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Publications

書籍
繡秀:王蘭貞
  • 作者:
    編導:陳惠菁
  • 出版者: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 出版日期:
    民國107年8月
  • ISBN/ISSN:
    978-986-05-6176-0
  • GPN:
    1010700897
  • 語言:
    中英對照
  • 規格:
    平裝/19*14.2cm/46頁
  • 定價:
    NT$450元
  • 備註:
    附DVD光碟片1張不分售

|影片簡介|

 

    一位為了繼承家業放棄夢想、沒有娛樂、不休假、不出門,生活重心都在「繡黼」上,極為專注、極為投入的藝師,如何將不是興趣也並非夢想的工作扭轉成精湛的藝品。繡黼的製程極為繁瑣,一件作品需要經手幾位不同的師傅,從裁布、打稿、上繃、平繡、繡金蔥、疊繡(鋪棉花)、上漿,一個接一個,需要有相當的默契,與共同的美感標準,才能完成一致性的作品。本片藉由呈現不同階段的製程,完整紀錄繡黼的製作與工法,更由工作日常的樣態,引出蘭貞師不吝教授後輩的過程,進一步探究蘭貞師的學習歷程,同時也如實展現蘭貞師與刺繡師傅們的談話和生活,訪談其家人與藝評家,透過他者的觀點具層次性的與蘭貞師展開對話。

關於繡黼

 

    中國傳統四大名繡有「蘇繡」、「蜀繡」、「湘繡」與「粵繡」,除此之外各地皆有依其區域特性所發展的刺繡工藝,閩南一帶的刺繡常以「閩繡」稱之,而當地則稱為「繡黼」。

    臺灣整體刺繡工藝仍多傳自福建,在《臺灣省通志》中提到:「本省之刺繡工藝,傳自大陸。清代以前,婦女惟事針黹,不出戶庭,刺繡之工,匹於蘇廣……以刺繡為業者,稱為繡莊,亦稱繡店。經營者悉為福州寄籍,稱為閩人,故其製品,亦稱『閩繡』」;閩繡針法吸納各大繡法之長而因地制宜,惟仍主要受粵繡影響,以佈局盈滿、圖樣繁盛、用色華麗、對比強烈為見長。

    清代後期,鬆綁漢人攜家帶眷來臺禁令,加上刺繡相關需求日以俱增,因此從原先禮聘中國師傅來臺,逐漸演變成師傅落腳自立門戶,加以傳承;當福州派師傅接二連三來到臺灣展開刺繡事業,也因應在臺習慣、風俗與文化,原本被歸為閩繡的技藝,開始發展融合本地特色的臺灣刺繡工藝。

TOP