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Publications

書籍
南瀛眷村誌
  • 作者:
    楊昇展
  • 出版者:
    台南縣政府
  • 出版日期:
    民國98年3月初版
  • ISBN/ISSN:
    978-986-01-7701-5
  • GPN:
    1009800316
  • 語言:
    繁體中文
  • 規格:
    平裝/21*14.8cm/343頁
  • 定價:
    NT$450元

|內容簡介|

 

    眷村文化是臺灣特有的一種文化,隨時間漸漸流逝,只在一些人心中留下不可抹滅的回憶。

    本書蒐集現今還留存在世的老榮民爺爺們的第一手資料,讓我們能更完整的了解老榮民們的辛酸與血淚。

 

 

|作者簡介|

 

楊昇展

台南縣仁德鄉人,定居於歸仁鄉

 

【學經歷】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系

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

 

【現任】

台南縣文化國小教師

鄉土采風隊指導教師

台南縣國教輔導團鄉土語言領域輔導員

 

【著作】

2004《台灣原住民族傳統之研究》碩士論文

2005《台南縣原住民族語教學之行動研究》台南縣政府國教輔導團

 

 

|目錄|

 

002  【縣長序】擴建文化大道

004  【處長序】傾聽大地聲音

006  【召集人序】清芳的文史花蕊

008 【自序】「向來癡,由此醉,餘音裊裊,細品其中味。」

 

016  第一章  序曲

018   第一節  若知生死別離,再苦也要跟父母苦在一起

020   第二節  臺灣軍眷村的文化特色

025   第三節  南瀛眷村概述

027   第四節  「二二八事件」遺恨,省籍情結盤根

 

034  第二章  臺灣眷村形成的歷史與特色

036   第一節  國軍眷村的起源

039   第二節  臺灣眷村的興建年代

040   第三節  臺灣眷村的興建單位

044   第四節  臺灣眷村在各縣市的興建情形

048   第五節  全國眷村的命名依據

 

050  第三章  與眷村唇齒相依的特殊單位

053   第一節  自治委員會(簡稱自治會)

058   第二節  婦女工作隊

068   第三節  軍眷診療所

 

074  第四章  南瀛空軍單位眷村

076   第一節  二空新村 -- 天龍總要地虎掩,二空地勤不讓賢

097   第二節  華南三村 -- 兵馬未動糧先行,後勤補給稱雄鷹

112   第三節  大同新村 -- 八戶人家眷味淡,氣體製造藝精湛

125   第四節  飛雁新村 -- 飛官凌雲衝天志,老驥伏櫪隱於市

 

140  第五章  南瀛陸軍單位眷村

142   第一節  影劇三村 -- 影身凌亂落異鄉,三山五嶽歡聚堂

165   第二節  居安二村 -- 居處透天地自買,安身立命根留台

184   第三節  精忠二村 -- 精忠報國有萬死,一身忠膽無二心

207   第四節  精忠九村 -- 鋼筋改建配政令,終老塵埃不落定

222   第五節  慈光三村 -- 公寓配額論功績,英雄不怕出身低

241   第六節  慈光九村 -- 婦聯捐款設想周,嘉惠老兵居無憂

 

256  第六章  南瀛特殊單位眷村

258   第一節  湯山新村 -- 八二三砲戰英雄,到如今誰與爭鋒

277   第二節  警南新村 -- 天羅地網涇渭明,匪諜滲透難遁形

297   第三節  敦睦新村 -- 團管眷舍台糖地,拆遷台中杳蹤跡

 

300  第七章  尾聲 -- 未來的美麗容顏與哀愁

306  附錄

340  參考書目

343  作者簡介

 

 

|書序|

 

【縣長序】

擴建文化大道

 

    2006年年底,台南縣政府於蕭壠文化園區舊佳里糖廠辦公室大樓成立「南瀛研究資料館」,這是自2003年4月「南瀛國際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成立以來,最為具體的研究行動,目的在於統合聚集南瀛地區的社會、文化與歷史等第一手資料與研究成果,以供各界研究者參考使用,同時也為「南瀛學」建立一個穩固紮實的基地。

    「南瀛學」的建構,必須向金字塔般的逐層堆疊,基礎工作極為重要,這些年來,台南縣政府逐年所進行的「南瀛文化研究叢書」編撰,即是在做培根固基的工作,已達70餘冊的研究書量,橫跨各個文史領域,可謂包山包海,已為「南瀛學」建立最為深厚的根基,個人相信,持之有恆,研究的成果將會更為豐碩。

    「南瀛文化研究叢書」應該擴建為一條可以容許各種文化列車進入的康莊大道,開發更多的研究主題,結合更多的文史人才,才能拓展南瀛文化的事業,才能展現南瀛文化的氣勢,如同大海洋般的天寬地闊,如此,才能吸引更多研究者的關心與投入,一起為「南瀛學」效力,這是我們要認真思考與進行的方向。

    第12輯「南瀛古早文化專輯」諸主題中,要以「大地主誌」最引人興趣,對於一個開發如此之早的台南縣而言,應該有相當多的大地主曾經活躍於這個舞台;透過這樣深入的田野調查與文獻整理,果然讓我們看到每一位大地主的精彩演出,從中不但可以欣賞他們胼手胝足的身段,也可以探索一個家庭的興衰起落,更可以觀察台南縣的政經演變,「大地主」所賦予時代的意義,既多元又多樣。

    這就是台南縣政府要持續進行的文化工作,儘管縣府財政困難,但「窮,不能窮文化」,再怎麼拮据也要支持文化建設,因為文化是千秋事業,我們這一代享用得到,我們下一代也一樣享用得到。

 

台南縣縣長  蘇煥智

 

【處長序】

傾聽大地聲音

 

    「南瀛文化研究叢書」的列車一直向前跑,一刻也不停留,只有靠站上下旅客,沒有終點站;走過南瀛海邊,走過南瀛平野,更走過南瀛高山,一路看盡南瀛大地的好山好水,風,是那麼涼爽,花,是那麼清香,更美的文史風景,在前頭等著我們。

    「南瀛文化研究叢書」自第11輯起,即以1輯10個專題的進度進行著,本(12)輯「南瀛古早文化專輯」亦然,書名及作者分別為:

    南瀛歷史建築誌─凃順從

    南瀛眷村誌─楊昇展

    南瀛戲院誌─陳桂蘭、王朝賜

    南瀛冰品誌─許献平

    南瀛祀神故事誌─黃文博

    南瀛粉間誌─李百勳

    南瀛百岳誌─吳日順

    南瀛大地主誌〈曾文區卷〉─鄭佳韻

    南瀛大地主誌〈北門區卷〉─黃明雅

    南瀛大地主誌〈新化區卷〉─鍾 騰

    本輯最大的特色,在於「大地主」的研究,這是傾聽南瀛大地最真實的聲音,分區研究的計畫,將逐步完成,此次,曾文區、北門區和新化區的大地主誌先行問世,新營區和新豐區的部份,則留待下一輯執行。縣長的期待,已逐漸可以看到土地的容顏,「大地主」的一一現身,為我們帶來了許多精彩美麗的傳奇故事,也為我們帶來了許多發人深省的人生啟示。

    文化事業向來不是單打獨鬥可竟其功的,必須結合公部門與民間各種力量共同經營;感謝蘇縣長一直極力支持「南瀛文化研究叢書」的研究編撰,同時,對黃文博校長的規劃執行、所有研究者的辛勤付出,以及本處文資科謝素月科長和許琴梅小姐的戮力促成,一併表示個人最誠摯的謝意。有大家的無私奉獻,南瀛文化才能開出璀璨的花朵,結出甜美的果實。

 

文化處處長  葉澤山

 

【召集人序】

清芳的文史花蕊

 

    日月如梭,光陰似箭,一年誠緊就過去矣,這(12)輯「南瀛古早文化專輯」的10本冊,已經欲出版矣,第13輯「南瀛土地之歌專輯」10本冊嘛會佇今年編印,歲月親像李哪吒踏風火輪仝款,走咧有夠緊,緊到予人將將袂赴喘氣。

    延續第11輯的氣勢,這輯嘛是一睏頭出10本冊,本底照縣長伯仔的仰望,其中5本是欲做「大地主」的,但是新營區佮新豐區揣無人通寫,幾位原本答應欲試看覓的文史同仁,攏半途幌頭講歹勢,只賰鄭佳韻〈曾文區〉、黃明雅〈北門區〉佮鍾騰〈新化區〉3個人毋驚死,褲跤撇(pih)咧,就按呢對大地主的田溝仔共蹽(liau)落去,勇氣佮精神攏予人誠欽佩。

    2006年這冬,變化誠大,寫《南瀛歷史建築誌》的凃大師順從兄,無張無持閣去食一擺刀仔肉,又閣無張無持中風,予人誠感嘆,人生無常,人命脆脆矣,好佳哉復原了誠緊,但是這個計畫就按呢欸(hênn)落來,期待伊好起來了後,會當快馬加鞭趕緊完成,為南瀛文化繼續拍拚。

    文史的流失誠緊,文史的工課誠重要,台南縣算講猶有福氣,出一個捌文史的縣長,閣有一個捌文史的處長,做文史的跤步,才小可仔綴(tuè)會著流失的速度。我咧想,幾10冬了後,咱的後代一定會共咱呵咾,因為(in)一定會看著南瀛大地彼片曠闊的文史花園,鼻會著文史花蕊的清芳。

    台南縣政府1冬10本冊、10本冊按呢出,毋免若久,就愛閣起一間圖書館來囥(khg)矣,這是逐家的文化財,珍惜、享用以外,嘛仰望逐家做伙來勞力。

 

召集人  黃文博

 

【自序】 

「向來癡,由此醉,餘音裊裊,細品其中味。」

 

    父親只是村庄裡的一個平凡角色,小學畢業,識字無多,唯一引起村民側目和難以理解的是他對政治的狂熱。民國五○年代,他可以風塵僕僕地從台南搭著復興號火車,來回12個小時,只為了聽一場遠在台北的黨外演講;民國63年(1974)時,他又一次北上聽完演講後,在台北地下書攤買了一本陳鼓應教授編輯的「風潮」雜誌,並隨手把這本禁書折放在外套裡,吹著口哨、踩著輕盈步伐,手裡拿著他終於狠下決心花了800多元所買的飛機票,準備登上他生平第一次要坐的飛機。臨上機前,他卻被機場安全人員查獲身上挾帶的禁書,接著被帶到機場的安檢室,盤問帶書用意及其身世背景。安全人員在第一時間透過警政聯繫,確認他只是一位面臨盤查即已臉色發青、答非所問的善良百姓後,才准其上機。全機旅客目視這位貌不驚人的男子,開始竊竊私語、揣測是什麼樣的大人物可以讓班機延誤廿分鐘起飛。父親原以為風波就此結束,沒想到回家後,開始有地方轄警三番兩次前來盤問他的行跡。為了身上的禁書,讓全機旅客枯候的一場意外,成了他平凡人生用來說嘴的光榮事蹟,因為管區警員的「關心」,讓他在小小村庄的「黨外首席」地位,益形穩固。即使目前已高齡70歲,仍是熱情未減地擔任民進黨地方黨部評委,選舉時出錢的募款餐會他少有財力出現,出力的造勢晚會他是一場也不願缺席。

    父親黨外的背景和朋友往來狀況,讓自己也在同儕間被貼上深綠印記,這點倒也常令自己沾沾自喜,彷彿深綠就是代表著愛鄉土、反貪腐標記。自絕於眷村地區,不曾了解外省榮民的苦與痛,一廂情願地跟著別人高喊:「外省豬,滾回去。」是自己年輕的魯莽記憶。數年前,因緣際會地開始帶著學校采風隊學生採訪了歸仁鄉的十幾位老榮民爺爺。有次,小朋友七嘴八舌地問著事前即已擬定的題目,在一陣言近旨遠的熱烈對答之後,有位五年級的小朋友突然冒出一句:「我聽隔壁的伯伯說,你們老榮民都是米蟲,國家要花很多錢養你們。」這句話令我當場傻眼,因為它根本不在問題裡面。只見高齡82歲的余爺爺不急不徐地指著自己稀疏頭髮下的額頭說:「這是我參加『八二三砲戰』槍榴彈碎片削出一大塊皮肉後的傷痕。」在小朋友發出一陣陣的驚呼聲後,接著他再將褲管輕輕撩起,指著膝蓋左右兩側的小圓形疤痕說:「這是被土八路(共匪)子彈穿過的槍疤。」在場師生無不瞠目結舌,小朋友此起彼落地一句句「哇塞!真的耶!」、「好酷哦!」國家為什麼編列預算照顧老榮民,學生們在余爺爺的因保國衛民所留下的傷痕上找到答案。

    後來筆者在幾次採訪本省籍人士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有趣現象,若是從小就有和外省籍人士互動的經驗,或求學、就業過程中有外省朋友的本省籍人士,他們對於老榮民的同情與認同就相對愈高。如擔任歸仁鄉南興村村長朱璟漢先生(本省籍)自民國64年(1975)起當了12年海軍軍官,少校退伍,他表示:「就我所知,國軍敗時撤退時很缺人,因為『樹倒猢猻散』的效應,讓投靠共軍的部隊如過江之鯽。於是國軍四處抓兵充員,有許多人只有十三、四歲就被抓來當兵,然後莫名其妙地跟著部隊來到台灣,他們並不是心甘情願從軍的。在海軍軍艦的那幾年裡,我常常看見艦上的『老芋仔』到了夜深人靜時,就到船艦上吹著海風、喝著老米酒,邊喝還邊哭,曾經有幾個向我哭訴,自己上了船後,就從未見過父母,這輩子恐怕也沒有機會能回家鄉去了。許多老兵在當兵期間死了,都還來不及回到家鄉看親人最後一面;有的外省榮民娶的是智障或身體殘障人士,照顧台灣這些弱勢女性,所以我覺得他們對台灣真的很有貢獻,有和他們相處過的人,我相信絕對可以體諒國家對他們的照顧。還有我們的十大建設、橫貫公路、......很多都是老榮民流血、流汗換取來的。」老榮民對臺灣的貢獻似乎總是被有心者淡化,在這些本土意識強烈的人眼裡,高額的月退俸才是去之而後快的訴求所在。

    民國38年(1949)輾轉來台的國軍有許多人被編派來到了金門戌防,由於眷舍不夠居住,於是金門全縣每個家庭被通令必須視家中情況安置軍人,一般家庭為2-4人。不久,古寧頭戰役旋即慘烈發生,我軍英勇擊退共軍來犯後,金門的各家醫院也因此傷滿為患,軍方動員了全縣的所有年輕女子前往醫院幫助。當時年僅23歲,世居於金門城西的趙李團治女士敘述了她被徵調到醫院的情形:「砲戰後的一大早,我和數十位年輕女子坐著卡車來到城坑醫院,一下車就看到好幾百個傷患凌亂地躺靠在醫院的走廊上。有些人臉上或大腿上的一大片肉被削得不見了、有些人的手腳斷裂、鮮血直淌,醫院所到之處,令人觸目心驚,呻吟哀嚎聲此起彼落,我為這些和我年紀相仿的軍人感到難過。我因為沒有護理背景,就在那裡替這些傷兵換洗衣物和被單,兼作一些雜事。好幾次我都聽到這些大男人在夢囈中喊著爹娘的名字,有人拉著我述說著當時我還聽不懂的國語,說著說著就自顧自兒地哭了起來,我聽不懂他們說什麼,只能陪著他們一起掉眼淚。有好幾個人寫了信託我拿出去轉給家人,信我是寄了,但不知道對岸的家人有沒有收到。」在兵馬倥傯之際,兩岸音訊尚未阻斷,只是從臺灣寄出去的家書,在後來卻成了家裡有國民黨關係的反動派鐵證,在文革期間家人被勞改下放發配偏荒僻地、戴高帽被凌遲、傷重致死,滿腹辛酸無處傾訴......。一封報平安的家書卻引來了如此大的波瀾,真是始料未及。趙女士前後約兩個月義務到醫院幫忙,對於有家歸不得的老兵,她有說不出的難捨。後來她嫁與了一位利用軍暇幫人縫補衣服的老兵,倆人一針一線,建立愛的家園。

    「人道落日即天涯,望盡天涯不見家」的悲痛,總在老兵想念親人的鄉愁湧現後襲上心頭。有幸撰寫本書,也讓自己曾經存在的偏執,有了更具理性的轉變。「向來癡,由此醉,餘音裊裊,細品其中味。」這是國劇戲迷對現今有「首席老生」之譽的于魁智先生讚美,而我也在訪問老榮民的過程中,有幸咀嚼他們如戲劇般的人生,美夢由此開始......。

第七章  尾聲──未來的美麗容顏與哀愁

 

  1. 華廈安居產權清,日暮塵埃終落定

 

    眷村改建一直是眷村榮民最殷切的期盼,本縣13個眷村最早建蓋的二空新村及最晚建蓋的慈光九村,分別是在民國39年(1950)和民國70年(1981)建造,即全縣眷村至今分別歷經26-57年不等。由於當初國府遷台並無作長治久安的打算加上財政困窘,致使建蓋的眷舍品質總是因陋就簡,隨著時間久遠而傾圮毀壞、漏水嚴重,如今改建已成燃眉之急。只是改建案也總因沒有法源依據和政府的財力作奧援,而在居民一波波的抗議聲浪中無疾而終。民國69年(1980)五月由國防部頒布了「國軍老舊眷村重建試辦期間作業要點」,讓眷村改建露出了一線曙光,許多老榮民因此懷抱夢想,完成了多次簽字的具名圖章,奈何終究還是落得南柯夢一場。只因國防部頒布的是屬於行政命令,在黨國不分的年代無人置喙,民國76年(1987)解嚴前後異黨突起,當初的行政承諾就有了違法之虞,終讓紛爭再起。民國85年(1996)2月李登輝總統簽字頒布了「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全國眷村的改建終於有了法源依據,至此改建方案終於塵埃落定。(新舊制改建案優缺點,見附錄二)

    新制的眷村改建案的過程仍然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如配給的公寓面積大小該如何決定?依軍階高低決定面積大小,是上級屬意的決策,但對於低階軍官卻不盡公平;進住公寓的眷戶該付多少金額或選擇領取補償金的眷戶該拿多少?眷戶當然希望拿取的補償金越多越好,但基於國家財政和社會公平正義原則,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協商;其他如眷戶們對建築國宅的基地應選在何處?改建時,住家的搬遷費和租屋費?住戶們對國宅的公園綠地需求?公寓如何整體設計等......都是亟需解決的難題,更重要的是如何取得龐大的經費挹注?在漫長的等待和抗爭中,這些難題陸續地得到妥協。也許時間拖得久了,老榮民的心也倦了,只希望在有生之年,有個新居可以安享晚年。大體而言,老舊眷村已成都市之瘤,透過改建方案,政府可以將它徵收作為公園綠地或標售給財團作為新的建築用地。如警南新村拆遷後的大片土地有部分成為「東興綠邑公園」,更有大部分成了千萬豪宅的高級社區;早已灰飛煙滅的敦睦新村,在十幾年前已標售給財團增加稅收。是以國防部建設初期雖需要挹注鉅額經費,但剩餘的土地利用及每年徵收的房屋稅和地價稅,對政府而言將是一本萬利。因此,若純粹以長遠的經濟眼光來看,眷村改建案是必須的投資。當然,補償金額的多寡則屬於見仁見智。

 

  1. 前塵舊夢似首詩,國宅見證滄桑史

 

    本縣13個眷村除了敦睦新村居民因在民國79年(1990)拆遷並散居台中外,警南新村已於民國89年(2000)底進住台南市怡東路上的大鵬國宅;其餘有精忠二村獨自建蓋386戶,已於民國96年6月完工。影劇三村、飛雁新村、大同新村合建494戶,預定於民國96年12月完工;另外,二空新村的獨立改建案也預定於民國96年10月開始動工,原住民加上違建戶預定建蓋721戶,可望在民國98年底前完工進住;湯山新村、慈光三村、慈光九村等3村合建的建築基地選在湯山新村,若一切順利,可望於民國99年底前完工進住;居安二村和華南三村因當初是屬於華夏貸款,透天新厝,產權自有,故沒有改建問題存在;精忠九村215戶係在民國79年配合國防部推動的改建案,卻造成土地仍為國有,房屋權利卻屬於居民所有的尷尬情況,將來拆遷或補償仍在協議當中。截至民國95年底止,全國884個眷村當中,只剩約200個眷村未完成改建,預計在民國100年可悉數完成,屆時全國眷村文化就將完全消逝在臺灣的漫漫歷史長河裡。

    對所有老榮民或遺孀而言,選擇進住國宅或拿取補償金是人生的重大抉擇,但「想為自己或先生曾經替國家立下的汗馬功勞做個歷史見證」是影響這個決定的重要因素。也許老榮民的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後還能做鬼雄,但是漂泊的遊魂也總希望庇佑子孫,只因為他們早已把臺灣當作自己的家鄉了,選擇國宅,也算是認同與紮根的開始。

 

  1. 落幕--霧再迷濛,終有散去的時候

 

    「外省人」這個含糊名詞,其實無法勾勒出其族群文化,它因著身分地位、學識才能及人生際遇不同,而差別性地存在於臺灣社會角落;「眷村」一詞也因著軍種、軍階、職務及軍旅際遇而備受人情冷暖。曾經「外省人」的圖騰因為「眷村」的集結,讓忠黨愛國的旗幟更加鮮明;只是今日隨著「眷村」的走入歷史,「外省人」的詞彙也將在一般老百姓記憶中變得模糊。「四十年來,眷村庇護--多少為這個不幸時代受苦的心靈,培育了多少勇於投身社會洪流的青年,也見證了整個國家由流離、生養、振興而起的歷程。眷村逐漸老舊了,不能再滿足生活的基本需求,也不再留得住急於奔向美好前程的腳步,然而『既曾發生的,就必定存在』它會永永遠遠的存在每一個眷村孩子的心中。」眷村裡曾經相濡以沫之情、同甘共苦之誼,將隨著眷舍拆毀而走入歷史,但它也終將成為曾經在此居住的人民最美麗的回憶。每個第一代外省榮民的背後都有一個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辛酸故事,像他們這樣持續數十年來的國仇家恨,一直在心底翻騰擾動,千萬個日子,軀殼飄游,思親想家雙淚流的悲情,卻一直沒有得到宣洩的出口。而上位者為德不卒與歷史的交錯糾結,更讓他們蒙受不白之冤;臺灣人民不了解他們的苦,使得今日社會的兀臬不安加劇,也許老兵在世之日無多,但傷痛總要有個出口,如果只是一直用鄉愿掩埋,只怕傷口要惡化蔓延到下一個世代。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國宅改建,雖讓老兵軀體有了安定,但是望盡天涯不見家的飄泊靈魂,總在鄉愁湧上心頭之後,隱隱作痛。而這樣的隱痛也包含了太多本省人對他們的不認同。外省第二代湯湘竹先生,因拍攝探討父親返鄉的《山有多高》影片而獲得2002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他在一次座談會中深切地表示:「讓我最感動的是,在參與者學習傾聽的過程中,深刻地反省自己的偏見,而且在對話中真情流露。過去我從不能理解,也不同情外省老兵回家(大陸)將積蓄散盡,但是參與者陳永麟的一番話:『四十多年來,我們欠大陸家人太多,我沒有養過我的爹娘一天......。』陳永麟願意以一個『來自大陸人』的身分,為『來自大陸的』國民黨政權所犯的錯,向本省人道歉。這樣真情流露的片段,卻讓我不由自主的掉下眼淚。」省籍情結已隨著時間久遠、老一輩的凋零而逐漸淡去,但曾經存在的情結應該被了解、諒解,而不是選擇掩飾、遺忘。因為,不懂得在錯誤經驗學得教訓的人,「歷史」肯定會在它的身上重演。

    對立,往往來自於對雙方的誤解。也許,學習著傾聽彼此的聲音,會是臺灣建立美麗祥和社會的開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