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因臺灣古有「瀛洲」之稱,故臺南縣習以「南瀛」代稱。南瀛舊時沿襲日本殖民時期劃分「五郡」的舊制,而曾有五區之分,五區包含:新營區、曾文區、北門區、新化區、新豐區,本書介紹曾文區各庄的地名緣由。
|作者簡介|
黃文博
一九五六年生
台灣.台南縣鹽分地帶北門鄉人
屏東師專.成功大學歷史系畢業
現任台南縣文山國小教導處主任
著作/一九八九 台灣風土傳奇
一九八九 台灣信仰傳奇
一九九O 南瀛民俗誌(上下)
一九九一 台灣藝陣傳奇(上下)
一九九一 台灣民俗田野手冊──現場參與卷
一九九二 瘟神傳奇──曾文溪流域王船祭巡禮
一九九二 台灣冥魂傳奇
一九九三 台灣民俗趣譚
一九九三 台灣民俗消遣
一九九四 南瀛刈香誌
一九九四 台灣民俗閒話
一九九五 樹王公傳奇──台南縣珍貴老樹的源流與掌故
一九九五 南瀛寺廟藝術叢書(五冊;與凃順從等人合著)
一九九五 南瀛歷史與風土
一九九五 北汕尾儀典之旅
一九九六 尋找北門嶼
一九九七 台灣民間信仰與儀式
一九九八 站在台灣廟會現場
撰述/一九八八 台灣民間信仰見聞錄
一九九二 南鯤鯓
一九九三 南瀛風情
一九九三 回首深情──南瀛文化十年
一九九三 歲月流影──台南縣政八年
一九九六 王船祭典手冊(筆記書)
一九九六 漁村諺語一百則(攝影)
一九九八 蜈蚣出巡(圖畫書)
主編/一九九三 槺榔山傳奇──南鯤鯓文化祭
一九九四 南瀛藝陣傳奇──一九九四全國文藝季台南縣活動專輯
一九九四 發現鹿耳門──一九九四北汕尾迎媽祖文化季活動專輯
一九九五 走馬瀨之春──一九九五全國文藝季台南縣活動專輯
一九九五 定根南瀛泥土香
一九九六 白河蓮花節──一九九六全國文藝季台南縣活動專輯
一九九七 鹽水製糖一百年──一九九七全國文藝季台南縣活動專輯
一九九七 一九九六南瀛國際民俗藝術節活動成果專輯
獲獎/一九八九 教育部中小學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師研究著作入選獎
一九九O 教育部中小學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師研究著作優等獎
一九九一 聯合報第十三屆報導文學獎第二名(第一名從缺)
一九九二 教育部中小學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師研究著作甲等獎
一九九三 教育部中小學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師研究著作乙等獎
一九九四 第二屆南瀛文學獎得獎人
一九九六 台灣省政府新聞處贊助出版
一九九六 教育部中小學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師研究著作獎
一九九六 財團法人台南縣文化基金會贊助出版
|目錄|
004 縣長序 重新認識南瀛大地
006 主任序 向歷史作交代
008 作者序 南瀛大地,好山好水
【卷首】曾文區
《第一章》麻豆鎮
024 第一節 穀興里
027 第二節 保安里
029 第三節 東角里
031 第四節 晉江里
033 第五節 巷口里
036 第六節 新建里
039 第七節 興農里
041 第八節 中興里
044 第九節 大埕里
046 第十節 油車里
050 第十一節 北勢里
057 第十二節 寮廍里
060 第十三節 總榮里
064 第十四節 龍泉里
066 第十五節 南勢里
072 第十六節 磚井里
075 第十七節 安東里
079 第十八節 安業里
079 第十九節 安西里
081 第二十節 安正里
086 第二十一節 謝安里
089 第二十二節 中民里
091 第二十三節 埤頭里
094 第二十四節 小埤里
097 第二十五節 大山里
099 第二十六節 海埔里
101 第二十七節 莊禮里
103 第二十八節 麻口里
106 第二十九節 港尾里
《第二章》下營鄉
113 第一節 大屯村
115 第二節 大埤村
117 第三節 下營村
119 第四節 營前村
120 第五節 仁里村
123 第六節 新興村
125 第七節 宅內村
127 第八節 後街村
127 第九節 西連村
130 第十節 茅港村
134 第十一節 開化村
136 第十二節 中營村
138 第十三節 賀建村
141 第十四節 甲中村
142 第十五節 紅厝村
《第三章》六甲鄉
147 第一節 六甲村
149 第二節 甲東村
152 第三節 甲南村
154 第四節 水林村
158 第五節 龍湖村
162 第六節 七甲村
163 第七節 二甲村
165 第八節 龜港村
167 第九節 菁埔村
169 第十節 中社村
173 第十一節 王爺村
178 第十二節 大丘村
《第四章》官田鄉
185 第一節 渡頭村
189 第二節 拔林村
192 第三節 社子村
195 第四節 湖山村
198 第五節 官田村
201 第六節 大崎村
205 第七節 嘉南村
209 第八節 二鎮村
212 第九節 隆田村
214 第十節 隆本村
217 第十一節 東庄村
219 第十二節 西庄村
221 第十三節 南廍村
《第五章》大內鄉
227 第一節 石湖村
231 第二節 石林村
233 第三節 石城村
233 第四節 大內村
235 第五節 內江村
238 第六節 內郭村
240 第七節 二溪村
245 第八節 曲溪村
247 第九節 頭社村
253 第十節 環湖村
260 《卷尾》謝誌
262 參考書目
266 索引
282 作者簡介
|書序|
縣長序
重新認識南瀛大地
地名往往是一個地方的縮影,是此地的符號或標記,最能反映這個地方最早的含意或由來,或因自然環境、山川溪河、特殊產物、拓殖建置、歷史沿革、傳統故事等等,都可以成為地名的命名緣由,今天也變成我們追尋原始意義最直接的證據,由此,知曉先民創業的歷程,並可看出歷史脈絡與鄉土情感。
台南縣計分五區卅一鄉鎮市,由於各鄉鎮市有其不同發展面貌,因而衍生多樣奇異有趣的地名,舉凡平埔地名的目加溜灣、大目降、番仔田、漚汪......,和明鄭有關的本協、角秀、舊營、查畝營......,和開墾有關的十一份仔、七十二份、三百二萬、公地尾......,和溪河有關的頭前溪、港仔墘、埤仔頭、溪埔寮......,和山丘有關的關仔嶺、半山仔、崎仔頂、尪仔上天......,都引人好奇而想一探究竟。
唐山主持縣政後,有機會到各鄉鎮市去拜訪地方父老、鄉賢,談及地方名稱,每每被有趣的地名而弄得一頭霧水;外地友人蒞縣訪問,常陪他們上山下海到處走走,每被問及地名由來,也常因不知其所以然而覺得不好意思。
這幾年來,文化中心在葉主任的主持下,聘請了許多專家學者,默默在耕耘「南瀛文化研究」,這回,將台南縣的大小地名,做了一次系統性的調查與研究,編輯一套五冊,詳盡介紹縣內五百多個村里近萬個庄頭地名,像工具書也像百科全書一樣,鉅細靡遺,內容豐富,這不但可讓縣民重新認識自己生長的土地,也可供作鄉土教學之用,更可作為鄉鎮市志的基礎工程,對文化中心葉主任的策劃推動與作者黃文博先生的努力,表示由衷敬佩與感謝。願這一輯「地名誌」,為南瀛文化,留下彌足珍貴的文化資產。
台南縣縣長 陳唐山
主任序
向歷史作交代
生活,當不只是安身立命而已,也該創造個人文化,為生命作交代;從事文化工作,當然也並非僅係辦展覽、辦活動而已,更應開創可久可遠的文化新局,向歷史作交代。緣此理念,本中心自民國八十二年起著手進行的「南瀛文化研究系列叢書」,一直持續進行,本叢書堂堂進入第四輯「南瀛地名沿革專輯」。
地名是牽繫你我生活最直接的文化脈動,許多文化現象都是由此衍生,認識鄉土必先認識地名,整理地名也就成為刻不容緩的工作。這是一個相當龐大的文化工程,也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文化工作,環視國內,尚無其他縣市如此大手筆地將鄉鎮市、村里庄,做過這樣地毯式的蒐尋與研究,本中心可謂開風氣之先,此亦為本人所揭櫫的「南瀛學」,再奠厚基,藉此由台灣躍上世界文化舞台。
台南縣幅員廣大,村多庄雜,作者黃文博先生以區分卷,以鄉鎮市為章,再以村里設節,逐庄逐地詳述,全輯五冊幾近六十萬字,不但解說地名由來,同時也將庄廟、古蹟、名勝、產業和人文等等相關資訊羅列其中,使得這部《地名誌》同時也是歷史誌、產業誌、民俗誌、人物誌和旅遊誌,讀來輕鬆有趣,見樹亦見林,在此,我們看到作者三年的辛勞,也看到他不凡的功力。
本輯,在作者披星戴月進行田野調查、訪談過程中,即已受到文化界人士暨民俗學者的贊歎,今後必將成為本中心最受青睞的鄉土專書;在此向作者黃文博先生及其夫人梁瑞蓮老師致上最崇高的敬意與謝意,同時也要向教育部、內政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灣省政府文化處和財團法人台南縣文化基金會的指導與玉成,敬表由衷謝忱。
推動文化工作的腳步,我們沒有停歇的權利,只有拚命向前,才能向歷史作交代。
台南縣立文化中心主任 葉佳雄
作者序
南瀛大地,好山好水
南瀛大地,好山好水,唯有走過,方知壯麗。
隨著《南瀛地名誌》的腳步,我逐漸遠離朝夕相處的鹽分地帶,走入許多陌生的山村。以往,總以為非常熟悉「台南縣」,但在官田鄉大崎村、六甲鄉王爺村和大丘村,以及大內鄉的大村小庄進出數回之後,驀然回首,這才驚覺自己對「台南縣」的瞭解還是那麼有限,原來「台南縣」還有這麼多美麗的好山好水,不過,一想到淺山已如此「多迷」,接著要「解決」的其他三區深山,「腳手肉」真的會「呸呸惙(phi7 phi7 chhoah4;顫抖)」。
進入山村,常有一份桃花源的驚喜,竹林、小路、綠山頭,村嫗、老牛、紅瓦厝,時有不同組合,每每構成一幅幅秀麗的田園風光,往往叫人忘卻所為何來。閒談之餘,總為鄉下人的熱忱、善良、平凡與知足而留下一些省思和啟示,不同的人生閱歷,不同的人生觀,常給自己不同的人生經驗和成長記憶。
山村所給予我的,當然不只是好山好水,這其中還有對人生的感動和珍惜。
2.
〈北門區卷〉結束後,進入撰寫〈曾文區卷〉,一套地名的記錄模式,大抵已逐漸形成。通常我會先交代這個地方的地理位置,接著敘述或考據地名的由來或發展背景,同時紀錄目前人口狀況和主要姓氏,以瞭解其祖籍及開拓或遷徙歷程;最後報導這個地方的庄廟、祀神和重要事跡,並介紹其特色或特產,使不瞭解這個地方的人,也對這個地方有初步的認識,跟我一樣。
由於每個地方的「資源」不盡相同,有些地方的資料非常豐富,足足可以寫個一牛車,這些部分也就稍費篇幅;但有的地方,連找帶問,再加上拚命地「挖」,所得資料依然有限,甚至連地名本身都無法解說清楚,這些部分只好「因陋就簡」,先作「不詳」或「存疑」,勉強打混過關,待他日功力大增再來解決,或藉此「拋磚引玉」等待高人指點。
3.
台灣開發歷史雖僅短短四百年,但對鄉土史料的研究,不是努力甚少,就是著墨不多,許多史料多限於世代口傳,一代傳一代,數代之後,有的添油加醋,有的縮斤減兩,有的量變,有的質變,今貌已恐非原貌,想以「不變應萬變」也難,有時真的變不出什麼花樣來。
文中常有「早年」或「相傳」的不確定之語,「早年」(報導人的話是「較早」)可能是「幾百年前」,也可能是數十年前,可能是清代,也可能是不久前,報導人的「口傳」是如此這般,本山人也只好如此這般了,能抓到多「早」,那得看您的智慧和造化了。至於「相傳」(報導人的話是「聽得講」),那就當做聽故事好了;不過,故事裡會有許多事實和啟示。
4.
原來,我對各鄉鎮市公所抱著相當大的期待,總以為鄉鎮市公所對自己鄉鎮市最清楚,即使未作鄉鎮市志,至少也有各村里、庄頭的基本資料,即使「一磚半瓦」,由此著手,也許可以撈些現成的。
但令人相當失望的是,除了數個有「志」的鄉鎮市外,大多數的鄉鎮市,不是「正準備做」,就是「好像沒有」;為你翻箱倒櫃後再跟你說「抱歉」的,還算「給面子」,有的乾脆向你揮揮手說「沒有」,甚至還有一個鄉是這樣回答的:要嘛?大概只有二百個字,這是要印農民曆的。
碰了幾次釘子後,我幾乎放棄了鄉鎮市公所,應該有的,我已在圖書館或朋友處找到了;應該沒有的,相信他們也沒有。
戰後五十多年了,對土地,我們依然沒有投入太多的情感,也許我們都太專注於經濟建設,致使文化建設的成果缺缺,我們都太對不起這片好山好水了。
5.
南瀛大地,好山好水,唯有用情走過,方知壯麗。
南瀛大地,好山好水,唯有用心耕耘,方能常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