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介紹位於臺南新營的鐵線橋通濟宮。通濟宮主祀天上聖母(媽祖),創建於清康熙中葉,歷經四次修建後,在一九九一年另地興建新廟,舊廟則原地保留並於一九九七年被評定為縣定古蹟。通濟宮擁有日治初期和終戰前後的建築規制與流風,是臺灣早期農村庄廟的典型之作,也是少數留存至今未被拆除的珍貴資產。
|作者簡介|
黃文博
一九五六年生
台灣.台南縣鹽分地帶北門鄉人
屏東師專.成功大學歷史系畢業
台南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結業
現任台南縣鹽水鎮河南國小校長
台南縣文獻委員會委員
【著作】
一九八九 台灣風土傳奇
一九八九 台灣信仰傳奇
一九九O 南瀛民俗誌(上下)
一九九一 台灣藝陣傳奇(上下;二OOO台灣民間藝陣)
一九九一 台灣民俗田野手冊(一九九九台灣民俗田野現場實務)
一九九二 瘟神傳奇──曾文溪流域王船祭巡禮
一九九二 台灣冥魂傳奇(二OOO台灣人的生死學)
一九九三 台灣民俗趣譚
一九九三 台灣民俗消遣
一九九四 南瀛刈香誌
一九九四 台灣民俗閒話
一九九五 樹王公傳奇──台南縣珍貴老樹的源流與掌故
一九九五 南瀛寺廟藝術叢書(五冊;與凃順從等人合著)
一九九五 南瀛歷史與風土
一九九五 北汕尾儀典之旅
一九九六 尋找北門嶼
一九九七 台灣民間信仰與儀式
一九九八 站在台灣廟會現場
一九九八 南瀛地名誌(一套五冊)
一九九九 虎爺的口水──黃文博選集
二OOO 南瀛王船誌
二OOO 南瀛行腳(與陳永芳等人合著)
二OO一 台灣第一香──西港玉敕慶安宮庚辰香科大醮典(與黃明雅合著)
二OO一 南瀛俗諺故事誌
二OO二 南瀛石敢當誌
【雜著】
一九八八 台灣民間信仰見聞錄
一九九二 南鯤鯓
一九九三 南瀛風情(一套三小冊)
一九九三 回首深情──南瀛文化十年(與凃順從合著)
一九九三 歲月流影──台南縣政八年(與凃順從等人合著)
一九九五 鑼鼓響起(桌曆一)
一九九六 王船祭典手冊(筆記書一)
一九九六 漁村諺語一百則(攝影;撰文洪秋蓮)
一九九七 北門嶼系列(卡片一;一套十二張)
一九九七 觀清湄映西甲(主撰民間信仰部分)
一九九八 蜈蚣出巡(圖畫書一,插畫陳敏捷)
一九九九 王船信仰系列(卡片二;一套十二張)
二OOO 南瀛大地系列(卡片三;一套十二張)
二OOO 北門海濤園蟹之家族(書籤一;一套九張)
二OOO 西港燒王船(圖畫書二;插畫許文綺)
二OO一 南鯤鯓廟的故事(圖畫書三;插畫家許文綺)
二OO一 魚鹽大地北門鄉(與朱桂玉合著)
二OO一 南瀛家鄉系列(卡片四;一套卅一張;與吳淵源等人合著)
【主編】
一九九三 槺榔山傳奇──南鯤鯓文化祭
一九九四 南瀛藝陣傳奇──一九九四全國文藝季台南縣活動專輯
一九九四 發現鹿耳門──一九九四北汕尾迎媽祖文化季活動專輯
一九九五 走馬瀨之春──一九九五全國文藝季台南縣活動專輯
一九九五 定根南瀛泥土香
一九九六 白河蓮花節──一九九六全國文藝季台南縣活動專輯
一九九七 鹽水製糖一百年──一九九七全國文藝季台南縣活動專輯
一九九八 一九九六南瀛國際民俗藝術節活動成果專輯
一九九八 媽祖情緣──鹿耳門天后宮媽祖姊妹會
一九九八 一九九八民藝躍南瀛
一九九九 一九九八南瀛國際民俗藝術節活動成果專輯
二OOO 小小腳ㄚ遊南瀛──台南縣鄉土戶外教學手冊
二OOO 中華民國八十九年鄉土語文競賽成果專輯
二OOO 二OOO南瀛國際民俗藝術節活動成果專輯
二OO一 南瀛家鄉系列──一鄉一書鄉土教材(卅一冊)
二OO一 南瀛台語冊一、二
二OO一 跨世紀的舵手──陳唐山八年縣政實錄
二OO二 南瀛芳鄰系列──一區一書鄉土教材(五冊)
【獲獎】
一九八九 教育部中小學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師研究著作入選獎(台灣風土傳奇)
一九九O 教育部中小學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師研究著作優等獎(台灣信仰傳奇)
一九九一 聯合報第十三屆報導文學獎第二名(第一名從缺;瘟神傳奇)
一九九二 教育部中小學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師研究著作甲等獎(台灣藝陣傳奇)
一九九三 教育部中小學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師研究著作乙等獎(台灣冥魂傳奇)
一九九四 第二屆南瀛文學獎得獎人
一九九六 台灣省政府新聞處贊助出版(南瀛歷史與風土)
一九九六 教育部中小學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師研究著作獎(南瀛歷史與風土)
一九九六 財團法人台南縣文化基金會贊助出版(尋找北門嶼)
二OOO 文建會地方文獻出版品評鑑獎民間出版品類佳作(站在台灣廟會現場)
二OOO 文建會地方文獻出版品評鑑獎政府出版品特別獎(南瀛王船誌)
|目錄|
002 縣長序/觸動心靈的新鮮事
004 局長序/古蹟是文化資產
006 作者序/秋風到來之後
012 指定古蹟評定書
013 通濟宮平面圖
014 通濟宮三川門復原正立面圖
015 通濟宮全區復原右側立面圖
015 通濟宮全區復原左側立面圖
016 鐵線橋
026 通濟宮
038 通濟宮的古蹟之美
048 廟貌景觀
084 剪黏裝飾
128 泥塑石雕
158 木刻構件
184 彩繪藝術
220 碑匾文化
238 神像祭器
260 結語
264 附錄
264 (一)通濟宮的人事組織
266 (二)通濟宮路線圖
267 參考書目
268 作者簡介
|書序|
【縣長序】
觸動心靈的新鮮事
有人說:古蹟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遺留物,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是不同時期文化的象徵。它不但是國家的重要文化資產,亦是民族精神之所在。
這幾年來,本土意識高漲,文史工作者一一浮出檯面,為這塊土地進行固根工作。幾年前,文化局鑑於維護古蹟的重要性,也為了帶領縣民踏入欣賞古蹟之門,委請縣籍文史及攝影工作者,訪談耆老,記錄撰寫本縣列管的五座古蹟廟宇。此套書一出,洛陽紙貴,因它是研究南瀛古蹟建築的最佳參考書籍。民國八十六年以後,本縣又增加五座列管古蹟廟宇,為求完整性,當然也為了紀錄每座古蹟廟宇的風采,再度委請學者專家撰述。
環顧周遭,物質文明甚囂塵上,我們所處的生活圈漸趨混亂、嘈雜,要如何去觀看寧靜、恬美的事,得仰賴平時多去留意因忙碌而忽略的事物,注意身旁曾伴隨你我大半人生歲月的老建築。老建築很舊,但它猶如歷盡滄桑的老者,唱著老掉牙的「思想起」,「思想起」這齣曲目正敘說著地方的繁榮盛衰,是老者的記憶,也是文史工作者極力挖揭的寶。
生活忙碌,總得偷閒停下腳步,接觸大自然,接觸先民留下的一礎一柱,一磚一瓦,自然能發現一些能觸動心靈的新鮮事,也會讓你猛然發現:造物者是極富巧思的藝術家,祂在大塊畫布上,抹下道道瑰燦的彩虹,老祖宗也不簡單,留下一幢幢巧思且精湛的建築藝術品,這些建物不單是藝術,它們已在時空的衝擊下,蛻為文學、藝術、宗教、民俗、歷史……的殿堂。
翻閱史籍得知,南瀛大地是老祖宗跨海來台,最早踏尋的土地之一,他們胼手胝足建造家園。如今,老祖宗走了,但這兒的歷史建物皆是我們對老祖宗的記憶,它絕非過往雲煙,當以此體察先民的睿智,曉悟先民承先啟後的精神毅力,但願南瀛古蹟建築在時空交替中,給予人類智慧無窮的啟迪。
台南縣縣長 蘇煥智
【局長序】
古蹟是文化資產
古蹟是一個時代的容顏,見證一個時代的建築、藝術、文化水平,當然也見證一個時代的經濟、社會、政治面向。任何先進國家無不努力維護與研究古蹟,我們當然也不例外。這回,「南瀛文化研究系列叢書」第八輯「南瀛古蹟之美專輯」,就是對十座古蹟寺廟中未整理的另五座的研究與解讀。
自一九九四年起,這套「南瀛文化研究系列叢書」一直委請黃文博先生規劃,為求本縣寺廟古蹟的完整研究,在前局長葉佳雄先生的建議下,優先整理此一專題,這才有本輯的問世。這五座寺廟的名稱及研究者,分別是:
新營市太子宮/許献平先生
鐵線橋通濟宮/黃文博先生
鹽水鎮大眾廟/陳丁林先生
關仔嶺碧雲寺/黃明惠先生、黃明雅先生
善化鎮慶安宮/涂順從先生
六位研究者都是縣內相當活躍的文史工作者,長期關注本縣的文化活動與發展,能寫能拍,專業素養與文化熱忱皆值得肯定,由他們進行研究與主筆報導,當更能深入導讀與精闢解說。此外,為求慎重與正確,本局特聘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邱上嘉教授審稿,針對每一專題都提出許多正面建議,供作者參採與修改,使本輯在解說古蹟的各種面向,盡量做到沒有瑕疵。在此,對他們的努力與用心,表示個人最大的謝意與敬意。
本縣當然不只這十個寺廟古蹟而已,其餘已指定及陸續列案者,本局當逐年一一完成研究與出版,提供大家參考與指導。由於本系列叢書是屬於大眾化的文化讀物,不全是純學術論著,所以在風格上儘量口語化與普羅化,希冀一般人都看得懂,藉以推廣與引發縣民認識鄉土文化的興趣。
蘇縣長非常重視「南瀛學」的廣度、深度與永續發展,這也是本局多年來努力的方向。我們正藉由各個領域的研究與出版,充實「南瀛學」的厚度,這套專輯是一個基礎,也是一個拓線。
古蹟是民族的文化資產,不是國家的社會負擔,我們相信,這套專輯會讓大家重新認識古蹟,喜愛古蹟。
台南縣政府文化局 局長 程良田
【作者序】
秋風到來之後
黃文博
一九九四年,台南縣文化局的前身「台南縣立文化中心」,時任「中心主任」葉佳雄先生,囑咐筆者規劃「南瀛寺廟藝術專輯」,編寫當時台南縣僅有的五處寺廟古蹟。於是,我邀請五位攝影友人分頭進行拍攝工作,依其專業素養與藝術眼光,有系統的找尋各種建築藝術鏡頭,結果,五個人都拍了「一大堆」幻燈片。
拍攝的人辛苦,負責文稿的涂順從兄和我,更為辛苦,我們得先篩選分類,再到現場逐一比對,然後引經據典、四處採集,才動筆一張一張「解讀」,其中之痛苦、之麻煩,如寒天飲冰水。
痛苦之事,拍攝的人可以海闊天空自由取景,管他什麼剪黏、彩繪,管他什麼歷史、故事;但寫稿的人卻非得逐一搞清楚不可,不但要關照工法派別,更要介紹傳說及其象徵意涵,不先翻幾本書是寫不來的。麻煩之事,拍攝的人可以葷素不忌的盡情發揮,了不起只是多花幾捲底片罷了;但寫稿的人卻得兼顧整個主題的份量、排序與舖陳,事前的準備功夫和事後的歸納與調整,往往比寫稿還要「惱」(loo²;勞神費力)。
二OO一年三月,文化中心早已改制為文化局,葉佳雄先生也由「中心主任」升任為文化局長,而此時台南縣古蹟數量,更已達十二處之多,除了「總爺糖廠」和「道爺古墓」外,其他十處全都是寺廟。因為之前已做完五座,葉局長希望在他退休前,也能進行另外五座古蹟寺廟的整理工作,好讓「寺廟古蹟」有一個完整的面貌,於是,再交代筆者規劃。
這回,我學聰明了,不再拍、寫分家,而是採取合一的方法進行,自己拍攝、自己寫稿,也自己解決所有的問題。所以,我邀請的參與者,必須會玩相機,也懂得古蹟,更能拿得起動人的筆。
依照慣例,班底找好了,我自己也挑一個主題,我選擇了「鐵線橋通濟宮」,理由有二:其一,鐵線橋離我服務的大豐國小最近,車程五分鐘,有利我工作;其二,通濟宮廟貌不大,「一目」了然,結構裝飾都不複雜,寫來想必如「桌頂拈(ni1;用手指輕取)柑」。
二OO一年的春天過後,一直到秋風到前,足足半年的時間,許多下班時間和例假日,都在「來去鐵線橋」,反覆的記錄、拍攝和訪問這裡與通濟宮的種種。這段時間,最要感謝的是廟公瑞美伯也,只要我出現,他便很放心的把舊廟的鑰匙交給我,任我在通濟宮跑來跑去、爬上爬下。
通濟宮雖然「一目」瞭然,但真要「細部分解」,仍是一件大工程;講古蹟、寫古蹟雖然已有多年經驗,但真要完整寫一座廟宇,還是得「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資料」,幾次來回,才知道沒有這麼簡單,不是像當初想像的易如「桌頂拈柑」那樣。
幾次來回,讓我更瞭解自己:功力尚淺,爐火待燒。
每次到通濟宮的工作時間,大致在兩個小時內。幾乎密閉的空間(尤其正殿),稍稍移動,就叫人汗流浹背,遑論長短鏡頭接來接去、筆記相機換來換去、鋁梯案桌爬來爬去……,不只悶熱,叫人無法久待,手痠、眼累更使人工作不下去,每次,都在全身濕透、雙眼朦朧、雙手無力之後「落荒而逃」。
最初,並未設定主題,看到什麼就拍什麼,想拍完之後再來做文稿的整理,所以,前兩個月都在摸索、嘗試、慌亂、無序中渡過,原本想這只是一件簡單的研究工作,短時間內就能夠完成。但事與願違,每回總有掛萬漏一、離離落落之感,不是分類有問題,就是還缺什麼。
兩個月過後,才痛定思痛,重新整理,重新規劃,承認這是一件急也急不來的工作。於是,改採主題式的工作方法,逐一進行,剪黏沒有完成,不做彩繪,彩繪沒有完成,不做泥塑……,如此而逐一完成,工作乃轉為順利,每一個主題完成後,就有一個成就、一個喜悅,而增加一份興趣、一份動力,秋風到前,整個計劃已完成八成。
鐵線橋對我來說,總有一份情愫,由於幾次的專題研究,讓我有機會進出這裡,尤其是做地名和石敢當的研究時,更叫我熟稔這裡的「一空一隙」。這回,《鐵線橋通濟宮》的古蹟專題,讓我再一次認識鐵線橋,我真的要說:鐵線橋,這是一個好所在。上一個秋風到來之後,我正為這本書在做善後工作;下一個秋風到來之後,應該會有一個豐收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