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因臺灣古有「瀛洲」之稱,故臺南縣習以「南瀛」代稱。南瀛舊時沿襲日本殖民時期劃分「五郡」的舊制,而曾有五區之分,五區包含:新營區、曾文區、北門區、新化區、新豐區,本書介紹新豐區各庄的地名緣由。
|作者簡介|
黃文博
一九五六年生
台灣.台南縣鹽分地帶北門鄉人
屏東師專.成功大學歷史系畢業
現任台南縣文山國小教導處主任
著作/一九八九 台灣風土傳奇
一九八九 台灣信仰傳奇
一九九O 南瀛民俗誌(上下)
一九九一 台灣藝陣傳奇(上下)
一九九一 台灣民俗田野手冊──現場參與卷
一九九二 瘟神傳奇──曾文溪流域王船祭巡禮
一九九二 台灣冥魂傳奇
一九九三 台灣民俗趣譚
一九九三 台灣民俗消遣
一九九四 南瀛刈香誌
一九九四 台灣民俗閒話
一九九五 樹王公傳奇──台南縣珍貴老樹的源流與掌故
一九九五 南瀛寺廟藝術叢書(五冊;與凃順從等人合著)
一九九五 南瀛歷史與風土
一九九五 北汕尾儀典之旅
一九九六 尋找北門嶼
一九九七 台灣民間信仰與儀式
一九九八 站在台灣廟會現場
撰述/一九八八 台灣民間信仰見聞錄
一九九二 南鯤鯓
一九九三 南瀛風情
一九九三 回首深情──南瀛文化十年(與凃順從合著)
一九九三 歲月流影──台南縣政八年(與凃順從等人合著)
一九九六 王船祭典手冊(筆記書)
一九九六 漁村諺語一百則(攝影;與洪秋蓮合著)
一九九八 蜈蚣出巡(圖畫書;與陳敏捷合著)
主編/一九九三 槺榔山傳奇──南鯤鯓文化祭
一九九四 南瀛藝陣傳奇──一九九四全國文藝季台南縣活動專輯
一九九四 發現鹿耳門──一九九四北汕尾迎媽祖文化季活動專輯
一九九五 走馬瀨之春──一九九五全國文藝季台南縣活動專輯
一九九五 定根南瀛泥土香
一九九六 白河蓮花節──一九九六全國文藝季台南縣活動專輯
一九九七 一九九六南瀛國際民俗藝術節活動成果專輯
一九九七 鹽水製糖一百年──一九九七全國文藝季台南縣活動專輯
獲獎/一九八九 教育部中小學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師研究著作入選獎
一九九O 教育部中小學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師研究著作優等獎
一九九一 聯合報第十三屆報導文學獎第二名(第一名從缺)
一九九二 教育部中小學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師研究著作甲等獎
一九九三 教育部中小學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師研究著作乙等獎
一九九四 第二屆南瀛文學獎得獎人
一九九六 台灣省政府新聞處贊助出版
一九九六 教育部中小學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師研究著作獎
一九九六 財團法人台南縣文化基金會贊助出版
|目錄|
004 縣長序 重新認識南瀛大地
006 主任序 向歷史作交代
008 作者序 跟著前輩的腳步向前行
【卷首】新豐區
《第一章》永康市
026 第一節 永康里
028 第二節 埔園里
031 第三節 大橋里
032 第四節 東橋里
035 第五節 西橋里
038 第六節 安康里
038 第七節 正強里
041 第八節 網寮里
045 第九節 復興里
048 第十節 建國里
051 第十一節 光復里
052 第十二節 復國里
054 第十三節 復華里
054 第十四節 成功里
056 第十五節 勝利里
059 第十六節 中興里
061 第十七節 中華里
063 第十八節 神洲里
065 第十九節 五王里
067 第二十節 六合里
069 第二十一節 三合里
069 第二十二節 二王里
071 第二十三節 龍潭里
074 第二十四節 王行里
077 第二十五節 新樹里
079 第二十六節 西勢里
082 第二十七節 烏竹里
085 第二十八節 蔦松里
089 第二十九節 三民里
092 第三十節 鹽行里
097 第三十一節 鹽洲里
102 第三十二節 甲頂里
105 第三十三節 尚頂里
108 第三十四節 大灣里
111 第三十五節 東灣里
114 第三十六節 西灣里
116 第三十七節 北灣里
118 第三十八節 南灣里
121 第三十九節 崑山里
《第二章》仁德鄉
129 第一節 仁德村
134 第二節 仁義村
138 第三節 新田村
142 第四節 一甲村
145 第五節 土庫村
147 第六節 太子村
152 第七節 後壁村
156 第八節 上崙村
159 第九節 田厝村
162 第十節 三甲村
165 第十一節 保安村
169 第十二節 二行村
173 第十三節 大甲村
176 第十四節 中洲村
181 第十五節 中生村
183 第十六節 成功村
189 第十七節 仁和村
190 第十八節 仁愛村
《第三章》歸仁鄉
196 第一節 歸仁村
198 第二節 後市村
203 第三節 看東村
207 第四節 看西村
210 第五節 許厝村
212 第六節 辜厝村
215 第七節 八甲村
217 第八節 七甲村
222 第九節 媽廟村
226 第十節 西埔村
229 第十一節 大廟村
233 第十二節 南保村
236 第十三節 南興村
238 第十四節 六甲村
241 第十五節 崙頂村
242 第十六節 武東村
247 第十七節 大潭村
251 第十八節 沙崙村
《第四章》關廟鄉
261 第一節 關廟村
263 第二節 山西村
266 第三節 香洋村
269 第四節 北勢村
271 第五節 新埔村
272 第六節 新光村
278 第七節 南花村
280 第八節 北花村
282 第九節 松腳村
285 第十節 東勢村
286 第十一節 五甲村
289 第十二節 龜洞村
293 第十三節 田中村
295 第十四節 布袋村
299 第十五節 深坑村
301 第十六節 埤頭村
305 第十七節 下湖村
《第五章》龍崎鄉
311 第一節 崎頂村
316 第二節 土崎村
321 第三節 中坑村
324 第四節 楠坑村
329 第五節 牛埔村
332 第六節 大坪村
337 第七節 龍船村
341 第八節 石石曹村
346 《卷尾》謝誌
348 參考書目
353 索引
374 作者簡介
|書序|
縣長序
重新認識南瀛大地
地名往往是一個地方的縮影,是此地的符號或標記,最能反映這個地方最早的含意或由來,或因自然環境、山川溪河、特殊產物、拓殖建置、歷史沿革、傳統故事等等,都可以成為地名的命名緣由,今天也變成我們追尋原始意義最直接的證據,由此,知曉先民創業的歷程,並可看出歷史脈絡與鄉土情感。
台南縣計分五區卅一鄉鎮市,由於各鄉鎮市有其不同發展面貌,因而衍生多樣奇異有趣的地名,舉凡平埔地名的目加溜灣、大目降、番仔田、漚汪......,和明鄭有關的本協、角秀、舊營、查畝營......,和開墾有關的十一份仔、七十二份、三百二萬、公地尾......,和溪河有關的頭前溪、港仔墘、埤仔頭、溪埔寮......,和山丘有關的關仔嶺、半山仔、崎仔頂、尪仔上天......,都引人好奇而想一探究竟。
唐山主持縣政後,有機會到各鄉鎮市去拜訪地方父老、鄉賢,談及地方名稱,每每被有趣的地名而弄得一頭霧水;外地友人蒞縣訪問,常陪他們上山下海到處走走,每被問及地名由來,也常因不知其所以然而覺得不好意思。
這幾年來,文化中心在葉主任的主持下,聘請了許多專家學者,默默在耕耘「南瀛文化研究」,這回,將台南縣的大小地名,做了一次系統性的調查與研究,編輯一套五冊,詳盡介紹縣內五百多個村里近萬個庄頭地名,像工具書也像百科全書一樣,鉅細靡遺,內容豐富,這不但可讓縣民重新認識自己生長的土地,也可供作鄉土教學之用,更可作為鄉鎮市志的基礎工程,對文化中心葉主任的策劃推動與作者黃文博先生的努力,表示由衷敬佩與感謝。願這一輯「地名誌」,為南瀛文化,留下彌足珍貴的文化資產。
台南縣縣長 陳唐山
主任序
向歷史作交代
生活,當不只是安身立命而已,也該創造個人文化,為生命作交代;從事文化工作,當然也並非僅係辦展覽、辦活動而已,更應開創可久可遠的文化新局,向歷史作交代。緣此理念,本中心自民國八十二年起著手進行的「南瀛文化研究系列叢書」,一直持續進行,本叢書堂堂進入第四輯「南瀛地名沿革專輯」。
地名是牽繫你我生活最直接的文化脈動,許多文化現象都是由此衍生,認識鄉土必先認識地名,整理地名也就成為刻不容緩的工作。這是一個相當龐大的文化工程,也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文化工作,環視國內,尚無其他縣市如此大手筆地將鄉鎮市、村里庄,做過這樣地毯式的蒐尋與研究,本中心可謂開風氣之先,此亦為本人所揭櫫的「南瀛學」,再奠厚基,藉此由台灣躍上世界文化舞台。
台南縣幅員廣大,村多庄雜,作者黃文博先生以區分卷,以鄉鎮市為章,再以村里設節,逐庄逐地詳述,全輯五冊幾近六十萬字,不但解說地名由來,同時也將庄廟、古蹟、名勝、產業和人文等等相關資訊羅列其中,使得這部《地名誌》同時也是歷史誌、產業誌、民俗誌、人物誌和旅遊誌,讀來輕鬆有趣,見樹亦見林,在此,我們看到作者三年的辛勞,也看到他不凡的功力。
本輯,在作者披星戴月進行田野調查、訪談過程中,即已受到文化界人士暨民俗學者的贊歎,今後必將成為本中心最受青睞的鄉土專書;在此向作者黃文博先生及其夫人梁瑞蓮老師致上最崇高的敬意與謝意,同時也要向教育部、內政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灣省政府文化處和財團法人台南縣文化基金會的指導與玉成,敬表由衷謝忱。
推動文化工作的腳步,我們沒有停歇的權利,只有拚命向前,才能向歷史作交代。
台南縣立文化中心主任 葉佳雄
作者序
跟著前輩的腳步向前行
1.
民國四十一年(一九五二)冬季到民國五十五年(一九六六)冬季的前後十五年間,大抵是文獻前輩吳新榮先生(一九O七~一九六七)等人全力田野採集台南縣文獻種種的時期,當年他們在各鄉鎮「採集站員」的協助下,以坐客運車、騎腳踏車和靠兩條腿的方式,走遍台南縣卅一鄉鎮(當時尚未有「市」),有系統地完成文史的調查和研究,留下相當豐碩的成果,奠定「南瀛文獻」的厚實根基。
事隔卅年後的民國八十四年(一九九五)年底,筆者在縣立文化中心的委託下,踏著吳新榮等人的足跡,恍恍惚惚也走過卅一鄉鎮市,這回,我只是調查地名,但已讓我吃盡苦頭,吳新榮等文獻前輩的執著與用功,實非我這個後生小子所能比擬。
回首來時路,時代的進步,讓我能夠以車代步,所以能在三年內連跑全縣五百卅一個村里,雖然庄頭跑得比吳新榮等人徹底,但並沒有他們的紮實與功力,考據功夫更是百不及一,夜深人靜,常自責如此虛擲人生,浪費生命。
以往,為了寫作需要,常像麻雀般東跳西躍地翻閱吳新榮等人的精彩大作,囫圇吞棗一番,常生愧疚之心,每每立下宏願,一定要好好讀書、筆記,外加眉批,但總是說過就算;這回,為了調查地名需要,總算強迫自己晨昏定省、日夜加班地逐本生吞,眼睛睜大如「牛目」,蒐集與地名有關的資料與文獻,結果撈到不少「現成」的,吳新榮等文獻前輩功德無量,蒼生得救。
2.
〈新豐區卷〉做得比其他四卷要來得「稍微」輕鬆,主要是新豐區五鄉市中,已有石萬壽主纂《永康鄉志》和陳奮雄主纂《仁德鄉志》的問世,這兩部書是台南縣內已出版的諸鄉鎮市志中,對地名的解說比較有系統,而且也比較詳盡、「合理」者,讓我省下許多時間和「麻煩」,跟著石、陳兩位前輩的足跡,許多疑難雜症都迎刃而解。其間,或有不同看法,但為呈現全貌,依然一併引錄,以供比較與參採。
跟著文獻前輩的腳步,我已減少許多摸索與錯誤嘗試,他們的貢獻,令人敬佩,午夜夢迴,常讓我驚醒,雖然沒有頓悟,但仍有一些啟示。
3.
進入新豐區,地名調查漸走下坡,心情已無以往的負擔與沈重;離開龍崎鄉,幾乎都在平原地帶奔跑,再也不必為「墮落萬丈絕崖」的危險而提心吊膽。
從春天走到秋天,再到下一個春天,這三年來,「無暝無日」,只為地名奔波,「年」在趕稿中度過,「節」在山林裡晃過,工作即旅行,旅行即工作,「艱苦當做吃補」,不如此調適,卅一鄉鎮市怎麼走得完!
常如此自我解嘲,接這個案子最大的好處,就是拿這筆研究費「玩」遍台南縣山海城鄉;事實上,認真想想,山人終其一生,還真的沒這個機會呢!
4.
原本計劃寫十萬字的《南瀛地名誌》,脫稿時竟拼湊了六十萬字,膨脹得連自己都大吃一「斤」,三年的光陰如何捱過,實在「不堪回首月明中」,混沌度日,心常不平,氣常不靜,這回,總算也喘了口氣了。
感謝文化中心葉主任的青睞與放縱,毫無約束地讓我遊走天地,自由揮灑;感謝博物組謝素月組長和承辦許琴梅小姐的行政支援與捨命校稿,特別是索引的編頁,足以讓人白了少年頭。
也是感謝,也是愧疚,我的家人不得不的支持與體諒,尤其是「出門做司機,入門當秘書」,身兼開車、打字、打雜......數職的牽手梁瑞蓮,無怨無悔地跟我上山下海,三不五時還得接受我「警備總司令」的消遣,卻仍死皮賴臉地樂當跟班,照顧我這個生活低能兒,革命感情如此一路培養,豈只六十萬字的功力!
《南瀛地名誌》是我民俗研究的一個里程碑,也是我人生旅程的另一面視窗。才疏學淺,野人獻曝,誠懇祈盼方家指定,為南瀛大地再繪豐美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