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Publications

書籍
南瀛產業誌
  • 作者:
    ?順從
  • 出版者:
    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 出版日期:
    民國86年7月
  • ISBN/ISSN:
    957-02-0092-8
  • GPN:
    030749860211
  • 語言:
    繁體中文
  • 規格:
    平裝/21*14.5cm/363頁
  • 定價:
    NT$560元

|內容簡介|

 

    南瀛位於臺灣西南部,北界八掌溪、南臨二層行溪、東連烏山嶺、西毗臺灣海峽,幅員遼闊,有山有海,因此在這塊土地上所蘊藏出來的產業生態不勝枚舉;本書即以傳統的、即將沒落的二十種產業為主,來記錄南瀛豐富的產業樣貌。

 

 

|作者簡介|

 

涂順從

 

一九四八年生

台南縣鹽分地帶北門鄉人

輔大哲學系畢

現任國小教師

蕃薯詩社同仁

台語文推展會會員

台南縣文獻委員會諮詢委員

台南縣文化藝術發展諮詢委員

 

 

|目錄|

 

004  縣長序|宏觀性的文化格局/陳唐山

006  主任序|共擎「南瀛學」的大旗/葉佳雄

 

012  粒粒皆辛苦|剝龍眼乾

026  搾油萬家香|搾麻油

042  蓮葉荷田田|蓮花產業

056  無竹令人俗|竹器業

070  木材加工廠|鋸木業

086  黑嚕嚕行業|燒火炭

102  阿嬤的手藝|織蓆業

116  戶戶鏗鏗聲|棉被業

132  望米獨興嘆|碾米業

148  籠床的故事|綁籠床

162  粿香年年發|炊粿業

178  悲情紅瓦窯|磚瓦業

194  地下造幣廠|金銀紙

208  馨香祈平安|製香業

224  懸壺廣濟世|中藥房

242  神農嚐百草|青草舖

254  有兩把刷子|裱褙業

266  蛇鰻也瘋狂|掠土龍

284  甘蔗採收時|糖業

320  鹹鹹的往事|鹽業

 

352  【後記】山映斜陽天接水/涂順從

358  參考書目

363  作者簡介

 

 

|書序|

 

縣長序

宏觀性的文化格局

 

    台灣自從解嚴後,整個社會、政治、經濟型態隨之急轉彎,「本土意識」水漲船高,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士,相互交集地重拾失落的記憶,搶救因時代久遠而遭到損沒的文化遺產,進而建立對鄉土、國家的認同與自信。

    為了喚起百萬縣民的體認與重視,台南縣立文化中心自民國八十二年起,委請縣籍民俗學者黃文博先生,著手規劃「南瀛文化研究系列」,先後完成《南瀛常民生活叢書》、《南瀛寺廟藝術叢書》,紀錄日漸散逸湮沒的地方史實,冀望喚起社會人士共同維護、研究、保存鄉土文化的熱潮。

    有人說,在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當國家無法抗拒被推進現代化、國際化的轉輪時,我們部分的傳統文化卻在轉變的洪流中,日漸萎縮。有些人在價值觀急遽轉變下,大肆追求物質、感官的慾念,忽略精神層面的昇華,促使人際關係淡薄,也忘記孕育我們成長的這塊土地。因此有志之士大聲疾呼:在「本土意識」高漲的口號下,不要忘了「口號」下須有實際行動,要建立有遠見、有器識、有宏觀的文化格局。

    文化包括有形與無形,面目包羅萬象,因此在研究一區域的文化時,其做法:「蒐集民間的共同記憶、共同行為,在空間上、時間上,歸納出他們的共通性,來探討傳統常民文化的具體面貌。」而「蒐集」則需透過文獻與田野調查資料,分析它的社會與文化功能;關於這一點台南縣立文化中心葉主任和中心諸位同仁,老早就將觸角延伸至南瀛各個角落,除「南瀛文化研究系列」外,也出版為數眾多,飽含濃郁鄉土情感的文化叢書,這些都是本縣文化特質的索引。

    《庶民生態叢書》是「南瀛文化研究系列」第三期計畫,聘請本縣學有專精的陳丁林、黃明雅、涂順從、謝玲玉等四位民俗學者,分別撰寫《南瀛藝陣誌》、《南瀛古厝誌》、《南瀛產業誌》、《南瀛鄉賢誌》,這又是南瀛文獻史上的一大盛舉,在此謹向參與本專輯研究的作者致謝,也向協助本專輯出版的人員表示誠摯的謝忱。

 

台南縣縣長  陳唐山

 

主任序

共擎「南瀛學」的大旗

 

    台南縣是台灣最早開發的地方,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富的常民文化,值得長期有計畫性和有系統性地整理及研究;本中心依此理念,自民國八十二年起,即著手循序進行,每一至兩年設定一個專輯主題研究,分別邀請學者專家分項分題調查與採集,迄今已完成《南瀛常民生活叢書》、《南瀛寺廟藝術叢書》,本次進行的是第三輯《南瀛庶民生態叢書》。

    「庶民生態」是民間底層的聲音,反映了時代的脈動,踏實的腳步,純樸的情感,真實的生活,樂天的人生觀,在在可以給現代社會一些思索和啟示,而這些就是先民所留下最為珍貴的文化資產,我們有責任開發、保存和發揚。

    本輯如同以往一樣,設定四個研究專題,仍請黃文博先生規畫,特聘陳丁林先生寫《藝陣誌》、黃明惠和黃明雅昆仲寫《古厝誌》、涂順從先生寫《產業誌》、謝玲玉小姐寫《鄉賢誌》,以田野調查為經,以文獻整理為緯,具體、真實、精準、誠懇地呈現南瀛大地最為豐美的人文景觀,為南瀛文化史料的保存與再生,再添張力、活力與生命力。

    人文資源豐沛的台南縣,從族群到聚落,從產業到生活,再從人民到信仰,有著挖墾不完的素材與園地,本中心願在此「南瀛文化研究系列」的基礎上,結合更多有志、有識之士,逐一開發、產出,以建立更為多樣、更為動人的南瀛文化,為「南瀛學」的建構與地位,奠下厚實的基礎。

    每一套專輯的「生產」過程,都是艱辛的,本專輯能夠順利問世,最要感謝的是四位作者辛勤的筆耕,同時也要向教育部、內政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灣省政府教育廳、文化處和財團法人台南縣文化基金會的指導與玉成,敬表由衷謝忱。

    文化是千秋事業,冀望更多人一起努力,共擎「南瀛學」的大旗,向台灣文化的舞台躍進。

 

台南縣立文化中心主任  葉佳雄




















【後記】山映斜陽天接水(節錄)

 

    民國八十一年,台南縣立文化中心為保存地方文化珍貴史料,委請學養豐富的民俗學者黃文博先生,策劃編印《南瀛常民生活叢書》,筆者有幸在文博兄的推荐下,擠進「田調」行列,匆匆已過六個年頭,細數書架的個人著作,竟然有十來本之多,每一本書的出版,內心除一層又一層的踏實外,總習慣性的默默感謝台南縣立文化中心給我的磨練和機會,當然更對文博兄致上一份最虔敬的謝意。

    八十五年年初,接下第三輯《南瀛庶民生態叢書》中的《南瀛產業誌》時,我的企劃書寫著:「一、傳統產業曾伴隨我們走過一段美麗的生活,但面臨社會的轉型,這些傳統產業已成夕陽行業,再不趕快調查、記錄,則會在您我的生活中消失;二、歷史有其不同的發展階段,技術亦有其不同的時代性,當歷史跨過一個階段時,技術也可能跟著改變,改變不了者,終將被淘汰,且不管傳統產業的命運若何,它們的足跡是值得我們去記錄,現在不做,有朝一日,『夕陽行業』將淪落為『消失行業』;三、計劃調查記錄的傳統產業,以台南縣獨有和較特殊者為主。」

    「台南縣位於台灣西南部,北界八掌溪,南臨二層行溪,東連烏山嶺,西毗台灣海峽」,幅員遼闊,有山有海,如與其他縣市相較,景觀殊異。因此在這塊土地上所蘊藏出來的產業生態不勝枚舉,故很難以區區的「十萬字」,來記錄為數眾多的「南瀛產業」,幾經思索,決定以「傳統」、「即將沒落」的二十種產業為主:剝龍眼乾、搾麻油、傳統澱粉廠、傳統碾米業、燒木炭、粿店、手工拉麵線、米粉廠、傳統雜貨店、手工豆腐業、鹹草編織業、竹器、綁籠床、木桶業、裱褙業、彈棉被、紅瓦業、鹽業、糖業、製香、金銀紙、糊紙、草藥舖、中藥房、鋸木業……等。

    ......

    在現今的社會裡,「生利者」已非田地之責,因此如以廣義的眼光來看「產業」與「行業」之別,兩者皆是「生產作業也」,多多少少已混雜一塊,很難作明確區分。為了方便取捨,也為了避免太過偏執,因此本書的取材,朝向「廣義」之道來進行蒐集、採訪。

    ......

    但,傳統產業著實陪伴著人們走過一大段漫長的悲情歲月,在人類往前跨進一大步時,傳統產業老邁,走不動了,不能再伴隨人們的橫衝直撞,只好擱下腳步,無奈、感傷、黯然地卸裝,洗盡鉛華,步下舞台。在人類繼續往前衝刺的當下,文史工作者的任務是:回頭探望倚門等待命運來臨的「傳統產業」,聆聽她們的「往事只能回味」,錄下她們塵封往事的點點滴滴,因這是一份最真實的歷史證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