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Publications

書籍
傳藝影像詩
  • 作者:
    編導:林啟壽、林皓申、莊榮華、陳惠菁、楊仁佐
  • 出版者: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 出版日期:
    民國107年8月
  • ISBN/ISSN:
    978-986-05-6179-1
  • GPN:
    1010700898
  • 語言:
    中英對照
  • 規格:
    平裝/19*14.2cm/34頁
  • 定價:
    NT$450元
  • 備註:
    附DVD光碟片1張不分售

|緣起|

 

    工藝的存在與常民生活向來關係密切,民間信仰更是影響常民文化的重要基底;無論是源自島內或從海上而來,皆造就了臺南「千廟之城」及「眾神之都」的繽紛光景。

    常民需求幾乎是臺灣工藝發展的濫觴,其中信仰所需更是大宗,而當基本需求被滿足後,工藝進程便會往前邁向「藝術」層次,進而滿足心靈對「美」的追尋。

    此次拍攝的12位藝師所從事的工藝,無論是作為傳遞神明意象或信仰文化之展現(粧佛、神明銀帽、神明紙帽、繡黼)、傳達心意於人鬼神三界之間(糊紙)或信仰場域之神意塑造(彩繪、磚雕、玉雕、石雕),這些工藝都已如百花綻放於臺南這座城市。歷經無數個世代發展至今,在當代藝師們的巧手下,原先單純服膺於常民需求的工藝,皆已有資格被視為文化光景成為值得永久典藏的「藝術品」,坊間常以「人間國寶」形容某人致力於專業技術領域之珍貴,而在傳統工藝範疇內,則稱為「傳統工藝保存者」。「工藝」二字於《說文解字》中闡釋:「『工』,巧也,善其事也。凡執藝事成器物以利用,皆謂之工。『藝』可謂技術或技藝」,故工藝可謂「製作器物的精巧技藝。」工藝起於民之所需,伴隨歷史與社會環境前行至今,實用與審美或有逐漸分流、或有二者兼具,皆能藉著工藝的發展來觀察社會的脈動。傳統工藝在臺灣的發展型態有其不同源流,據學者分析,臺灣傳統工藝大致可分作兩大系統:一是於清領時期隨沿海如福建、廣東移民引入,以此作為開展,在時代演進中逐步融入本土特色;另一系統指的則是漢民族移入前已在島上發展的原住民工藝。連橫所著《臺灣通史》內提到「臺灣為海上荒島,其民皆閩粵之民、其器皆閩粵之器」,或許在族群分別上有其狹隘,然而對於臺灣早期工藝的外來源流略有概述。臺南作為史料記載中臺灣開港之先、開拓之首,自然成為傳統藝術發展之濫觴,其中已登錄的傳統藝術與文化資產技術相關的工藝類有剪黏、泥塑、粧佛、彩繪、糊紙、繡黼與竹籐編等,而這些傳統工藝的保存者們,自然也如同其所守護的工藝般,成為臺灣工藝歷史的文化瑰寶。

    先前政府機關已對傳統工藝保存者進行了完整且有系統地專書出版與研究報告等文字紀錄,為期能就保存者的生命故事、習藝脈絡及創作歷程有更動態且具象的呈現,同時持續開拓傳統工藝的能見度與可及性,接續以影像故事化的方式廣泛地傳播臺南文化資產的來龍去脈與萬千風采。

 

 

|目錄|

 

02 緣起

08 出神入化 王明賢 導演 / 林啟壽 6min

10 鑿下留真  王郭挺芳 導演 / 林皓申 6min

12 繡秀  王蘭貞 導演 / 陳惠菁 6min

14 木刻造神  林貞鐃 導演 / 楊仁佐 7min

16 左藤紙藝薪傳  洪銘宏 導演 / 陳惠菁 7min

18 旨意神帽  高啟舜 導演 / 莊榮華 7min

20 金冠神帽  郭春福 導演 / 林皓申 6min

22 觀玉心境  黃福壽 導演 / 莊榮華 6min

24 一鑿入神  黃德勝 導演 / 楊仁佐 11min

26 千鑿石藝  董炎山 導演 / 莊榮華 7min

28 繪無止盡  廖慶章 導演 / 陳惠菁 7min

30 金雕細琢  劉坤輝 導演 / 林啟壽 10min

32 導演群

35工作群

出神入化  王明賢

 

導演︱林啟壽

 

    王明賢藝師的父親與祖父一家三代皆身兼「道士」與「糊紙」工作,以此雙重身分開始參與傳統民俗,因此明賢師自小耳濡目染。但因父親早逝,明賢師只好拜師於父親的師父。在當時糊紙是大家都嫌辛苦的工作,即便為了生活也不見得有人願意投入,然而一晃眼,明賢師一頭栽入糊紙的世界,已近半世紀。

    在拍攝本部影片的過程中,明賢師總是謙虛的說自己不是什麼藝術家,只是一個認真做事的民俗工藝工作者,年輕時為了生活,因緣際會走上糊紙這條路,還好有妻子與家人的支持與協助,得以走到今天。明賢師說:「做這一行都是在為神明盡心力,最重要的就是守時守信,千萬不要耽誤了時辰,所以只要答應了對方,不管怎麼趕怎麼累,一定要按時交件」。或許就是因為明賢師一直堅守這樣的信念,所以冥冥之中也得到許多有形與無形力量的協助,因此他總是懷抱崇敬與感恩之心,同時也不會對未來多作設想,只求盡心做好自己眼前的工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