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日治時期為了便於政治上的統治,日人積極興建南北縱貫鐵路,以將物資送至各地區;二戰後,為了居民的便利性,修築了數條糖鐵客運營業線。之後,因公路交通的普及,鐵路連最初原料運輸功能也完全消失。本書將就南瀛地區的台鐵、糖鐵、與鹽鐵這三部分,作一介紹,希望藉由本書,能讓讀者對於昔日奔馳在南瀛這塊土地上的機關車,有一初略的認識。
|作者簡介|
周俊霖
台南縣下營鄉人,來台第13代。
【經歷】
台南師院社會科教育學系
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畢業
曾服務於嘉義縣中和國小
現任職於台南縣新嘉國小
【著作】
2000 《臺山村的聚落發展與生活方式─奮起湖與石棹的比較研究》碩士論文。
2002 《白沙屯採訪冊》,未出版。
2004 〈日本時期的南瀛〉,《南瀛探索》,台南:台南縣政府。
許永河
出生在大坵田堡黃吉崙(雲林土庫),生活在南瀛這塊土地。
【經歷】
台南師院社會科教育學系
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畢業
曾服務於柳營鄉柳營國小
現任職於永康市三村國小,對於老舊的人、事、物都感興趣,期望下一代也能感受到上一代的辛勤與滿足。
【著作】
2003 《光復前柳營劉家與地方發展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
2004 〈日本時期的南瀛〉,《南瀛探索》,台南:台南縣政府。
2005 〈永康鹽行地區的產業發展歷程〉,《紀念蘇添水先生南瀛學研究教師研究論文輯》台南:愛鄉文教基金會。
|目錄|
002 《縣長序》戀上鄉土
004 《局長序》建立起在地的尊嚴
006 《總編輯序》予阮機會
012 壹 前言
016 貳 南瀛縱貫線鐵道
018 清朝時期的台灣鐵道
022 日治時期的台灣鐵道
025 光復後的台灣鐵道
028 後壁車站
035 新營車站
043 柳營車站
047 林鳳營車站
053 隆田車站
061 拔林車站(含曾文溪鐵橋)
066 善化車站
073 新市車站
078 永康車站
085 大橋車站
091 保安車站
098 中洲車站
104 參 南瀛糖業鐵道
106 台灣糖業發展及糖鐵簡述
120 烏樹林糖廠鐵道
120 烏樹林糖廠簡史
125 烏樹林糖廠鐵道路線
127 烏樹林線(新東線)
148 仙草埔線(原石運輸線)
154 白河線
156 田園列車觀光線
162 新營、岸內糖廠鐵道
162 岸內糖廠與新營總廠簡史
168 新營總廠及岸內糖廠鐵道路線
172 布袋線
205 學甲線
227 新營廠五分車觀光線(八翁線)
230 麻豆、佳里糖廠鐵道
230 麻豆糖廠與佳里糖廠簡史
236 麻豆糖廠及佳里糖廠鐵道路線
242 隆田線
267 北門線
276 善化糖廠鐵道
276 善化糖廠簡史
277 善化糖廠鐵道路線
278 善化線
285 善化街線
288 善左線
303 玉井糖廠鐵道
303 玉井糖廠簡史
303 玉井糖廠鐵道路線
305 玉左線
315 油礦運輸線
317 仁德糖廠鐵道
317 仁德糖廠簡史
319 仁德糖廠鐵道路線
321 關廟線
332 原石運輸線
333 南北平行預備線
350 肆 南瀛鹽業鐵道
353 台灣鹽業發展
354 南瀛鹽場簡述
362 鹽場鐵道
372 鹽鐵其他設施
386 參考書目
392 後記
394 作者簡介
|書序|
〈縣長序〉
戀上鄉土
南瀛橫跨山線與水線的秀麗風光間,交織著古老歷史、多元文化與豐富地理的意涵,但南瀛學研究,在以前是一塊荒漠之地,少有人耕耘,直至這幾年始逐漸蓬勃發展。
生在南瀛、長在南瀛這片土地,因爲關懷更身負振興鄉土的責任,民國93年,本府特別邀集專家學者重新編撰屬於南瀛的歷史專書--「南瀛探索」,其中從地理環境論起,在不同歷史背景下研討南瀛政經、社會、產業、教育與文化等領域的流變,重新編撰一套翔實而深入的南瀛史書,期許每一位南瀛人都能夠知道南瀛珍貴的在地風貌。同年,煥智爲紀念逝世的父親─蘇添水先生,使其愛鄉的精神得以延續,因而特別設立「南瀛學博碩士論文研究獎」,現已推動第3屆,期許能夠拋磚引玉,引導年輕一代的學術研究者,共同發展南瀛久久被掩藏於鄉土間的記憶。
民國93年1月,本府將南瀛學之相關研究組織化,因而成立「南瀛學研究推動委員會」,並將之區分爲台南縣歷史組、南瀛文獻組、鄉土教材組、學術講座組及南瀛文化叢書組等5個組別;其中南瀛文化叢書組之相關研究其實已行之有年,自民國83年始,本府即開始編輯的「南瀛文化研究叢書」,現總輯數已有11輯、總冊數達60冊之多。而「南瀛地景文化專輯」更首開1輯10冊的先例,內容搜羅豐富,分別以港口、老街、埤塘、鴿笭、辟邪物、鐵道、古道、吊橋、化石及農會爲主題,委由在地文史民俗專家、現任河南國小校長黃文博先生擔任總召集人,彙集專家學者之力進行田野調查及整理文獻的工作。套書之撰寫與編輯,歷時約2年的時間,如今終將付梓,煥智首先要感謝黃文博總召及各位編撰委員的辛勞,爲建立一套系統性的南瀛學竭盡心力,亦期許南瀛學研究的精神得以持續傳承下去。
南瀛大地,因爲有諸位專家學者的研究而發光發熱,讓蘊藏於埤塘、古道、老街及民俗故事,能夠在眾人間流轉傳唱不絕,尋回在地的驕傲與尊嚴,也冀望能喚回大眾對於鄉土的熱情,共同珍愛腳下這片土地。
台南縣縣長 蘇煥智
〈局長序〉
建立起在地的尊嚴
鄉土史書最能發出在地的聲音,最能看清在地的容顏,這些年來,台南縣政府一直站在本土的立場,努力於鄉土史書的編印,目的即在於增強在地的論述力量,與建構一套系統性的南瀛學,爲這塊生養你我的南瀛大地,取得發言權與解釋權,以期建立起在地的尊嚴與光榮感。
「南瀛地景文化專輯」已是【南瀛文化研究叢書】的第11輯了,算算已達60冊,這是一個相當令人振奮的成果。這些鄉土史書不僅是南瀛學的基礎,同時也是鄉土教育的教材,適合研究深論,也可以知性閱讀;我們非常感佩歷年來參與調查寫作的所有專家學者,這也是一種經驗與文化的傳承,大家努力的成果,正日漸顯映出來。
爲迅速建立起南瀛文史資料庫,並廣泛發掘文史題材,本輯首開「1輯10書」之始,如此也可以擴大參與的層面,網羅更多不同領域的專家,爲南瀛文史效力。儘管縣政府財政拮据,然在蘇縣長的大力支持下排除萬難,繼編經費執行,希望能永續發展,因爲「文章千古事」,這是千秋萬世的事業,是可以為後代子孫留下財富的投資。
南瀛大地好山好水好文化,處處是風景,處處是文化瑰寶,如同陽光如同空氣般的存在於你我周遭,認真生活才可以感受到它的珍貴,用心體會才能夠享受到它的美好。這麼多的鄉土史書,不都是南瀛的美麗風景?不都是南瀛的文化瑰寶?
多年來,台南縣政府努力的編印鄉土史書,我們期待生活於台灣這塊土地的每一個人,特別是廣大的台南縣民,都有興趣重新認識南瀛大地的多樣面貌,觸摸她的容顏,傾聽她的春吟,給自己美好與信心,進而對土地產生依戀,以建立起在地的尊嚴與光榮感。
文化局局長 葉澤山
〈總編輯序〉
予阮機會
「南瀛文化研究系列」這部(pho7)冊,對1993年第1輯開始,一直是我咧規畫,彼陣的文化中心主任葉佳雄先生,予我親像大海洋赫爾曠闊的空間,自由發揮;以後雖然有換過局長,嘛有換過縣長,毋過,這部冊卻是毋捌(m7 bat4 )換過當初為台南縣留根留血跡彼種理想的心情,所以才有法度通累積當今仔日11輯60本冊的成果,沿路行來,毋管是食米粉的,或者是立店(tiam3)邊仔喝(huah4)燒喝冷的,攏嘛加減有一寡貢獻。
對2002年的第7輯起,我開始以「總編輯」的名義「掛名徛(kia7)牌」,進前是紙頭無名紙尾嘛無名;雖然是「總編輯」,但是除了頭前的規劃以外,每一本冊交稿了後,並無「總校」嘛無「編輯」,純粹只是榮譽性質的「掛名」而已。按爾一路「掛」落來,實在誠(ciann5)歹勢,毋捌共(ka7)每一輯寫過啥乜(siann2 mih8) 「編輯心情」,紹介一寡仔內幕消息予逐家鼻芳,所以,對這輯開始,我欲講淡薄仔「規劃」的事志(tai7 ci3),予逐家參考。
進前10輯,每一輯攏是5本冊(有一冬小可仔「出棰/chut4 che5」減出1本冊,所以隔轉冬才出6本來補予整數),但是這輯較特別,一睏頭就出10本,這是葉澤山局長的魄力,伊講蘇縣長是一個文化縣長,文化勿會使等得(tan2 cit0),會當做的就愛快馬加鞭,所以毋才有這爾「豐沛」(phong1 phai3)的料理上桌。
欲揣(chue7)5個毋驚死的來湊跤手,多年來的經驗,有當時仔就愛傱(cong5)到面青面綠,好喙兼拜託,才勉強成軍上戰場。這嘛,雄雄欲揣10個有興趣的人來參與,實在小可仔有難度,好佳哉有一寡仔老朋友相媵(thin7),予我半騙半姑情(koo1 ciann5),喙鬚掛咧,攑刀上舞台,有的走到喘怦怦,有的刣到流血流淚,鑼仔鼓錚(chann7)一冬,毋管精彩亦是歹戲拖棚,這齣戲總是做煞矣,10本冊排齊齊獻予逐家,嘛獻予南瀛大地。
10本冊,10個無共款的主題,嘛是10個無相仝的辛苦,干單講每一個人調查過程的故事,就挺好佫寫一本冊;感謝逐家的捧場,無相棄嫌,菜脯根仔罔咬鹹,贊助敝團的光彩。佇這,我嘛欲感謝蘇縣長、葉局長、謝課長參承辦人許琴梅小姐的指導佮支持,予阮機會,嘛予咱台南縣機會,佫會使講予咱台灣機會。
總編輯 黃文博
後記
2005年的春天,抱著「初生之犢不畏虎」的精神,開始著手調查南瀛地區的鐵道文化。
「鐵道」,是初次接觸到的議題,火車倒是常搭,雖然之前撰寫縣內小區域歷史,以及介紹糖鹽業時都曾敘及,但要對「鐵道」這單一個題目作一深層剖析,則是完全的新嘗試。台鐵車站多還健在,且有許多鐵道迷出版過許多相關書籍可供參考,所以較不需擔憂。然而糖鐵、鹽鐵的車站、軌道多已拆除、毀損,僅留在老一輩的記憶當中,要重新發現、建構,是撰寫這本書所遭逢的最大挑戰。「訪談」,成了完成本書最重要的工具。
田調過程當中,如何去找到曾經出現,現已消失的車站遺址最令人頭疼。寒風烈日下,在可能的地方來回找尋。幸運時,附近的老先生、老太太會指點迷津,省卻無頭蒼蠅般的奔波,但有時花了一個上午,翻山越嶺了好長一段路,找不著就是找不著,著實無奈。由於受訪者對象都是隨機尋找的,有些長輩會熱心的親自帶路,省下「做白工」的時間;也有的人戒心很重,對我們的詢問完全不搭理,令人莫可奈何。
猶記得,第一次看見位在東山鄉的急水溪鐵橋時,彷若桃花源記中─「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滿眼的綠,加上一泓清水,溪上的鐵橋顯得格外耀眼。雖然遭逢水患致使部分基座已頹圮,但可以想像,當火車行經至此時,美景如畫定能滌人心中千千愁。亦看見,2005年的糖果文化節,主辦單位所規劃「新宅農場至佳里糖廠」的接駁五分車,班班客滿。到此遊玩的旅客,有人在重溫兒時記憶,有人在體驗消失的鐵道文化。雖然擁擠的難受,相信對已「退役」的火車,將是一種肯定。
以門外漢的身分,來整理南瀛地區的鐵道過往,縱使花了許多時間、精力,相信仍有許多闕漏之處。感謝許多在這段時間對我們幫忙的前輩、長者:對鐵道研究相當紮實的許乃懿醫師、黃彥碩老師、曾吉賢老師;提供老照片與解說的鹽博館方俊育先生、陳宗昭先生;台鐵各車站的站長或副站長們;網路上看橋工房、海洋與鐵道的記憶等鐵道網站版主和留言者;透過書信、郵件不厭其煩回答我那蠢問題的楊鵬飛先生、張聖坤老師;還有許許多多不知名的受訪者,沒有他們的幫忙,要完成這本「南瀛鐵道誌」,將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
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