合報記者15年 1993-2008
亞洲華爾街日報記者助理 1992-1993
學歷:
輔仁大學西班牙文系 1990-1992
文藻語專西班牙文科/英文翻譯組 1984-1990
著作:
蓮花生命之美─白河小鎮四季風情,1996
舊情南瀛─台南縣老照片之一,1996
南瀛鄉賢誌─南瀛庶民生態叢書,1997
鹽水港的老相簿─月津老照片故事之一,1997
玉井鄉的老相薄─典藏歲月系列之一,1998
我家住鹽水─南瀛之美圖畫書系列,1999
鹽水港的老相簿─月津老照片故事之二,2001
南瀛漁鄉誌─南瀛庶民生態叢書,2000
後壁香火(與黃文博合著),2001
台灣曬鹽338年紀念筆記書,2002
蜂狂小鎮 鹽水港漫遊筆記書,2003
八田與一 烏山頭之愛筆記書,2003
鹽分地帶藝文人物誌─南瀛文化研究叢書,2006
鹽水港的故事/上、下冊,2006
生活創意家 打造南瀛工藝之美,2007
南瀛繪畫誌─南瀛文化研究叢書,2010
譯作:
懸疑小說系列 火迷宮,方智出版,1992
世界偉人傳記 勇往直前的航海家─哥倫布,書林出版,1995
開創時代的政治巨人 艾蓮娜.羅斯福,鹿橋文化出版
開創時代的政治巨人 玻利瓦,鹿橋文化出版
|目錄|
002 縣長序─是優勢,也是機會
004 處長序─來自土地的踏實感
006 自序─悸動!繪畫的心靈饗宴
前言.寄語
第一章 美哉!南瀛畫家
021 第一節 偉大創作 溫暖台灣的靈魂
024 第二節 畫說南瀛文化風華
前輩.瑰寶
第一章 畫壇元老烙下南瀛美術軌跡
033 第一節 名滿國際,前輩畫家深耕原鄉
036 第二節 顏水龍精彩的一生
第二章 顏水龍遺作 最珍貴的資產
041 第一節 催生顏水龍紀念館
042 第二節 顏水龍的美術成就
第三章 劉啟祥 永恆南方風情畫
049 第一節 年少赴日 美術萌芽
060 第二節 令人懷念的畫家身影
文化.推手
第一章 美展的開端 文化長青樹陳奇祿
067 第一節 在地美術扎根
071 第二節 台灣通 描繪原住民藝術之美
第二章 文化行腳 鹽地裡落葉歸根
079 第一節 恬淡退休生活 林金悔牽腸掛肚
090 第二節 鹽地裡的花朵 辛酸難與外人道
第三章 美術行政舵手 催生南瀛美展
093 第一節 黃才郎催生南瀛美展
097 第二節 懵懂少年差點當鞋匠
第四章 南瀛美展扎根 美術遍地開花
101 第一節 啟動美展列車
104 第二節 校園美術 揮灑自由的氣息
113 第三節 承先啟後 美術教育扮演關鍵角色
117 第四節 大專校院美術系 校園展場
第五章 美術教育園丁值得更多掌聲
121 第一節 後中美術 粱夢耕耘41載
126 第二節 北中畫家搖籃 陳基隆春風化雨37載
138 第三節 沒骨花鳥 黃明賢傳承一絕
150 第四節 小學到研究所 王源東美術教育孜孜不倦
第六章 文化舵手7-11 南瀛美術火車頭
157 第一節 葉佳雄寫下南瀛美術新頁
166 第二節 文化即生活 生活即文化
第七章 民間的力量如雨後的彩虹
171 第一節 台南縣美術學會誕生了
178 第二節 街頭看見畫家身影
181 第三節 奇美博物館的國際級願景
183 第四節 白荷陶坊 林文嶽泡茶等花開
191 第五節 鹽地裡築夢─台灣的古根漢
195 第六節 老鄉長故居蛻變為方圓美術館
國畫.彩墨
第一章 文藝獎耀南瀛 國畫揮灑鄉土情
201 第一節 文人畫在家鄉
第二章 李義弘 廣角鏡頭下的水墨世界觀
204 第一節 老中醫硯台上的墨渣渣
207 第二節 師事江兆申 體會宋元繪畫真味
第三章 顏聖哲 南瀛大地行吟
217 第一節 曾文溪畔孕育好風情
第四章 徐璨琳 鹽田子弟戀戀鄉情畫
231 第一節 將軍溪口的那棵老榕樹
235 第二節 思鄉愛鄉 故鄉景物寫風格
第五章 陳牧雨 想當作家意外成畫家
243 第一節 繪畫偶然走進年少生命
第六章 黃才松 筆下滄海桑田
255 第一節 看父親畫符的小男孩
258 第二節 雙春木麻黃入畫 畫家最深沉的吶喊
膠彩.彩繪
第一章 彩畫之美
269 第一節 從民間彩繪到學院派膠彩
第一章 李漢卿的彩繪世界
273 第一節 薪承技藝如春蠶吐絲
278 第二節 做粗工的也能上講台
第三章 施金輝的膠彩世界
283 第一節 愛畫觀音的小男孩
292 第二節 日月星辰 藝術眷侶
第四章 創新彩繪世界
299 第一節 彩衣梅花鹿 奔騰南瀛大地
302 第二節 百人彩妝小鹿
版畫.刻繪
第一章 認識近代版畫發展
307 第一節 光復後第一代版畫家
310 第二節 超越「本土」的版畫觀
第二章 版畫農村的蛻變
317 第一節 林智信一刀一鑿刻劃故鄉情
326 第二節 20年獨力完成迎媽祖巨作
329 第三節 油畫芬芳寶島 再創藝術巔峰
334 第四節 潘元石藏書票自成一格
337 第五節 南瀛版畫有傳人 林昭安年畫受肯定
340 第六節 明星版畫家翁倩玉
西畫.油彩
第一章 中西融合的繽紛風情
349 第一節 西洋油畫在台灣
350 第二節 土地是畫布 集體創作添佳話
352 第三節 OPEN HOUSE 畫家在社區
第二章 旅外畫家
357 第一節 旅日沈哲哉 畫女人馳名
366 第二節 旅法陳錦芳 新意象派之始
376 第三節 旅法李伯元 禪修與抽象畫派
390 第四節 旅法許坤成 後立體派之父
第三章 油畫師承與新意
399 第一節 台南師範 第二代南瀛畫家的搖籃
401 第二節 陳泰元 光與影的油畫交響曲
410 第三節 陳春陽 濃濃鄉土情
417 第四節 李俊賢 旅居高雄創「黑」畫
422 第五節 王以亮 理性畫風東方精神
第四章 水彩、壓克力的彩畫世界
427 第一節 陳甲上 水彩躍動亞細亞
431 第二節 陳金胡、李清杉 粉彩繪鄉情
第五章 恐怖畫派
438 第一節 林加言 魔鬼畫師
441 第二節 陳武鎮 白色恐怖禁錮的靈魂
第六章 女性生活畫家
445 第一節 生命不留白
樸素.素人
第一章 樸素藝術新起點
457 第一節 催生樸素藝術教育與推廣
第二章 來自鄉野的創意
463 第一節 南瀛樸素之美聯展
474 第二節 蘇振明與樸素的藝術療法
第三章 東方畢卡索─洪通
477 第一節 天才?還是瘋子?
484 第二節 朱豆伯仔悲劇一生
插畫.漫畫
第一章 繪畫美學另一章
497 第一節 南瀛之美圖畫書 故鄉文化地圖
500 第二節 編輯團隊陣容堅強
第二章 插畫美學極致表現
508 第一節 圖像故事扣人心弦
514 第二節 培養縣民插畫家
第三章 漫畫的另類美術
519 第一節 漫畫輕易走入生活
522 第二節 陳國進 無師自通創作逾半世紀
526 第三節 牛哥開啟漫畫藝術表演之窗
534 後記─完成了另一幅畫
536 參考資料
540 關於作者
|書序|
【縣長序】
是優勢,也是機會
「南瀛文化研究叢書」是臺南縣最具持續力的本土史書,從1994年第1輯問世到現今臺南縣市即將合併的2010年,16年間已出版15輯97冊了,環視整個臺灣,論量論質,都沒有一個縣市可以比擬,建構多年的「南瀛學」,不但有了深厚的基礎,更有了可以大步向前的籌碼,足以為即將全面展開的「臺南學」,建置一個浩瀚的文化財庫。
多年來,臺南縣政府一方面廣邀文史專家戮力研究南瀛文化,一方面克服財政上的困難,逐年規劃、編輯「南瀛文化研究叢書」,讓在地的人文景觀,系統性的呈顯於專書上,為廣大縣民與喜好文史的朋友,提供一個交流平臺,也為後代子孫留下豐厚的文化資產,走過縣政65年,在文化建設的此一區塊,我們沒有繳白卷。回首來時路,雖有披荊斬棘的辛勤,但卻也有滿載而歸的喜樂。
臺南縣市合併之後,不但空間加大了,連時間的縱軸也拉長了,我們將會有更大的揮灑機會,「大臺南」將會更需要大量的文史人才前來效力,也將會更需要豐富的編輯專家一起奮鬥,「南瀛文化研究叢書」的人才庫和出版經驗,就是最好,也是現成的資源,這是我們的優勢,也是我們的機會。
恭喜「南瀛舊情風華專輯」6書的所有作者,因為你們的努力研究與筆耕,讓南瀛大地的文史田園,更為遼闊、美麗;期待大家繼續奉獻心力,引領更多的專家學者,一起來開拓「臺南學」的文史田園,重新找回「大臺南」的歷史尊榮,讓「大臺南」成為臺灣的文化首都,從這裡出發,向世界發聲。
臺南縣縣長 蘇煥智
【處長序】
來自土地的踏實感
南瀛文化研究的列車,在南瀛大地昂首的奔跑,跑過歷史、地理,跑過古蹟、聚落,也跑過生態、產業,更跑過民俗、廟會,一直向前跑,跑過美麗的自然田園,跑過壯闊的文史山川,自1994年啟動以來,只有靠站,沒有終點,每一個歇腳,都是我們向廣大縣民展示成果的時機。
第16個年頭了,我們堂堂推出第15輯,此輯以「南瀛舊情風華專輯」為題,出版6本專書,書名及作者為:
南瀛郵政誌─莊昭盛
南瀛夜市誌─陳桂蘭、王朝賜
南瀛養殖誌─王文亮、黃慧琍
南瀛昆蟲誌─王奕棠
南瀛繪畫誌─謝玲玉
南瀛廟會儀式誌─黃文博
16年來,「南瀛文化研究叢書」在黃文博先生的規劃下,逐年選定主題、邀請專家,至本輯6書為止,已累積97冊,在年底縣市合併前完成100冊的理想,即將實現,最後3冊也已進入印製階段,這是臺南縣的驕傲,我們已對歷史做了最美麗的交代了,將來後代子孫回首來看歷史中的「臺南縣」時,應該也會有一份光榮感與土地的踏實感。
在地文化研究是一條不歸路,只有啟動,不會有終點,世代接力,承先啟後,即便進入「大臺南」時代,「南瀛文化」依然有研究不完的主題,只要有人,只要有對土地強烈使命感的人,就有永遠寫不完的書,永遠說不完的故事。
恭喜辛勤奉獻的8位作者,出書了,辛苦一整年總算滿載而歸了;感謝縣長持續的鞭策與支持,感謝召集人黃文博校長的規劃與相助,也感謝文化處同仁無怨無悔的幕後推動與全力促成。
臺南縣政府文化處處長 葉澤山
【自序】
悸動!繪畫的心靈饗宴
2009年深冬,燃燒的靈魂.梵谷特展在國立歷史博物館與國人見面了。值此同時,《南瀛繪畫誌》即將付梓,重回時光隧道,細細品味南瀛大地現代繪畫丰采,筆者內心的悸動難以言喻。
我們何其有幸,擁有顏水龍、劉啟祥等前輩畫家在台灣畫壇引領風騷,而成了台南縣民的共同驕傲。擁有傳奇人物洪通做為台灣素人藝術的先驅,這又是多麼美妙的邂逅!然而,當梵谷其人其畫正炙熱燃燒世人熱愛繪畫的心靈時,法國和荷蘭爭相要做梵谷的故鄉,梵谷美術館、庫勒穆勒美術館都留下了梵谷重要的藝術資產。我們又為這片土地上的畫家留下了什麼?
不藏私 梵谷畫成公共財
「看過顏水龍的畫展,令我好羨慕他的富有。」
藝評家謝里法曾經如此感嘆,並且疾呼台灣應該要有顏水龍紀念館。多少年過去了,我們做了多少?梵谷特展正好提供我們再一次省思的機會。
且看!荷蘭庫勒穆勒美術館創辦人海倫.庫勒穆勒女士深具遠見,在梵谷仍沒沒無聞時就大量收藏他的畫作,而今世人都要向這位偉大的收藏家致敬。
海倫.庫勒穆勒出身德國富商家庭,她的夫婿繼承她父親在荷蘭的家族企業,船運、礦業和貿易全盛時期,海倫曾是荷蘭最富有的女人。海倫於1908年買下第一幅梵谷畫作便欲罷不能。梵谷生前只賣出一幅畫,他並且交代親人其畫不外流,所以梵谷畫作僅少數送給朋友或與其他畫家交換;海倫深愛梵谷的畫,於是遍尋歐洲,千方百計搜尋傑作並陸續購得91幅油畫及175幅素描,成為梵谷家族以外,收藏最多梵谷畫作的大收藏家。可惜的是,1920年代全球經濟大衰退阻隔了海倫創設美術館的夢想;最終海倫並沒有變賣私藏來搶救家業,反而成立基金會將典藏移交荷蘭政府,同時將自家擁有的6000公頃狩獵場捐贈出來,即今天的庫勒穆勒美術館所在的國家公園。
海倫的藝術遺愛一方面讓梵谷經典之作免於流離失所,更成為世人得以共享的文化財。所以,海倫被喻為梵谷的伯樂,她愛梵谷的藝術更勝於自己的家業,聯合報系金傳媒執行長楊仁烽就說,因為海倫的堅持,把私藏捐給國家,庫勒穆勒美術館成為全球典藏梵谷名畫的兩大重鎮之一,帶給世人的啟示何其深遠。
梵谷的弟媳亦不藏私,將梵谷遺作以600萬美元整批賣給政府,條件就是政府必須蓋梵谷美術館,並由家族一人擔任委員會委員。這樁美事讓後人得以完整欣賞到梵谷的曠世巨作。
在台灣,在台南縣,諸多創作者的後代或公部門都曾努力奔波,希望為藝術家籌設紀念館或美術館,礙於文化風氣及各種複雜的因素影響,這些理想多淪為紙上作業。
催生大台南美術家博物館
我們擁有的傑出畫家不算少,後人能做的卻不算多。這豈不讓人感慨萬分?幸運的是,這片土地上仍不乏有志之士樂當傻瓜,不間斷地默默耕耘或搖旗吶喊。
偶然間,筆者與鹽分地帶文化館館長林金悔聊起南瀛畫家。他早有積極想法,希望在台南縣、市合併升格為直轄市前夕,舉辦一場大台南直轄市美展,為催生一座國家級的大台南美術家博物館暖身。林金悔又一次以宏觀的思維拋出新議題,卻可能又一次被視為文化狂人;然而文化和藝術,今天不做,明天就要後悔。世上能有幾位海倫.庫勒穆勒?筆者願意呼應林金悔館長的想法,但求我們能為南瀛偉大的繪畫資產盡棉薄之力。
筆者十分榮幸見證了台南縣立文化中心從創設到升格為台南縣文化局、再到台南縣政府文化處,這最精彩的17年。1983年文化中心的設立是台南縣美術發展的重要里程碑,1987年南瀛美展開辦,更是台南縣美術發展的一道分水嶺。17年之間筆者卻遇見了年齡橫跨近百年的南瀛畫家美麗身影,親睹前輩顏水龍及中生代水墨名家涂燦琳、李義弘等人的風采,欣賞了資深院士陳奇祿為南瀛文化播下的種子──筆者以這道分水嶺,循著畫家生長與發展軌跡雙向踏尋,呈現筆者認為可讀性較高的南瀛繪畫誌。
然而,一頁又一頁的書寫、一篇又一篇的故事,筆下愈來愈沉重──因為自覺才疏學淺,而南瀛繪畫之河又是多麼的燦爛動人!
《南瀛繪畫誌》以報導文學之筆,自前輩畫家顏水龍說起,真誠勾勒南瀛畫布上的人物臉譜,藉此描繪南瀛繪畫最精采的一頁。本書不是學術論文和人物誌,但試圖做了相關研究並引述文獻、描繪人物以增加內容深度與可讀性。書中各篇章穿插的人物以出生台南縣為主,又以長年活躍、耕耘於南瀛為感性訴求,並依年齡(或資歷)排序,希望大眾透過本書,循著繪畫發展軌跡,進入畫家內心世界,也由畫家側寫初探繪畫藝術之堂奧,而人人樂於賞畫、愛畫。
筆者進一步期待這些藝術寶藏都能得到應有的尊重與流傳。本書因為有藝術界前輩、學者的研究論述及相關畫冊,做為重要參考與資料補充,而豐富了內涵。筆者更要感謝國立嘉義大學美術系主任王源東教授指正。唯採訪及取材礙於時間、篇幅及個人能力,亦或書寫形式之故或有遺珠之憾及誤植,仍請讀者見諒並不吝指正。
謝玲玉
2009.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