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因臺灣古有「瀛洲」之稱,故臺南縣習以「南瀛」代稱。南瀛舊時沿襲日本殖民時期劃分「五郡」的舊制,而曾有五區之分,五區包含:新營區、曾文區、北門區、新化區、新豐區,本書介紹北門區各庄的地名緣由。
|作者簡介|
黃文博
一九五六年生
台灣.台南縣鹽分地帶北門鄉人
屏東師專.成功大學歷史系畢業
現任台南縣文山國小教導處主任
著作/一九八九 台灣風土傳奇
一九八九 台灣信仰傳奇
一九九O 南瀛民俗誌(上下)
一九九一 台灣藝陣傳奇(上下)
一九九一 台灣民俗田野手冊──現場參與卷
一九九二 瘟神傳奇──曾文溪流域王船祭巡禮
一九九二 台灣冥魂傳奇
一九九三 台灣民俗趣譚
一九九三 台灣民俗消遣
一九九四 南瀛刈香誌
一九九四 台灣民俗閒話
一九九五 樹王公傳奇──台南縣珍貴老樹的源流與掌故
一九九五 南瀛寺廟藝術叢書(五冊;與凃順從等人合著)
一九九五 南瀛歷史與風土
一九九五 北汕尾儀典之旅
一九九六 尋找北門嶼
一九九七 台灣民間信仰與儀式
一九九八 站在台灣廟會現場
撰述/一九八八 台灣民間信仰見聞錄
一九九二 南鯤鯓
一九九三 南瀛風情
一九九三 回首深情──南瀛文化十年
一九九三 歲月流影──台南縣政八年
一九九六 王船祭典手冊(筆記書)
一九九六 漁村諺語一百則(攝影)
一九九八 蜈蚣出巡(圖畫書)
主編/一九九三 槺榔山傳奇──南鯤鯓文化祭
一九九四 南瀛藝陣傳奇──一九九四全國文藝季台南縣活動專輯
一九九四 發現鹿耳門──一九九四北汕尾迎媽祖文化季活動專輯
一九九五 走馬瀨之春──一九九五全國文藝季台南縣活動專輯
一九九五 定根南瀛泥土香
一九九六 白河蓮花節──一九九六全國文藝季台南縣活動專輯
一九九七 鹽水製糖一百年──一九九七全國文藝季台南縣活動專輯
一九九七 一九九六南瀛國際民俗藝術節活動成果專輯
獲獎/一九八九 教育部中小學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師研究著作入選獎
一九九O 教育部中小學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師研究著作優等獎
一九九一 聯合報第十三屆報導文學獎第二名(第一名從缺)
一九九二 教育部中小學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師研究著作甲等獎
一九九三 教育部中小學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師研究著作乙等獎
一九九四 第二屆南瀛文學獎得獎人
一九九六 台灣省政府新聞處贊助出版
一九九六 教育部中小學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師研究著作獎
一九九六 財團法人台南縣文化基金會贊助出版
|目錄|
004 縣長序 重新認識南瀛大地
006 主任序 向歷史作交代
008 作者序 這是一件大工程
【卷首】北門區
《第一章》學甲鎮
023 第一節 一秀里
025 第二節 西明里
027 第三節 宜民里
030 第四節 煥昌里
033 第五節 慈生里
033 第六節 新生里
035 第七節 達明里
038 第八節 文化里
040 第九節 大安里
041 第十節 美豐里
043 第十一節 美和里
045 第十二節 新榮里
047 第十三節 百福里
051 第十四節 仁得里
053 第十五節 民吉里
055 第十六節 西進里
059 第十七節 光明里
060 第十八節 白渚里
062 第十九節 光華里
064 第二十節 頭港里
068 第二十一節 宅港里
071 第二十二節 平東里
074 第二十三節 平西里
075 第二十四節 頂洲里
077 第二十五節 紅茄里
079 第二十六節 新芳里
《第二章》北門鄉
085 第一節 錦湖村
088 第二節 雙春村
089 第三節 東壁村
091 第四節 鯤江村
094 第五節 保吉村
096 第六節 仁里村
098 第七節 中樞村
101 第八節 慈安村
103 第九節 三光村
105 第十節 玉港村
108 第十一節 永隆村
111 第十二節 北門村
113 第十三節 永華村
《第三章》將軍鄉
119 第一節 長榮村
123 第二節 西華村
125 第三節 西和村
127 第四節 忠興村
130 第五節 嘉昌村
133 第六節 保源村
137 第七節 苓和村
139 第八節 仁和村
141 第九節 北埔村
143 第十節 將富村
147 第十一節 將貴村
150 第十二節 三吉村
152 第十三節 玉山村
155 第十四節 廣山村
157 第十五節 長沙村
160 第十六節 平沙村
162 第十七節 鯤鯓村
167 第十八節 鯤溟村
《第四章》七股鄉
171 第一節 三股村
174 第二節 十份村
177 第三節 永吉村
180 第四節 義合村
182 第五節 竹橋村
184 第六節 竹港村
187 第七節 樹林村
189 第八節 看坪村
192 第九節 槺榔村
194 第十節 大埕村
198 第十一節 玉成村
200 第十二節 龍山村
203 第十三節 中寮村
205 第十四節 鹽埕村
208 第十五節 大寮村
210 第十六節 溪南村
212 第十七節 七股村
214 第十八節 西寮村
216 第十九節 頂山村
218 第二十節 大潭村
221 第二十一節 篤加村
224 第二十二節 後港村
227 第二十三節 城內村
《第五章》佳里鎮
233 第一節 鎮山里
236 第二節 建南里
242 第三節 東寧里
244 第四節 六安里
247 第五節 安西里
250 第六節 忠仁里
252 第七節 民安里
256 第八節 通興里
259 第九節 子龍里
261 第十節 三協里
264 第十一節 佳化里
267 第十二節 禮化里
269 第十三節 興化里
271 第十四節 營頂里
275 第十五節 溪州里
277 第十六節 漳洲里
280 第十七節 海澄里
282 第十八節 頂廍里
284 第十九節 嘉福里
287 第二十節 龍安里
290 第二十一節 蚶寮里
《第六章》西港鄉
295 第一節 西港村
297 第二節 港東村
301 第三節 南海村
304 第四節 新復村
307 第五節 慶安村
311 第六節 竹林村
313 第七節 永樂村
317 第八節 劉厝村
318 第九節 後營村
320 第十節 營西村
323 第十一節 金砂村
325 第十二節 檨林村
330 《卷尾》謝誌
331 參考書目
334 索引
350 作者簡介
|書序|
縣長序
重新認識南瀛大地
地名往往是一個地方的縮影,是此地的符號或標記,最能反映這個地方最早的含意或由來,或因自然環境、山川溪河、特殊產物、拓殖建置、歷史沿革、傳統故事等等,都可以成為地名的命名緣由,今天也變成我們追尋原始意義最直接的證據,由此,知曉先民創業的歷程,並可看出歷史脈絡與鄉土情感。
台南縣計分五區卅一鄉鎮市,由於各鄉鎮市有其不同發展面貌,因而衍生多樣奇異有趣的地名,舉凡平埔地名的目加溜灣、大目降、番仔田、漚汪......,和明鄭有關的本協、角秀、舊營、查畝營......,和開墾有關的十一份仔、七十二份、三百二萬、公地尾......,和溪河有關的頭前溪、港仔墘、埤仔頭、溪埔寮......,和山丘有關的關仔嶺、半山仔、崎仔頂、尪仔上天......,都引人好奇而想一探究竟。
唐山主持縣政後,有機會到各鄉鎮市去拜訪地方父老、鄉賢,談及地方名稱,每每被有趣的地名而弄得一頭霧水;外地友人蒞縣訪問,常陪他們上山下海到處走走,每被問及地名由來,也常因不知其所以然而覺得不好意思。
這幾年來,文化中心在葉主任的主持下,聘請了許多專家學者,默默在耕耘「南瀛文化研究」,這回,將台南縣的大小地名,做了一次系統性的調查與研究,編輯一套五冊,詳盡介紹縣內五百多個村里近萬個庄頭地名,像工具書也像百科全書一樣,鉅細靡遺,內容豐富,這不但可讓縣民重新認識自己生長的土地,也可供作鄉土教學之用,更可作為鄉鎮市志的基礎工程,對文化中心葉主任的策劃推動與作者黃文博先生的努力,表示由衷敬佩與感謝。願這一輯「地名誌」,為南瀛文化,留下彌足珍貴的文化資產。
台南縣縣長 陳唐山
主任序
向歷史作交代
生活,當不只是安身立命而已,也該創造個人文化,為生命作交代;從事文化工作,當然也並非僅係辦展覽、辦活動而已,更應開創可久可遠的文化新局,向歷史作交代。緣此理念,本中心自民國八十二年起著手進行的「南瀛文化研究系列叢書」,一直持續進行,本叢書堂堂進入第四輯「南瀛地名沿革專輯」。
地名是牽繫你我生活最直接的文化脈動,許多文化現象都是由此衍生,認識鄉土必先認識地名,整理地名也就成為刻不容緩的工作。這是一個相當龐大的文化工程,也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文化工作,環視國內,尚無其他縣市如此大手筆地將鄉鎮市、村里庄,做過這樣地毯式的蒐尋與研究,本中心可謂開風氣之先,此亦為本人所揭櫫的「南瀛學」,再奠厚基,藉此由台灣躍上世界文化舞台。
台南縣幅員廣大,村多庄雜,作者黃文博先生以區分卷,以鄉鎮市為章,再以村里設節,逐庄逐地詳述,全輯五冊幾近六十萬字,不但解說地名由來,同時也將庄廟、古蹟、名勝、產業和人文等等相關資訊羅列其中,使得這部《地名誌》同時也是歷史誌、產業誌、民俗誌、人物誌和旅遊誌,讀來輕鬆有趣,見樹亦見林,在此,我們看到作者三年的辛勞,也看到他不凡的功力。
本輯,在作者披星戴月進行田野調查、訪談過程中,即已受到文化界人士暨民俗學者的贊歎,今後必將成為本中心最受青睞的鄉土專書;在此向作者黃文博先生及其夫人梁瑞蓮老師致上最崇高的敬意與謝意,同時也要向教育部、內政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灣省政府文化處和財團法人台南縣文化基金會的指導與玉成,敬表由衷謝忱。
推動文化工作的腳步,我們沒有停歇的權利,只有拚命向前,才能向歷史作交代。
台南縣立文化中心主任 葉佳雄
作者序
這是一件大工程
1
這是一件大工程。
原企劃中的《南瀛地名誌》,是計畫寫十萬個字,核算一下五區卅一鄉鎮市五二九村里,大概一個村里寫個二OO個字即可完事;但隨著調查的展開,竟發現每一村里得用一千、八百個字才能交代清楚,幾經盤算、衡量、再思索,總覺得既然要做了,那就好好把每一個庄頭解說明白,《南瀛地名誌》就這樣變成五卷的寫作計畫。
對於這麼一件龐大工程,我的調查與寫作順序原則是,由近而遠,由點而線而面,所以最先完成的村里,是我住的永華村,最先完成的鄉鎮,是我生長的北門鄉,最先完成的區,是我生活重心的北門區。如此入手,在摸索中,正好可以逐漸建立寫作模式與風格。
2
有關台南縣地名的探討,文獻前輩已多有著墨,從日治時期的安倍明義,到戰後張耀錡、陳漢光、吳新榮、盧嘉興、陳春木和陳正祥等等先生,都有部分成果問世,但大多是從大處著眼,較少小處著手,《南瀛地名誌》即在此一基礎上,以區為卷,以鄉鎮市為主題,以村里為單元,再細解每一個庄頭,逐庄逐村探索地名由來,因之,掌握庄頭概況與資料蒐集,成為調查與撰稿前的首要工作。
首先,為瞭解每一個村里的庄頭分布,我透過縣立文化中心的行政系統,在博物組前組長郭雪珍及其同仁許琴梅、蔡佩杏等小姐的協助下,蒐集卅一鄉鎮市的村庄概況;不過因為各鄉鎮市的重視程度或配合意願不一的關係,效果不甚理想,特別是佳里、麻豆、新營、玉井和新化等五個鄉鎮市,幾乎是空白交卷,這也影響我進入這五個鄉鎮市調查的廣度與深度。
另一方面,盡我所能地掌握有關台南縣地名的文獻與資料,包括已出版和未出版的鄉鎮市志、鄉土誌等等,這一部分雖然差強人意,但對調查與寫作工作則不無小補,也成為我進入庄頭作田野調查時的一些依據;比較可惜的是,部分進行志書編撰的鄉鎮市,不願將其蒐集到的資料公開,讓我和此一鄉鎮市都失去兩蒙其利的機會。
剪貼不算,光是蒐集的影印資料,就裝訂了十大本。
3
進入庄頭作田野調查,庄廟和祠堂是我必定參觀的兩個地方,主因是可由其沿革碑志瞭解此一庄頭的開發歷程及其祖籍系統。在此同時,我也多採邀約或隨機訪問的方式,向耆老、庄紳請益,以補充軼聞,許多報導人的熱忱解說,令我感激難忘,但也不時碰釘子,有時還得聽一堆「五四三」的話;當然,被誤以為是前來「探路草的」或「鏗仔(khiang7 a2;小偷)」,也是常有的事。
最常碰到的現象是,報導人的直接質疑和消遣:
你問這要創啥?
調查這亦無要加阮湊(tau2;協助)起廟!
調查查咧,毋就看有法度加阮這的農地變建地否!
調查這是有較縒(kha1 choa2;用處)?台灣亦無要獨立。
4
《南瀛地名誌》一直是我民俗研究想要完成的計畫之一,除了對自己生長環境的地名的好奇與探索因素之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希望藉調查的機會,深入卅一鄉鎮市的每一個庄頭,廣泛認識與蒐集其文化資源,至少瞭解它在哪裏,因此,畫出「庄頭分布圖」,也就成為調查的工作之一;雖然「庄頭分布圖」不很標準,也毫無比例可言,但按圖索驥,應該會比「標準地圖」更容易找到你要的庄頭。
我常跟友人開玩笑,下回你要選縣長,找我規劃宣傳路線準沒錯,絕不會錯過一庄一村,最重要的是,可以省下很多油錢。
5
這一年(一九九六)裏,雜務繁多,在學校教導工作之外,一方面參與台南縣立文化中心的「南瀛國際民俗藝術節」和全國文藝季「白河蓮花節」的活動規劃和成果編輯;另一方面,向文建會申請補助的「王船信仰研究」,以及民俗報導的《站在民俗現場》,也同時在進行,並予結案或結集,當中又殺出民俗研究《台灣民間信仰與儀式》、鄉土小書《尋找北門嶼》和《台灣童乩》、《澎湖辟邪物》兩本筆記書的整理並付梓,因而在七折八扣之後,真正用在《南瀛地名誌》的時間,也就零零碎碎,能完成這麼一個「北門區卷」,我已感「夠本」而常常躲在棉被裏偷笑了。
6
這是一件大工程,疏漏舛誤在所難免,尚請不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