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南瀛是臺灣最早開發的地方,但也因人為因素,許多歷史遺跡都失去原本的樣子,尤其是有關「古道」這一部份更是錯綜複雜。為此,本書透過文獻記載、訪談當地耆老並且以旅遊的方式,將「南瀛古道」的面貌呈現在讀者面前,也冀望讀者能繼續完成整個「南瀛古道」的踏查。
|作者簡介|
翁程祥
1962年生
嘉義縣義竹鄉人、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台南師範學院國教所社會科教學碩士班進修中
【經歷】
台南縣崎內國小校長(2004-2006)
台南縣太康國小主任(1998-2006)
台南縣崎內國小總務主任(1996-1998)
台南縣新進國小教師(1992-1996)
台南縣德南國小教師(1987-1992)
台南縣層林國小教師(1986-1987)
花蓮縣東竹國小教師(1982-1986)
【現任】
菁寮國小校長(2006.8月-迄今)
楊明宗
1969年生
台南縣東山鄉人
台南師範學院語教系、台南師範學院國教所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畢業
【經歷】
桃園縣頂社國小教師、訓育組長(1993-1997)
台南縣白河國小教師、人事組長(1997-2001)
台南縣新泰國小教師、訓育組長(2001-2004)
台南縣崎內國小總務主任(2004-2006)
【現任】
台南縣新營國小教師兼事務組長(2006.08迄今)
台南縣白河鎮店仔口文教協會第5理事(2006.01-2008.01)
台南縣白河鎮店仔口文教協會玉山吟社社員(2001.08迄今)
【著作】
2003年《從歉收搶米到聚眾抗官─清代張丙事件之研究》碩士論文
李榮添
1971年生
台南縣白河鎮人
台東師範學院畢業
【經歷】
南投縣民間鄉中山國小(1994-1998)
台南縣白河鎮店仔口文教協會總幹事(2000.03-2006.01)
【現任】
台南縣玉豐國小教師(1998.08迄今)
台南縣白河鎮崎內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1995.05迄今)
【著作】
1995年 認識家鄉-聽阿公講咱庄頭事
1998年 白河鎮志(與張溪南等人合編)
2001年 崎內親水公園水生植物園手冊
2002年 崎內采風錄
2005年 白河蓮鄉深度導覽手冊獲獎
2002年 環保署及教育部「全國推動環保有功教師優等獎」
2004年 救國團「優秀社會青年獎」
|目錄|
002 《縣長序》戀上鄉土
004 《局長序》建立起在地的尊嚴
006 《總編輯序》予阮機會
008 《自序》「南瀛開發百代功,古道荒煙蔓草中,期待有心人發掘,撥雲見日卓晴空」
018 第壹章 緒論
038 第貳章 南瀛古道的特性與分類
052 第參章 南瀛古道今貌
054 壹、楠西鄉梅峰古道
070 貳、柳營鄉旭山村尖山古道
084 參、白河鎮關仔嶺麒麟尾古道
100 肆、大內鄉南馬古道
118 伍、東山鄉前後大埔古道
138 陸、七股鄉魚苗古道
172 柒、學甲慈濟宮「上白礁香路古道」
204 捌、山透府官道
244 玖、東山鄉碧軒寺迎佛祖古道
288 第肆章 結論
295 參考書目
301 作者簡介
|書序|
〈縣長序〉
戀上鄉土
南瀛橫跨山線與水線的秀麗風光間,交織著古老歷史、多元文化與豐富地理的意涵,但南瀛學研究,在以前是一塊荒漠之地,少有人耕耘, 直至這幾年始逐漸蓬勃發展。
生在南瀛、長在南瀛這片土地,因爲關懷更身負振興鄉土的責任,民國93年,本府特別邀集專家學者重新編撰屬於南瀛的歷史專書--「南瀛探索」,其中從地理環境論起,在不同歷史背景下研討南瀛政經、社會、產業、教育與文化等領域的流變,重新編撰一套翔實而深入的南瀛史書,期許每一位南瀛人都能夠知道南瀛珍貴的在地風貌。同年,煥智爲紀念逝世的父親─蘇添水先生,使其愛鄉的精神得以延續,因而特別設立「南瀛學博碩士論文研究獎」,現已推動第3屆,期許能夠拋磚引玉,引導年輕一代的學術研究者,共同發展南瀛久久被掩藏於鄉土間的記憶。
民國93年1月,本府將南瀛學之相關研究組織化,因而成立「南瀛學研究推動委員會」,並將之區分爲台南縣歷史組、南瀛文獻組、鄉土教材組、學術講座組及南瀛文化叢書組等5個組別;其中南瀛文化叢書組之相關研究其實已行之有年,自民國83年始,本府即開始編輯的「南瀛文化研究叢書」,現總輯數已有11輯、總冊數達60冊之多。而「南瀛地景文化專輯」更首開1輯10冊的先例,內容搜羅豐富,分別以港口、老街、埤塘、鴿笭、辟邪物、鐵道、古道、吊橋、化石及農會爲主題,委由在地文史民俗專家、現任河南國小校長黃文博先生擔任總召集人,彙集專家學者之力進行田野調查及整理文獻的工作。套書之撰寫與編輯,歷時約2年的時間,如今終將付梓,煥智首先要感謝黃文博總召及各位編撰委員的辛勞,爲建立一套系統性的南瀛學竭盡心力,亦期許南瀛學研究的精神得以持續傳承下去。
南瀛大地,因為有諸位專家學者的研究而發光發熱,讓蘊藏於埤塘、古道、老街及民俗故事,能夠在衆人間流轉傳唱不絕,尋回在地的驕傲與尊嚴,也冀望能喚回大衆對於鄉土的熱情,共同珍愛腳下這片土地。
台南縣縣長 蘇煥智
〈局長序〉
建立起在地的尊嚴
鄉土史書最能發出在地的聲音,最能看清在地的容顏,這些年來,台南縣政府一直站在本土的立場,努力於鄉土史書的編印,目的即在於增強在地的論述力量,與建構一套系統性的南瀛學,爲這塊生養你我的南瀛大地,取得發言權與解釋權,以期建立起在地的尊嚴與光榮感。
「南瀛地景文化專輯」已是【南瀛文化研究叢書】的第11輯了,算算已達60冊,這是一個相當令人振奮的成果。這些鄉土史書不僅是南瀛學的基礎,同時也是鄉土教育的教材,適合研究深論,也可以知性閱讀;我們非常感佩歷年來參與調查寫作的所有專家學者,這也是一種經驗與文化的傳承,大家努力的成果,正日漸顯映出來。
爲迅速建立起南瀛文史資料庫,並廣泛發掘文史題材,本輯首開「1輯10書」之始,如此也可以擴大參與的層面,網羅更多不同領域的專家,爲南瀛文史效力。儘管縣政府財政拮据,然在蘇縣長的大力支持下排除萬難,繼編經費執行,希望能永續發展,因爲「文章千古事」,這是千秋萬世的事業,是可以爲後代子孫留下財富的投資。
南瀛大地好山好水好文化,處處是風景,處處是文化瑰寶,如同陽光如同空氣般的存在於你我周遭,認真生活才可以感受到它的珍貴,用心體會才能夠享受到它的美好。這麼多的鄉土史書,不都是南瀛的美麗風景?不都是南瀛的文化瑰寶?
多年來,台南縣政府努力的編印鄉土史書, 我們期待生活於台灣這塊土地的每一個人,特別是廣大的台南縣民,都有興趣重新認識南瀛大地的多樣面貌,觸摸她的容顏,傾聽她的春吟,給自己美好與信心,進而對土地產生依戀,以建立起在地的尊嚴與光榮感。
文化局局長 葉澤山
〈總編輯序〉
予阮機會
「南瀛文化研究系列」這部(pho7)冊,對1993年第1輯開始,一直是我咧規畫,彼陣的文化中心主任葉佳雄先生,予我親像大海洋赫爾曠闊的空間,自由發揮;以後雖然有換過局長,嘛有換過縣長,毋過,這部冊卻是毋捌(m7 bat4 )換過當初為台南縣留根留血跡彼種理想的心情,所以才有法度通累積當今仔日11輯60本冊的成果,沿路行來,毋管是食米粉的,或者是立店(tiam3)邊仔喝(huah4)燒喝冷的,攏嘛加減有一寡貢獻。
對2002年的第7輯起,我開始以「總編輯」的名義「掛名徛(kia7)牌」,進前是紙頭無名紙尾嘛無名;雖然是「總編輯」,但是除了頭前的規劃以外,每一本冊交稿了後,並無「總校」嘛無「編輯」,純粹只是榮譽性質的「掛名」而已。按爾一路「掛」落來,實在誠(ciann5)歹勢,毋捌共(ka7)每一輯寫過啥乜(siann2 mih8) 「編輯心情」,紹介一寡仔內幕消息予逐家鼻芳,所以,對這輯開始,我欲講淡薄仔「規劃」的事志(tai7 ci3),予逐家參考。
進前10輯,每一輯攏是5本冊(有一冬小可仔「出棰/chut4 che5」減出1本冊,所以隔轉冬才出6本來補予整數),但是這輯較特別,一睏頭就出10本,這是葉澤山局長的魄力,伊講蘇縣長是一個文化縣長,文化勿會使等得(tan2 cit0),會當做的就愛快馬加鞭,所以毋才有這爾「豐沛」(phong1 phai3)的料理上桌。
欲揣(chue7)5個毋驚死的來湊跤手,多年來的經驗,有當時仔就愛傱(cong5)到面青面綠,好喙兼拜託,才勉強成軍上戰場。這嘛,雄雄欲揣10個有興趣的人來參與,實在小可仔有難度,好佳哉有一寡仔老朋友相媵(thin7),予我半騙半姑情(koo1 ciann5),喙鬚掛咧,攑刀上舞台,有的走到喘怦怦,有的刣到流血流淚,鑼仔鼓錚(chann7)一冬,毋管精彩亦是歹戲拖棚,這齣戲總是做煞矣,10本冊排齊齊獻予逐家,嘛獻予南瀛大地。
10本冊,10個無共款的主題,嘛是10個無相仝的辛苦,干單講每一個人調查過程的故事,就挺好佫寫一本冊;感謝逐家的捧場,無相棄嫌,菜脯根仔罔咬鹹,贊助敝團的光彩。佇這,我嘛欲感謝蘇縣長、葉局長、謝課長參承辦人許琴梅小姐的指導佮支持,予阮機會,嘛予咱台南縣機會,佫會使講予咱台灣機會。
總編輯 黃文博
〈自序〉
「南瀛開發百代功,古道荒煙蔓草中,期待有心人發掘,撥雲見日卓晴空」
記得在2004年的10月接到黃文博校長的電話,他告訴我,可不可以寫一本「南瀛古道誌」,我當時愣了一下;對於一個從來沒有寫過書,甚至從未在期刊雜誌上發表過文章的人而言,這是一種沉重的負擔,再加上初任校長,許多的校務推動還在摸索階段,心想:實在沒有時間及能力去接這個案子。不過,當詢問本校主任楊明宗及玉豐國小李榮添老師的意願時,他們都願意鼎力協助,再加上內心也燃起一股嘗試的心態,因此,就答應了黃文博校長,就這樣一頭栽進了「古道」的文史踏查的工作。
所謂「霧裡看花總是美」,當時天真的以為有一年的時間,應該可以完成吧!可是,當我們才開始進入討論的階段時,猛然發現「古道在哪裡?」頓時,還真的不知到那裡找答案!雖說,南瀛是台灣最早開發的地方,但是,也正因為如此,許多地方被過度的開發!許多的歷史遺跡,因為人為因素已失去原來的樣子,尤其是有關「古道」這一部份,更是錯綜複雜!
那麼「到底那一條路才是古道?」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也使我們的進度一直延宕。但是,問題總要克服,所以,我們就決定從下列幾個面向來著手:
一、從文獻來探討:透過許多文獻中所記載的道路,如清康熙、雍正、乾隆時代 的《台灣輿圖》,從這些輿圖中所描繪的道路去踏查,例如清代的山透府古官道等等。
二、從《台灣堡圖》上的道路顯示:對於日本人的探究及考證的精神,實在值得我們學習,在《台灣堡圖》中詳細的描繪了當時各聚落間的聯絡道路,而這些道路,正是我們踏查古道的依據,例如大武壠社的遷徙古道等等。
三、請教文史工作者或訪談當地耆老:許多的文史工作者及耆老對於當地文史的了解,比外人有更深一層的認知,因此透過他們的協助就更容易了解當地的文史,如魚苗古道的踏查,透過篤加聚落---乾成文史工作室的邱英哲先生協助。
四、從報章雜誌所刊載的古道:許多的記者先生小姐平日雖然「筆」下不饒人,但是仍有許多人對於文史的探討有高度的興趣,所以,在報章雜誌上常可以看到許多有關「古道」文章的報導,再從這些文章來探討古道的相關資訊,例如尖山古道、南馬古道等等就是透過報章雜誌中搜尋的。
五、經由對文史熱心人士或朋友的協助:有些朋友雖然不是文史工作室的人員,可是,平時就喜歡看一些相關的文章或報導,當知道我們正從事古道文章的撰寫時,都會主動提供這一方面的資料,例如梅峰古道等等。
六、透過台南縣登山協會的協助:登山協會的成員中有一些人對於文史相當有興趣,當他們從事登山活動時,會去注意有關登山路線的文史探索,有關山區古道的踏查可以請他們協助提供資料,例如,麒麟尾古道、前後大埔古道等等就是由台南縣登山協會蔡文玉先生提供。
經由上述的面向,我們逐漸釐清古道的探索方向,可是,在「路是人走出來的」的觀念下,古道應有千百條,該如何來界定「南瀛古道」的範圍,如何呈現本書中有關「南瀛古道」的面貌?誠如劉克襄先生所定義:「應該去探討這一條古道是否為一條『活著的古道』,所謂『活著』的古道,指的是曾經存在兩地,或現今仍還在使用,或是該道路修復後對兩地有很大貢獻的路線」。他認為走古道的最大樂趣是找出這條古道濃厚的現實意義,是可以和目前社會高度互動,創造生活價值的。對近在生活旁邊的老路,往往比那些在海拔2、3千公尺之上,3、4個月才會去走一次,每每橫越中央山脈的古道,興趣來得高。因此,「古道」是真是假?也許只是商家為招攬遊客將附近景點舊路?抑或是某些人人生記憶中感受較深的一條路?……其實只是定義的問題而已,在這條路上的一山一石、一草一花一木,或是先人所留下來的遺跡,其實只要腳下所踩的土地是真的,且足以觸發人文心靈的情懷與感受,都可以稱之為「古道」, 所以「古道」應該是可以隨時可以去踏查,隨時可以感受的。
「路要常走才不會被野草湮沒,歷史要常常複習才不會愈來愈模糊」,如上所述「古道」上的一山一石、一草一花一木、曾經在古道上發生的故事,或是先人所留下的遺跡,這些都足以觸發人文心靈的情懷與感受,在這些人文與史蹟中,有著先民篳路藍縷的拓殖史及胼手胝足的拓墾精神,再者,屬於大自然一份子的「古道系統」,當然也是欣賞自然景觀的絕佳地點,當我們走在不同地理環境的古道上,對於古道的生態、古道的地質、地貌變化,不禁令人讚嘆造物者的神奇;此外,生態體系中孕育的豐富動植物相,更是讓行走於古道上的人們隨時有意外的驚喜。因此,了解古道上的人文及自然生態正是我們在探索「南瀛古道」的目的, 藉此,讓我們南瀛的鄉親對於鄉土有更深一層的認知。希望以旅遊的方式來介紹「南瀛古道」,透過古道的人文歷史、古道與政治的關係、古道的生態景觀、古道的分布與現況等,讓世人除了了解古道的位置外,也能了解形成古道的人文背景及景觀生態。
在長達一年多「南瀛古道」的撰寫過程中,雖然,在南瀛圖書館可以找到許多相關資料,也有許多熱心人士的協助,如黃文博校長等等,但是,仍然在踏查過程中面臨許多的困擾:
一、文獻考證不易:所謂「路是人走出來的」,因此,只要是人在走動的,都可以算是古道,如此一來,古道就有千百條,要如何才能算是「古道」?實在有考證上的困難。
二、古道湮沒田調困難:因現代道路不斷開闢,古時的交通要道人跡罕至,多已消失在荒煙蔓草間,許多古道大多已湮沒,田野調查困難,使研究工作格外吃力。
三、文史資料蒐集不易:說實在,有些地方文史工作者不太了解當地古道的資料,使得許多的訪談陷入困境。
四、訪談及紀錄不易:許多的耆老因年紀關係,對於舊時的記憶模糊,而且踏查時也無法同行指導,只能憑藉訪談資料獨自前往探查,對於古道的記錄是否完整,實有待商榷。
五、古道踏查不易:南瀛地區因開發及地形的限制,一般山區的古道不長,但是仍有些古道的長度比較長,像山透府古道貫穿台南縣,如果沒有適當的體力及時間想要親自踏查還真不容易。
六、囿於篇幅無法完整描述:有關古道的相關資訊很多,限於篇幅僅能取其重點敘述,往往造成「以管窺天」的迷失中,無法很完整的看到古道的全貌。
七、需兼具相關知識才能完整描繪古道:古道兼具史實及生態的觀賞,因此,有關考證工作、生態知識等相關能力要兼具,才能很完整的描繪古道的全貌,所謂「術業有專攻」,囿於個人的知識及能力實在無法兼具,難免會顧此失彼,而無法讓讀者了解古道的所有資料。
八、因幅員廣闊,限於時間無法建立整個「南瀛古道」的踏查:台南縣的幅員廣闊,實無法在有限的時間之內,將每一鄉鎮的所有古道或舊路都納進本書的範圍,因此,難免有遺珠之憾,本書希望能「拋磚引玉」為鄉土的歷史提供初淺的棉薄之力,更期待各界賢達指正,更期盼有心人士繼續完成整個「南瀛古道」的踏查,建立更完整的「南瀛古道系統」,提供後世子孫更加了解先民胼手胝足的拓墾精神。
台南縣境內雖無高聳的台灣百岳,但不乏美麗的山光水色,縣府規畫中的「綠色長城計畫」,就是希望能發展屬於台南縣特有的登山觀光步道,也獲得許多縣民的認同,在假日時每每可以看到停在山腳下的車子,將整個停車場擠得水洩不通;但是除了規劃這些登山步道之外,如果再將南縣境內很多極富價值的古道,加以整理開發,串連成健行步道系統,並建立完成的路線圖及指標系統,結合沿途的古蹟、產業,增設遊憩服務設施,使遊客能夠悠遊其間,這將是最珍貴的觀光資源。
正如沒有一條溪流相似,也不會有一條路是相同的,每一條路都有它自己的故事,端視踏查者自己如何現場解讀。(1)古道的探查不只是對早期人們從事狩獵、旅行、探險、姻親或貿易等軌跡的追溯,同時也是一種考驗現代個人智慧、毅力的磨練。這種帶著人文關懷與歷史視野的探查,(2)正是在古道的踏查過程中,在與耆老訪談過程中,在皓首窮經的翻閱文獻中,看到、聽到或找到一點可用的資料,都足以讓人雀躍不已,原來,在「南瀛」這一塊台灣的「開基地」上,蘊藏著這麼多先人「篳路藍縷,以啓山林」的故事,讓我們更加了解這一塊土地文史,期待本書的拋磚引玉,能激起更多民間及社區的主動投入,形成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共同來維護「南瀛古道」。
在撰寫的這一段時間內,對於學校及家庭實感內疚,感謝我的家人,尤其是我的內人趙鳳凰老師協助照顧二個幼兒,感謝協助撰寫的本校楊明宗主任、李榮添老師、李榮宗老師,感謝這段時間崎內國小教學團隊的協助校務推動,更感謝在踏查過程中熱心協助的各界人士,不僅無條件提供資料,更全程協助帶領踏查,甚至提供餐飲,對於各界的協助,本人銘感肺腑,謹記在心!
翁程祥
----------
(1)劉克襄,《臺灣舊路踏查記》,玉山社出版,台北,民84,p7
(2)劉克襄,《臺灣舊路踏查記》,玉山社出版,台北,民84,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