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記述南瀛地區戲劇發展的現象與過程,時間自荷鄭時期、清朝、日治、戰後到近現代時期,而結束於2008年。自日治時期至當前,再將南瀛地區以曾文溪為界,分溪北與溪南兩區各別記述。
|作者簡介|
林永昌
1953年出生,台南縣善化鎮人。
【求學】
台南高工航空科、空軍機械學校、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高考金融業務類及格。
【就業】
崑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寫作:現代詩〈清明祭〉入選 《七十二年度詩選》(爾雅)、《府城詩選》(2008) ,結集有《大宅舊事》、《目加溜灣社的陽光》、《王子魚》等。
【譯有】
《一個美國農村的故事》論文:《高雄縣校園皮影戲競演劇本研究》、《臺南市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合興皮影戲劇團發展紀要與圖錄研究》、《福德皮影戲劇團發展紀要與圖錄研究》、《台灣全志.文化志.藝術篇.傳統戲劇》,以及臺灣傳統戲劇相關論文十餘篇。
|目錄|
002 縣長序 展現文史的軟實力
004 處長序 文史深耕的領航角色
006 自序
016 第一章 總論
020 第二章 荷鄭清朝時期南瀛地區的戲劇
020 第一節 荷鄭時期出現的劇種
028 第二節 清朝時期的戲劇環境
028 一、演戲時機
033 二、演出劇種
038 三、演戲看戲
040 第三節 小結
044 第三章 日治時期南瀛溪北地區的戲劇
044 第一節 戲院商業演出與劇種
044 一、在地戲班
049 二、外來戲班
055 第二節 迎神賽會演戲
055 一、七股後港東勢廟普渡演戲
056 二、南鯤鯓廟五府千歲聖誕演戲
058 三、迎媽祖演戲
059 四、玉皇上帝聖誕演戲
059 五、文衡聖帝聖誕演戲
060 第三節 其它演戲時機與演出劇種
060 一、政令宣導演掌中戲
060 二、產物品評會與教育展覽會演京戲
061 三、宣導禁盜食甘蔗演掌中戲
061 四、升格改制演戲
062 五、學校學藝會演戲
062 六、青年團總會演戲
063 七、公會堂落成演戲
063 八、謝罪演戲
064 九、藝妲宴飲唱戲
066 第四節 興建戲院
066 一、白河戲院議建
067 二、佳里戲院
067 三、新營戲院
070 四、鹽水戲院改名
070 第五節 小結
072 第四章 日治時期南瀛溪南地區的戲劇
072 第一節 戲院商業演出與劇種
072 一、在地戲班
074 二、外來戲班
075 第二節 迎神賽會演戲
075 一、中元普渡演戲
076 二、媽祖祭典演戲
076 三、玄天上帝祭典演歌仔戲
077 四、樹王公祭典演戲
077 第三節 其它演戲時機與演出劇種
078 一、鐵路公司落成演臺灣戲
078 二、募款演文士劇
079 三、神社祭典演臺灣戲
081 四、庄役場落成演戲
082 五、慶祝競賽優勝演戲
082 六、私人宅邸演歌仔戲
083 第四節 興建戲院
083 一、新化戲院
084 二、善化戲院
084 第五節 小結
086 第五章 戰後(1945-1980)南瀛溪北地區的戲劇
086 第一節 歌仔戲
086 一、在地戲班
100 二、外來戲班
136 第二節 布袋戲
136 一、在地戲班
138 二、外來戲班
144 第三節 其它劇種
144 一、京(平)劇
145 二、話(新)劇
150 三、皮影戲
151 四、高甲戲
152 五、北管戲
153 第四節 小結
154 第六章 戰後(1945-1980)南瀛溪南地區的戲劇
154 第一節 歌仔戲
163 第二節 布袋戲
163 一、在地戲班
169 二、外來戲班
171 第三節 其它劇種
172 一、話(新)劇
174 二、高甲戲
175 第四節 小結
176 第七章 當前(1981-2008)南瀛溪北地區的戲劇
176 第一節 新營區
176 一、歌仔戲
178 二、布袋戲
202 第二節 曾文區
202 一、歌仔戲
203 二、布袋戲
218 第三節 北門區
218 一、歌仔戲
221 二、布袋戲
237 第四節 小結
238 第八章 當前(1981-2008)南瀛溪南地區的戲劇
238 第一節 新化區
238 一、歌仔戲
240 二、布袋戲
250 第二節 新豐區
250 一、歌仔戲
252 二、布袋戲
265 第三節 小結
266 第九章 南瀛地區戲劇人物
266 第一節 歌仔戲
266 一、李千鶴
273 二、王清吉
276 三、王永松
278 四、張麗春
282 五、歌仔戲其他老藝人
284 第二節 布袋戲
284 一、黃添泉
290 二、胡金柱
293 三、黃秋藤
297 四、黃順仁
305 五、楊金龍
309 六、李萍兒
313 七、曾金生(曾志鵬)
316 八、王藝明
324 九、鄭枝南(鄭海木)
330 第十章 結論
332 引用書目
335 作者簡介
|書序|
縣長序
展現文史的軟實力
文化是千秋事業,必須很多人長期一起努力,才得以略顯成效;文字的累積,不若數理般快速,必須按部就班、一步一腳印的辛勤深耕, 始得以有所收穫。文史的研究,是一種硬功夫,但所顯現出來的結果,則會是一種軟實力;本人主持縣政以來,深知文化的重要與影響力,儘管財政再怎麼拮据,還是會全力支持文化建設,這套「南瀛文化研究叢書」的持續編纂與出版,即是最好明證。
「南瀛文化研究叢書」堂堂進入第14輯「南瀛在地文化專輯」,累積書量已達91冊, 檢視書目,可謂百花爭放、百家齊鳴,大抵臺南縣文史層面的各種議題,幾乎都囊括其內了,舉凡地理歷史、自然人文、山川產物、古蹟聚落......,琳瑯滿目,多元多彩,這是「南瀛學」的基礎,也是延伸。在歷史的長河裡,有這麼多的文史朋友,一直默默的在為南瀛大地奉獻,令人感佩。
在臺南縣市即將合併的此刻,這套叢書的出版,別具意義,「南瀛學」會是將來「臺南學」的一個重要部分與典範,已出版的許多專書,都已經論及大臺南的內涵了,如臺江內海、鄭成功登陸等等議題,都必須談到臺南府城。因之,「南瀛文化研究叢書」的編輯與出版,是一個相當可貴的經驗,由此延伸,「臺南文化研究叢書」會是一個令人期待的文化工程。
恭喜「南瀛在地文化專輯」10部書的所有作者,辛苦的結晶,終於問世了,也感謝您們為南瀛大地的付出;期待大家繼續努力,擴大視野,展現文化人的氣度與企圖心,為大臺南的文史研究與文化發展而戮力前進,全面展現文史的軟實力。
臺南縣縣長 蘇煥智
處長序
文史深耕的領航角色
臺南縣政府自1994年出版「南瀛文化研究叢書」第1輯起,迄今15個年頭從不間斷,出版書量由初期的每年1輯5書,到2007年第11輯開始的每年1輯10書,累積至本(14)輯「南瀛在地文化專輯」已達91冊,即將破百,「破百」是我們最早規劃的目標,目前還在進行研究中的第15、16輯,即是向「破百」大道邁進。
如果「南瀛文化研究叢書」也算是一種事業,那麼,15年辛勤經營的漫漫長路,該也有讓人欣慰的地方。臺南縣好山好水好文化,值得我們長期挖掘、研究這塊土地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這麼多元多樣的在地史書,已不只是建構南瀛文化研究的基礎工程而已了,亦將可以扮演大臺南文史深耕的領航角色,我們有這樣的信心與氣魄。
本輯以「在地文化」為題,討論的都與庶民生活有關,兼及廣度與深度,書名及作者分別為:
南瀛醫療誌──許献平
南瀛餅舖誌──魏昌彬、李孟蓉
南瀛糖廠誌──周俊霖、許永河
南瀛水果誌──林秋雄
南瀛牛墟誌──李百勳
南瀛戲劇誌──林永昌
南瀛神明傳說誌──簡辰全、周茂欽、洪郁程、許書銘
南瀛寺廟彩繪故事誌──康紹榮
南瀛佛雕匠師誌──魏稚恩
南瀛公園誌──張志全、吳麗雪
要成就一番事業,必須要靠團隊力量;「南瀛文化研究叢書」之所以能夠有此成效,就是臺南縣有一群鍾情於文史工作的好朋友,不計報酬,不懼辛勞,長期努力的結果。感謝縣長的持續支持,感謝召集人黃文博校長的鼎力相助,更感謝作者們的辛勤奉獻。
臺南縣政府文化處處長 葉澤山
自序
戲劇一道,自來不被知識份子所重視,尤其是屬於庶民娛樂與民俗活動的戲劇演出,見諸文獻史料者不多,後人纂志編史,於戲劇部分著墨不多,且多口述資料與揣測之詞。
民國93年(2004)9月,文化大學戲劇系徐亞湘教授主編 《日治時期台灣報刊戲曲資料檢索光碟》出版後,日治時期的戲劇史料不再是猜測的模糊空間,而是具體鮮明的記載。這一份光碟,提供了研究戲劇史人士莫大的方便,也改變了以往治戲劇史的觀念,以明確可考證據討論戲劇的發展與變遷,成了研究者的共識。
民國90年(2001)年,筆者就讀成大中文博士班,擬定「臺南市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作為研究主題,王師三慶囑我從臺南市的戲院廣告找尋相關資料,此一卓見與上述戲曲資料光碟的出版,同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筆者利用課餘與寒暑假,經兩年時間將民國35年(1946)2月20日創刊的《中華日報》作全面檢索,整理出自有戲劇廣告迄無,約18年間各種劇團於戲院的演出紀錄數萬筆,做為論文寫作的初級資料;當然,亦旁及相關報紙資料的引用。因此,於日治與戰後的戲劇發展與變遷,都有了明確的資料可供佐證,於論文的寫作裨益甚大。
民國95年(2006),筆者開始對《聯合報》北部版進行戲院廣告的全面性整理,期望擁有南北兩大報的戲劇演出紀錄,作為後續論文寫作的依據。選定這份北部報紙的原因是,成功大學圖書館擁有它自民國40年9月合《全民日報》、《民族報》、《經濟時報》成為聯合版(約兩年後才稱《聯合報》)以來,完整的縮小版,於我有地利之便;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它對於臺灣戲劇的演出紀錄,較之北部其他各報更為詳盡(雖無法與《中華日報》相比)。
去年(2008)承蒙南瀛文化研究叢書總編輯黃文博校長冇棄嫌,邀筆者撰寫《南瀛戲劇誌》。鑒於一來黃校長剛完成文化處委託的「台南縣傳統藝術資源調查」,可提供當前南瀛地區戲劇團體的完整資料,二來筆者《聯合報》戲劇資料整理接近完成。因此,斗膽接下了這份神聖的使命。
雖然如此,但是要從中梳理出屬於南瀛的紀錄,畢竟是個大工程。不過,誠如黃校長所說:「工程當然是滿大的,但是不做,你在家還不是看電視或做其他的事給耗掉了,時間是擠出來的,擠一擠就有了。」
現在,這本《南瀛戲劇誌》總算擠出來了,而既然是「硬擠」的,疏漏之處當屬難免,敬祈諸先進不吝賜教為禱。
林永昌 2009年08月
序於 崑山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