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採集現存碑碣包括碑記、示諭、城池門額、摩崖石刻、建築圖碑等與史事有關之明清墓碑與木質牌記,年代上起明鄭,下至日治時代,編排採用拓本與碑文之圖文對照方式,並記錄碑碣基本資料。
|目錄|
002 縣長序 共譜南瀛新願景
004 局長序 發動文化火車頭
006 凡例
壹、後壁鄉
024 一、泰安宮設醮輪流主事碑記
026 二、買補倉糧示禁碑記
028 三、嚴禁佔墾福德祠香田碑記
貳、白河鎮
030 四、黃氏家廟香燈牌記
034 五、大仙巖開井捐題碑記
035 六、重興大仙巖廟碑
036 七、嚴禁牧牛侵害范夫人墳墓碑記
038 八、勘定社番管業碑記
040 九、玉枕火山碧雲寺募建緣業碑記
043 一○、古思碑
046 一一、隆恩莊抽租奉獻武廟碑記
049 一二、陣亡忠義碑記
051 一三、廣濟祖師廟產碑記
054 一四、李文旺公碑記
057 一五、修理重興宮碑記
058 一六、福德爺建置田業碑記
060 一七、福德爺煙祀牌
062 一八、大排竹福德廟改築碑記
064 一九、助國夫人廟碑記
066 二○、許氏無嗣祀業碑記
參、新營市
068 二一、再重脩鉄線橋碑記
071 二二、通濟宮置租立業碑記
肆、鹽水鎮
074 二三、嚴禁地保串棍藉屍嚇索碑記
077 二四、嚴禁地保串棍藉屍嚇索碑記
080 二五、重興護庇宮碑記
083 二六、重脩月港大橋誌
086 二七、重興護庇宮碑記
089 二八、買補倉糧示禁碑記
091 二九、伏見宮貞愛親王御遺跡鹽水港御舍營所
092 三○、重興聚波亭碑記
093 三一、聚波亭重修改築石碑記
095 三二、聚波亭修築費醵出者芳名
097 三三、重修鹽水港佳興橋碑記
099 三四、重修武廟碑記
102 三五、重修武廟碑記
104 三六、嚴禁奸棍藉冒差役酷索碑記
伍、柳營鄉
108 三七、陳永華暨配夫人洪氏墓碑
陸、六甲鄉
109 三八、周知縣德政暨嚴禁地棍嚇詐樵採營葬碑記
112 三九、孫太爺開租碑
115 四○、嚴禁差保藉端勒派滋擾碑記
118 四一、調處修築車路糾紛示告碑記
120 四二、嚴禁佔墾牧地葬所碑記
柒、東山鄉
123 四三、嘉南大圳新建堰堤碑記
捌、官田鄉
124 四四、嘉南大圳殉工紀念碑記(甲)
126 四五、嘉南大圳殉工紀念碑記(乙)
玖、下營鄉
128 四六、功德碑記
130 四七、買補倉糧示禁碑記
132 四八、重建茅港尾橋鐵線橋碑記
134 四九、咸樂碑記
137 五○、嚴禁冒墾義塚碑記
拾、學甲鎮
140 五一、慈濟宮緣業碑誌
143 五二、保生大帝事蹟暨慈濟宮沿革碑記
148 五三、慈濟宮重修百圓以上獻納者芳名錄
150 五四、嚴禁越界添築滷埕暨私晒取鹽碑記
拾壹、將軍鄉
152 五五、嚴禁混佔文衡殿墾埔暨漚汪莊開鑿水圳碑記
156 五六、文衡殿沿革碑記
拾貳、佳里鎮
159 五七、嚴禁海坪搭寮霸佔碑記
164 五八、欽奉恩賜旌義御匾碑記
166 五九、嚴禁海坪搭寮霸佔碑記
169 六○、飛番墓碑
170 六一、胡宅厝稅用途碑記
171 六二、禁截水路碑記
173 六三、震興宮重修各庄獻納者芳名
176 六四、佳福寺香田祀業碑記
拾參、麻豆鎮
178 六五、北極殿建置齋房齋園碑記
181 六六、嚴禁佔築埤頭港暨盜墾荒埔碑記
184 六七、喜捐北極殿香燈碑記
186 六八、修造水堀頭枋橋功德碑記
188 六九、貼納武廟香燈漢番和睦示告碑記
191 七○、重新虞朝莊關帝廟碑記
194 七一、設置文衡殿法器捐題碑記
196 七二、貓求港塭地斷歸振文社公業示告碑記
199 七三、龍泉巖碑
拾肆、善化鎮
202 七四、嚴禁佔耕百二甲埔地碑記
205 七五、殉難義塚碑記
209 七六、重修茄拔庄天后宮捐金芳名碑記
212 七七、小新營三代祖師廟重建碑記
拾伍、西港鄉
215 七八、重修向忠亭碑記
拾陸、安定鄉
218 七九、嚴禁征調番黎超糧役碑記
221 八○、直加弄築岸碑記
223 八一、直加弄庄築堤碑記
拾柒、永康市
226 八二、新建塭岸橋碑記
228 八三、蔣公堤功德碑記
230 八四、嚴禁混墾蔦松埔暨洲北場廢地碑記
234 八五、蔦松橋重脩碑記
236 八六、洲南場錮習陋規示禁碑記
239 八七、嚴禁壟斷修船暨私買軍料碑記
242 八八、嚴禁海口陋規碑記
245 八九、執照
248 九○、重建二王廟碑記
254 九一、萬善同歸碑記
拾捌、仁德鄉
256 九二、重建關帝廟碑記
258 九三、重建關帝廟捐題碑記
拾玖、歸仁鄉
260 九四、重修大人廟捐題碑記(甲)
266 九五、重修大人廟捐題碑記(乙)
269 九六、田仔廍埤圳碑記
272 九七、嚴禁惡習碑記
274 九八、公田充為上帝公廟香資業戶仍納諸稅示告碑記
278 九九、仁壽宮新充油香祀費碑記
282 一○○、敦源社惜字局捐資置產碑記
286 一○一、重修平安宮捐題碑記
288 一○二、改築北安宮捐題碑記
貳拾、關廟鄉
289 一○三、嚴禁棍徒擾害良民碑記
291 一○四、嚴禁惡習碑記
294 一○五、山西宮重修記
296 一○六、重修山西宮捐題碑記
299 一○七、方氏祠堂祭祀規約
302 一○八、方氏祠堂規約
貳拾壹、新化鎮
304 一○九、倪公修築大埤碑記
306 一一○、重修護安宮碑記
309 一一一、同治四年仲春重建清水寺碑記
312 一一二、大穆降移建朝天宮碑記
319 一一三、重修朝天宮碑記
322 一一四、大穆降二嶺街重建觀音亭捐緣碑記
327 一一五、重建武安宮碑記
330 一一六、重修大帝宮碑記
貳拾貳、左鎮鄉
335 一一七、重建三官大帝碑記
貳拾參、玉井鄉
338 一一八、重修大武壠開基祖廟捐題碑記
342 一一九、喜助北極殿香燈碑記
344 一二○、重修大武壠祖廟各庄捐題碑記
348 一二一、移建鹿陶洋北極殿捐題碑記(甲)
352 一二二、移建鹿陶洋北極殿捐題碑記(乙)
貳拾肆、楠西鄉
355 一二三、福德碑記
357 一二四、福德祠購置香田承租立契碑記
360 一二五、福德祠香田承租立契碑記
362 一二六、嚴禁佔用江氏祠堂立約碑記
364 一二七、新建江氏祠堂經費收支碑記
貳拾伍、南化鄉
366 一二八、福德爺牌記
368 一二九、福德爺田園碑記
370 一三○、祀碑
372 一三一、新建廣澤尊王壇祠捐題碑記
貳拾陸、山上鄉
375 一三二、濱野旌功牌記
377 附錄
379 附錄一 碑文說明
439 附錄二 《南瀛古碑誌》碑碣年代表
448 附錄三 《臺南縣志》今已遺失碑碣之碑文
448 一、嚴禁派撥累番碑記
451 二、嚴禁霸佔海坪碑記
454 三、嚴禁抽索麻埔山崙樵牧碑記
455 四、哆咯嘓大武壠番租碑記
457 五、嚴禁派撥累番碑記
460 六、嚴禁民番私捕埤水魚蝦碑記
461 七、龍潭橋誌
465 八、二層行溪義渡碑記
466 九、觀音埤記
471 十、重建里仁橋碑記
472 十一、重建明直宮碑記
474 十二、重建明直宮捐題碑記
477 十三、嚴禁差管地棍藉端擾索碑記
480 十四、重修明直宮碑記
484 十五、羅漢內門碑
486 十六、重修大武壠祖廟牌記
487 十七、賴氏孝思堂祀田契據碑記
489 十八、嚴禁惡習碑記
491 十九、嚴禁惡習碑記
493 二十、嚴禁惡習碑記
495 二十一、禁革牛墟陋規碑記
496 二十二、創建永安橋碑記
497 二十三、重修明直宮記
502 二十四、大人廟丁口勻銀碑記
504 二十五、大人廟捐題碑記
506 二十六、喜助碧溪社文祠祀業碑記
507 二十七、廣興宮三元帥廟重修略誌
508 附錄四 臺灣的碑碣
|書序|
【縣長序】
共譜南瀛新願景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生我、長我的這塊南瀛大地,到處佈滿著先民拓殖墾荒的足跡,每一足跡都是一則又一則的血汗開拓史,皆是不可抹滅的珍貴文化遺產。這些文化遺產在這塊土壤中生長茁壯,因此具有強烈的本土性和使命感。
近一、二十年來,經濟繁榮、工商進步,間接促使人們的生活腳步加快,也逐漸踏平先民為這塊大地留下的足跡。前人言:「國可滅,而史不可滅」,一個偉大的族群創造了偉大的文化,這個文化不僅哺育著族群的成長,對整個台灣歷史文明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因此我們有義務去認識它,也有義務去發揚它。
由於南瀛大地蘊藏的文化資產過於博大精深,為了挖掘,文化局集結縣內學者、文史工作者,採「專題的、微觀的、實證的」方式來研究,讓南瀛文獻史料在「以小見大,斑窺全豹」的方式逐步進行。
第六輯南瀛文化研究系列叢書《南瀛大地風土專輯》,在縣民翹首企盼下誕生了,看看書名:《南瀛古碑誌》、《南瀛生命禮俗誌》、《南瀛野鳥誌》、《南瀛俗諺故事誌》、《南瀛二二八誌》等,又是一套扣人心弦,體貼又兼負歷史任務的著作。
感謝文化局葉佳雄局長的高瞻遠矚下,禮聘縣內文史工作者,為南瀛寫歷史,為南瀛大地做記錄,至今已完成數十本研究成果,這些成果反映了南瀛文化豐富的一面,它讓我們亢奮、激昂,讓我們為自己的文化活力感到驕傲和自豪。
談到驕傲和自豪,不得不提到民國八十九年的地方文獻出版品評鑑獎,南瀛文化研究系列叢書第五輯《南瀛民俗風情叢書》,得到政府出版品評鑑獎。「得獎」代表「肯定」,是台南縣的榮耀,更是文化局和作者們辛勤耕種,「開花」後的「結果」,在此除祝賀外,也願在掌聲過後,所有喜好南瀛大地的學者、文史工作者,投入筆耕「南瀛」的行列,共譜南瀛文化新願景。
台南縣縣長 陳唐山
【局長序】
發動文化火車頭
南瀛文化研究系列叢書堂堂進入第六輯《南瀛大地風土專輯》,本輯計有五個專題,書名及作者依序是:
南瀛古碑誌──何培夫先生。
南瀛生命禮俗誌──凃順從先生。
南瀛野鳥誌──陳加盛先生。
南瀛俗諺故事誌──黃文博先生。
南瀛二二八誌──凃叔君小姐。
自民國八十三年開始,本局承陳縣長指示,有系統地蒐集、整理、研究,並出版本縣有關歷史、風土、信仰、產業、生活、人物...等的文獻與資料,期能全面發掘、保存與發揚本縣特有的文化資產,為後世子孫留下珍貴的文化財。
本研究叢書一直委由民俗學者黃文博先生規劃,並邀請各領域學者專家參與,我們本著在地人寫在地歷史的心情,積極網羅縣籍文史工作者共襄盛舉,因而,這些年來參與這項研究工作的,大都是縣內文史精英;不過為拓展研究視野,本專輯開始,部分專題聘請學有專精的縣外專家學者主持,此為本輯特色之一。
本輯另一個特色是,審查制度的建立,這是以往想做卻未竟的工作。為了讓每一個專題(每一本書)更精確、更具學術價值與可讀性,同時也讓作者確實負起文責,我們排除萬難,另聘研究領域的學者專家審稿,提供建言。也期盼讀者不吝指教,讓這套叢書更符合大家的期望。
文化建設點點滴滴、千頭萬緒,「南瀛文化研究系列叢書」雖然僅係其一,但我們已開創台南縣文史研究的風氣,為「南瀛學」打下些許根基,循此前進,一步一腳印,我們將會看到繁花與美果。事實上,近幾年,許多鄉鎮市的文史研究,也都動了起來,有些已有具體成果,此為推動南瀛文化研究最令人振奮的事情。
本專輯能夠順利出版,特別感謝陳縣長的叮嚀與支持,也要感謝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教育部、內政部和財團法人台南縣文化基金會的指導與玉成;當然,最要感謝的,還是辛苦研究的作者。
文化局扮演文化火車頭的角色,我們開出了站,也願意帶領各鄉鎮市與文史界,一起發動,一起向前行。
台南縣文化局局長 葉佳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