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南瀛地區擁有遼闊的養殖魚塭,曾經孕育許多白手起家的漁民,支撐無數漁家的生計。如今,隨著養殖漁業的沒落,漁民面臨堅守傳統和觀光轉型的兩難,同時也引起維護產業跟工業開發的爭議。
本書記錄七股、北門地區養殖漁業的痕跡,是作者長期走訪漁鄉的點點滴滴,以畫面述說漁鄉風貌,用文字記錄漁鄉生活,讓漁鄉更容易被親近。
|作者簡介|
謝玲玉
一九六九年生於台南縣鹽水鎮
畢業於私立文藻語專西班牙文科/英文翻譯組
輔仁大學西班牙文系
文字工作者
喜愛旅行、悠閒擁抱生活
愛搖筆桿、分享鄉土情懷
迷上看電視食譜節目
偶爾與三五好友遍嘗各地美食
難得迷糊與發呆
著作
南瀛民俗風情叢書─南瀛漁鄉誌
南瀛之美圖畫書系列─我家住鹽水
後壁香火(與黃文博合著)
玉井鄉的老相簿─典藏歲月系列之一
南瀛庶民生態叢書─南瀛鄉賢誌
鹽水港的老相簿─月津老照片故事之一
蓮花生命之美─白河小鎮四季風情
舊情南瀛─台南縣老照片之一
譯作
世界偉人傳記 勇往直前的航海家─哥倫布
開創時代的政治巨人 艾蓮娜.羅斯福
開創時代的政治巨人 玻利瓦
懸疑小說系列 火迷宮
|目錄|
002 縣長序 親近鄉土文化
004 局長序 我們雖有喜悅,但沒有驕傲
014 壹.前言
016 養殖漁業期待鹹魚翻身
026 貳.漁鄉風貌
028 虱目魚養殖憶當年
031 草蝦養殖甘與苦
033 置網罟靠流水吃飯
036 內海插蚵忙
038 淺海劃定漁業權,漁民作業有保障
041 人工魚礁與近海漁業
045 推展近海一支釣
048 參.漁鄉剪影
050 永隆溝畔杭州景致
051 蚵寮保安公園蚵殼造綠地
054 三寮灣菩提風情
056 蘆竹溝漁港向黃昏
058 馬沙溝漁港管筏度難關
060 馬沙溝漁村再造
063 青山漁港魚寮話滄桑
064 青山漁港西南航道難回春
066 龍山漁港得天獨厚
067 六年國建將軍漁港力圖創造漁業新契機
070 肆.漁鄉風情畫
072 虱目魚的心情
074 牽罟
076 越冬池搭設防風棚
078 數魚苗歌
080 永隆溝捕魚苗
083 秋節撈草蝦
085 圍私裙與頭盔
086 鋟蚵
088 弄花跳
090 抓蟳、匯蟳
092 紅蟳分真假
094 烏魚子加工
096 捕鰻功夫很了得
099 摸文蛤
100 剪螺
101 織網、補網
102 五王守護漁鄉眾生
104 伍.漁鄉臉譜
106 洪秋蓮,收藏漁村諺語一百則
108 金調仔,虱目魚苗老仙角
112 戶叔公,養蚵見證漁業開發史
115 林獻策,漁鄉癡人
118 郭登財,彩繪魚寮效洪通
120 陸.漁鄉生態
122 雙春混合造林創生機
124 急水溪口護岸先驅海茄苳
126 將軍溪口水筆仔林內鳥飛舞
128 將軍鄉鳥類生態入畫冊
130 鹽田、魚塭孕育高蹺鴴
132 候鳥點綴漁村美
134 黑面琵鷺來過冬
138 柒.漁鄉勝景
140 鹽分地帶之旅
148 雙春黃昏之美
150 榔山莊之美
152 溪口黃昏之美
154 鹽田黃昏之美
155 馬沙溝沙灘黃昏之美
157 航道之美
159 南鯤鯓風景特區
161 觀光休閒漁場海濤園
162 北門海產市集
164 虱目魚丸、魚品大熱賣
166 廟口燒酒螺
168 捌.結語
170 傳統漁業展望新未來
178 玖.後記
180 一同期待漁家第二春
182 參考書目
183 作者簡介
|書序|
【縣長序】
親近鄉土文化
從近代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台灣,台南縣應是最早開發、最早接受文明洗禮的縣市之一,這裡土地廣袤,有山有海有平原,物產富饒,民風淳樸,且到處蘊含著文化氣息。
文化很抽象,其實它是我們生活所依,是物質,亦是精神,惜我們祇注意物質層面的滿足,卻忽略精神層次的提昇。六十年代以前的台灣,百姓普遍貧窮,人民要的是三餐溫飽,政府施政理念著重在政治、國防與經濟;六十年代以後的台灣,經濟成就舉世稱羨,社會意識形態,由經濟主導蛻變為文化發展的年代。
伏流的泉水,一經發掘,便湧上地面;換言之,伏流在這塊土地的鄉土文化,經由文史工作者的尋尋覓覓,便如泉水立刻湧出來。近十年來,台南縣文化局在葉佳雄局長、局內同仁和文史工作者的協力配合下,埋藏多時的鄉土文化,一一化為燦爛的文字花朵,吐露芳香,保持住生命延續的精神物件,可喜可賀。
要瞭解鄉土,我認為要隨時與鄉土談戀愛,多了解鄉土,進而愛鄉土愛國家,體會真實的故鄉,幾年來,台南縣文化局所出版的南瀛文化研究系列--「南瀛常民生活叢書」、「南瀛寺廟藝術叢書」、「南瀛庶民生態叢書」、「南瀛地名沿革叢書」,一直到這一期的「南瀛民俗風情叢書」,梳理古往今來南瀛的鄉土情懷,有導嚮性,也是教導我們與鄉土談戀愛的最佳教科書。
鄉土文化源於人民生活,行之於百姓日用之中,翔實反映時代的脈動,記錄著這塊土地的點點滴滴。它的積極作用是維護民族統一持久的凝集力、向心力,也維持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如今,社會經濟迅速成長,蟄伏已久的文化活力甦醒,對鄉土文化的研究呈現可觀的成績。盼以此既有的成績,再度潛心體味,深入探究,築構南瀛新文化,昂首闊步邁進國際舞台。
台南縣縣長 陳唐山
【局長序】
我們雖有喜悅,但沒有驕傲
台南縣是台灣最早開發的地方,蘊藏無限文化活力,值得我們用心挖掘、研究與發展。
本局自民國八十三年出版首輯南瀛文化研究系列叢書後,正式建構「南瀛學」的研究基礎,之後積極開發,逐年規劃專輯,以每年一輯五個專題的書量,全力進行,本年度堂堂進入第五輯〈南瀛民俗風情專輯〉,再度展現南瀛文化的多樣與豐美。
本輯依然委請黃文博先生規劃和邀請在地研究者參與,分別是:
南瀛王船誌─黃文博先生。
南瀛地形誌─方淑美小姐。
南瀛植物誌─李慶章先生。
南瀛漁鄉誌─謝玲玉小姐。
南瀛小吃誌─許献平先生。
南瀛抗日誌─涂順從先生。
如同以往,研究者皆以「上窮碧落下黃泉」的精神,深入耕耘,上山下海蒐集資料,兼顧文獻整理與田野調查,藉以保存南瀛文化史料,為後代子孫留下珍貴的文化資產。我們相信,持之以恆,十年、八年甚至三十年、五十年之後,「南瀛學」會是台灣文化重要的研究舞台。
陳唐山縣長主持縣政以來,即將鄉土文化列為文化建設的重要指標。承此指示,近年來本局排除萬難,全力以赴,網羅各領域專家、作家共同努力,才有一套套、一系列一系列的鄉土史書和鄉土文學問世,呈現在縣民面前。我們雖有喜悅,但沒有驕傲,因為這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任務。
本專輯能夠順利出版,感謝陳縣長的叮囑與支持;也要感謝教育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灣省政府文化處和財團法人台南縣文化基金會的指導與玉成,當然最要感謝的,還是六位勞苦功高的作者。
文化是千秋事業,永無盡頭,我們只有努力,還是努力。
台南縣文化局局長 葉佳雄
壹.前言
養殖漁業期待鹽魚翻身
台南縣海岸線狹長、綿延不絕,除了漁港,阡陌縱橫的養殖魚塭也曾走過艱辛歲月,曾造就許許多多白手起家的漁民。如今,養殖漁業景氣一年不如一年,漁民正面臨棄養轉業或堅守家園的兩難窘境;同時也在維護傳統生計或工業開發的爭議中掙扎著。
台南縣漁鄉包括北門地區北門、學甲、將軍、佳里、西港和七股等鄉鎮,其中又以臨海的七股和北門著稱。
七股鄉被譽為台灣的「西岸明珠」,是台灣僅存最大也最完整的海岸溼地。近幾年因為每年冬天有遠從西伯利亞來的嬌客黑面琵鷺,及台南縣政府擬定的濱南工業區開發案,引發一連串保育與開發爭議,七股鄉聲名大噪,七股人卻也因而走在徬徨的十字路口。
七股西岸明珠
水鄉澤國七股鄉坐擁數千公頃一望無際的魚塭,虱目魚成了重要特產。此外,七股鄉又得天獨厚,擁有面積約一千六百公頃的潟湖,孕育豐富的魚蝦貝,也孕育七股鄉的世世代代。
七股鄉主要漁港是龍山村的龍山漁港,正因為外海有沙汕環繞,形成天然屏障,每年冬至前後的烏魚汛季就是漁民大顯身手的時候,也是漁民一整年的希望所繫。
七股鄉主要養殖魚塭集中在三股村曾文溪出海口北岸,包括「美國塭」與「海埔新生地」。在政府輔導開闢魚塭之前,早在清光緒年間,三股村就有魚塭。根據文獻記載,清光緒十三年(一八八七)在九股仔聚落就有陳慶、陳晚、黃格、黃和、黃幸、黃通、黃待、黃朝和黃大自等九人合夥開闢魚塭,聚落之名就是這樣來的。
美國塭仔則是首任台南縣長薛人仰時代為了開發七股水產養殖,透過關係借用美援經費在西岸新浮覆地開闢的魚塭區,因此一直援用美國塭之名,面積共四百七十公頃,冬季是黑面琵鷺主要覓食區。
而在美國塭以西的遼闊魚塭則是台南縣政府於民國三十九年(一九五0)開發的五百公頃專業養殖區,到了民國五十二年(一九六三)又增闢三千多公頃虱目魚塭,和汕頂造林區面積合計四千公頃,海埔地魚塭西北方則是「台灣省水產試驗所台南分所」。
北門魚塭專業區創造漁村活力
北門鄉傳統魚塭以雙春村的六百多公頃為特色,漁民迄今仍以淺坪式養殖虱目魚為主。三寮灣則有約兩百公頃的養殖魚塭。而位在蚵寮的保安魚塭已有四十多年歷史,又保存著紅磚水岸和綠草水路,也代表著漁家的奮鬥史。
台南縣區漁會前總幹事洪秋蓮指出,保安塭建於民國四十一年(一九五二),是當地出生的前縣議員洪清賢排除萬難爭取開發,外人眼中窮困潦倒的蚵寮人用青春挑土做岸、用血汗引水養魚,許多人從手無寸鐵變成家有恆產。
養殖漁業整體開發後,終於給貧瘠的偏遠地區帶來巨變:就業人口增加,漁家子孫都有世代相傳的心理準備;經濟改善後,生活品質隨之改善,人們漸漸走出疾病和痛苦的陰霾;間接帶動了水產食品加工、水電、飼料、販賣等行業的興盛。
而今,國人經濟普遍富裕、飲食習慣喜新厭舊、魚苗人工孵育技術精進、漁民盲目飼養等因素,使得養殖漁業逐漸低迷,年輕人不再以繼承家業為榮,漁村人口也隨著養殖業凋零。
養殖漁業風光不再,仍堅守家園的老漁家抱著「不養不賺錢、養了等賠錢」的心情,讓人鼻酸。
發展觀光休閒尋出路
然而,這裡的水產品新鮮、營養,不容否認。洪秋蓮曾於八十四年(一九九五)開風氣之先在北門鄉保安魚塭舉辦「台南縣觀光休閒漁業活動」,活動中特別強調「自然、健康、情愛」,正希望現代人親自體驗,認識魚塭產業的力與美,同時遊賞這裡的海岸線和溪口自然生態保育環境,享受無汙染,最健康的魚產品。此舉不啻在為養殖漁業轉型做準備。
她相信,民眾一旦體會和認識養殖漁業的發展軌跡,一定會愛上這裡,並為這片土地帶來新生。台南縣縣長陳唐山和縣府農業局長吳武久也認為,體驗活動除了刺激現代人飲水思源,體會「補破網」這首歌謠的辛酸路,也希望能為養殖業的未來勾勒出具體可行的藍圖。
緊鄰保安魚塭原來是內海的海域,有台南縣政府於七十五年(一九八六)開發的海埔新生地並於七十九年(一九九0)啟用。海埔地外就是王爺港汕。
海埔地啟用未久就面臨養殖漁業變革,部分漁民自八十三年(一九九四)起積極爭取經營新方向。擔任海埔新生地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的林獻策說,台南縣沿海除了水產,還有豐富的自然、人文、觀光休憩和交通資源,符合推展觀光休閒漁業的條件。
縣府又於八十五年六月在海埔地觀光休閒漁場「海濤園」指導舉辦「漁業體驗活動」,進一步讓遊客認識和欣賞海岸之美。
行政院農委會已擇定北門鄉養殖區為全省推展觀光休閒漁業的示範區;民國八十一年(一九九二),省漁業局委託台大經濟研究所做的「我國觀光休閒漁業發展規劃之研究」,也將北門海埔地列為往後五年第一優先發展據點。
儘管部分漁民仍堅持主張,養殖漁業要順其自然,不必盲目地或一窩蜂地轉型為觀光休閒漁業;這裡有美麗的沙灘、黃昏、船筏、有防風林和野鳥、海濱植物、紅樹林生態、潮間帶生態、溪口等天然美景,有南鯤鯓代天府等古廟名勝,也有最便捷的省道台十七線串連各重要據點,本身實已具備發展潛力。
台南縣區漁業總幹事洪三義也認為,漁業轉型是必然趨勢,未來規劃方向除了輔導漁民組成產銷班,計畫性地從事生產,結合海岸線資源連成一線,吸引各地民眾到當地購買新鮮魚產,並開闢親子體驗區、漁業生活館等,讓家長陪著孩子玩水、捕魚、摸蛤,享受大自然的樂趣,都是可行作法。
當然,不論是漁政單位的規劃設計或區漁會的完整構想,都待積極落實。同樣擁有美麗潟湖的七股鄉也有地方人士組成七股海岸保護協會及台南縣黑面琵鷺保護學會、台南縣野鳥學會,他們正積極推動海岸之旅,為維護漁鄉美景而努力。
此際,養殖漁業發展觀光休閒已非難題,而政府和地方對於開發和保育如何取得平衡的課題仍有漫漫長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