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因臺灣古有「瀛洲」之稱,故臺南縣習以「南瀛」代稱。南瀛舊時沿襲日本殖民時期劃分「五郡」的舊制,而曾有五區之分,五區包含:新營區、曾文區、北門區、新化區、新豐區,本書介紹新營區各庄的地名緣由。
|作者簡介|
黃文博
一九五六年生
台灣.台南縣鹽分地帶北門鄉人
屏東師專.成功大學歷史系畢業
現任台南縣文山國小教導處主任
著作/一九八九 台灣風土傳奇
一九八九 台灣信仰傳奇
一九九O 南瀛民俗誌(上下)
一九九一 台灣藝陣傳奇(上下)
一九九一 台灣民俗田野手冊──現場參與卷
一九九二 瘟神傳奇──曾文溪流域王船祭巡禮
一九九二 台灣冥魂傳奇
一九九三 台灣民俗趣譚
一九九三 台灣民俗消遣
一九九四 南瀛刈香誌
一九九四 台灣民俗閒話
一九九五 樹王公傳奇──台南縣珍貴老樹的源流與掌故
一九九五 南瀛寺廟藝術叢書(五冊;與凃順從等人合著)
一九九五 南瀛歷史與風土
一九九五 北汕尾儀典之旅
一九九六 尋找北門嶼
一九九七 台灣民間信仰與儀式
一九九八 站在台灣廟會現場
撰述/一九八八 台灣民間信仰見聞錄
一九九二 南鯤鯓
一九九三 南瀛風情
一九九三 回首深情──南瀛文化十年
一九九三 歲月流影──台南縣政八年
一九九六 王船祭典手冊(筆記書)
一九九六 漁村諺語一百則(攝影)
一九九八 蜈蚣出巡(圖畫書)
主編/一九九三 槺榔山傳奇──南鯤鯓文化祭
一九九四 南瀛藝陣傳奇──一九九四全國文藝季台南縣活動專輯
一九九四 發現鹿耳門──一九九四北汕尾迎媽祖文化季活動專輯
一九九五 走馬瀨之春──一九九五全國文藝季台南縣活動專輯
一九九五 定根南瀛泥土香
一九九六 白河蓮花節──一九九六全國文藝季台南縣活動專輯
一九九七 鹽水製糖一百年──一九九七全國文藝季台南縣活動專輯
一九九七 一九九六南瀛國際民俗藝術節活動成果專輯
獲獎/一九八九 教育部中小學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師研究著作入選獎
一九九O 教育部中小學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師研究著作優等獎
一九九一 聯合報第十三屆報導文學獎第二名(第一名從缺)
一九九二 教育部中小學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師研究著作甲等獎
一九九三 教育部中小學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師研究著作乙等獎
一九九四 第二屆南瀛文學獎得獎人
一九九六 台灣省政府新聞處贊助出版
一九九六 教育部中小學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師研究著作獎
一九九六 財團法人台南縣文化基金會贊助出版
|目錄|
004 縣長序 重新認識南瀛大地
006 主任序 向歷史作交代
008 作者序 云庄
【誌首】台南縣
【卷首】新營區
《第一章》新營市
040 第一節 忠政里
042 第二節 三仙里
045 第三節 民生里
046 第四節 新南里
049 第五節 新北里
050 第六節 民權里
052 第七節 永生里
052 第八節 延平里
055 第九節 好平里
057 第十節 民榮里
059 第十一節 南興里
061 第十二節 興安里
064 第十三節 興業里
067 第十四節 中營里
070 第十五節 王公里
072 第十六節 大宏里
074 第十七節 土庫里
077 第十八節 埤寮里
080 第十九節 護鎮里
084 第二十節 嘉芳里
086 第二十一節 太北里
088 第二十二節 太南里
090 第二十三節 南紙里
092 第二十四節 舊廍里
094 第二十五節 五興里
096 第二十六節 鐵線里
103 第二十七節 角帶里
105 第二十八節 姑爺里
《第二章》柳營鄉
111 第一節 士林村
114 第二節 光福村
116 第三節 中埕村
118 第四節 東昇村
122 第五節 八翁村
124 第六節 人和村
127 第七節 太康村
129 第八節 篤農村
131 第九節 重溪村
133 第十節 大農村
137 第十一節 果毅村
139 第十二節 神農村
142 第十三節 旭山村
《第三章》鹽水鎮
153 第一節 汫水里
157 第二節 橋南里
161 第三節 水正里
165 第四節 水仙里
167 第五節 水秀里
171 第六節 福得里
174 第七節 三生里
176 第八節 中境里
181 第九節 武廟里
183 第十節 岸內里
187 第十一節 義稠里
190 第十二節 下中里
193 第十三節 後宅里
196 第十四節 舊營里
199 第十五節 桐寮里
201 第十六節 大莊里
203 第十七節 歡雅里
207 第十八節 孫厝里
210 第十九節 田寮里
212 第二十節 飯店里
215 第二十一節 大豐里
218 第二十二節 竹埔里
221 第二十三節 下林里
223 第二十四節 河南里
226 第二十五節 南港里
《第四章》後壁鄉
231 第一節 後壁村
233 第二節 侯伯村
235 第三節 嘉苳村
241 第四節 土溝村
244 第五節 嘉田村
250 第六節 嘉民村
251 第七節 頂安村
254 第八節 長安村
257 第九節 福安村
259 第十節 烏樹村
261 第十一節 烏林村
265 第十二節 菁豐村
268 第十三節 崁頂村
270 第十四節 菁寮村
272 第十五節 墨林村
275 第十六節 後廍村
277 第十七節 新嘉村
280 第十八節 頂長村
281 第十九節 平安村
283 第二十節 仕安村
285 第二十一節 新東村
287 第二十二節 竹新村
《第五章》東山鄉
293 第一節 東中村
296 第二節 東山村
300 第三節 東正村
302 第四節 三榮村
303 第五節 聖賢村
307 第六節 大客村
309 第七節 科里村
313 第八節 東河村
316 第九節 南溪村
318 第十節 水雲村
324 第十一節 林安村
327 第十二節 東原村
337 第十三節 嶺南村
341 第十四節 南勢村
351 第十五節 青山村
356 第十六節 高原村
《第六章》白河鎮
367 第一節 白河里
371 第二節 永安里
374 第三節 庄內里
377 第四節 外角里
381 第五節 秀祐里
384 第六節 大竹里
387 第七節 玉豐里
391 第八節 詔安里
394 第九節 廣安里
398 第十節 蓮潭里
403 第十一節 昇安里
407 第十二節 汴頭里
411 第十三節 竹門里
414 第十四節 崎內里
422 第十五節 甘宅里
427 第十六節 草店里
431 第十七節 內角里
435 第十八節 河東里
440 第十九節 大林里
442 第二十節 虎山里
445 第二十一節 六溪里
450 第二十二節 崁頭里
453 第二十三節 仙草里
464 第二十四節 關嶺里
476 《卷尾》謝誌
478 參考書目
484 索引
514 作者簡介
|書序|
縣長序
重新認識南瀛大地
地名往往是一個地方的縮影,是此地的符號或標記,最能反映這個地方最早的含意或由來,或因自然環境、山川溪河、特殊產物、拓殖建置、歷史沿革、傳統故事等等,都可以成為地名的命名緣由,今天也變成我們追尋原始意義最直接的證據,由此,知曉先民創業的歷程,並可看出歷史脈絡與鄉土情感。
台南縣計分五區卅一鄉鎮市,由於各鄉鎮市有其不同發展面貌,因而衍生多樣奇異有趣的地名,舉凡平埔地名的目加溜灣、大目降、番仔田、漚汪......,和明鄭有關的本協、角秀、舊營、查畝營......,和開墾有關的十一份仔、七十二份、三百二萬、公地尾......,和溪河有關的頭前溪、港仔墘、埤仔頭、溪埔寮......,和山丘有關的關仔嶺、半山仔、崎仔頂、尪仔上天......,都引人好奇而想一探究竟。
唐山主持縣政後,有機會到各鄉鎮市去拜訪地方父老、鄉賢,談及地方名稱,每每被有趣的地名而弄得一頭霧水;外地友人蒞縣訪問,常陪他們上山下海到處走走,每被問及地名由來,也常因不知其所以然而覺得不好意思。
這幾年來,文化中心在葉主任的主持下,聘請了許多專家學者,默默在耕耘「南瀛文化研究」,這回,將台南縣的大小地名,做了一次系統性的調查與研究,編輯一套五冊,詳盡介紹縣內五百多個村里近萬個庄頭地名,像工具書也像百科全書一樣,鉅細靡遺,內容豐富,這不但可讓縣民重新認識自己生長的土地,也可供作鄉土教學之用,更可作為鄉鎮市志的基礎工程,對文化中心葉主任的策劃推動與作者黃文博先生的努力,表示由衷敬佩與感謝。願這一輯「地名誌」,為南瀛文化,留下彌足珍貴的文化資產。
台南縣縣長 陳唐山
主任序
向歷史作交代
生活,當不只是安身立命而已,也該創造個人文化,為生命作交代;從事文化工作,當然也並非僅係辦展覽、辦活動而已,更應開創可久可遠的文化新局,向歷史作交代。緣此理念,本中心自民國八十二年起著手進行的「南瀛文化研究系列叢書」,一直持續進行,本叢書堂堂進入第四輯「南瀛地名沿革專輯」。
地名是牽繫你我生活最直接的文化脈動,許多文化現象都是由此衍生,認識鄉土必先認識地名,整理地名也就成為刻不容緩的工作。這是一個相當龐大的文化工程,也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文化工作,環視國內,尚無其他縣市如此大手筆地將鄉鎮市、村里庄,做過這樣地毯式的蒐尋與研究,本中心可謂開風氣之先,此亦為本人所揭櫫的「南瀛學」,再奠厚基,藉此由台灣躍上世界文化舞台。
台南縣幅員廣大,村多庄雜,作者黃文博先生以區分卷,以鄉鎮市為章,再以村里設節,逐庄逐地詳述,全輯五冊幾近六十萬字,不但解說地名由來,同時也將庄廟、古蹟、名勝、產業和人文等等相關資訊羅列其中,使得這部《地名誌》同時也是歷史誌、產業誌、民俗誌、人物誌和旅遊誌,讀來輕鬆有趣,見樹亦見林,在此,我們看到作者三年的辛勞,也看到他不凡的功力。
本輯,在作者披星戴月進行田野調查、訪談過程中,即已受到文化界人士暨民俗學者的贊歎,今後必將成為本中心最受青睞的鄉土專書;在此向作者黃文博先生及其夫人梁瑞蓮老師致上最崇高的敬意與謝意,同時也要向教育部、內政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灣省政府文化處和財團法人台南縣文化基金會的指導與玉成,敬表由衷謝忱。
推動文化工作的腳步,我們沒有停歇的權利,只有拚命向前,才能向歷史作交代。
台南縣立文化中心主任 葉佳雄
作者序
云庄
我像離廟出巡的神明,坐在牽手開的「轎」車,從海邊「出」發到山巔,從小庄遶「巡」到城鎮,雖然沒有人「排香案」、放鞭炮,但沿途卻不寂寞,因為山青水綠、蟲鳴鳥叫,外加柳暗花明、險象環生。
調查新營區的地名,雖然曾在古老城鎮的鹽水鎮和都市叢林的新營市迷失方向,不知此地是何地,不知此庄是何庄,但總是平原,多遶幾趟,多問幾個人,還是能解決問題。然而,進入東山鄉、白河鎮的山區,一切都不再那麼順利,庄頭在哪裡,不知道;怎麼到達那裡,不知道;為什麼庄名叫這樣,更是不知道。
好幾回,車子在山裡面進退兩難,地圖上明明是粗紅的路線,開起來卻是驚心動魄,叫人手腳發軟;問人這裡到那裡可有相通,他們總是說沒問題,「路足好」,直到進去了,才知道那只是供機車通行的產業道路,爛得「足好」的柏油路面(有的還只是石灰石路),一邊峻嶺一邊深谷、林深草密、曲徑狹長......,雖然常有山窮水盡疑無路的擔憂,可是卻沒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悅,在東山鄉水雲村的「內滴水」、在南勢村的「咬人狗湖」、「冷水坑仔」、在高原村的「半山仔」、在白河鎮仙草里的「險潭」、「巖腳」、「風櫃門」、在關嶺里的「水湖」、「檳榔山」......,都曾數度自責,我幹嘛吃這麼飽?
每一次上了「大路」,常有劫後餘生之感,常想:萬一一個閃失,我們倆老夫老妻真的就變成離廟出巡的神明了。
常常這麼感覺:「憨人有憨福」,老天爺的眼睛是張開的,在地名大海裡撈針的同時,也常意外碰到貴人相助。在鹽水,老鎮長曾德輝的傾囊相授,指引我循著古航道進入月津港,還請我品嚐月津小吃「豆纖羹」,此後,每次路過鹽水,我必定停車下來「哈」一碗。
在東原山區,巧遇熟悉山區地形的王秋貴老先生,由於他的熱誠與好心,在我連哄帶騙之下,載著他在山裡面兜風,半天下來,差點把他那把七十高齡的老骨頭給震垮了,送他回庄,看他是用顛的回家,送他的那支「長壽的」,還掉了好幾回。
在關仔嶺山區,也幸運找到老嚮導陳賜伯仔,站在居高臨下的紅葉公園,看他比山畫峰,聽他講天說地,好似為我撥開關仔嶺的雲霧,提高我對這裡的能見度,也讓我在這裡少跑了許多冤枉路。
同樣故事,不勝枚舉,提筆撰稿,午夜夢迴,都常叫我感動莫名。
「天公疼憨人」,四處「云庄」(un5 chng1;遶境),我常遇見貴人。
3.
常有這麼一個奇想:每個庄頭都應該有一個「庄牌」,即使只剩一戶人家。
庄牌如同路標,立在庄口,一來給這個庄頭身分,給這個庄頭尊嚴,一來可以讓過往行旅瞭解位置,找人方便,這應該也是建設鄉土文化的第一步。部分鄉鎮市已略有設立,但並不完全,也不普遍,入庄往往得先問「貴地是何地?」對這個庄頭好像不夠尊重。
設立庄牌並不困難,也不複雜,端賴重不重視,有心與無心。
而比較理想的庄牌,應該也要同時標明前庄後村或相關庄頭的地理位置,像公車站牌,像加油站的地圖那樣。
當然,每一「村里」至少也都應該豎立轄域庄頭分布的簡易地圖,最好的地點是進入此一村里的第一個庄頭路口。每個鄉鎮市都能如此整理、製作、豎立並維護,那麼台南縣將會是一個很有文化品味與鄉土風格的文化縣。
4.
每次出門調查地名,在大街小巷、在山巔鄙村巡來遶去,一庄過一庄,一村過一村,我都常覺得我像神明在「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