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俗諺是一個民族成長的軌跡與智慧的結晶,經過漫長時空的千錘百鍊後,成為一民族的精緻語言。
俗諺可以簡化複雜的語彙,一語道破直指話語核心,有時更一語雙關,影射他事。本書所輯俗諺,皆為偏屬南瀛一村半里者,以台語發音,僅流行於該地區,甚或只是某個庄頭而已。
|作者簡介|
黃文博
一九五六年生
台灣.台南縣鹽分地帶北門鄉人
屏東師專.成功大學歷史系畢業
台南師院國教所在職學分班肄業
現任台南縣鹽水鎮大豐國小校長
|目錄|
002 縣長序 共譜南瀛新願景
004 局長序 發動文化火車頭
006 自序 牽尪仔補雨傘,俗諺盡在笑談中
024 誌首
026 新營市
026 新營有廟毋做醮,查畝營有錢毋起廟
030 吃蕹菜退火
034 騙老龍仔毋識過海外
038 鐵線橋好筆尾
042 柳營鄉
042 貪著柳營三年一科醮,毋知影嫁來柳營餓到七蓋八笑
046 死死咧,漚踮林柭埔仔
050 火燒店查姥口(上敖下力)相捻,八老爺查姥口(上敖下力)相騎,太子宮查姥行路埲埲坱
054 柳營劉仔劉孫,無一甲也有八分
058 鹽水鎮
058 較險互竹仔街人請
062 新街頭食到草店尾
066 廍若動,吃食口(左勿右會)輸好額人
070 鹽水港的碗帽仔比朴仔腳的秤錘佫較濟
074 後壁鄉
074 土虱仔肉好吃,就是無許爾濟死人頭殼通好敲
078 五甲洋米,後鎮番薯,竹圍後魚
082 布袋菜脯廍…馬就騎,來下茄苳偷請元帥爺
086 若有啥代誌,就等到茄苳仔咧做戲
090 東山鄉
090 番社蘇昭群,北馬李仔存,烏樹林陳仔滾
094 大嶺毋是崎,二嶺較崎壁
098 番社囡仔,驚早毋驚暗
102 白河鎮
102 石廟仔王爺,無鼻無耳
106 火燒白水溪,起巖前來賠
110 吳仔墻好查姥,陳番鴨好大鼓
114 國公爺姓劉,拜拜忌豬頭
118 麻豆鎮
118 草店尾大學
122 草店尾老大,做事譀呱呱
126 李大舍攻前班,想著費勞難
130 儉腸塌肚,儉咧九月十五,請恁這烏魚膨肚,吃了一人走一路
134 下營鄉
134 有許媽超就無北港媽祖,有北港媽祖就無許媽超
138 下營人草被面,慣講情理外
142 第一上帝公,第二曾春風,第三攲頭旺,第四文貴王
146 蘇海山的,聽咧講口(左勿右會)䆀
150 六甲鄉
150 欲去互李仔源看,過溪就好一半
154 赤山巖好佛祖,吳仔墻好查姥
158 第一討田肚仔嫂,第二討田林進寶,第三討田洪長哥,第四討田陳卻老
162 口(上敖下力)生口(上敖下力)孵毛豆嫂,口(左勿右會)生口(左勿右會)孵和尚嫂
166 官田鄉
166 角秀賣掠壺,逐到走無路
170 初四番仔田,初五無戲元
174 父母賜阮一面牌,下暗欲加囝婿來相刣
178 挨也挨,進生仔偷掠雞
184 大內鄉
184 三月二三,菜頭牛肉坩
188 若無菜蔬就看二重溪,若無牛肉就來揣唭哩咓
192 無翁就煞,我無欲嫁唭哩咓
196 大內鄉公所,大口(上尸下粦)嫌艱苦
200 學甲鎮
200 吃工魚仔,吐豆菜芽仔
204 大道公押後
208 石盤仔的,口(上敖下力)誻滴嘟
212 零星的傾入去暢暢,歸丸出來就較艱苦
216 看戲看頭前,口(左勿右會)使越頭看胸前
220 十一吃到十七,吃到肚仔
224 十八移二四,一隻牛母猴仔拖來佫拖去,一尾魚仔燙到偆二支刺
228 北門鄉
228 二重港做戲落雨仔濛,三寮灣做戲流棚枋,溪底寮做戲寒死人
232 口(左勿右會)生口(左勿右會)孵,拍囡仔師傅
236 老祖墓前搖三六仔
240 平平互人招的,毋免就安爾
244 將軍鄉
244 較吃力去互高仔寅掙著
248 鬧印仔的,無咧臭姦伊也
252 三庄攻一庄,口(左勿右會)互青鯤鯓仔人姦尻川
256 大關帝鎮殿,二關帝食便,三關帝舞到孱
260 七股鄉
260 康王顧海邊,梁王爺看溪墘
264 山內猴,毋識看過海鱟
268 擔魚栽歹放屎
272 日本來台除土桶,少年仔歡喜毋免捧,老人煩惱無塊放
276 佳里鎮
276 佳里荖藤溪北芳
280 高添旺出名聲,鄭國禎有才能,新醫生若神明
284 大湖香宿蕭攏,煞㞞
288 蕭攏金瓜,男人大腹肚;臭跤烏綠肉,毋是南勢就是三五甲
292 西港鄉
292 橫直走七里,面前雙張廍,油車在頭庫
296 西港仔香若刈煞,番薯就毋免摖
300 西港仔香弄動鏗,蕭壠做戲無路用
304 蚶西港外渡頭,討契兄掠著猴;外渡頭蚶西港,掠著猴生驚嚷
308 新化鎮
308 大目降牛墟先喝先贏
312 北勢伨下甲,竹仔腳伨三舍甲,崙仔頂伨英仔甲
316 大目降十八媱,盤籬笆爬豬稠
320 王爺公仔無保庇,害死蘇有志
324 新市鄉
324 番仔口(上敖下力)認親
328 拔林靠大山,潭頂好馬鞍,大社好涼傘
332 中寮敗到木柵好麻豆
336 大洲崩溪岸,鰗鰡掠歸摜
340 安定鄉
340 有頂洲仔厝,也無頂洲仔富;有頂洲仔富,也無頂洲仔厝
344 海寮方,惡到無尻川
348 第一歹行,看西伨許中營
352 安定查姥一級棒,港口查姥糞掃桶,許中營查姥厚人攬,蘇厝查姥蟧蜈港
356 善化鎮
356 清朝陳仔博,日本蔡仔谷
360 有鵠朱就有龜順,有阿木就有膨郡
364 徐茂成工課做攏口(左勿右會)閒,王南石工課做到弱弱弱
368 肚伯仔芳芳,有人哭囝,也有人哭翁
372 山上鄉
372 屎伯仔無存後
376 山仔頂查姥若火炭,大庄查姥毋免看,新庄查姥較婎藝妲
380 茂盛英仔英火炭,火炭口(上毛下四點火)仔口(上毛下四點火)金枝
384 吃欲吃草仔,摜卻摜草仔,摃欲摃草仔
388 左鎮鄉
388 一泡尿濺三鄉
392 雞鴨無病,牛羊口(左勿右會)爛蹄
396 較準杞仔咧抹藥仔
400 岡仔林出一個浡來生,嶺頂出一個浡石定
404 南化鄉
404 南化老大,吃酒相口(上毛下四點火),做事相賴,有橋跤無橋蓋
408 第一詹連枝,第二蔡江池,第三林萬時,第四呂丁義
412 尖山七苓半屏橋,牽衫拭口(上尸下粦)半斤㞞
416 溪南中壇元帥,溪北玄天上帝
420 玉井鄉
420 臭腳黃酸面,茭蔗油管伨,斗六仔人有記認
424 鹿陶公,茄拔仔爸,噍吧哖孫
428 三個聖人三隻鬼,鬼吃鬼
432 大樹柏仔,尻川無若草
436 斗六仔口(上尸下粦)楠西昬
440 楠西鄉
440 崁頭好井水,中街好風水,東勢查姥裝鬥婎
444 茄拔仔透東勢,內埔仔關契兄,灣丘弄無井
448 火管火管好歕風,老婆拍老公
452 永康市
452 四月二二,買無豆干來做忌
456 學甲廟,洲仔尾大轎
460 一甲偆餲蝦,小橋偆玻璃
464 暝頭弦仔月琴漰抨叫,暝尾槌仔拳頭儷裂叫
468 永康菜脯,大灣查姥
472 仁德鄉
472 二層行王爺,鼻較硬口(上尸下粦)
476 欲吃,崁腳芋;歹行,崙仔頂路
480 社頭曾,過埤仔張,港仔尾梁,後壁井仔鄭
484 磅磅開門,擴仔䬾土豆糖
488 歸仁鄉
488 二甲埲埲逞,吃到挨粟種
492 南潭厚皮甕
496 紅叔仔辦事,煞煞去
498 無奮迅,見抵抵著李仔焜
502 關廟鄉
502 專驚五月十三,七月十八,毋驚三個大年節
506 上富方,錢銀屯粟倉
510 若欲吃糖就糖廍,若欲看婎查姥就新埔
514 彈一下熠爁,看著十三牪
518 龍崎鄉
518 庄長丑仔,喙鬚紅紅無二支仔,設一個毋成市仔
522 臭跤烏跤胴,若毋是石仔坑就是烏樹林人
526 誌尾
528 謝誌
530 參考書目
532 作者簡介
|書序|
【縣長序】
共譜南瀛新願景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生我、長我的這塊南瀛大地,到處佈滿著先民拓殖墾荒的足跡,每一足跡都是一則又一則的血汗開拓史,皆是不可抹滅的珍貴文化遺產。這些文化遺產在這塊土壤中生長茁壯,因此具有強烈的本土性和使命感。
近一、二十年來,經濟繁榮、工商進步,間接促使人們的生活腳步加快,也逐漸踏平先民為這塊大地留下的足跡。前人言:「國可滅,而史不可滅」,一個偉大的族群創造了偉大的文化,這個文化不僅哺育著族群的成長,對整個台灣歷史文明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因此我們有義務去認識它,也有義務去發揚它。
由於南瀛大地蘊藏的文化資產過於博大精深,為了挖掘,文化局集結縣內學者、文史工作者,採「專題的、微觀的、實證的」方式來研究,讓南瀛文獻史料在「以小見大,斑窺全豹」的方式逐步進行。
第六輯南瀛文化研究系列叢書《南瀛大地風土專輯》,在縣民翹首企盼下誕生了,看看書名:《南瀛古碑誌》、《南瀛生命禮俗誌》、《南瀛野鳥誌》、《南瀛俗諺故事誌》、《南瀛二二八誌》等,又是一套扣人心弦,體貼又兼負歷史任務的著作。
感謝文化局葉佳雄局長的高瞻遠矚下,禮聘縣內文史工作者,為南瀛寫歷史,為南瀛大地做記錄,至今已完成數十本研究成果,這些成果反映了南瀛文化豐富的一面,它讓我們亢奮、激昂,讓我們為自己的文化活力感到驕傲和自豪。
談到驕傲和自豪,不得不提到民國八十九年的地方文獻出版品評鑑獎,南瀛文化研究系列叢書第五輯《南瀛民俗風情叢書》,得到政府出版品評鑑獎。「得獎」代表「肯定」,是台南縣的榮耀,更是文化局和作者們辛勤耕種,「開花」後的「結果」,在此除祝賀外,也願在掌聲過後,所有喜好南瀛大地的學者、文史工作者,投入筆耕「南瀛」的行列,共譜南瀛文化新願景。
台南縣 縣長 陳唐山
【局長序】
發動文化火車頭
南瀛文化研究系列叢書堂堂進入第六輯《南瀛大地風土專輯》,本輯計有五個專題,書名及作者依序是:
南瀛古碑誌─────何培夫先生。
南瀛生命禮俗誌───凃順從先生。
南瀛野鳥誌─────陳加盛先生。
南瀛俗諺故事誌───黃文博先生。
南瀛二二八誌────凃叔君小姐。
自民國八十三年開始,本局承陳縣長指示,有系統地蒐集、整理、研究,並出版本縣有關歷史、風土、信仰、產業、生活、人物...等的文獻與資料,期能全面發掘、保存與發揚本縣特有的文化資產,為後世子孫留下珍貴的文化財。
本研究叢書一直委由民俗學者黃文博先生規劃,並邀請各領域學者專家參與,我們本著在地人寫在地歷史的心情,積極網羅縣籍文史工作者共襄盛舉,因而,這些年來參與這項研究工作的,大都是縣內文史精英;不過為拓展研究視野,本專輯開始,部分專題聘請學有專精的縣外專家學者主持,此為本輯特色之一。
本輯另一個特色是,審查制度的建立,這是以往想做卻未竟的工作。為了讓每一個專題(每一本書)更精確、更具學術價值與可讀性,同時也讓作者確實負起文責,我們排除萬難,另聘研究領域的學者專家審稿,提供建言。也期盼讀者不吝指教,讓這套叢書更符合大家的期望。
文化建設點點滴滴、千頭萬緒,「南瀛文化研究系列叢書」雖然僅係其一,但我們已開創台南縣文史研究的風氣,為「南瀛學」打下些許根基,循此前進,一步一腳印,我們將會看到繁花與美果。事實上,近幾年,許多鄉鎮市的文史研究,也都動了起來,有些已有具體成果,此為推動南瀛文化研究最令人振奮的事情。
本專輯能夠順利出版,特別感謝陳縣長的叮嚀與支持,也要感謝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教育部、內政部和財團法人台南縣文化基金會的指導與玉成;當然,最要感謝的,還是辛苦研究的作者。
文化局扮演文化火車頭的角色,我們開出了站,也願意帶領各鄉鎮市與文史界,一起發動,一起向前行。
台南縣文化局 局長 葉佳雄
【自序】
牽尪仔補雨傘,俗諺盡在笑談中
1.
《南瀛俗諺故事誌》是《南瀛地名誌》的一個延續,在我做《南瀛地名誌》的調查和研究時,無意間蒐集到十來則極富地方色彩的俗諺,另從前輩吳新榮等人的著作中,也找到近十則「可用」的俚諺故事,因而啟動了我全面蒐集「南瀛俗諺」的靈感和動機。
另一個動機是,台灣本土意識抬頭後,坊間出版了為數可觀的俗語或諺語專書,不過,這些幾乎全是「放諸四海皆準」的俗諺,涉及地方性者微乎其微,我相信各地一定都有屬於該地的特有俗諺,只是潛藏於民間未被挖掘而已。
2.
話說如此,但人海茫茫,到哪裡去找俗諺?
幾經思索,我先動用我的資源系統,再者入庄直接造訪耆老,亦偶爾採用隨機訪談的方式,藉此多樣採集,希望能獲得更多「可用」俗諺;但如此這般,「收成」相當有限,主要原因是:不知從何說起。
幾經摸索,我終於找到竅門,那就是:「牽尪仔補雨傘」,以話引話,以俗諺引俗諺。
在訪談、在聊天過程中,我會先舉例式的唸一些比較有趣的他鄉鎮俗諺,引發報導人的聯想,打開他們的舊記憶,有時「雄雄忽然間」,好多俗諺便會像珍珠斷線灑落一地般的脫口而出,撿得我心花怒放;有趣的是,很多時候,不是訪談對象所提供,反而是坐在旁邊「聽話鬚」的歐媽桑,這可是得來全不費工夫。
3.
這個主題並未只定位在「俗諺」而已,也要有其「故事」,不論歷史或傳說。
每每蒐集一則俗諺,都只是問題的開始而已,得為其時代背景、流行區域,甚至故事年代做考證,難度最高的,往往是其所引伸意義的詮釋與解說,有時還得為其配圖傷腦筋,其中以涉及人物的俗諺最花時間。
每每完成一則俗諺,心中就多了一份充實,也多了一份對鄉土的認同與尊重;潛藏民間底層的智慧是無窮的,笑談中豈止攫取俗諺,當中也有一些謙卑的心情。
一九九九這一年,先是年初忙於功名進階,為邁向校長之路「無閒」了一陣子,接著年中為重做老秀才(南師院進修)和搬家而忙碌,《南瀛俗諺故事誌》都在零碎的時間中進行,直至秋風起兮才趕緊拼命向前;「(冊冊 siap4 siap4)人生」依然如此倉促行事,安靜安慮得的工夫,尚待修煉。
只是,這些也是我這一年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